摘 要:当今世界产业转移浪潮与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产业转移趋势为河南借助外力提供了难得的机遇,河南应该围绕优势产业发展,采取适当的策略,利用承接产业转移,弥补本地产业的不足,促进河南优势产业更快、更好地发展,并不断提高区域竞争力,实现河南跨越式发展。 论文关键词:优势产业;产业转移;区域竞争力 河南省“十一五”规划确定了食品工业、有色金属工业、化学工业、汽车及零配件工业、装备制造业、纺织服装业等六大优势产业,并提出要做大做强优势产业,而当今世界处于一个产业转移的高峰期,承接国内外转移产业推动这一进程应是明智之举,因此,河南应以优势产业为导向,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有选择地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 1 以优势产业为依托承接产业转移是河南提升区域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区域竞争力来源于优势产业的形成与发展,河南省“十一五”规划提出要做大做强六大优势产业,然而,做大做强优势产业除了政策的支持之外,更需要强大资金、技术、人才等的支撑,河南经济基础比较薄弱,资金、技术、人才等各种要素缺乏,因此发展优势产业需要借助外力。而当今世界处于一个产业转移的高峰期,为河南借助外力提供了绝好的机会。 (1)区域竞争力主要来源于区域优势产业的形成与发展。 任何一个经济体的经济发展都是以产业为支撑的,一个国家或地区要想具有竞争力,从微观上看是要有大量的竞争力强的企业,从宏观上看是要有一批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美国著名的战略管理学家迈克尔•波特(1980)的区域竞争力理论,认为所谓竞争优势产业是一国在区际上成功的产业,其重要标志是大量持续地向其他区域输出产品、技术和设备,并分析了产业竞争优势来源的因素。波特的区域竞争力理论,其实质是产业竞争优势理论,强调了区域竞争力来源于优势产业的培植。 (2)以优势产业为依托承接产业转移是河南在产业转移大潮中提升区域竞争力的必然选择。 河南省“十一五”规划提出要做大做强食品工业、有色金属工业、化学工业、汽车及零配件工业、装备制造业、纺织服装业等六大优势产业,这是一个符合区域经济发展规律的战略举措,有利于实现河南省从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的跨越式发展,进一步提升河南竞争力。然而,做大做强优势产业除了政策的支持之外,更需要强大资金、技术、人才等经济、科技条件的强力支撑,而这些方面固然主要依靠河南自身内力的积聚。但勿庸讳言,河南经济基础比较薄弱,资金较少、技术缺乏、高素质劳动力不足以及诸多制度因素的问题依然非常严峻,其初始条件将使优势产业的发展壮大难以实现或过程非常缓慢。因此,发展优势产业还需要借助外力。而当今世界处于一个产业转移的高峰期,承接国内外转移产业推动这一进程应是明智之举。 目前河南面对的是两个产业转移大浪潮,一个是国内的,即东部发达地区的部分产业向中西部转移;另一个是国际上的部分产业向中国转移。国内外产业转移的浪潮为地处中原要冲的河南迎来难得的发展机遇。河南如何应对才能有效实现距越式发展,在全国甚至是世界范围内大幅度提升河南的竞争力水平呢?如果在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只讲数量不求质量,只看重对方条件不考虑本地情况,没有选择地、“来者不拒”地招商引资,就不但不能让新进的产(企)业融入本地环境,而且会造成对河南已有产业链的冲击甚至破坏。所以河南在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应该立足于优势产业的形成与发展,选择对河南优势产业培育与发展最关键的产业(企业)以及对河南相关产业前向、后向关联效应强的产业(企业),使转移过来的产业(企业)溶入河南的产业链,发挥其技术溢出效应和学习效应,才能形成根植于河南的区域优势产业,并提高产业的竞争力,从而提升区域竞争力。 2 近年来河南承接产业转移带动优势产业发展的实证分析 近年来,河南积极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引进外商投资及省外资金的规模、项目增速很快。在承接国际产业转移方面,2001年,河南省实际利用外资为4.5亿美元,2007年这一数字达到了30.62亿美元;在承接国东部沿海产业转移方面,河南省积极承接东部发达地区产业资本转移,主动加强与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环渤海经济圈等地区的经济技术合作,2005年合同引进省外资金1667亿元,实际到位资金503亿,到2007年,河南合同引进省外资金3315.5亿元,实际到位资金1521.6亿元,是2005年的三倍(表1反映了近两年河南承接产业转移的资金与项目情况)。 承接产业转移为河南经济发展注入了活力和动力,对全省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日益明显,贡献度不断提高。2007年全省吸引境外省外资金折合人民币1750亿元,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21.9%,同比提高2.5个百分点。 在河南引进的产业转移项目中,投资领域涉及广泛,但大的项目、大额资金集中在河南的优势产业各行业中。我们以2006年引进省外资金为例来加以说明。从产业转移的项目来看,2006年河南注重加强省内优势企业与外省发达地区大企业的战略合作,全省引进省外资金亿元以上项目增多,一批重大项目在河南相继开工建设,全年全省亿元以上项目324个(包括部分上年续建项目),合同总投资1467.6亿元,合同利用省外资金1245.2亿元,实际到位331.7亿元,占全年实际到位资金总额的33.1.%,其中投向石油化工、食品工业等优势产业的占一半以上;从产业转移的投资领域来看,全省引进省外资金项目涉及领域比较广泛,但主要集中在冶金、机械电子、纺织、石油化工、食品工业等河南优势产业各行业中(表2的资料反映了2006年河南承接国内产业转移的项目与投资领域情况)。 大项目、大资金对优势产业的投资对河南优势产业的增长产生了积极的效果,从表3的资料我们可以看出,近两年,河南优势产业以不到全省1%数量的企业创造了三分之一以上的工业增加值,这其中,固然河南自身内力的积聚是非常重要的,但承接产业转移所带来的资金、项目、人才等也功不可没。 而且,大量项目投资带来的直接结果也在河南不断形成区域性乃至全国性产业聚居效应。前几年,濮阳市成功吸引数百家沿海地区特种玻璃制品企业转移到当地后,迅速形成了目前全国最大的特种玻璃产业集群;郑州市成功吸引广东等地大批服装加工企业转移到当地后,也形成了全国最大的女裤加工产业集群;漯河通过引进康师傅等食品企业形成了食品产业集群,这些产业集群为河南进一步发展化工、食品、服装等优势产业奠定了基础。 尽管承接产业转移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河南优势产业的发展,但到目前为步止,河南还没有建立一种以优势产业为导向的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的机制,产业承接过程中的急功近利思想较为严重,政策方面也不尽完善。 3 以发展优势产业为导向的河南承接产业转移对策建议 根据前面的分析,我们认为,河南应依托优势产业,采取适当的策略,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有选择地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以促进河南优势产业更快、更好地发展,并不断提高区域竞争力,实现河南跨越式发展。 (1)依托河南优势产业,确定重点转移来源地和产业。 弄清楚转移来源地和产业,是做好承接产业转移工作的基础。从国际产业转移来源看,日本的汽车产业、冶金产业向我国转移的势头强劲,并且在医疗设备、机械、化工、服装、食品等行业的转移也有所增加。由于亚洲“四小龙”等区域与中国产业结构整体性成长程度的不断加深,这些国家或地区也成为国际产业向中国转移的重要来源地。中国台湾地区的电子产业向大陆转移已经形成规模;美国也不断加大向中国转移汽车及零部件制造产业;从国内产业转移来源看,东部沿海地区的产业转移主要相对集中在长三角、珠三角、闽南三角区和环渤海湾等地,三角区由于产业基础不同以及新一轮产业优化升级的选择方向不同,其转移的产业又不相同。如长三角转移的产业主要集中在纺织、服装、汽车配套等,而珠三角则主要集中在电子、制衣、制鞋、玩具、家具等。即使在同一地区,不同的市、县实施转移的产业也不相同。根据国内外产业转移来源地与转移产业的特点,河南可确定日本、亚洲“四小龙”、美国以及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长三角、珠三角等国家或地区作为重点产业转移来源地,有目的地选择当地与河南优势产业有关的汽车、冶金、化工、服装、食品等行业内的知名企业,与其加强信息联络,为吸引这些企业到河南投资兴业做好准备。 (2)依托河南优势产业,科学制定承接规划。 承接规划至少应包括承接产业规划和承接地域规划。 在承接产业规划上,要根据河南优势产业发展现状,按照“十一五”规划的优势产业发展要求以及承接和侧重承接转移的产业,做出各级承接产业转移的发展规划。在承接地域规划上,可按三个承接产业转移地域层级来规划,即郑州市和洛阳、开封两个副中心城市为第一层级;各类产业带为第二层级;各县(市)为第三层级。不同层级依据当地的产业优势承接相应的产业。通过制定承接规划,发挥河南省的整体产业优势,协调河南的产业布局和产业发展,从而促进全省承接产业转移和产业发展形成合力,避免招商过程中的恶性竞争,增强各地产业配套能力和产业集聚能力。 (3)围绕河南优势产业,认真确定引进项目。 在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河南可围绕六大优势产业,吸引更多的产业转移相关要素进入,形成产业配套,壮大产业集群,促进河南优势产业向高水平、宽领域、纵深化方向发展:围绕食品工业,依托河南农产品资源,引进农产品深加工项目,提升食品加工业附加值;围绕有色金属工业,承接氧化铝及铜、铅、锌、钼、镁等有色金属深加工项目,拉长产业链,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做大做强河南有色金属产业;围绕化学工业,引进煤化工、精细化工等项目,提高产业层次和产业集中度,形成科技含量高、国际竞争力强的化工上下游产业链;围绕汽车及零配件工业,引进整车加工、零配件生产等项目,增强河南汽车产业竞争力;围绕装备制造业,引进数控机床、环保及综合利用装备、轴承及基础件、仪器仪表等项目,加快装备制造业向信息化、成套化、集聚化的产业格局转变;围绕纺织工业,引进棉花深加工项目,形成以骨干企业为龙头,集轧花、纺纱、织布、印染、服装为一体的产业链条。通过围绕优势产业确定引进项目,可使引进的项目一开始就融入到河南的优势产业网络中,并发挥其技术溢出效应和学习效应,增强河南优势产业竞争力,从而进一步提升河南整体竞争力。 (4)建立互利共赢机制,促进河南优势产业与引进产业(企业)互惠共生。 引进来的产业(企业)能否真正促进河南优势产业的发展,主要取决于河南优势产业能否与引进产业(企业)要融合共生,和谐发展。要想达到这一目标,需要建立互利共赢机制:其一,有关部门要研究好、落实好引进企业与河南本地企业合作的相关事宜,促进引进企业与本地企业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合作关系;其二,建立长效沟通机制,促进引进企业与本地企业的沟通和协调,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其三,建立有效的服务机制,支持引进企业在河南做强做大,优先提供基本生产要素和优惠的政策支持,全力做好服务保障,营造最佳的生产和经营环境,实现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丁建军.优势产业集群发展与中部经济崛起互动研究[J] .统计与决策,2007,(24). [2]孟丽丽,张萌,李志弘.产业竞争力来源分析[J].商场现代化,2008,(5). [3]毕肖华,徐志耀.欠发达区域承接产业转移的理论模型研究——以广西为例[J].市场论坛,2008,(4). [4]肖雁.论西部地区产业承接的地域粘合性[J].当代经济,2008,(4). [5]王桂敏,金明玉.辽宁产业结构优化的外力推动:承接国际转移产业[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