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山村网

以荆江产业带促荆州崛起(1)论文

2019-02-02 18:33:02浏览:532评论:0 来源:山村网   
核心摘要:【论文摘要】洪水威胁、交通运输制约和产业结构的影响使我省最具发展潜力的江汉平原荆江地区沦于了发展的谷底。当前,随着长江洪

【论文摘要】洪水威胁、交通运输制约和产业结构的影响使我省最具发展潜力的江汉平原荆江地区沦于了发展的谷底。当前,随着长江洪水威胁的基本解除,中央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产业结构的调整,生产力布局的转移以及沿江地区的水资源优势,荆江沿岸地区迎来了经济发展的最佳时机。构筑沿江综合运输体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调整产业结构,建设荆江产业带,改善投资环境是提升荆州竞争力,加快荆州发展,实现荆州崛起的战略选择。 【论文关键词】荆州塌陷 机遇 荆江产业带 荆州崛起 具有经济发展的优越条件,曾是闻名于省内乃至全国的荆州地区。近几十年来由于种种原因,塌陷到了谷底,可以说是中部塌陷的一个典型案例。当前,荆州面临发展的重要契机,抓住促进中部崛起的战略机遇,重塑荆江产业带建设,是荆州走出塌陷的重要突破口。 一、荆州塌陷及其原因 荆州(沙市)地处江汉平原腹地,扼长江要津,自古以来就是经济重地、鱼米之乡。建国初期,沙市是我省仅次于武汉的第二大城市。1984年沙市人均工业总产值7020元,是宜昌的1.68倍,全省平均水平的6.38倍;人均地方财政预算内收入622元,是宜昌的2.80倍,全省平均水平的7.20倍。鸳鸯床单、荆江热水瓶享誉全国,被誉为江汉平原上的明珠。然而今天,荆州已被远远地抛在后边,2006年荆州地区人均生产总值6770元,仅为宜昌的42%,全省平均水平的54%;人均财政收入仅为宜昌的29%,全省平均水平的25%。荆州塌陷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塌陷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1、长江洪水的威胁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荆州历史上的发展得益于面对长江,背靠江汉平原,沙市春秋战国时期就是楚国郢都的外港。但随着历史的演变和束水归槽的淤积,荆江呈现地上悬河景观,成为万里长江最险峻的江段。尽管荆江沿岸具有优越的资源条件和布局优势,但计划经济时期基本没有大中型项目在此布点,改革开放以来也少有投资在此聚集。洪水威胁成为该地区经济发展的最大掣肘。 2、交通运输的制约 长期以来,我们在交通运输上存在一个重大误区。即认为长江是黄金水道,因此不主张沿江修建铁路公路,殊不知在现代综合运输体系形成的时代,各种运输方式的统一布局、合理分工和有效衔接才能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正是由于这种误区,加上我省武汉-荆州-宜昌的长江段形成U字型,本来具有交通优势的荆州地区,相反成为交通布局的盲点,成为我省除恩施州外铁路、高速公路布局最少的地区。宜黄高速公路的建设带动了江汉平原沿线仙桃、潜江等地的发展,却使沿江地区沦于谷底。交通运输成为荆州发展的重大障碍。 3、国家宏观布局和产业结构的影响 正是由于洪水威胁,加之交通运输的盲点,尽管建国以来湖北曾长期是国家宏观布局的重点区域,但荆江地区鲜有国家大中型企业,成为国家宏观布局的盲点,导致荆江地区在工业化进程中明显滞后。2006年荆州第二产业的比重为32.37%,比宜昌低近20个百分点,比全省平均水平低12个百分点。以农业和轻工业为主的产业结构显然是荆州塌陷的重要原因。此外,荆州及沙市地区行政体制的改革,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区域经济的稳步健康发展。 二、荆江产业带建设面临重大机遇 历史经验表明,大河沿岸地区资源密集、运输便利、人口密集、经济发达,因而大耗能、大耗水、大运量企业向沿江地区聚集,形成沿江产业带,这是工业化过程中的客观趋势。正由于此,长江成为我国经济布局的一级轴线。从长江沿线看,近年来江苏明确提出长江产业带建设目标,使其经济布局向长江沿岸聚集;皖江沿线的铜(陵)芜(湖)马(鞍山)地区成为安徽经济聚集度最高的地区。从我省看,长江沿岸地区的武、鄂、黄地区经济最密集,宜昌地区经济发展最快,只有荆江沿岸地区成为一个空白。当前,荆江地区发展面临千载难逢的机会,荆江沿岸地区的发展滞后正在凸现为发展的优势。抓住机遇,荆江沿岸地区很可能成为我省下一个经济发展的热点地区。荆江产业带建设不仅是荆州崛起的突破口,也是实现我省崛起的重要一环。 1、长江防洪格局的转变 随着三峡工程和长江上中游一大批水利枢纽的建设,长江防洪格局正在经历由堤防束水为主要手段向以堤防为基础、以水库调度为主要手段的长江防洪新格局转变。加之98洪水后的长江大堤加固,荆江防洪能力正在由5年一遇向50年一遇转变,运用分蓄洪工程,可达到百年一遇。洪水威胁是荆江产业带发展的阻碍,随着洪水威胁的大幅下降,荆江沿岸正在逐步显现出发展的优势。 2、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 改革开放以来,中部地区一直是政策洼地,中部崛起的决策不仅是我国区域发展政策的重大调整,也是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客观要求和经济发展由沿海向内地扩散的客观趋势。近年来,资本向内地转移的热潮开始显现。在接纳资本转移中,中部地区首当其冲,长江沿岸地区更是热点之一,宜都产业带建设就表明了这一点。荆江产业带建设是荆州崛起的突破口,是荆州发展的重要机遇,将有可能使荆州的工业化上一个新台阶。 3、全国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布局转移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施的沿海战略,使东南沿海地区获得了长足发展。随着改革开放向内地推进,沿海地区远离资源、市场的状况和自身产业升级的要求,使得产业尤其是制造业呈现出向内地转移的趋势。这将极大地改善我国生产力布局畸重沿海,工业布局与资源分布严重脱节的状况。这种背景,加之由于洪水威胁基本解除而突现出来的江汉平原沿江地区的综合优势,无疑将成为江汉平原荆江产业带建设的重要契机。 4、水资源危机和沿江地区的水资源优势 水资源是产业布局的重要因素,当前我国水资源危机正日渐显露。北方缺水状况日益严重,大城市水价一提再提,大耗水企业从自身发展考虑,已不适宜布局于北方地区,而逐渐向南方水资源富裕的地区转移。水资源是我省,尤其是荆州等沿江地区的突出优势之一。吸引大耗水、大耗能、大运量的企业布局于沿江,并带动当地优势资源的开发,已为我省宜都沿江产业带建设的经验证明,是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宜都是一个不到40万人口的山区小县市,拥有长江岸线46公里。近年来,深圳东阳光、海南欣龙、华新水泥、惠达陶瓷、浙江丰岛、宜昌宜化等一批上市公司或知名企业落户宜都,宜都沿江已形成电子、建材、化工、食品四大工业园,百里沿江工业带已现雏形。沿江产业带建设极大地促进了宜都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三、构筑荆江产业带,促进荆州崛起 荆江产业带建设当前面临机遇,构筑沿江地区综合运输体系沿江城镇带和开发区,改善投资环境、扩大招商引资,是当前促进荆江产业带建设的重大举措。 1、构筑沿江地区综合运输体系 交通运输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和先决条件,也是荆州地区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要加快荆州地区公路、铁路、桥梁建设,尽快形成公路、铁路、水运、航空、管道等各种运输方式布局合理、有效衔接、高效便捷的区域现代化综合运输体系。首先,兴建武汉-荆州的沿江高速公路和城陵矶大桥,并将其纳于我省乃至全国高速公路网格局,构建荆江沿岸地区与武汉、宜昌、岳阳等地的高速通道。其次,兴建荆江两岸的沿江高等级公路,形成以荆州为中心、一小时乃至半小时的沿江区域,形成区域内部的高速便捷通道。再次,抓住我国兴建长江沿江铁路的机遇,把荆州纳入我国铁路运输网络。最后,沟通各种运输方式之间的有效衔接,尤其是水运、铁路和高速公路之间的有效衔接,在充分发挥各种运输方式优势的前提下,形成高效便捷的综合运输体系。 2、构筑沿江城镇带和沿江产业开发区 沿江城镇是沿江产业带建设的基点,要统一规划沿江地区的城镇体系和开发区体系,形成以荆州为中心,有利于沿江产业带发展的城镇布局和产业布局。首先,统一规划沿江地区城镇发展,荆江沿岸的城镇比较发达,如洪湖、监利、江陵、石首、公安等市县的城关均在沿江,沿江还有一批重要的城镇,要把城镇布局和港口建设、运输体系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为沿江产业发展奠定基础。其次,合理布局沿江经济开发区,在沿岸地区结合港口条件、运输条件、城镇基础,有选择的设立若干经济开发区,同时,把开发区布局与产业结构调整有机地结合起来,以纺织、汽车零部件、家电、食品、化工等五大支柱产业为基础,逐渐形成布局合理、专业分工、产业聚集的若干产业群。再次,把产业带建设与优势资源开发有机地结合起来,把沿江地区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3、改善投资环境,扩大招商引资 由于荆州地区经济发展的滞后,利用自身资金和要素聚集发展产业带建设是不现实的,因此,扩大招商引资,利用外来要素尤其是资金投入是产业带发展的关键。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本的目的在于盈利,要素总是朝最有利于盈利的地方聚集。因此要招商引资,必须改善投资环境。首先,要改善投资的硬环境,如交通运输、邮电通讯、水电供给、生产生活条件等,其中交通运输尤为重要。其次,要改善投资的软环境。一是政府要切实转变职能,尤其是与企业发展相关的部门,要以服务为宗旨,为企业发展创造宽松、便捷的环境。二是社会环境,要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与和谐的社会氛围,为企业发展和企业职工的生产生活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再次,构筑招商引资和有利于沿江产业带建设的政策支撑体系。省里也应该为荆江产业带建设提供政策支持,包括基础设施建设、产业政策、金融财税、规划土地、科技教育、人才培养、重大项目等方面的支持,为荆江产业带建设创造条件。 4、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保障沿江产业带健康发展 科学发展观是当前我国实现新型工业化的客观要求,无疑应成为沿江产业带建设的重要指导思想。首先,把产业带建设与环境保护有机地结合起来,应制定相应的产业政策,提高污染产业进入的门槛,合理规划各类产业的布局,防止工业发展的同时破坏或污染环境,尤其是水资源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其次,把产业带建设与城镇体系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工业化带动城镇化,实现工业与农业、城镇与乡村的协调发展。再次,把产业带建设与优势资源开发有机地结合起来,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业,把沿江地区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责任编辑:豆豆)
下一篇:

在法律的视角下谈中国名牌经营

上一篇:

东亚自由贸易区建立的优劣势分析及其途径选择(1)论文

  • 信息二维码

    手机看新闻

  • 分享到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xfptx@outlook.com
 
0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