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山村网

武汉城市圈老工业基地改建生态工业园研究(1)论文

2019-02-02 18:33:55浏览:184评论:0 来源:山村网   
核心摘要:【论文摘要】2007年底,国务院批准武汉城市圈为两型社会试验区。还处在工业化中期的湖北是我国老工业基地之一,虽然工业有了很大

【论文摘要】2007年底,国务院批准武汉城市圈为两型社会试验区。还处在工业化中期的湖北是我国老工业基地之一,虽然工业有了很大的发展,但仍存在很多问题。推进工业化进程,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湖北当前和今后长时期的艰巨任务。在这历史机遇下,需遵循循环经济的理念,大力推进循环经济发展,建设生态工业园,努力推动老工业基地又快又好的发展。 【论文关键词】武汉城市圈 老工业基地 循环经济 生态工业园 一、武汉城市圈建设中老工业基地现状 湖北是我国重要的老工业基地之一,兴建了武钢、武锅、武重、武船、三峡等一批重点项目,形成了以钢铁冶金、石油化工、建材、纺织等基础原料工业和机械与汽车、电力设备、通讯等基础装备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2007年底,国家批准武汉城市圈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两型社会试验区。所谓两型社会,即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就是指整个社会经济建立在节约资源的基础上,建设节约型社会。环境友好型就是全社会都采取有利于保护环境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消费方式,建立人与环境良性互动的关系。 1、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对老工业基地改建的全新要求 随着中部地区崛起战略的实施,湖北已逐渐成为承接发达国家和东部沿海地区产业转移的重要区域。武汉城市圈是一个重工业和制造业相对集中的老工业基地,“两型社会”的建设给武汉城市圈的发展提供了一次难得的机遇。这是国家在“西部大开发”之后的又一次重大战略部署,给中部崛起提供了政策支持和便利条件,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市化进程的重大战略举措,有利于探索出一条区别于传统发展模式的道路。这给武汉城市圈的整体发展带来了不可估量的意义,也给老工业基地提出了全新的要求。 (1)转变观念,推动新型工业化。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党的十七大关于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从粗放型增长向集约型增长转变,把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转变到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上来。同时,要大力提倡、培养各行各业的资源节约、环境保护意识。 (2)发展循环经济,推进节能减排。在老工业区,把循环生产、废物利用的安排充分体现到传统产业的升级改造中,对无法进行产业升级的设备进行淘汰,可以升级的设备、施设按照循环经济的理念进行改造。同时,建设一批新循环经济示范园,推进节约生产和清洁生产,形成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和高效率的节约型增长模式。 (3)提高科技含量,促进产业升级。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重点,加大工业企业对资源技术开发资金的投入,重点支持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技术开发、技术改造项目,加快推广成熟技术的传播和应用,淘汰落后工艺、设备和技术,鼓励工业企业与科研院所、高校联合发展,形成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发展之路。 2、老工业基地改建目标 作为老工业基地的武汉城市圈,正处于工业化中期,这一阶段正是能源消耗、污染排放强度加大的时期,不处理好环境问题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将会从根本上影响武汉城市圈的发展。因此,老工业基地要抓住新时机、新机遇,处理好自然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引入循环经济与工业生态学理论,建设生态工业园,走出一条环境与经济双赢的新路。 生态工业园是根据循环经济理论和工业生态学原理建立的一种与生态环境和谐共存的新型工业园,是继工业园和高新技术园的第三代工业园,是目前工业园的最高级形态。它通过工业园区内物流和能源的设计,将一企业生产的副产品用作另一企业的原料,形成企业间共生网络,通过物流或能源传递等方式把不同工厂或企业连接起来,形成共享资源和互换副产品的产业共生组合。模拟自然系统,在产业系统中建立“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的循环途径,实现价值的增值,并减少最终废料的排放量,减轻对环境的破坏。此外,生态工业园还强调经济、环境和社会功能的协调共进,是最具环境保护意义和生态绿色概念的工业园,也是最有发展前途的工业园。 二、武汉城市圈老工业基地改建存在的问题 1、产业结构不尽合理 从产业结构看,武汉城市圈中传统产业比重大,高新技术产业比重低,轻工业发展缓慢。湖北的工业基础是计划经济时代由外力推动形成的,轻重工业比例不合理。在湖北省六大支柱产业中,有五大产业属重工业,工业结构重型化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且重工业的扩大将加剧环境的污染。如果不能减少污染的排放和废弃物的利用,那么将直接威胁到老工业基地经济的增长、循环经济的建设和武汉城市圈的发展。 2、工业产业链不长,拉动相关产业能力较弱 武汉城市圈中的“龙头”企业数量少,单体规模小,缺少具有优势且较完整的产业链,主导产业弱,链条短,产业的本地配套性差、配套成本高。围绕优势产业及其链条推进产业积聚与招商引资的少,产业平台的整体效益与乘数效应低,各个城市间产业缺乏明确的分工、联系不紧密、整体的竞争力较弱。 武汉城市圈中九个城市之间存在着主导产业的相同问题,具体表现为各个城市间的产业结构、优势产业趋同,重复建设严重,缺乏合理分工和互补。在优势产业趋同的情况下,各个城市间的联系合作相对较弱,产业链没有因为产业间所具有互补性得以延伸,缺乏共生的观念。 3、国有企业包袱过重 经过20多年来的改革开放和国企改造,湖北老工业基地以武钢、武锅、武船、大冶特钢、青山热电厂等一大批大中型国企已基本完成了债转股、产业主辅分离、技术改造、分离企业办社会等改革,但仍存在着一些问题,老工业基地的国有企业自我积累能力低下,经济效益不佳,资产负债率较高,债务负担沉重,人员包袱过重等。如果处理不当会对武汉城市圈的经济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阻碍产业的升级。 4、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武汉城市圈中的基础建设和设施较为滞后,一些大型的企业都存有大量老化需要淘汰的设备,影响了发展循环经济和生态工业园的建设。另外,老工业基地部分区域工业与居住混杂,城市公共服务水平不高,城市功能相对来说较为单一,这都是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的表现。 5、技术有待创新 技术是推行循环经济的一个约束因素,也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前提,积极推进技术创新的进程,有利于两型社会产业的发展。在循环经济发展中,会面临一系列技术攻关项目,如提高产品的环保质量、延长产品的生命周期、废弃物的充分利用、废弃物的合理处理、能源与资源消耗的降低等等,许多工业生态链和闭路循环系统的建立都需要先进的技术予以支撑。目前,我国与国外相比,仍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从生态工业园的运行来看,生态工业链中的物质流动过程和产品生产过程的生态化改造缺少技术支撑,从而制约了先进理念、管理和工具的有效发挥,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物质的减量化、资源化和再利用。因此,技术的发展与创新在循环经济推广的道路上是重要的一环,也是不可缺少的一环。 三、武汉城市圈老工业基地改建生态工业园的思路和建议 老工业基地的发展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工程,应该结合武汉城市圈中老工业基地的实际情况,根据自身现有的优势和存在的劣势,找出出现问题的原因,有目的的提出老工业基地发展的蓝图,运用两型社会的建设理念促进武汉城市圈老工业基地改建生态工业园的发展。 1、基本思路 按照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改革试验区对老工业基地提出的全新要求和生态工业园的原则要求,积极探索新型工业化道路,推行循环经济理念,将老工业基地改建成符合两型社会要求的新工业基地,探索出一条低投入、高产出,低消耗、少排放、能循环、可持续的发展道路。 (1)企业内部推行清洁生产。按照循环经济的减量化、再使用、再循环的原则,武汉城市圈老工业基地的各个企业在其生产过程中,以较少的资源投入到生产中,防止资源能源的过度浪费,尽量延长产品、服务的利用效率和时间强度,避免产品过早、过多成为废弃物或垃圾,充分注意物质的循环利用率,保证清洁生产。此外,还要通过废弃物资源利用来达到污染的低排放甚至零排放,以此实现企业内部的清洁生产,节能减排。 (2)建设生态工业园。武汉城市圈部分老工业基地已建工业园区,具备了一定的生态工业园所必备的条件,如七大都市工业园、东西湖国家生态区等,建设的重点为完善生态工业链,强化生态管理措施的实施。其他一些园区,如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东湖开发区等,就要将循环经济、工业生态和产业集聚的理念引入到园区改造中来,企业生产由线性逐步向循环经济模式发展,按照资源互补可交换的原则,合理的布局生态园的规划,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污染排放。未形成生态工业园区的企业,建设的重点要因地制宜,以某一产业所形成的产业链为主导,再配置一些以该产业排放物为原料或将排放物作为主导产业原料的共生企业,共同构建成一个生态工业园区。 (3)构建虚拟工业园。在整个武汉城市圈中,一些经济联系紧密但地域分散的工业企业,可以按照3R原则,以已有的生态工业园或已形成的产业链为核心,吸收一些相关联的工业企业,按照工业生态学的原理进行组织和运行。例如武汉城市圈中武汉、孝感及湖北省中的襄樊都是以汽车工业发展为重心的城市,可以在此基础上吸引一些工业耦合的企业加入,形成虚拟工业园。 2、相关建议 (1)推进清洁生产,注重节能减排。对武汉城市圈老工业基地中的企业,需要进一步的完善与加强,应坚持循环经济和环境保护的理念,在实际生产中积极鼓励各个企业开展清洁生产工作,将清洁生产作为基础性工作,推行清洁生产技术,注重节能减排,尽可能地采用无废或少废的生产技术,实施清洁生产审核,提高产品的质量,延长产品的生命周期,提高能源、资源利用率,达到节能、降耗、增效的目标,实现从末端治理到生产过程全方位避污的转化,对高能耗、高污染的设备,要加大力度改造,提高企业的整体水平。 (2)改造落后的工业园区。武汉城市圈中的一些工业园或开发区可以在原有基础上建立产业共生系统,将生产方式由线性逐步转变为循环方式,完善已有的生态工业链,严格按照循环经济的理念,形成一批有特点、有亮点的循环经济型企业,并充分开展生态工业园区的企业合作,造就有特色的生态工业园。武汉的东西湖工业园区坚持实施循环经济战略,大力发展生态养殖业、种植业,并推行生态能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如已经形成以世源电厂、奶制品加工为核心的生态产业链,仍需进一步推进清洁生产,完善生态工业链,发展生态工业园。 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可以根据循环经济和工业生态学及产业集聚的理论在原有的基础和规模上进行循环经济建设,提升园区质量,形成以汽车、高科技产业、物流业等为核心的特色生态工业园区,促进企业内的清洁生产,吸引产业关联的企业进入,形成产业耦合、工业共生的产业链,从而实现园区内企业间相互合作的全新生态工业园。 作为武汉市的老工业区、国家重要的钢铁工业基地和国家级环保产业基地的青山区在2007年底被国家批准为全国第二批循环经济试点单位。青山区在原有的建设基础上,以循环经济、工业生态学理论为基础和“两型社会”的新要求提出的建立“三企、三园、三区”的循环经济示范区、实现“三个转变”和“三个循环”的循环经济青山模式的宏伟构想,坚决按照方案的计划实行清洁生产,节能减排,构建耦合产业链,形成示范性生态工业园。 (3)建造新生态工业园。武汉城市圈中的各个城市都有一些开发区,但未形成一个产业循环体系,可以根据生态工业园区的规划和核心产业的安排,吸引其上下游企业加入到这个循环体系中,企业推行清洁生产,资源、能源、废弃物相关联的企业进行资源的交换与循环利用,形成资源循环利用的产业链,并对废弃物集中处置,实现节能减排的目标,从而形成按照“再循环、再利用、资源化”的生态工业园区。 此外,还可以构建虚拟生态工业园区,虚拟生态工业园比较适合武汉城市圈中各个产业相关的城市间的产业组合,吸引相关生态工业关系的企业,开展资源一体化利用,加强实体生态工业园区与虚拟生态工业园区的结合,可以省去迁厂等行为,也可以为当地的经济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武汉、黄石、鄂州可以形成一个虚拟的钢材冶金工业园,黄石和鄂州矿产资源丰富,可以提供资源能源给武汉的工业园,用于钢材、冶金等方面的建设。武汉沌口的汽车产业与孝感的汽车零件加工业也可以形成一条区域产业链,加上襄樊的轿车发动机、变速箱、汽车零部件、汽车材料、汽车油品化工等系列产品,可以形成一个配套的汽车虚拟工业园。潜江、仙桃、天门是棉花产量高的产区,按照循环经济的理念,可以建立以轻工纺织、服装加工为主导的轻工业园区,形成上游资源、下游生产的产业链,同时还可以吸引生态相关联的企业加入到园区来,这样可以节约资源成本和技术成本,形成关联度高的虚拟生态工业园区。 (4)建立相应的循环经济法律法规。一个良好的法律法规体系的构建,可以引导循环经济及生态工业规范化实施,使生态工业发展有法可依,有章可循。通过建立一整套完善的法律体系能明确政府、企业和个人生态工业园区发展中的权责关系,当前我国的环保法律体系尚不完善,因此我们需要依照国家法律,制定符合实际情况的法规制度。目前,《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已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次会议于2008年8月29日通过,于2009年1月1日起施行,但与循环经济及生态工业园建设相关的法规法制,如回收法等还未制定。因此,应立足实际建立与生态工业园建设相关的发展规划,加快制定各地区用能设备能效标准、重点用水行业取水定额标准、主要耗能行业节能设计规范以及强制性能效标识和再利用品标识等发展循环经济的标准规范。 (5)推进技术战略发展。生态工业园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新模式,在技术与经济紧密结合的今天,园区中的生态工业链和循环系统的建设都需要相当高的科学技术的支持。因此,在生态工业园的建设中要重点组织开发和示范有普遍推广意义的资源节约和替代技术、能量梯级利用技术、延长产业链和相关产业链接技术、“零排放”技术、有毒有害原材料替代技术、回收处理技术、绿色再制造技术以及降低再利用成本的技术等,对关键的资源回收利用技术、生态无害化技术、循环物质性能稳定技术以及闭路循环技术进行攻关,提高这些生态技术的经济合理性,从而提高单位资源消耗产出水平,使资源消耗率从高增长的趋势逐步减缓达到零消耗,使污染排放量慢慢减少最终出现零排放,从源头上缓解资源约束矛盾和环境的巨大压力。 【参考文献】 赵英民:继续加强国家生态工业园建设大力推进循环经济发展[J].环境教育,2007(7). 段宁:清洁生产、生态工业和循环经济[J].环境科学研究,2001(6). 刘著江、蒋志强:生态工业园区是发展循环经济的有效载体[J].重庆经济,2006(5). 褚俊:我国建设生态工业园的几个相关问题探讨[J].扬州大学税务学院学报,2006(9). Cote Raymond,Cohen-Rosenthal. Designing eco-industrial parks: a synthesis of some experiences.[J] Joural of Cleaner Production,1998(6). 解振华:生态工业理论与实践[M].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2. 肖安民、赵炜:扎实推进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试验区建设[J].政策,2008(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中国可持续发展国家报告[R].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2. 中国环保总局:生态工业示范园区规划指南(试行)[EB/OL].http://www.zhb.gov.cn. Ernest Lowe、耿勇:工业生态学和生态工业园[M].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 [11] 龙正才、袁云光、夏喜平:武汉市“两型社会”建设的重要实践——关于青山区循环经济发展的若干思考和建议[Z].武汉(青山)循环经济发展论坛资料汇编. [12] 林慧岳:现代科技革命与循环经济发展[J].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

(责任编辑:豆豆)
下一篇:

当前社会认同的困境与管理分析

上一篇:

绿色壁垒对我国纺织业的影响及思考(1)论文

  • 信息二维码

    手机看新闻

  • 分享到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xfptx@outlook.com
 
0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