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山村网

黑龙江省延边区域城镇体系战略研究一(1)论文

2019-02-02 18:50:36浏览:486评论:0 来源:山村网   
核心摘要: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旋律,世界经济日趋呈现区域化、集团化态势。在东北亚区域经济技术合作的帷幕刚刚拉开之际,研究黑龙江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旋律,世界经济日趋呈现区域化、集团化态势。在东北亚区域经济技术合作的帷幕刚刚拉开之际,研究黑龙江沿江区域城镇体系(以下简称沿江城镇体系)的战略问题,不仅是全省人民所关心的大事,而且也是国内外有识之士十分关注的事情,更是我省规划界必须正视并加以研究解决的战略课题。一、沿江城镇体系面临着绝好的战略环境和稍纵即逝的战略机遇,建设沿江城镇体系具有跨世纪的战略意义 黑龙江沿江区域北起漠河县,南达抚远县,沿顺时针方向跨越大兴安岭地区、黑河地区、伊春市、鹤岗市和佳木斯市等5个地市,21个市县(区),沿黑龙江边境带长达2000多公里,分布着79个城镇。是我省乃至全国面向苏联远东和东北亚地区开放的前沿地带重要的组成部分。长期以来,沿江区域作为边远地区,受国际关系、方针政策等条件因素的制约,远离国家经济建设中心,受“打完再建”思想的严重影响,国家对沿江城镇建设的投资甚少,而且因为交通不便,边远成为其区位劣势,加之其它因素影响,使拥有丰富资源和巨大发展潜力的沿江区域同我省其它边境地区一样大多为贫困落后地区。国家每年需要提供大量财政补帖。国际关系特别是中苏关系,对黑龙江沿江区域及城镇体系建设影响巨大。苏联十分重视远东地区的开放建设,到2000年,将向该区投放1980亿卢布,并已明确把远东作为面向世界的自由开放区。苏联非常重视沿江地区的城镇建设,黑河、抚远等市镇所对应的苏方城镇,在规模、城镇建设和沿岸建设水平等方面均高于我方,这是涉及国家形象的重大问题。更为重要的是,苏联远东地区既缺乏劳力,又缺乏轻工产品,这正是沿江城镇乃至全省的所长;而远东地区丰富的资源和重型工业产品又是我方所短,黑龙江两岸这巨大的地域差异性,势必导致强烈的双向吸引性,从而产生强烈的经济互补性,为黑龙江两岸的区域城镇之间的经济技术合作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前景。监于此,建设沿江城镇体系战略研究具有划时代的战略意义。首先,政治效益巨大。可以预见,一方面,建设沿江城镇体系,将会有利地促进沿江区域乃至我省同苏联远东地区的健康发展;有利于我国对外开放国策以及我省“南联北开、全方位开放”战略的全面实施;有利于我国参与东北亚的区域经济技术合作和经济发展;有利于亚太区域稳定,促进和平与发展,从而产生积极的国际影响。另一方面,沿江城镇体系的合理建设,将有利于巩固边疆和稳定边疆。当前,国家关系已由军事力量的对比转向综合国力的竟争,边境地区巩固边防也由军事对峙转向经济竟争。可见,沿江区域发展越昌盛,沿江城镇体系越发达,则边疆越巩固,从而产生良好的“稳定什么都重要”的国内政治影响。其次,经济效益巨大,沿江城镇体系的建设成功与合理开发将势必带动和促进沿江区域的经济发展,从而大大提高我省的总体经济实力,有利于全省各地区的协调发展,改善我省乃至东北经济区经济建设的总体格局。再次,环境效益巨大。建设沿江城镇体系,将大大提高沿江城镇特别是口岸城镇的形象,保证沿江区域在快速超常发展的同时,保持良性循环的生态环境。总之,作为沿江区域开发据点和中心的沿江城镇体系的长期建设,不仅有利于沿江区域综合实力的大幅度增强,从而大幅度提高当地人民生活水平。促进当地经济社会进一步协调发展,而且在全省城镇体系建设、国土开发整治,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从而势必对我国东北经济区,全国,苏联远东地区乃至东北地区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二、沿江城镇体系的历史、现实与未来同沿江区域的开发具有唇齿相依的密切关系,是建设沿江城镇体系的战略基础(略)。 二、沿江城镇体系的历史、现实与未来同沿江区域的开发具有唇齿相依的密切关系,是建设沿江城镇体系的战略基础(略)。 三、沿江城镇体系建设构思(一)建设沿江城镇体系的战略思想和原则根据沿江区域特殊的地域条件,社会经济发展的分异和组合趋势,建设沿江城镇体系的战略思想应该是深入贯彻国家、省有关方针政策和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按城镇化发展的阶段性规律,有步骤有重点分阶段进进行;与沿江区域整体开发相协调,积极培育新的增长极(多核心城市),借鉴和选择科学理论和模式,建设和完善具有沿江特色的外向型城镇体系。 (二)沿江城镇体系合理建设战略理论和战略模式的选择与构想根据沿江区域城镇体系的现实态势和发展前景,沿江城镇的长期建设和再扩展不宜继续采用均衡增长,而宜借鉴生长极理论及核心一边缘模式采用不均衡增长。现代均衡发展理论的主旨是“动态平衡”(或称非均衡发展),它不是一开始就强调各区域各城镇的协调统一,而是尽力发挥各自的优势,之后在此基础上,采用最小的调整和投入实现整体的协同。这对建设沿江城镇体系非常适用,作为欠发达地区的沿江城镇,多部门齐头并进多元发展,是不现实的,主要原因是缺少资金,如将有限的资金均匀分配各个城镇和部门,不仅效果小,而且还会相互低销。因此,沿江城镇体系的建设,应该集中有限的资金,吸引相同产业发展和集中;通过前向关联效应,利用主导部门的产品发展再加工的企业;通过后向关联效应诱发原材料生、扩大经济效果。为此策略成功,必须认真选择重点城镇和主导部门。生长极理论认为,经济发展并非均衡地发生在地理空间上,而以不同的强度在空间上呈点状分布,并以各种传播途径,对整个区域经济发展产生不同的影响,这些点就是具有成长以及空间聚集意义的生长极。形成生长极的关键在于产生主导工业或发动型工业(就是能带动城镇和区域经济发展的工业和产业部门)。进而产生核心城镇,而每一核心城镇均有一定的影响城镇――即边缘城镇。下表为核心城镇与边缘城镇的关联过程和效果特点。以核心-边缘模式构想,沿江城镇的发展将划分成两大类,即核心城镇(群)和边缘城镇(群),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多核心组团式条带状的沿江城镇体系,见图(3-1)。表3-1 核心城镇与边缘城镇的关系一控制与依赖的阶段性1、初期核心城镇主要机构对边缘城镇的组织有实质性控制,是有组织的依赖2、中期依赖的强化,核心城镇通过控制效应,咨询效应,心理效应,现代化效应,关联效应以及生产效应等强化对边缘城镇的控制3、末期边缘城镇获得效果的阶段,革新由核心城镇传播到边缘城镇、核心城镇、与边缘城镇间的交易、咨询,知识等交流增加,促进边缘城镇发展,随着扩展作用加强边缘城镇进一步发展,可能形成较高层次的核心城镇,甚至可能取代核心城镇。表3-2 核心城镇与边缘城镇的联系前向联系核心城镇向更高级城镇的联系和从边缘城镇得到半成品、原材料后向联系核心城镇向边缘城镇提供商口、信息、技术等 通过两种联系发展核心、带动边缘表3-3 核心城镇对边缘城镇的影响效果负效果由于核由城镇自身的利益,使边缘城镇的劳力、资金等流人核心城镇,剥夺了边缘城镇某此发展机会,则以前向联系为主,是极化作用的结果。正效果核心城镇发展所得利益扩散到边缘城镇,使边缘城镇的经济活力得以加强,就业机会扩大。这是后向联系明显,是扩散作用的结果。(三)沿江城镇化发展战略构想沿江城镇体系的建设应该采用超常速度的城镇人口聚集与较高水平的城镇建设的发展战略,发挥新老城镇的各自优势,形成以若干个大中城市为多核心的沿江城镇体系。预计在相当时间内沿江城镇化水平将达到70%左右,见下分析表(表3-4)。目标:启动“核心边缘模式”动力机制,使沿江城镇体系的四个空间作用基本过程获取成功。沿江城镇体系就能通过一系列的结构转换,达到高水平的空间结合,形成A、B及A与B的有机结合。动力:核心城镇产生大量革新(材料、技术、精神、体制等),并由内向外扩散,影响边缘城镇的经济活动,社会文化结构、权力组织和城镇类型。空间作用过程:革新的扩散、决策、移民和投资机制:核心城镇连续不断地产生革新,施加于边缘城镇,通过成功的结构转换而作用整个城镇体系,从而促进沿江区域发展。(四)沿江城镇体系规模等级结构战略构想根据沿江区域的特点,未来沿江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和城镇规模等级的变化,主要通过现有城镇按核心城镇和边缘城镇的超常优惠发展,和有计划商品经济的推动下现有乡村和小城镇逐步升级的过程而实现。根据需要和可能及对区位、自然社会经济条件的地域分异和组合特点,以及核、边缘城镇空间分布的完整性和发展远景(见表3-5)等综合考虑,预测(拟定)未来沿江区域将形成6个20-50万人口的大中城市,10个10-20万人口的小城市,20个5-10万人口的大中城镇,50个1-5万人口的城镇。见表3-6与现有城镇体系等级结构相比,其结构特点如下及表3-6。

(责任编辑:豆豆)
下一篇:

浅谈企业全面预算经济管理工作的难点

上一篇:

现代金融危机的来龙与去脉

  • 信息二维码

    手机看新闻

  • 分享到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xfptx@outlook.com
 
0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