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山村网

城镇化进程中的集群化战略(1)论文

2019-02-02 18:52:37浏览:190评论:0 来源:山村网   
核心摘要:21世纪是城市的世纪。有关城市和城市竞争力问题越来越引起决策者们的热切关注,城市竞争力研究将在全球范围内流行。本文正是从竞

21世纪是城市的世纪。有关城市和城市竞争力问题越来越引起决策者们的热切关注,城市竞争力研究将在全球范围内流行。本文正是从竞争力的角度出发,在企业、产业和城市三个方面对集群进行分析,进而深入探讨企业集群、产业集群和城市集群中的相互关系和丰富内涵。 集群的内涵分析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集群现象已从自然科学进入到社会科学领域。管理学者称之为产业的地理集群或战略集群,而某些经济学家则称为集群经济。 集群经济理论 集聚经济理论是由工业区位论的创始人韦伯首先提出的,他从集聚因素造成的经济性:“一般经济开发成本”降低,研究集群产生的动因。韦伯认为,产业集聚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创业自身的简单规模扩张,从而引起产业集中化,这是产业集聚的低级阶段;第二阶段主要是靠大企业以完善的组织方式集中于某一地方,并引发更多同类企业的出现。这时,大规模生产的显著经济优势就是有效的地方性集聚效应。韦伯把产业集群归结为四个方面的因素:技术设备的发展,随着技术设备专业化的整体功能加强,技术设备相互依存会促使地方集中化;劳动力组织的发展,韦伯把一个充分发展的、新颖的、综合的劳动力组织看作是一定意义上的设备,由于其专业化,因而促进了产业集群化;市场化因素,韦伯认为这是最重要的因素,产业集群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批量购买和出售的规模,得到成本更为低廉的信用,甚至 “消灭中间人”;经常性开支成本。产业集群会引发煤气、自来水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从而减少经常性开支成本。韦伯还从运输指向和劳动力指向两个不同的途径分析产业集群能够达到的最大规模。韦伯探讨了产业集聚优势的因素,量化了集聚形成的规则研究成果具有相当的价值。 经济学家阿尔弗雷德•马歇尔曾把经济规模划分为两类:第一类是产业发展的规模,这和产业的地区性集中有很大关系;第二类则取决于从事工业的单个企业的资源、它们的组织以及管理的效率。他把第一类的经济规模称为外部规模经济,把第二类的经济规模称为内在规模经济。马歇尔发现了外部规模经济与产业集群之间的密切关系,他认为产业集群是因为外部规模经济所致。马歇尔提到,企业内部的规模经济一般比较容易被人们所认识到,厂商也会尽可能使生产规模进一步扩大;而企业外部的规模经济同样是十分重要的,当产业的持续增长,尤其是集中在特定的地区时,会出现熟练劳工的市场和先进的附属产业,或产生专门化的服务性行业,以及改进铁路交通和其他基础设施。马歇尔还用随产业规模扩大而引起知识量的增加和技术信息的传播来说明产业集群这种现象。 波特从企业竞争力的角度把企业集群理论推向了新的高峰,他解释所谓企业集群,就是在某一特定领域中(通常以一个主导产业为核心),大量产业联系密切的企业以及相关支撑机构在空间上的集聚,形成强劲、持续竞争优势的现象。并从组织变革、价值链、经济效率和柔性特征方面所创造出的竞争优势角度重新审视企业集群形成的机理和价值。 城市集群 城市集群是一定区域内空间要素的特定组合形态,是由一个或数个中心城市和一定数量的城镇结点、交通道路及网络、经济腹地组成的地域单元,包括若干不同规模、不同等级的中小城市组成的多个典型形态或非典型形态城市群共同组成的庞大城市群体。它在结构状况(产业结构、组织结构、空间布局、专业化程度)、区位条件、基础设施、要素的空间集聚方面比其他区域具有更大的优势,能够通过中心城市形成区域经济活动的自组织功能。 城市集群具有地理和经济双重属性,地域性、群聚性、中心性和联系性是城市群的基本特征。 地域性 城市集群首先是一个地域概念,具有特定的空间地理范围。 群聚性 城市群是若干城市的集合体,在有限的地域范围内聚集了一定数量的城市,或者说城市分布达到较高的密度。 中心性 城市群以一个或几个大中城市为核心,中心城市在整个城市群地域范围内的社会经济活动中处于核心和支配地位。 联系性 城市群的联系性特征是指城市群内不同规模、不同等级的城市之间存在着较为密切的社会经济联系,并逐步向一体化方向发展。 可见,企业集群、产业集群和城市集群是不同层面上的集群,企业集群是产业集群的微观基础,是在产业集群背景下各种相关企业的汇集;而城市集群是一个国家或者地区城市基于产业、专业化等方面形成的组合形态。 集群化整合模式 城市群主要通过产业的集聚与扩散、企业的扩张等进行内部的经济整合。集群化的整合模式便是以核心城市为基点,通过一个或几个核心企业为主导,借助专业分工与合作,带动其上下游企业产生与发展,形成高能的产业链和产业集群,从而达到产业集聚效应和规模效应。 城市群内部的产业集聚与扩散 城市群内部的产业集聚与扩散同时并存,互为条件,并通过企业的空间布局来实现。在市场机制和宏观调控机制的共同作用下,城市群内各企业之间存在经济、技术、社会包括地域文化的联系,不同等级规模生产同类产品的企业和生产上、下游产品的企业,以及为企业提供各种服务的单位或部门在城市群内大量集中布局,形成产业集群。产业集群促使城市群内的劳动地域分工体系走向成熟。当一定地域的产业集聚到一定程度时,会导致集聚的外部不经济而引起产业的扩散,产业扩散通过企业向外分散布局来实现。基于城市群劳动地域分工体系、不同区域之间的经济社会联系和企业布局的经济技术要求,加上完善的基础设施、成熟的区域市场体系和成熟的城市体系作为支撑,产业的扩散与转移将遵从城市群的整体情况,将相应的产业转移到区域内部的最佳地域。通过理性的产业集聚与扩散实现城市群内部的经济整合。 城市群内部的企业扩张 规模经济、内部交易、技术优势和竞争激励等因素促进企业的增长,实现企业增长的扩张战略有两种:内部扩张是企业扩大生产规模或建立新的工厂、部门、子公司等;外部扩张则是对其他企业进行合并或兼并。由于企业获取信息的原因、企业之间的联系程度和市场扩张规律作用等因素的影响,企业扩张必然遵循距离衰减规律。受距离衰减规律的作用,企业外部扩张对象的选择和内部扩张地域或对象的选择必然要考虑地域上的临近性和区域文化环境的相似性,以及企业之间相互联系的密切程度等因素。 内部体系网络化 城市群内部由交通、通讯、管道网络组成的物质性网络化组织为区域内部的劳动力资源、自然资源、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的顺畅流通,技术与产品信息的开发与共享,劳动地域分工的实现提供有力的物质支撑;由市场网络、企业网络、城镇网络等组成的非物质性网络化组织为区域内部生产要素资源的分配与优化,产品要素的自由流通提供了必要的支撑,要素资源顺畅流通的市场环境为城市群经济整合提供了良好的运行环境,发达的网络化组织成为城市群经济整合必需的支撑系统,对城市群的经济整合起到促进作用。 无论从国际或国内经验看,产业集群、中小企业集群的重要效应是有效地推动了城市化,城市化可扩大就业需求,促进劳动力加速集聚。从我国很多地区加快城市化进程的经验中可以看到城市化成长的若干机理: 国内外市场和资源的开发有力地促进了产业结构的升级。国内外市场的开发创造了一个为中小企业成长的较为良好的市场环境,使中小企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有力支持着产业结构的升级,使其非农产业产值占GDP的比例达94.2%。 中小企业的群集和产业的集中为城市化提供了支撑,明显放大了就业需求。企业群集和产业集中首先引起劳动力和人口的集聚,进而要求住宅、餐饮和生活消费等与人们的衣食住行有关的服务产业与之配套。其次,为生产服务的销售、市场策划和推广、技术与信息咨询以及相关中介服务组织相应发展。最后,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的配套使城市规模扩大,放大了就业需求。 城市规模的形成进一步强化企业群集的凝聚力。城市规模的形成表明这里能提供较为良好的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的基础设施以及软环境,反过来又成为吸引企业群集的一个重要条件。因此企业群集与城市规模存在着互为因果的关系。 四川省城镇化战略选择 通过做好城镇化发展规划,实现城镇规模结构的多样化,城镇化模式的区域多样化,城市功能定位的多样化。要解决好城镇化中的产业支撑、资源环境支撑等问题,切实保护农民利益,注意节约土地,处理好推进城镇化和保护耕地的矛盾。 大力发展成都市 成都市作为我省唯一的特大城市和西南地区的中心城市之一,进一步增强城市功能,大幅度提高城市综合实力和现代化水平,发挥其集聚、辐射和龙头作用,建成西南地区“金融、商贸、科技中心和交通、通信枢纽”和西部大开发的战略高地。 加快发展大城市 适应工业化发展阶段的要求,坚持走集聚型城市发展之路,加快人口和要素集聚,积极有效地扩大规模,提高城市素质,加快培育区域经济增长极。 积极发展中小城市 积极发展地级市政府驻地城市,把增强城市功能和扩大城市规模结合起来,力争使多数市、州政府所在地城市发展成20万人以上的中等城市,部分城市加快向大城市迈进。以县城为依托积极发展小城市,积极创造条件,在民族地区和盆周山区发展一批中小城市,带动民族地区和盆周山区的经济发展。 有重点地发展小城镇 按照突出特色、合理布局、科学规划、规模适度、注重实效、保护环境的原则,以产业为依托,有重点地发展县城和部分基础条件好、发展潜力大的重点建制镇,努力壮大规模,提高质量,增强功能,集聚人口。 努力构建城市群 适应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要求,以提高我省区域竞争力为目标,重点培育成都平原城市密集区,川南城市群、川中城市群,形成全省经济和人口比较密集的城市圈,发挥其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主体和带动作用。 引导、推动产业转移与互补整合模式 城市群经济产业内和产业之间的相互竞争,使得城市群经济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和城市群经济产业的离心转移。一些成本升高比较利益低下或者缺乏竞争优势的产业就会在城市群内外转移,重新寻找发展的空间。强化以核心城市企业为主导的产业梯度或等级转移,发达城市可以借助产业的转移来为其它产业拓展发展空间,相应一些城市群可以接收产业的转移来扩充产业结构达到经济的发展,最终推动产业间的互补,形成城市群产业的整体发展。 参考文献: 1.谢洪明等.产业集群、企业行为与企业竞争力的实证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5 2.徐康宁.开放经济中的产业集群与竞争力[J].中国工业经济,2001

(责任编辑:豆豆)
下一篇:

货币升值下房地产发展趋势实例剖析

上一篇:

入世五年:河南农产品贸易和农业生产(1)论文

  • 信息二维码

    手机看新闻

  • 分享到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xfptx@outlook.com
 
0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