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山村网

浅论比较优势与当前中国经济的发展

2019-02-02 18:53:32浏览:662评论:0 来源:山村网   
核心摘要:论文关键词:比较优势; 中国 经济;发展论文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在灵活运用比较优势的前提下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文章在

论文关键词:比较优势; 中国 经济 ;发展

论文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在灵活运用比较优势的前提下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文章在分析比较优势理论的发展脉络的同时,针对中国的经济现状,提出新的 历史 条件下要用发展的眼光对待中国经济比较优势的议题,指出应同时发挥我国经济的后发优势,化比较优势为竞争优势,更进一步地推动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

无论哪个国家都有自己经济的比较优势,正确地利用好这个优势对于一国的经济发展来说,具有战略性的意义。中国是个发展中大国,发达国家与中国相比具有资金雄厚、技术先进、 管理 经验丰富的优势,而我们要做的就是抓住自身的比较优势,如大批廉价的劳动力,丰富的自然资源,广阔的地域等发展我国的经济。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世界经济形势的变迁,这种比较优势又在发生变化,如何认识这些变化,同时发展这种比较优势,化比较优势为竞争优势,是中国经济今后发展过程中需要长期关注和加以解决的问题。

一、比较优势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英国古典 经济学 家亚当·斯密在否定了重商学派所提出的经济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一定是非赢即输的理论之后,提出可能实现双赢,即绝对优势理论,也就是经济主体按自己的特长进行分工实行专业化生产,然后通过 市场 进行交易,从而实现利益的最大化。针对李嘉图没有回答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各国在生产不同的产品时的比较 成本 的差别问题,瑞典经济学家赫克歇尔和俄林提出要素禀赋理论(简称H-O理论)进行了回答。这个理论首先假定不同国家的生产同种商品的生产函数相同,那么比较优势产生的根源就在于各国或区域的生产要素的相对禀赋不同,不同商品的生产要素使用密集形式上的差别。

新李嘉图主义不仅从各国生产的角度来分析和比较各国的比较优势的差异,而且同时强调从各国的分配领域、经济增长、经济发展的动态角度来分析和比较各国的比较优势的不同。按照新李嘉图的理论不同国家生产某种产品的比较优势的差异不仅表现在生产技术、生产条件、劳动效率等差异上,而且不同国家由于分配关系的不同也会导致产品的比较优势不同。

二、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对比较优势的认识与运用的发展。

中国对于比较优势的运用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即从起初的不认识,到后来的自发运用,再到自觉运用的过程。

改革开放前,中国推行资金密集型的重 工业 发展战略 ,认为产业结构和技术差异是发达国家与落后国家的之间的差别。将提升经济的产业结构和技术结构当作发展经济和赶超发达国家的同义语。为了提升经济的产业结构和技术结构,不得不动员中国成立之初极端有限的资源去扶植和发展极少数的资本密集型产业。最后造成了大量的 人力 、物力的浪费。通过早期的建设我们认识到,在任何国家和地区的早期发展阶段,要素禀赋的特征是资本的严重缺乏,那么对于其他产业而言,没有资本的支持,必将处于落后的位置;同时我们所扶植的产业也处于国家扭曲的价格机制下,再加上国家的层层保护措施,这样的产业在国际市场上是很难有竞争力的,这样就使得我们的整个经济缺乏竞争力,综合国力得不到提高。我们发现这些国家和地区实际遵行了比较优势发展战略,在其经济发展的每个阶段都比较好地发挥了要素禀赋所决定的比较优势。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它们的劳动力相对丰富,资本相对稀缺,就以发展具备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后来,随着经济发展,资本逐渐积累,人均资本拥有量提高,要素禀赋结构得以提升,才逐渐把产业结构提升到资本、技术密集型,乃至信息密集型产业。这就使我们不得不冷静地思考我们的长项,我们的比较优势究竟在哪里,我们要实行怎样的发展战略。在客观分析中国的经济现状之后,我们认识到,大量存在的廉价劳动力、广阔的地域和相对丰富的自然资源才是我们最大的优势。因此我们在借鉴上述国家经验的同时,力图将这些经验与中国的国情结合起来,走有中国特色的 社会 主义 道路,发展市场经济,加强对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投入。加强对外经济交流与合作,扩大对外开放,使中国的经济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当然就总体而言,中国的比较优势主要是其低廉的劳动力与土地,但除此之外成体系的制造业基础和潜在的巨大市场规模也是我们的优势所在;中国的比较劣势则主要是一些重要技术开发能力弱、某些自然资源相对匮乏和经济体制中存在的缺陷。因此,在今后的贸易当中要继续发挥优势,并扬长避短。

三、新的 历史 条件下如何用发展的眼光对待 中国 经济 的比较优势

(一)发挥中国传统的比较优势

众所周知,中国利用传统的比较优势在经济上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同时我们必须看到,中国的 市场 经济尚未成熟,从中国的经济发展状况来看,传统的比较优势不易过早放弃。目前中国 农村 有数以亿计的剩余劳动力亟待转移。与世界上多数国家相比,中国的资金、技术相对稀缺, 成本 较高,劳动力相对充裕,成本较低,而一国经济竞争力与它提供的商品和劳务的成本高低紧密相关,过早地放弃传统的比较优势,只会欲速则不达。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 人口 多、底子薄,地区发展不平衡,劳动力成本相对较低的优势将至少在今后一段时间内得到保持。我们应充分利用发达国家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的机会,将其技术相对先进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或生产环节转移过来。为此,要破除劳动密集型产业就一定是技术落后产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就不能利用低劳动力成本优势的旧观念。

(二)发挥中国经济的后发优势

所谓后发优势是指在世界上存在众多发达国家条件下,较落后的国家可以从发达国家已走过的经济发展道路(或轨迹中)吸取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或教训),结合本国的实际情况,做出更明智的 发展战略 选择,从而避免走“先发”国家已走过的“弯路”,以更短的“捷径”、更快的速度缩短自己与发达国家之间经济水平上的距离。首先,从经济发展的趋势来看,中国现有的建立在资源禀赋与比较成本基础上的比较优势将逐步减弱。其次,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经济结构的调整为中国提供了可供借鉴的经验。再次,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我们不能仅仅依靠内部实现经济结构的转化,我们必须借鉴其他国家的成功经验,结合中国的国情,更好地发挥中国的经济原有的比较优势,促进中国经济后发优势的发挥。发挥后发优势的途径有以下方面:

第一,进一步开拓国内的区域经济。中国地域辽阔,各个区域间的资源禀赋差异很大,近几年中国的经济增长表明,在世界经济形势普遍下滑的情况下,中国经济实现自主发展的效果明显,中国发挥沿海开放地区作为对外贸易的前沿,优先发展东部地区,而后实行西部大开发的政策,同时着力于中部的发展,这样就展现了中国在未来经济实现内部良性循环大格局的前景,就目前来说,这种格局并未完全形成,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第二,扩大对外开放,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进程。过去30年间,中国实行对外开放政策,经济从封闭走向开放,并逐步扩大开放的广度和深度,融入国际分工体系,成为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主动参与者。中国的 国际贸易 规模在过去22年里扩大了约22倍,从1993年以来一直是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外商 投资 东道国,中国经济的国际化程度大大提高,同时通过积极参与国际分工与合作,吸收外国投资与扩大国际贸易,有力地促进了国内产业结构升级,创造了大量新的就业机会,推动了国内经济体制改革,提高了国民经济运行效率,增强了综合国力。中国之所以在经济全球化中赢得主动,正是因为中国政府从本国的比较优势出发,制定了正确的对外开放战略,并加以了实施。

第三,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中国传统产业具有劳动力资源相对丰富的比较优势,尽管目前这种优势仍然存在,但是我们有必要对其进行必要的改造。

(三)打造中国经济的竞争优势

当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资本的积累相对充足时,就可以在发挥中国经济传统经济的比较优势的基础上开发中国经济竞争优势。开发技术密集型产业,实现中国的经济结构转换。这一点可以通过积累 人力 资本改善企业的组织结构,和更有利的发挥政府引导作用来实现制度的创新,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来实现。这一点中国目前正在努力实现。

参考文献:

1、刘碧云. 经济学 [M].东南出版社,2002.

2、陈秀山,王飞.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国内企业的本土优势[J].经济理论与经济 管理 ,2002(4).

3、于宏源. 国际经济 学最新理论概述[J].中国研究,2006(5).

(责任编辑:豆豆)
下一篇:

香港经济转型和香港的发展 经济学理论论文

上一篇:

大都市圈的圈层结构及资源整合路径(1)论文

  • 信息二维码

    手机看新闻

  • 分享到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xfptx@outlook.com
 
0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