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现在社会上流行一种说法:“山西煤炭资源非常丰富,挖个洞就可以采煤;山西文物资源非常丰富,围起墙就可以收费。”但是为什么我们的经济发展总是慢半拍,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已不仅成为全省的共识,而且也是国际国内经济发展的迫切要求,针对山西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以开拓创新的思路和强有力的措施,调整山西的产业结构,为振兴山西经济奠定良好的基础。 论文关键词:产业结构、经济发展、结构调整 1、 现状分析 经过改革开放20多年来的发展,随着工业化建设力度假大、进程加快、第三产业的迅猛发展,山西省产业结构状况发生了很大变化, 1997年,山西国内生产总值中一、二、三产业的比例由1991年的16.0:54.9:29.1变为15.2:51.4:33.4,工业总产值中的轻重工业的比例由1991年时的24.7:75.3变为19.2:80.2,到1998年,山西国内生产总值中一、二、三产业的比例则变化为12.9:53.5:33.6,工业总产值中的轻重工业比例变化为16.9:83.1。整个产业结构演变为“二、三、一”的格局。第二产业趋于稳定,第三产业发展较快,第一产业所占比重明显下降。 (一)弊端 山西经济结构是以高度依赖煤炭资源、原材料工业为主具有典型的资源型、初级化特征,全省三分之二的县城经济发展主要依靠煤炭。现在山西产业结构中的潜在矛盾和问题逐渐显现并日渐突出,表现为结构档次低、效益不高、转换功能不强、适应市场能力弱、受控度高、出入市场的主动性差等等。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山西经济结构向趋重演变,结构性问题更加突出,经济增长赖以外迁扩张,运行质量不高,高购入、低产出,高速度、低效益,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点: 1、基础性产业地位不牢固。农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很低,受自然力控制的成分大,作业方式原始,靠天吃饭的格局没有改变,产业素质低下;交通运输和邮电通讯业近年来发展很快,但对山西经济发展的瓶颈制约仍然存在;科学研究和教育事业发展缓慢,很难形成经济发展的科技推动和人才支撑。 2、支柱产业单一,置换缓慢,山西煤炭产业地位相当牢固,在工业总产值中占到25%左右。以煤炭为首的八大产业位置序列从未发生过根本性变化,受新能源工业的制约和影响,山西煤炭工业近年来已走向衰落阶段,发展乏力,这是山西经济增长缓慢的直接原因。 3、产业关联度低,产业链短,加工深度不够是导致山西产品的附加值低,市场竞争力弱主要原因。 4、各产业内部结构失衡。农业始终没有解决好种植业与大农业之间、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之间的关系,工业的初级化程度持续扩张,以矿产品位主体的初级产品和原材料产品占到全省工业总产出的三分之二以上,轻重工业严重失衡。 5、产业的外向程度低,对外贸易对国内生产总值的拉动力或贡献率不高,传统的名优产品的市场准备不足,没有形成规模经济。 6、结构趋向同化现象严重,山西地区与地区之间,国有经济、集体经济、个体经济趋同不利于各地区之间各种经济资源、经济成分的优势互补。上述种种问题反映了山西产业结构低级粗放、效益不高的弊端,严重延缓了山西的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的转换过程,直接影响了山西的经济发展。 (二)历史成因分析 目前山西的产业结构是根据山西的资源特点和国家经济发展的战略需求,经过长期演变形成的。在六五期间,山西根据中央提出的国民经济发展方针,加大了对能源工业的投资和建设力度,全省用于能源建设的投资占整个基本建设投资的41%,这一阶段,由于片面强调能源重工化基地建设的作用,使得山西国民经济中的农、轻、重比例关系没有适应改革开放的要求而发生较大变化。在七五期间由于我国经济迅速发展,对能源需求不断增长,山西把能源重工化基地作为经济建设的重点,但在条件有限的情况下,把更多的资金和注意力投向资源低度开发的煤炭等能源重工业,不仅使得改革开放以来山西成长起来的一些第三产业、新兴产业等由于投入不足而发展缓慢,与其他省市形成鲜明对比,而且还使得建国以来和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一阶段中发展和成长起来的一些轻工业产业也因为投入不足而日趋萎缩。这种结构失横在八五期间更加明显,这种越来越严重的畸重畸轻的产业结构与市场化程度较低的体制环境,以及对资源的过渡开采和粗加工而使环境不断恶化的状况,使山西经济建设与发展的水平与其他省市的差距进一步拉大。 二、对策与建议 为了遏制三次产业间的协调度下降的势头,在今后的产业调整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1、首先必须加强第一产业的基础性地位,加大对农业的投入,提高农业的产业化水平。首先提高农民的思想文化水平和科技文化素质,增强市场竞争观念。大力发展生态农业,促进农业稳定增长,保证农业生态良性循环,引导农民进行多元投资。大力发展粮食水果和蔬菜加工业,为农业的中间产品创造新的市场,依靠科学技术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调整农业的产业结构。 2、适度放慢第二产业尤其是工业的发展速度。首先适度限制采掘业,重点转换工业经济的增长方式和提高其经济效益,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加快对传统产业的改造。要充分考虑山西的实际情况,用高新技术改造和提高传统产业,提高工业的整体素质和国际竞争力,同时大力推进信息化,使工业化的发展与信息化能结合起来,互为动力,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 3、大力发展第三产业。首先要重点发展附加值高的产业如:金融保险、通讯、房地产、信息、咨询等,提高第三产业在总产出的比重,其次继续完善各地区的法律法规,保证市场活动主体的公平。第三,通过高新技术的开发与运用,推动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发展,带动第三产业内部结构的提升。 4、加强旅游业的开发投入,尽快实现旅游资源向经济优势的转化,使山西成为旅游大省,旅游业集旅游、娱乐、商品消费于一体,对促进服务产业的水平,提高山西产品的知名度,提高山西在国内及国际上的声誉起着重要作用,山西是中华民族古代文明发祥地之一,人文资源丰富,历史遗迹、名人足迹星罗棋布,其中全国现存完好的宋金以前的木构建筑,72%以上在山西境内,仅存的4座唐代木构建筑,全在山西境内,山西被史学界称为“中国地上博物馆”,“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宝库”,山西目前保存下来的各种不可移动文物有35000多处,国务院先后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中山西有五座,列入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有56处,省内文物古迹景点可成为全国之最的约有60多处,从文物的数量与价值来说,山西在全国是相当突出的,谓之文物大省当之无愧,因此要大力宣传,深挖旅游业的发展潜力。 5、大力发展山西优势产品、潜力产品。以潜力产品为切入点,选择具有潜在优势的产品为切入点这是调整产业结构大思路需要回答的关键问题,优势产品和潜力产品的共同之处都是具有战略带动意义的产品,对一地区的经济增长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且一般都是规模效益比较突出的产品,其区别在于优势产品是目前已经成为现实的比较优势的产品,而潜力产品则是还没有成为现实的优势产品,通过扶持扩大规模,就能转换为优势产品。由此可以看出,我们调整产业结构的逻辑思路应以优势产品为切入点,但现实情况是目前山西的优势产品太少,不足以承担山西经济增长的重任,另外目前的优势产品是就山西现存的产业结构而言的,这样越扶持越调整很可能导致产业结构的越刚性化,因此应该选择那些不仅具有战略带动性,而且成长性好、市场空间大、技术先进、附加值高、规模效益突出、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潜力产品为调整产业结构的切入点。 6、加速山西企业组织模式的改造。目前条块分割的企业组织模式降低了山西企业对市场信息的感应度,是造成山西经济“慢半拍”的重要原因。改造企业组织规模、实施产业链顺序组织企业集团是解决山西经济“慢半拍”的有效措施之一。以往组建企业集团之所以收效不大,问题出在没有按经济规律办事,集团内部没有真正实现利益一致,许多是长官意志主导的“拉帮派”行为。政府应该制定相关的政策鼓励组建实质性的企业集团,尤其是应当鼓励山西企业与沿海企业、外资企业组建企业集团,只有当山西企业生产过程、经济利益与处于生产链前沿的企业融为一体的时候,山西经济“慢半拍”的现象才可以有效的得以解决。 参考资料: 吉国玲 《调整经济结构,促进山西经济发展》 郭跃进 《山西省产业结构综合分析》 李晨宁 《当代山西经济建设的回顾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