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受大环境的影响,河南省劳动力转移相对滞后。影响因素主要有政策观念、城市化水平低、劳动力素质相对较低等。加快河南劳动力转移一是扩大城市经济空间,发展特色城市与特色城市经济,增加大容量就业岗位,二是发展集约化农业,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农业内部转化,三是拓展省外、海外就业市场。[关键词]劳动力 就业 策略 “劳动不是抽象生产要素。经济,说到底,还是一种组织社会的方式,为那些既是消费者又是工作者的人服务。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我们才关心人们工作的质量和数量,失业率也才成为社会所关注的中心话题。”①在所有的生产要素(土地、劳动、资本品)中,劳动力要素最具活力,它能够主动寻找其他生产要素并与他们合理配置,以提高他们自身的劳动效率和整个社会的劳动效率。随着劳动效率的提高,劳动者的收入、劳动技能、劳动质量也相应地提高。相反,劳动的时间会缩短,休闲时间增加,劳动者的生活质量会大大地提高。这是劳动的一般规律即“劳动力转移规律”。假如人为地割裂生产要素之间的自然联系,或者要素的供给不成比例,都会严重影响生产的效率,增加生产的社会成本。这个问题目前正制约着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土地和其他自然资源的数量是有限的,是由地理状况决定的,不会有大的改变。当然土地的数量也受水土保持、开垦方式和改良措施等因素的影响。要提高土地的产出效率、利用效率,只能在土地使用的市场化上做文章。重新清算我们对土地要素的认识,重新清理我们的土地政策,消除在土地使用上的垄断和种种限制,让土地的使用真正地进入完全的竞争市场,是提高土地要素利用效率的唯一选择。关于土地要素的话题是一篇大文章,我们将另做讨论。这里,我们主要讨论劳动和资本品。 在计划经济时期,由于人口生产的低成本和子女养育的社会化负担(如免费教育、劳动收入的人均分配、土地分配上的人人有份等等),使得我国劳动的供给超常规增长,远远超过了其他经济要素所能承受的数量。从二十世纪70年代后期我国开始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但是,均分性的分配政策仍然如故。一方面是严厉的计划生育,另一方面人人有份的生活资料、生产资料的平均分配,造成我国人口增长的居高不下。庞大的人口数量不仅造成我国人均占有资本量的比例极低,使得社会生产总是在低水平上徘徊,同时庞大的人口还要消耗巨额的能量物资,造成国民经济积累与消费失调,资本品极为匮乏。资本品的供给,按经济学的说法,依赖于企业、家庭和政府过去的投资。短期内,资本存量像土地一样是固定的,但是长期中资本供给对于风险和回报率等经济因素非常敏感。资本品在我国有俩个显著的特点:其一,对资本品表现出一种严重的饥渴症。这是因为,一是建国时间短,经济底子薄,科学技术落后,缺乏积累;二是人口众多将本应积累的部分财富也消耗掉了。其二,仅有的资本积累还分布不均,基本上集中在城市。由于实行严格的城乡分割的二元社会经济结构,大量的农村居民无权使用、享用资本存量,缺乏必要的竞争,使得存量资本利用率也不高。总的来说,由于缺乏活劳动的流动与转移,使得我国生产要素配置不甚合理,生产效率不高。 作为内陆省份——河南,受全国社会政治经济环境的影响较深,在劳动力转移问题上表现的更为滞后与迟缓。这是由于河南省既是一个人口大省,又是一个农业大省。 一、河南省劳动力转移的现状 河南现有 9256万人,位居全国第一。其中文盲人口 543万人,接受小学教育的 3073万人,接受初中教育的 3646万人,接受高中(含中专)教育的 928万人,接受大学(大专以上)教育的 248万人。全省常住人口中,劳动人口(15~64岁)为 6211万人,占 67.10%。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2147万人,占 23.2%,全国平均水平为36.1%。河南与之相比,有较大差距;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 7109万人,占76.8%,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12.89个百分点。每年出生 130万人,净增70万人以上,相当于一个中等县。全省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554.3人,每平方公里比全国多出 419人。第一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构成中占24.5%,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6.8个百分点,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大省(数据来源:2000年11月1日0时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 在我省 6211万劳动人口中,居住在农村的劳动者约有4700万!我省有耕地1.1亿亩。根据我国农业专家和经济专家测算,按我国农业劳动者目前生产力状况和农资、农产品等价格水平,每人经营20亩土地可保本,经营30亩土地才有钱可赚。据此计算,河南农业微利经营仅需要 367万劳动力!整整多出 4300多万!隐性失业非常严重,大量农业劳动力处于闲置状态,导致劳动效率、效益十分低下。客观地讲,丰富的劳动力资源既是一个巨大资源宝库,同时也是一个巨大的能量消耗中心和经济发展黑洞。劳动力资源不同于其他资源,该资源为了维持正常运转必须消耗大量的其他资源,此外劳动力资源是不能储存的活劳动,过了劳动的盛年期他只能退出而别无选择。因此,劳动力资源的浪费是最大的浪费。 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就业是民生之本。就业是人的最基本权力,它不仅是人谋生的手段,同时也是人融入社会大家庭的基本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讲,就业状况直接影响了人们的生活水平和质量。虽然我省农业还有一定的就业空间可以拓展,但就目前的情况看,大量的劳动力蜗居在农村不仅造成了资源浪费,同时也是造成农村地区落后与贫困的问题之所在。 从上述情况看,我省劳动力转移的状况不容乐观,从第一产业向二、三产业转移的任务是巨大的。近几年,河南人口迁移和流动速度有所加快。人口上行性迁移大大增加,同级迁移大幅度下降;因婚姻迁入的比重大幅度下降,而务工经商的比重则大幅度上升;迁移人口的性别比发生逆转,文化素质有所提高;从迁入人口的职业构成看,农、林、牧、渔劳动者的比重大幅度下降,而工人则大幅度上升。人口流动的原因主要是务工经商和中转,以18~35岁初中及高中文化程度的人口为主。由于河南经济落后,不能形成强大的经济吸引力,迁入人口较少,前来务工经商的人口比重不高,省际人口迁移模式在近期和中期内不会有大的变化。 二、影响河南劳动力转移的因素分析 影响河南省劳动力转移的首要原因是:河南省的工业化和城镇化水平较低,还没有完全从传统农业经济和农业社会中脱胎换骨出来,二、三产业和城镇的接纳能力弱小。据河南省统计局刘永奇、皇甫小雷、叶皓瑜等研究,河南城镇化水平偏低,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根据河南省2000年人口普查数据,城镇化水平(以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表示)全省为23.2%。地级市最高的郑州为55.1%,最低的周口为11.4%,平均为24.8%;县级市县在10%-60%之间不等。目前发达国家或地区城镇化水平在70%以上,欠发达国家或地区城镇化水平也在40%左右,全国平均水平为36.1%。河南与之相比,均有较大差距。目前河南省人均GDP为5444元(用现行汇率折算约为 660美元),根据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规律,河南城镇化水平应达到30%左右,但河南的实际显然较低。目前河南三次产业结构之比为22.6∶47.0∶30.4,河南工业在GDP中占40.5%,这一比重高出城镇化水平17.3个百分点,城镇化进程明显慢于工业化进程。河南城镇化水平偏低,是影响和限制城市综合发展水平提高的根本原因,也说明加速城镇发展的迫切性。② 第二,庞大的人口基数和较高的人口增长率制约了农村劳动力转移。根据经济发达国家的经验和河南省目前的城市状况、城市承受能力和城市经济规模等测算,在正常情况下,维持10%左右的经济增长率所需要的劳动人口、人口自然增长率及劳动力供给水平,仅目前的城市人口已经足够,在部分城市可能还绰绰有余。这样的情况下,如果我们不能进一步扩展城市和城市经济空间,就无法接纳4300多万富余农村劳动力。 第三,城乡分割的二元社会经济结构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强烈排挤、限制和制约,户籍制度、就业制度、住房分配制度和教育制度,几乎堵死了农村劳动力自由流入城市的通道,以及僵化的思想意识观念,既抑制了城市和城市经济的发展,也造成大量劳动力资源的浪费和农村经济的落后与贫困。 第四,农村劳动力素质相对较低是制约剩余劳动力转移数量特别是转移层次提高的重要因素。据D·盖尔·约翰逊的研究,城市与农村每个学生的人均教育经费可以作为反映城市与农村教育质量差距的一个指标。1997年城市学生的人均教育经费为1397元而农村学生的人均教育经费仅为 316元;而初中生的人均教育经费分别为2414元和 645元。城市学生的人均教育经费大约是农村学生的四倍。提高农村的教育质量和农民的受教育水平对中国未来经济的发展至关重要。由于中国城市人口生育率的下降,在未来的几十年里几乎所有中国劳动力的净增加将来自于农村。1990年,农村劳动力的平均受教育水平是5 .8年,而城市劳动力的平均受教育水平是9 .5年。所以除非农村的教育状况得到显著的改善,否则中国未来全国劳动力的平均受教育水平将会下降。③ 第五,我省劳动力市场发育滞缓,中介组织发育程度低,政府部门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第六,长期以来,部分地方政府只重视城市经济发展,忽视农村经济发展。曾经在20世纪80~90年代吸收大批农村富余劳动力的乡镇企业,任其自生自灭,在生产力布局上缺乏科学的设计和统一规划。在企业的选址、能源、水源、环境保护、用工、资金等问题上,基本上不过问。当然,减少政府干预是对的,但是,在合理规划经济布局、减少企业建设成本、综合处理“三废”等问题上,政府应该为乡镇企业提供更好的服务。 三、加快河南劳动力转移的策略 1、我省各级政府要抓紧时间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劳动力市场,各级人大要公开废除歧视性的就业政策、法规、制度等,建立公开、公正、平等、透明的就业新秩序,要让生活在同一片蓝天下的共和国公民享有同等的自由与权利。 2县和县以上政府要组织各方面专家科学论证、综合设计中心乡镇的发展规划、经济布局。对企业规划、土地综合开发利用、住宅规划、商业、娱乐设施、教育、道路桥梁、生活污水、垃圾处理、社区服务、能源、水源、信息服务等做出长期规划设计,并经同级立法机构——人大审查批准,成为各届政府接力工作的明确目标和方案,实现劳动力就地转移与转化。 3、大力拓展城市经济空间,建立特色城市和特色城市经济,增加大容量的就业岗位。各级政府要抓紧制定科学严谨的发展工业化、城市化的中长期计划,增加大容量的就业岗位和就业空间,是从根本上解决众多人口的就业问题。加快大中小多元城镇化、工业化进程、扩大就业载体是国内外实践经验证明了的。据测算,工业化、城市化水平每提高 1个百分点,能相应带动18万个就业机会。由于我国已经积累了几十年的能量,应该说现在是城市扩容的比较好的时机。努力扩大城市和城市经济规模,既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解决我国众多人口就业的客观需要,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条件,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当然,也是促进工业经济、城市经济发展和城市现代化的重要动力,是历史进步的必然。当然,在发展城市化过程中,我们要切忌一窝蜂、大呼隆、搞运动,要按事物的客观规律办事,要制定切实可行的发展规划,要在经济全球化的大环境中,根据各自城市的特点、特色明确定位,发展特色城市与特色城市经济,否则,将很难在全球经济一体化中站住脚跟。 4、加快发展集约化农业、精细农业,增加农业就业岗位,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农业内部转移。目前我们河南农业正处在调整期,我们应以农业结构调整为契机,通过发展集约化农业、精细农业,增加农业的科技含量、资本含量及劳动密集程度,提高农产品附加值,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农业内部就业,是一种成本较低的消化方式。精细农业在我省是大有可为的。科技含量较高的农副产品在市场上既有较强的竞争力,也有较高的附加值,也能创造较多的劳动岗位,并且获得这种就业岗位的成本比较低。这是因为:一是参加农业内部就业的人多数是本乡本土的居民,不需要增加太多的道路、工厂等基础设施投资;二是减少移民数量,减轻城市压力等。 5、积极拓展省外、海外就业市场。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世界范围内就业岗位的增加速度远远赶不上经济本身的增长速度、扩张速度,就业岗位正在成为或者说已经成为最稀缺的资源。未来一段时期内就业岗位的国际化竞争已经不可避免。从我省的切身利益出发,我们需要高度重视这一态势。要积极参与而不是回避这一竞争。争取把有限的就业岗位更多地配置到我们河南来。在争取更多的国际资本、外省资本到我省投资、增加就业岗位的同时,扩大对外劳务输出也是转移剩余劳动力的一条重要途径。动员和发挥各种劳动中介组织积极与各省、各国及国际组织合作,联合开发我省劳动力资源,提高劳动力素质,增加我省劳动力在省外就业的能力。 6、建立、健全就业培训、职业介绍、失业保险、劳动纠纷等方面的具有可操作性的法律法规和活动规则,建立公开、公正、平等、透明的就业秩序。保护劳动者之间的公开、公平的就业竞争,增加就业市场的透明度,约束企业用工和劳动中介组织行为,维护劳、资双方合法权益。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应允许包括农民工、临时工、季节工、合同工、农业工人等在内的劳动者组建自己的劳动组织,真正地发挥劳动组织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作用;也应当允许包括国营企业在内的各种企业组建业主组织,通过业主组织保障业主的合法权益。在劳、资双方发生矛盾的情况下,一般由双方的组织出面进行协调处理。如果矛盾仍不能化解,这时政府才做为调停人依据某项规则出面解决。[参考文献] ①保罗·萨缪尔森和威廉·诺德豪斯《经济学》第16版,萧琛译,华夏出版社, 184页 ②刘永奇、皇甫小雷、叶皓瑜等《河南省城市化进程研究报告》(《中州学刊》2002年第六期) ③D·盖尔·约翰逊《中国能否通过在农村创造非农工作职位来转移大部分农业劳动力》(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2003.0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