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山村网

区域产业集群的地域依赖与内生机制研究(1)论文

2019-02-02 19:07:43浏览:684评论:0 来源:山村网   
核心摘要:——浙江台州缝纫机产业群的案例研究 一、台州缝纫机产业集群的基本概况 缝纫设备产业群是台州的工业经济的区域品牌。台州缝纫设

——浙江台州缝纫机产业群的案例研究 一、台州缝纫机产业集群的基本概况 缝纫设备产业群是台州的工业经济的区域品牌。台州缝纫设备产业集群是国内缝纫设备行业最有竞争力的集群,这个集群无论在生产规模、技术结构、品牌对市场的影响力、产品在国内外市场的竞争、集群内部的协作效应、集群的学习和创造效应等方面都表现了一个高速成长的专业化产业集群的发展过程。 1、台州缝纫设备产业集群概况台州是中国大陆最大的服装机械生产和出口基地,服装机械工业在台州已经有20多年的发展历史。2003年,台州现有服装机械及零配件生产企业650多家,从业人员2.7万多人,生产服装机械220万台套,实现总产值65.09亿元,其中多功能家用机和工业机分别占国内产量的40%和30%,出口2亿多美元,占全国同类产品出口总额的40%,产量和出口量均居全国第一,是全国最大的缝纫机生产基地和出口基地。台州市的缝纫机制造企业主要分布在椒江区、路桥区和玉环县。其中椒江区的下陈和三甲街道为主要集聚区,有各种缝纫机、其它服装机械生及零配件产企业近200家,个体工商户近1000户,2003年整个行业年产值达45亿多元。在中国从事服装机械生产的十大公司中,台州占6家、有4家公司集中在椒江区的下陈街道, 其中,飞跃集团2003年实现销售收入32.3亿元,宝石5.5亿元、杰克公司3.2亿元。台州市的缝纫机设备生产企业在量上得到充分扩张的同时,在质上也有很大提高。各企业不断加大科技投入,加快高新技术对传统产业改造。近3年来,缝纫设备征税企业共投入技改资金10余亿元,开发出省级新产品65个,国家级新产品12个,有24个填补国内空白,并获得了100多项专利技术。光机电一体化多功能家用机、超高速包缝机、自动控制平缝机等产品质量接近国际先进水平。企业质量意识和品牌意识明显增强,骨干企业均已通过了ISO9000系列标准认证,以及欧盟和美国的CE、UL产品认证,在全国五个缝纫机的中国名牌产品中,台州占三个中国名牌产品。 2、台州缝纫设备制造业的产品结构 2003年,台州生产服装加工设备的整机产量210多万台套,其中多功能家用机32万台,工业机110万台,分别占全国同类产品总量的40%和30%。出口产品主要销售在欧美、日本、非洲、中亚、东南亚等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在台州产的缝纫设备中,曲折缝机已在世界市场上占有约70%的市场份额,绷缝机和高速包缝机的产量和市场占有率约占世界市场的一半。台州的缝纫机生产企业从家用低速缝纫机起步,以工业缝纫机为市场的主导产品拓展市场,现有10多家主要生产企业在主导产品各有侧重,飞跃公司开发高速工业缝纫机和家用缝纫机,产品首先在国际市场上产生影响,并从国际市场返回到国内市场;宝石公司开发了绷缝机、包缝机、曲折缝纫机和暗缝机等特色机种;杰克公司开发花色平缝机;大洋公司开发裁剪机系列。每一家企业都开拓自己的特色产品,并把产业链拓展到相配套的钉扣机、锁眼机、整烫机、封包机和裁剪机。 二、缝纫设备专业区的成长路径 台州缝纫设备制造产业群的成长路径是制度渗透、技术依赖和知识转移的过程。1、起步阶段:20世纪70——80年代,以社队集体企业为载体,以上海的市场信息为经营导向,以仿制为基本的技术路径。台州缝纫机工业开始起步,到80年代中期开始生产整机。但生产企业都是以乡镇集体企业的名义注册的,生产的信息都来自于上海的街道缝纫机企业,所生产的产品主要是当时市场上紧缺的产品。起始以生产GN1—1型三线包缝机为主,企业规模普遍较小,所用的设备都是国有大企业退役的陈旧设备加工和采购廉价零部件组装,简陋的厂房;靠拼人力实现增产量,价格低廉;靠苦心经营推销,实现原始积累。2、成长阶段:20世纪年代,企业规模快速扩张,区域主导产品在品牌和技术路径上的出现渐进式扩张的取向。台州缝纫机产业集群的形成并不是天然地形成整机产品和配件产品的协作体系,企业从生产配件到生产整机的过程是企业生产技术和产品制作中走过的学习过程。20世纪90年代初,台州的缝纫机企业开始生产多功能小包缝机、改型的带供油的三线包缝机和类似GN6型高速包缝机等一些机型,在生产手段上,还是采用传统的生产技术,但技术和工艺比前一阶段有了较大的改进。在产品占领市场的过程中,区域主导品牌的市场绩效和集聚效应已经形成,部分企业为了扩大销售也采取贴牌收购的方式来占领市场。(3)规模扩张:20世纪90年代末至21世纪初,在市场竞争引导和技术路径依赖中实现规模高速扩张,台州缝纫机专业化产业区格局基本形成。在九十二年代中后期是台州缝纫机行业发展最有战略意义的发展阶段,突出的表现是实现技术升级、产品转型和制造信息化,台州的缝纫机企业的经营实力和市场竞争力实现跨越式发展。由于90年代中后期国际经济环境的突变,全行业的国外销售遇到很大的困难。但台州的缝纫机企业在这一时期始终追踪国际市场,把市场竞争的重点定位在国际市场,专门培养外销人员、在国外设立分公司来扩大销售等。一些企业在技术和人员等方面持续得到高校和研究机构的支持。政府的支持也是台州缝纫机行业在这一阶段快速发展的重要原因。台州企业在这一时期能够克服困难,获得后续阶段的持续成长的动力,重要的是得到了地方政府的重视和支持,利用地方政府的政策,享受“一厂一策”的优惠待遇,有的在资金、税收、土地、人事等方面都享有优惠政策。 三、台州缝纫机专业区的扩张机理 台州缝纫设备产业集群萌发于20世纪80年代前期,从生产缝纫机零部件开始起步。由于在同一区域内,众多独立经营的民间资金进入这一领域,在开展业务的过程中从众多的途径获得的市场信息在同一区域集聚、进而吸引更多的民间资金进入,区域内同质资源、信息不断地向区域内集聚,企业之间的配件体系也在市场交换过程中开始形成,协作关系并不断得到深化。这种深化过程同时又创造了同质资金和同质劳动力,这种同质要素容易在同一区域内实际交换,交换的过程客观上实现了技术的交流和扩散,从而形成了从资金、劳动力、技术和管理等要素在同一区域内的有效作用,构成区域内具有共享性的资源。 1、民营企业与市场机制结合台州的缝纫机及零件行业的发展是台州民营企业成长的写照。民营企业的本质是产权的明晰、企业经营性资源归属是明确的经营性组织。从台州的缝纫设备专业化产业区的起源和发展变迁过程来看,民营资本无论是行业的进入路径、行业进入时的资金积累、产品进入市场的渠道,还是企业的管理机制、要素的集聚机制、技术创新机制、行业的扩散机制,都是市场机制引导下的变迁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企业在经营手段也包含了市场机制相伴生的某些非道德因素,这也构成了民营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组成部分。民营企业成长过程中令人侧目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企业规模的高速扩张,在市场机制引导下,高速扩张伴随着结构调整、人才集聚和营销网络的建设。企业生产规模的扩张一方面说明企业对市场前景有良好预期,另一方面也说明竞争机制在产业集聚内相同产品生产企业之间的作用,同时也说明在竞争机制中技术路径企业在市场竞争实现规模扩张的基本就是变量。市场机制约束下的台州缝纫机行业规模扩张客观上推动了的行业固定资产规模的高增长和产品生产能力的显著提高。 2、嵌入式人力资本导入是台州缝纫设备行业的学习过程台州缝纫机行业是在企业家精神、管理技术、制造技术等三大要素的推动下发展起来的。台州没有原生的专业人才资源,也没有专业人才学习成长的环境,台州的人才资源体系是从外部引进并嵌入到台州而形成的人才和技术体系。以“一工缝”为例,“一工缝”的第一次突破是引入了管康仁、曹忠泉等人才提高了技术水平和生产工艺,而管、曹两人的技术来源于上海的经验技术;第二次突破是引入了上海缝纫机四厂的技术人员协助企业的技术和工艺,是上海的源生技术首次嵌入台州的缝纫设备制造业;第三次突破从国外引进了一条高速包缝机的生产线,推进了产品的提升,国外的技术体系开始嵌入台州的缝纫设备行业,“一工缝”的成长和消亡与这三大因素的促推有直接因果关系,如果没有嵌入式技术和学习过程,“一工缝”的成长里程会更慢、消亡的时间也会更晚。技术变迁中的学习过程和技术管理绩效在本质上是专业化人才知识迁移。台州缝纫机行业的每个企业都十分明白人才的重要性,但非原生的嵌入式人才体系与同质制造环境的存在也制约着企业对专业人才使用的进度和规模,企业重视人才的行为演变为节约使用人才的行动。3、产业内部之间的协作体系日益完善和密切由于缝纫机的核心技术是通用技术,不存在专有性的问题,表现在生产线上就是零部件的通用性和制造工艺的相似性。从这种技术约束角度来看,缝纫机产业群内部的生产协作体系没有技术障碍,只有管理约束,即企业在产品的哪个质量层面上、哪种合作模式下进行生产协作。如,技术主导企业的领导性表现在企业在核心技术相同的情况下,走边缘技术的道路,提高产品的设计水平和智能化程度,与同类企业的相似产品保持一定的错位,避免同一产品的在市场定位和产品价格上恶性竞争。飞跃公司的伺服马达、自动开袋机等产品将陆续推出;求精公司发展小规模特种机系列;精工公司以裁剪机为主,今年准备增加平缝机;大洋衣车公司准备上特种机;宝宇公司计划开发双针机、花色机。通过在同质产业链中的协作,企业可以减少生产环节,降低操作成本及流转成本,并对制定生产计划、采集市场信息、回避客源竞争、稳定合作关系等多方面产生积极的影响。台州的缝纫机产业集群品牌连锁专卖体系建设正在形成。在某一个品牌专卖店中,可以销售自己企业没有生产、其它企业生产的品牌产品系列;同时,如果某一企业获得一份订单而自己企业由没有这一产品,就向其它企业购买产品,并贴上自己企业的商标,以这种贴牌销售的方式来实现订单。这种现象经常发生的知名企业之间。这种交易现象的存在基础就是同质的供货对象、同质生产资源所构成的同质专业化产业化产业集群的特有现象。这种同质销售体系的扩张进一步拉紧了产业链的融合,也随着产品整合、市场整合而产生更大规模的市场绩效。 4、先入企业的市场信息诱导专业化产业区的成长先入行业者的经营业绩是诱导产业群形成和扩张的主要市场示范。台州下陈的缝纫机集群首先源于管康仁从上海获得的市场信息,以后“一工缝”的企业行为被其它企业模仿,以后跟进的企业沿循“一工缝”的空间路径和经营路径,从上海获得了客户源、技术源和信息源。这种同源信息的传递最终给上海的缝纫机行业在以后的市场竞争中带来了极大的被动,同时,这种同源信息也导致在台州缝纫机制造企业之间的产生同质竞争行为;当“一工缝”第一次从上海缝纫机四厂获得外销订单后,下陈的缝纫机企业几乎非常一致向国有专业进出口公司获取订单而走上外向型产品的发展道路;当“一工缝”以真正的公有制企业身份获得参加“广交会”资格并首次获得来自巴西的订单后,其它企业紧随其后跟到“广交会”,以后,下陈从事缝纫机制造的飞跃、宝石、捷克等企业在外向型销售道路上获得成功,首先来自于巴西市场。技术创新是企业规模扩张的基本路径。传统制造业的信息化就是将信息技术、自动化技术、现代管理技术和制造技术相结合,最终实现产品设计制造和企业管理信息化、生产过程控制的自动化、制造装备的数字化、咨询服务的网络化,从而全面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飞跃在推动产品的边缘技术信息化方面先走一步,这一技术创新思想马上被其它企业跟进,飞跃集团在实施缝纫机的“光—机—电”一体化技术创新之后,这一技术创新路径也成为宝石、中捷、杰克、汇宝等企业提升产品技术含量和市场竞争力的主流手段。飞跃集团投入1200万元建立自动化平台,宝石公司准备在上海建设企业技术中心,中捷公司的生产线自动控制系统国内独一无二,ERP正成为一些企业学习和创新的主要内容。台州缝纫设备产业群的骨干企业在企业信息化方面所作出的探索,是跟随先入企业的技术种径才实现的规模扩张行为。综上所述,台州缝纫设备产业集群的成长机理可以总结为:第一、外部资源的同一性,如可模仿的技术、经营性市场信息,国际缝纫机专业会展等,导致企业产品的趋同。第二、群内的信用程度降低资本进入的成本,供应商与其合作者的交易费用低。在日益复杂和高速变化市场中,集群可以提升集群内的企业业绩,集群促进合作。第三、同质生产要素的存在:同一产业内的企业集聚在一起可以从专业化的劳动力、企业服务和金融上受益。集群内的信息和知识很容易流动,这促进了创新。第四、产业进入环境的开放:在一个容易变化和开放的经济中,集群有助于于小企业在一个平等的地位上与大企业进行竞争。第五、学习型企业的技术进步创造了产品的差异性,大企业的技术进步所形成的差异性为小企业的进入提供了市场空间。第六、从整个社会看,集群是一个合作和网络的企业簇群。集群内,企业往往彼此合作,如合作销售、与本地公共管理机构合作。四、结论与启示 台州缝纫设备制造企业在产品选择上通过从生活品转移到资本品转换,以集体行为选择生产品“敲打”计划经济体制之门,并与生产资料市场如钢铁市场、机械设备市场结合,以“假集体制度”渗透到主流经济体制之内,在获得生产机会后通过技术创新与模仿学习实现产业集群成长。在这集群中与技术先行者、内生创新条件相适应的是地方政府在引入外部创新源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从集体所有制的工厂模式到公司运作机制引入,这个过程对企业技术创新中心来说是有效地使用外部创新源,使集群中的企业创新能力得到持续增强的组织保证。在国家体制逐渐放开的过程中率先进入生产品市场,制度的交易成本的降低、社会公共设施的共享等都对产业集群的扩张起到促进作用。公司模式的确立对缝纫设备产业集群的规模竞争转向以知识为主的竞争模式,产业内部的知识获取、共享、传播与运用的效率已经成为决定产业竞争力的关键。企业组织在知识创新、知识转移过程中创造了知识的溢出效应,培养了产业聚集区内企业的转换能力与竞争优势。技术路径下的知识转移将成为产业区内引导聚集企业资本流向的关注点。 参考文献: 潘士远、史晋川,2002,“内生经济增长理论:一个文献综述”,《经济学季刊》第7期 王珺,2002,“企业簇群的创新过程研究”,《管理世界》第10期 王越,2003,“试论产业集聚区的知识转移”,《中国煤炭》第8期 新 望,“产权、斯密动力和产业集聚”,南京大学《斯密论坛》第1卷第6期 曾坚朋,2002,“企业集群的社会网络分析”,《中山大学学报》(哲社版)第3期 魏守华、石碧华,2002,“论企业集群的竞争优势”,《中国工业经济》第1期 叶建亮,2001,“知识溢出与企业集群”,《经济科学》第3期 福山著、彭志华译,2001,《信任--社会美德与创造经济繁荣》,海南出版社 池仁勇,2001,“意大利中小企业集群的形成条件与特征”,《外国经济与管理》第8期 盛世豪,2002,“产业群:区域竞争力的基础”,《浙江经济》第9期 

(责任编辑:豆豆)
下一篇:

从忠县涂井溪的古盐泉看人工井的早期演进

上一篇:

亚当·斯密的理性和西尼尔的个人利益最大化的区分和联系

  • 信息二维码

    手机看新闻

  • 分享到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xfptx@outlook.com
 
0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