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理念的指导下,研究农民工人力资本生成机理、促进农民工地位的提升、保障农民工的权利、实现农民工的自我发展,已成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应有之义。针对当前就业难与民工荒并存的现象,现有研究认为,农民工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是农民工人力资本存量过低,出现人职不匹配,在劳动力市场不具备竞争力。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健全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教育培训制度,加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从国家层面确立了促进农民工人力资本生成以及提高农民工就业能力的重要性。本文对农民工人力资本生成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并进行简要评述。
农民工人力资本生成研究综述
一、相关概念界定
(一)农民工对于农民工的称谓多种多样,例如民工、进城务工人员、新市民等。农民工一词最早由张雨林教授于1984年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通讯》中提出,随后被广泛使用。多数学者认为,相对于其他称谓,农民工一词可以更好地涵盖这一群体。学者们对于这一概念的界定,主要从身份与职业角度来进行。许经勇、曾芬钰认为,所谓农民工,就是从事非农产业的农民,即其农民身份还没有或未能得以转换又在城镇从事非农产业生产经营乃至居住生活。贺汉魂、皮修平指出,农民工指的是那些在城市中从事工业活动但保留农民身份的人。农民工这个概念是国家将公民划分为城乡两种身份的政策实施的结果,具有时代的局限性刘小年在对各种农民工称谓的缺陷进行分析后指出,农民工就是在当代中国现代化的进程中,由于计划经济让位于市场经济,经由农村流向城市的、那一群在职业与身份上的农民与工人的奇妙结合体。赵曼、刘鑫宏认为,农民工是以农民的社会身份承担产业工人职能的流动性劳动群体。从政府部门角度来看,国务院研究室课题组指出:
农民工是中国经济社会转型时期的特殊概念,是指户籍身份还是农民、有承包土地,但主要从事非农产业、以工资为主要收入来源的人员。狭义的农民工,一般指跨地区外出进城务工人员。广义的农民工,既包括跨地区外出进城务工人员,也包括在县域内二、三产业就业的农村劳动力。
(二)人力资本、农民工人力资本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的人力资本理论突破了传统的物质资本论,将人的知识、健康、技能等也视为一种资本,自其产生以来便成为经济学研究的热点领域之一。期间,国内外许多学者都对人力资本的概念做出了解释。舒尔茨认为,人力资本是人作为生产者和消费者的能力,是通过投资形成并由劳动者的知识、技能、健康所构成的资本~Is3我国学者李建民将人力资本分为两个层次:从个体角度,人力资本是指存在于人体之中、后天获得的具有经济价值的知识、技术、能力和健康等质量之和;从群体角度,人力资本是指存在于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口群体每一个人体之中,后天获得的具有经济价值的知识、技术、能力和健康等质量因素之和。在对各种人力资本概念进行分析后,兰玉杰指出,人力资本是凝结在人体之中,投入到生产中的知识、技术、能力、健康、个性、内驱力和努力程度等因素的价值总和,它是一个具有价值的存量。它以劳动者的异质性为前提,反映了人的观念、知识、技术、能力和健康等质量要素的稀缺性以及相应的市场供求关系。就现有研究来看,人力资本理论的研究对象集中在企业人力资本,包括企业家人力资本和企业员工人力资本,对于农民工人力资本的研究却有待加强。在明晰人力资本概念的基础上,作为人力资本属概念之一的农民工人力资本,认为是指体现在农民工身上的、能够带来经济收益的、对农民工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的自身素质、心理素质、能力素质等有价值因素的存量。根据农民工人力资本功能与性质的不同,进一步将其分为就业型人力资本与创业型人力资本:就业型农民工人力资本属于一般性人力资本,较接近于普通企业员工人力资本,是指农民工本身所拥有的劳动能力,包括体能、技能等;创业型农民工人力资本属于异质性人力资本,主要指在经营管理方面具有较高综合能力的人力资本,与部分企业家人力资本相类似。现阶段农民工人力资本具有以下特点:一是低学历;二是缺乏职业培训;三是医疗保障缺失;四是迁移存在众多制约因素。
(三)农民工人力资本生成生成即产生与形成的意思。人力资本的形成、积累、提高、生产以及开发等可视为人力资本生成的同义表述。人力资本的生成是一个过程,需要通过相关人力资本投资。毛四方等认为,人力资本生成是指通过人力资本投资进一步开发人力资源的过程,即人力资本生产的过程。周冰把通过正规的学校教育形成的人力资本称为潜在人力资本,通过实践干中学形成的人力资本称为实际人力资本。认为人力资本的形成有两种不同的途径:一是在实践中学习,即干中学另一种是通过书本学习抽象理论知识,先形成潜在人力资本,然后再进行实践应用,将潜在人力资本转化成实际人力资本。该研究仅仅将人力资本视为完成工作的经验能力,忽视了人力资本应为一个人的整体综合素质,包括思想意识、工作能力、健康状况等。综上所述,我们认为农民工人力资本生成是指各投资主体通过教育、培训、医疗保健、迁移等人力资本生成途径对存量较低的农民工人力资本进行投资,从而提高农民工的知识水平、增强就业与创业能力、改善健康状况、形成现代思想观念的过程。这一生成过程又可分成两个阶段:农村阶段与进城务工阶段。舒尔茨曾经提出,改善穷人福利的关键因素不是空间能源和耕地,而是提高人El质量,提升知识水平。人力资本理论为解决农民工问题,改善农民工生存状况提供了新的视角。因此要重视农民工人力资本生成问题的研究。
二、生成途径
(一)教育在人力资本理论研究初期,舒尔茨、贝克尔等人即强调了教育在促进人力资本生成中的重要性。教育作为最基础、最重要的人力资本生成途径之一,在农民工人力资本的生成过程中起着关键的作用。当前我国农村劳动力的科技文化素质水平整体偏低,转移就业职业技能不强,已成为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主要制约因素。现有观点认为,农村教育水平低、政府教育投资不足是阻碍农民工人力资本生成的主要因素之一。人力资本存量多少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务工产 生着重要影响。王迅通过对当前农村人力资本投资所存在的问题的分析,提出了应从加强农村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加大对农民的职业培训力度、增加对农村医疗卫生保健事业的投资三个角度来提升农村人力资本投资的建议,并指出加大农村教育投入才能增加农村人力资本的存量。李勋来、李国平认为,目前我国农村人力资本形成机制存在巨大缺陷,主要是由于教育资源分配不均造成的。我国长期实行倾向于城市的教育投资体制,忽视了农村的教育发展,致使农村义务教育经费长期投资不足,农村人力资本的形成陷入了贫困恶性循环。
随着基本素质的提高,教育也可以通过其他生成途径促进人力资本的生成。王子、叶静怡以北京市农民工为样本,通过所受对教育进行分组回归,验证了接受过更好教育的农民工在工作中人力资本积累的速度较快。 毛毅、冯根福利用2000、2004和2006年中国营养调查数据探讨受教育程度对健康状况的影响,证实了受教育程度对健康状况总体上有正相关影响;受教育程度和健康状况之间呈倒U型关系。表明了在农民工受教育水平整体偏低的情况下,适当增加受教育年限将有利于农民工健康人力资本的生成。张苏、曾庆宝通过对教育的人力资本代际传递效应的相关国外文献的综述,分析了父母的受教育水平对子女的认知人力资本及健康人力资本积累的影响。认为教育不仅惠及受教育者本人,还会通过代际传递作用对后代的人力资本积累产生重要影响。
(二)职业培训(包括干中学)经过正规学校教育所形成的人力资本对农民工来说并不实用,农民工人力资本价值的实现是建立在具有一技之长的专业技能基础之上。职业培训是农民工人力资本生成的最直接方式,经由此种方式所形成的人力资本是农民工在工作过程中所最需要的。国外学者阿罗首先提出了人力资本的干中学模型,认为干中学会促进人力资本的形成。贝克尔强调了在职培训在人力资本投资中的重要作用,并将培训分成一般性培训与专业培训谢长青,李晓燕从完善农村综合教育体制改革的角度出发,认为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的不断迁移,农村劳动力教育要求在加强基础教育的同时,大力发展技术教育和成人教育,全面提高农村现有人员和潜在从业人员的思想、文化、技术素质。谢欣露认为,对于经济相对落后的农村而言,较高层次的产业结构可能会加速农村人力资本的形成,通过干中学来提升人力资本。[1阳杨新铭等运用2003年天津农村家户调查数据进行的实证分析表明:培训对劳动力人力资本积累具有显著的正作用。接受过培训的劳动力收入高于未接受过培训的2。以上认为,对于长期处于封闭状况下的农村劳动力来说,外出流动过程中的职业培训、干中学等因素,对流动者人力资本生成来说是不可估量的。
针对我国现阶段农民工人力资本所存在的问题,刘秀琴、欧晓明等通过对农村劳动力的供求分析,认为我国劳动力供给总量上仍然过剩,但存在着严重的结构性问题。提出了改善这种情况的根本途径是在政府主导下,充分利用现有职业学校教育资源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进行人力资本投资。安秀芳、凌云指出:我国人口现状决定了人力资本投资的方向应是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职业教育相对于正规学校教育而言,更具针对性和实践性,能够更好地满足劳动力市场对劳动力的需求,同时指出教育培训、成人教育、在职培训及企业大学将成为未来高中后教育的主流。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课题组认为,完善农民工的就业服务和培训必须贯彻城乡协调要求,强化以人为本理念,立足我国农民工数量大、公共资源有限的实际,着眼于长效机制的建设,逐步建立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制度,形成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并健全与此配套的服务体系和培训制度。
(三)迁移农民工迁移本身并不能够直接促进农民工人力资本的生成,但可以实现人力资本的优化配置,调整人力资本分布的稀缺性,因而可以使人力资本获得最有效的利用,增加了农民工学习培训的机会,并能更好地通过干中学实现人力资本的增值与积累。早在1994年,李实在分析何种原因致使我国农村教育投资收益率低的现象中,即认为除了农村教育质量偏低以外,主要还在于农村劳动力的自由流动受到了很强的制度性限制。侯力认为,劳动力流动不仅使现存的人力资本能够得到有效的配置、不断增值,同时也使人们更加重视对人力资本的投资,从而促进人力资本的形成,增加人力资本存量。董理考察了劳动力迁移对欠发达地区人力资本投资的影响,通过把劳动力迁移的选择性特征和劳动力的异质性引人一个人力资本投资模型,得出了欠发达地区受教育劳动力实现迁移的概率越大,临界的个人学习能力越小,从而选择对教育进行投资的人越多。[263表明随着迁移概率的加大,会刺激欠发达地区人力资本的投资。迁移也会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秦秋红认为,迁移虽会提高农村劳动力个体的人力资本存量,但考虑到大部分农民工都有两个以上的子女,相比之因疏忽管教而造成下一代人力资本的损失是得不偿失的。现如今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严峻性也证实了上述结论。
张永丽、刘富强通过对西部地区8个样本村调查所获资料的对比分析,发现农村劳动力流动对人力资本的形成存在着正负两方面的影响。积极的影响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由于大量竞争的存在迫使流动劳动力进行人力资本投资;二是可以获得更多的干中学
机会;三是流动收入提高了劳动者进行人力资本投资的支付能力;四是促进了思想观念的更新,开阔了视野。而消极因素主要体现在城乡二元体制对劳动力市场的分割,限制了合理竞争的机会,从而对人力资本的生成起到了消解的作用。刘文、阮荣平等的研究也持有相似观点。
(四)医疗保健健康人力资本是最为基础的人力资本,是其它形式人力资本存在与价值实现的先决条件。作为人力资本的天然载体,农民工个体的健康状况直接影响到对人力资本的投资以及人力资本的价值实现。何亦名、姜荣萍认为,工伤造成人力资本的加速折旧,成为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的重要隐患。谭永生认为,卫生保健所形成的人力资本存量是个人劳动能力形成的基础,劳动者良好的健康状况是人力资本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力资本实现保值和增值的重要保证。江永红指出,劳动者身体健康状况是构成人力资本存量的一部分,一国医疗卫生投资(健康投资)的多少影响着其人力资本总量水平。白菊红指出,人El健康状况的改 善意味着生病时间的减少和生命的延长,从而能够供给更多的工时,相对地增加了社会劳动供给数量;同时健康的身体和旺盛的精力也使劳动者生产能力提高。健康状况的改善还会促使劳动者更多地进行教育、培训、迁移流动等其他形式的人力资本投资,因此,健康投资可以导致人力资本存量的增加。
我国现阶段农民工医疗保健工作还存在许多不足。刘朝臣、鲍步云认为,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农村医疗卫生环境有了大的改善。但还存在以下不足:一是我国医疗卫生开支占GDP的比重较低;二是我国医疗资源分配不均;三是医疗服务的市场化和服务费用的上涨,广大农民对医疗服务的可及性逐步下降;四是由于城乡二元体制和政策惯性,政府用于医疗卫生的公共支出严重偏向城市对农村投人比重不断减小。 E33]韩俊指出,农民工集中在劳动密集型产业中的劳。
动环境差和重、脏、苦、累、险的工种。许多经营者为了减少成本,对农民工不配备必须的安全防护设施和劳保用品,不进行必要的安全培训,加之劳动时间长,劳动者疲劳过度,致使发生职业病和工伤事故的比例较高。
总结:农民工人力资本生成研究综述到这里就全部结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