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山村网

互联网时代下传统商业银行的转型策略研究

2019-02-02 19:36:30浏览:168评论:0 来源:山村网   
核心摘要:【摘 要】 21世纪是是互联网的新纪元,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互联网也开始向金融行业渗透。如今的互联网金融服务已经逐渐开始

【摘 要】 21世纪是是互联网的新纪元,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互联网也开始向金融行业渗透。如今的互联网金融服务已经逐渐开始进入寻常百姓家中,人们在享受互联网金融带来的便捷的同时,也开始利用互联网找寻新的商机。互联网金融开始逐渐的涉足传统银行的业务,并形成了自己的运作模式。而在互联网金融的冲击下,传统的商业银行的垄断地位开始动摇。本文主要通过分析互联网金融的优势,以及传统商业银行所面临的挑战,从而找寻到传统商业银行在互联网时代下的变革路径。

【关键词】 互联网金融 传统商业银行 变革路径

自2013年起,中国的传统金融行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大挑战。互联网金融行业在这一年迅速发展,如同井喷,以余额宝为代表的一些列新兴金融产品借助互联网的优势,在金融市场急速生长。将传统商业银行界的固有规律逐一扰乱,使其压力激增。在面对互联网金融的大举进攻之下,传统商业银行已经不能坐享其成其既有的垄断优势,银行的转型挑战到来了,银行业只有直击威胁,才能抓住机遇。

一、互联网金融的特点

(一)交易成本的大幅下降

互联网的为世界带来了极大的便利,通过利用信息技术,有效的减少了资源配置的时间,提升了资源配置的效率,而互联网向金融市场的渗透,同样为金融市场的运作带来翻天覆地的改革。较之于传统的商业银行,互联网金融的根基是网络信息技术。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对于资金的供给信息以及需求信息,都可以发布在互联网平台上,并且及时地将供给与需求匹配起来,并撮合交易。极大的减少了信息搜索的时间成本,大幅度改善了交易的效率,降低了各项交易成本。其次,传统的商业银行若想要扩展业务,就必须建立大量的基层营业网点,而这些营业网点建设需要在前期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成本,再网点建成后,网点的日常运营,日常维护与管理,网点的各项员工的支出都是一笔不小的费用。而利用互联网平台,只需连接入网就可以办理各项业务,并不需要数量庞大的基层网点作为支撑,这样大大的降低了资的成本。

(二)极高的用户参与热情

互联网的特点就是对空间限制的打破以及时间限制的打破,而互联网金融的存在同时也是互联网精神的体现,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互联网金融的服务不在是向传统商业银行那样与顾客面对面的在柜台上进行交易,而是将服务的方式转型成为一种交互式服务,将组织用传统的链式结构改善为扁平化、去中心化的现代结构。并且借助于信息网络化技术,便捷的搜集客户在交易过程中产生的各种有用信息。并挖掘潜在的顾客资源,满足潜在的顾客需要。互联网金融的运营过程中减少了客户的繁琐的支付环节,使得金融交易更具有人性化,更加便利,更加亲切,这样使得参与者更愿意使用新型的支付方式,参与到互联网金融的运作中来,使得整个市场变得更加有效,金融行业也不再是一个高门槛,专业化的特殊领域,普通百姓可以自由的参与到金融活动中来,并且享受由金融来带的收益,并对金融业的发展形成有效的监督,促进金融行业的变革。

二、商业银行的所面临的挑战

(一)缺乏改革的内在动力

从今天传统银行业整体而来看,传统的银行业在中国一直处于相对垄断的地位,利润的来源主要依靠的是对客户渠道的垄断,以及对现金的高度垄断。这也就导致了传统银行业处于一个相对低竞争而高收益的安逸环境中,所以行业内部严重缺乏改革动力。虽然中国的银行业已经在各个方面有了一定程度的改革,例如在业务流程的标准化,管理信息系统的升级,风险控制的专业化严格化等方面都有了显著的变化,传统的商业银行在运作效率以及风险的管理与控制的水平的提高都是显而易见的。但与,随着中国经济形势的复杂多变,经济增速放缓,银行原有的改革成果,已经无法应对现阶段的各种挑战,更难抓住在经济形势变化中带来的机遇。

另一方面,银行的业务处于政府的严格监管之下,银行缺乏自主性,也从侧面上导致了行业缺乏内在的创新意愿。现阶段的传统银行业,无论是在机构组织结构的改革上、同行业务间经营模式的差异化上,还是在贷款以外业务中的风险监测与控制上,银行并没有付出过多的精力去变革。最终导致的结果是的,银行业务的整体效率提升速度不断放缓。缺乏变革在现在的市场上便会失去竞争的能力,在新的危机到来时,银行将无法及时应对,最终导致的结果是盈利能力下降和行业的衰颓。

(二)资产质量的不足带来的风险

中国传统商业银行的估值水平一直受到资产质量的制约。从目前来看,中国经济复苏只是一个低能的复苏。在央行进一步放宽货币政策的背景下,经济虽然在表面上表现出复苏的趋势乃至一定程度增长,究其根本原因依然靠的是投资驱动,尤其是对房地产行业的投资和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一旦通货膨胀的速度增加的压力之下央行收紧货币,依靠以上两个作为经济增长的源动力强会受到强烈的负面冲击。

一方面,经济增速的放缓会导致企业利润的下降,从而进一步导致投资者对银行所持有的资产的安全性的担忧。

另一方面,相对宽松的货币政策使得融资变得容易,一直依靠融资周转企业的借款人流动性资金十分宽裕,从而大大延迟了由于资产质量而导致的风险的大规模爆发。但是,未来通胀预期上升,央行的货币政策将不断的收紧,银行不得不提高利率,企业的流动性开始不断的下降,融资成本同时大幅度提升,最终导致信用风险也开始攀升。部分依靠借债融资的企业将会受到巨大的冲击,这些企业的债务偿还能力不断下降,坏账出现的风险开始飙升。最终风险将转嫁于银行。

(三)垄断的地位的丧失

在现货币体系之下,绝大多数的交易活动都必须以传统商业银行的支付系统为依托,在使得传统的商业银行天生具备了客户源的垄断能力。目前,中国的官方的支付体系是一套完整和复杂繁琐的体系,由一系列的分支子系统构成,其中包括了大额实时支付系统、小额批量支付系统、境内外币支付系统等。由于现金的高风险性,企业支取现金受到了严格的限制,并且需要支付高额的交易成本,所以企业的交易活动一般选择转账作为支付手段,而一切需要转账才能完成的交易都需要在传统的商业银行的账户作为支撑,经过商业银行的支付体系才能处理。在现代支付体系下,传统银行的业务又进一步向个人业务拓展,例如代发工资、借记卡、托管、现金管理等。但是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动摇了银行支付体系的垄断的地位。第三方支付平台使得支付方式不在仅仅依靠传统银行才能完成,以支付宝,微信支付为代表的第三方支付平台的出现,开始冲击传统商业银行的存款、贷款以及理财业务。阿里巴巴公司金融业务以及旗下的支付宝、余额宝作为整个阿里巴巴网络金融体系的基石,开始以小微企业、个人创业者为目标客户,提供小额信贷等业务。腾讯金融服务以微信作为自己的平台,并将自身的第三方支付工具财付通嵌入其中,与的支付宝争夺互联网金融服务的市场,并深入涉足移动支付,在庞大的用户量基础之上,形成了对银行的存款以及理财产品业务的高度威胁。 三、传统商业银行的转型策略

(一)服务业务的转型

传统商业银行需要转型的客户服务业务主要包括三大块,第一是银行现在的客户结构、第二是传统的业务流程需要适应时代变化与科技的变革,第三是对服务渠道多方面拓展。通过对服务业务的改造与转型,促进服务成本的降低,让传统商业银行的被动服务状态转变为主动服务,不仅仅满足于实现客户现有的已知的需求,更要深度的挖掘客户潜在需求,并发掘潜在的客户的资源,综合的改善服务效率。

首先,银行需要对目前客户群体的结构进行重新调整,从而适应经济环境的日新月异。需要调整的地方主要包括了批量业务与个人业务的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将客户分层、分组、分级作为整个工作中心,对客户实行差异化管理,有针对性提供服务于产品,从而发掘优质客户资源。

其次是对传统的业务流程进行改造,使之能够适应时代变化与科技的变革。目前的国内银行组织架构多为总行领导分行,资源按照部门进行调配,条块分割现象严重。限制了银行服务创新的积极性。转型方向应该是基于客户为,以客户为中心,以市场需要为中心进行流程的设计。并实现组织架构由垂直领导变为扁强化管理,从而有效激励银行职员的创新性。

最后拓宽服务的渠道,银行的服务不应该只集中在存贷款的业务,而是利用自己的客户资源优势多方面发展业务,尤其是个性化的、具有针对性的业务。

(二)与互联网的融合

在互联网时代之下,脱离了互联网的行业是难以得到发展的,银行业也不例外,在传统服务格局被互联网打破的现状下,传统商业银行只能加强网上银行、移动支付等电子化平台的研发的资金投入,并大力业务的互联网化改造才能抓住时代变革带来的机遇。传统的商业银行还必须加大自己的金融创新,利用现代互联网技术,例如利用大数据技术对信用评估流程颠覆性改造。也可以与现有的互联网大公司进行深度的合作,例如阿阿里巴巴、腾讯,借助其已经成熟的电子平台来促进金融产品销售等金融服务。同时银行将目标客户由传统的国有大企业转变到中小微企业,利用互联网技术,去评估中小微企业的信用,并为其提供贷款服务。把传统银行的已经拥有的品牌价值优势、和完善的风险管理系统优势运用到与互联网金融中去。最后,银行应该积极发挥金融中间优势,将支付平台的优势移植到互联网金融中去,大力开发第三方支付手段、金融咨询、金融法务等中介服务型业,增加银行的利润来源,提高银行的总收益。

【参考文献】

[2] 尚晓彤.互联网金融对我国传统银行业的影响分析[J].中外企业家.2015(19).

[3] 曹飞燕.互联网金融时代商业银行变革方向[J].新金融.2013(11).

(责任编辑:豆豆)
下一篇:

农业经济学课程论文

上一篇:

解析上市公司高管人员行为约束

  • 信息二维码

    手机看新闻

  • 分享到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xfptx@outlook.com
 
0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