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山村网

浅析地缘经济理论进展与中国—东盟地缘经济理论研究的方向选择

2019-02-02 19:41:09浏览:824评论:0 来源:山村网   
核心摘要:一、地缘经济理论进展梳理(一)地缘经济理论的发展阶段地缘经济是与地缘政治相对应的一个概念,是随着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和国家间关

一、地缘经济理论进展梳理

(一)地缘经济理论的发展阶段

地缘经济是与地缘政治相对应的一个概念,是随着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和国家间关系的转变而逐步形成的。学术界一致认为,最早提出地缘经济概念的是美国学者爱德华 路特瓦克,他于1990 年发表《从地缘政治到地缘经济:冲突的逻辑、贸易法则》一文,并使用了地缘经济这一概念。地缘经济实际上是冷战结束后,特别是和平和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背景下,新兴起的一门国际关系理论。陆大道认为,地缘经济是指国家间、地区间或民族间基于地理区位、资源禀赋、经济结构等因素形成的合作、联合或竞争、对立乃至遏制等经济关系。并认为地缘经济与地缘政治是同一本质问题的不同表现。认为地缘经济(地缘政治)理论逐渐从二战前的独立学科发展到二战后的交叉学科,是一个多学科不断融合的过程。作为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地缘经济学有着自己独特的发展脉络,从理论孕育到目前理论框架的基本构建,从地缘经济理论本身来看,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理论孕育期、理论萌芽期、理论初创期。

第一阶段是二战后经济的恢复性增长时期,学者们从自身学科角度出发,在这种实践背景下,分别从经济学、政治学、地理学等角度对地缘经济现象进行理论解释,为地缘经济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是地缘经济理论的孕育时期。从经济学视角,按照时间先后,经济学家分别从古典贸易理论、交易成本理论、新贸易理论等角度解释了地缘经济合作现象;从政治学视角,自由主义、现实主义、建构主义等都从自身理论的角度,分析了国际、区域合作的政治动因和必要性;从地理学视角,用空间相互作用解释地缘经济合作现象,并认为对流、传导、辐射是空间相互作用的三种主要方式。

第二阶段由于国家间固有矛盾冲突的存在和经济合作的松散性质,导致多数经济合作联盟的瓦解和国际经济贸易的颓靡,此时盛行的地缘政治学成为学者们研究地缘经济的最重要手段,从而为地缘经济理论创立作了直接准备。此时的地缘政治学已经从单级论、一元论、对抗论、唯政治军事论,转变为多级论、多元论、合作论、政治军事与经济生态并重论,实际上,这一阶段已经出现地缘政治向地缘经济转变的苗头,经济实力成为了地缘政治的一项最重要影响因素。

第三阶段是冷战结束后的阶段。张丽君认为该阶段经济第一已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首要因素,传统的地缘政治学逐渐让位于新的地缘经济学。地缘经济成为地缘政治新的外在形式。欧美各国的学者,立足本国发展的实际需要,对地缘经济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逐渐形成了美国学派、俄罗斯学派和意大利学派。但是这些学派的观点都没有完全脱离地缘政治理论的影响,更像是从新的视角解释地缘政治现象,并借助地缘政治的理论体系逐步建构起地缘经济理论的基本框架。

(二)地缘经济理论的流派划分

由于地缘经济学理论是以地缘关系为基础的理论,因此具有很强的地域性,而实际上,在理论研究中,目前已经形成了特色各异的流派,形成了两个研究中心,一个是美国,一个是欧洲,欧洲中心以俄罗斯和意大利为代表。

美国学派:在三个学派中,美国学派是对自由市场最为推崇的学派,也是最为强调经济因素的学派。该学派几乎用纯的经济理论来分析地缘经济现象,认为地缘政治冲突正逐步被地缘经济利益所取代,国家和地区与跨国公司一样,是国际经济关系的主体参与者,以收益和成本为利益衡量的标准,最大限度的参与国际经济组织,维持良好的国际经济关系。相对于地缘政治注重国家边界和位置而言,地缘经济更侧重消费者和投资者的经济利益。为了达到一定的政治目的或实现自身的某些经济利益,国家要尽可能地通过国际经济组织,运用经济、金融手段,对目标国进行经济影响,而不是通过外交和军事手段实现自己的目标。

意大利学派:该学派是地缘经济学和地缘政治学融合发展的推崇者,认为地缘经济学的发展是以地缘政治研究为基础的,地缘经济学实际上是经济地缘政治学,政治和经济之间总是存在着紧密的联系。该学派将经济现象与政治目标挂钩,通过两者的双向互动,来确定国家发展的目标和行为。例如,他们认为外国投资一方面能促进发展,但另一方面会造成贫困化,这就是典型的将地缘经济问题政治化的表现。

俄罗斯学派:强调地理因素对地缘经济学的影响和试图构建一般化的地缘经济分析模型是俄罗斯学派的典型特点。该学派试图通过将包括气候、地理特点等影响国际地缘经济关系的因素全部纳入分析框架,来建构起能够实现国家间战略利益均衡和避免技术模式碰撞的一般化的地缘经济分析模型。

(三)地缘经济理论国内研究进展

由于现代经济理论是以西方经济理论为基础的,所以,国内对地缘经济理论的研究也是晚于欧美主要发达国家,其基本理论框架也是源自欧美。我国早期对地缘经济的研究主要是以加强跨国合作为目的的实证研究,主要针对的区域是东北亚和东南亚,主要的代表人物有陈才、刘继生、王勤、施本植等,他们都是从加强跨国区域经济合作的角度,研究特定区域的开放发展问题,并未特别明确地提出地缘经济的概念,也并未形成我国独具特色的地缘经济基本理论框架。随着我国对外开放战略的深入实施,学者们开始觉察到欧美地缘经济理论与实践研究的新动向,并将其纳入中国实际,在我国特有的条件下,验证并发展了国际地缘经济理论。

1. 地缘经济理论的认识

由于地缘经济理论多学科交叉的性质,不同的学者对其理解的角度也有差别,有学者认为地缘经济是对地缘政治理论的延伸,是一种后地缘政治学,虽然地缘经济理论将竞争形势从军事、外交转变为了经济、贸易,但在精神实质上,它只是继承了权力政治理论,并从经济角度进行了补充;也有学者将地缘经济理论狭义的看作是国家战略目标实施的一种手段,是从地缘经济角度应对挑战和威胁,维护国家利益的构想;更多的学者则是将地缘经济理论看作是区域经济一体化背景下,如何高效地匹配、利用国内和国际两种资源和市场,以提高本国的国际地位和本国商品国际市场竞争力的一种经济理论。一般情况下,我们对地缘经济理论的理解更倾向与最后一种解释,虽然不否认地缘经济对地缘政治的历史继承性,并且是为地缘政治服务,但是,我们更加倾向于将地缘经济理论归结为一种经济理论,因为过于复杂的理论关系会造成理论体系难于构建的后果。

2. 地缘经济系统理论

陈才认为地缘经济系统也叫地缘经济区,一般是指地区位置邻近或地体毗邻的国家或地区所采取的资源互补、经济合作,以求共同发展的一种特殊类型的经济地域组织形式。黎鹏总结了地缘经济系统(区)普遍存在的主要特征,认为合作开发地缘经济区能够加快世界空间经济系统的融合,能够为参与国或地区提供更多的外部发展空间和参与国际合作的机会,能够为所在地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新的契机和国际合力,提出了构建生产型地缘经济系统的操作思路。李红等通过贸易网络分析,解释了地缘经济系统中贸易伙伴国或地区在各自网络中邻近关系的变化规律,提出了促进贸易合作的具体途径和方法。

3. 地缘经济战略理论

所谓地缘经济战略是指国家在特定历史条件下,从地缘经济空间的角度,综合运用各种经济手段和资源,应对核心挑战与威胁,维护国家利益的总体构想。根据地缘经济空间的范围,地缘经济战略可以分为国际区域战略、国家战略和地区战略。段进军、陆大道从国际层面,分析了世界主要大国在东亚地区的地缘经济战略,认为要制衡美日,必须加强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地缘经济合作,并要不断促进东亚经济合作组织的建立;王志民从国家层面,分析了中国地缘经济发展的态势,认为不断增强的国力为我国发展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地缘经济空间,有利于中国在不打破现有国际秩序的前提下,成为世界事务的主要参与者,但是仍然会面临很大的挑战;吴垠、唐剑从地区层面,分析了我国在南海的地缘经济战略,认为中国南海地缘经济战略是中国国家战略体系中的一环,其主要功能在于使用一切国家资源,通过分配任务和协调行动来妥善解决这一领域中的经济、政治、外交等问题,有时为了服从国家总体战略的需要还必须做出必要的让步并制定放眼长远而又务求实际的战略政策。

二、国际地缘经济格局演化背景

(一)全球地缘经济格局演化态势与走向

地缘经济格局(有的学者也称之为地缘经济板块)是指在一定宏观区域范围内的国家或地区组成特定的区域经济集团,集团内部进行着密切的经济联合,尤其是社会再生产领域实行不同程度的共同调节,以维护集团内部成员的共同利益与发展。二战前,世界经济格局以英国为中心,西欧各国围绕英国形成了世界经济的核心地带。但是随着二战的爆发,世界经济格局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由于各国受到战争的影响程度不同,战后欧美各国经济实力对比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再加上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的独立和崛起,伴随着世界政治格局的变化世界经济格局也开始发生剧烈的动荡。从二战结束到现在,世界地缘经济格局的演变,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1. 二战结束至苏联解体

二战结束后,由于地缘政治关系的影响,世界地缘经济格局一直以两大经济体系为主,即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和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在政治上,两大经济体系分属不同的阵营,局部还存在着军事冲突和斗争,这使得两大阵营之间在经济上来往甚少,而两大经济体系内部经贸往来则较为频繁。从20 世纪60 年代开始,随着日、德经济的快速恢复,在两大经济体系的框架下,又形成了四个地缘经济集团,即以英、德、法、意为主的欧共体经济集团,以美国为核心的北美经济集团,以日本为主的亚太经济集团,以苏联为中心的东欧经济集团。四大经济集团的目标都是保护本集团内各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利益,并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探索经济一体化的方法和手段,扩张本集团在世界上的竞争力。但是由于这一阶段的经济共同体多少都带有政治遗留的问题,所以都是一种较为松散的经济合作组织。

2. 苏联解体至亚洲金融危机爆发

二战后,以雅尔塔体系为基础建立起来的美、苏两霸的世界经济格局,随着苏联解体、华约组织解散、东欧剧变、西欧尤其是德国经济的复兴、日本经济的崛起,已完全崩溃。从而世界范围内的地缘经济格局从四大经济集团减少为三大,即:欧洲经济共同体、北美自由贸易区和东亚经济圈。有学者认为,随着日本和欧共体经济规模的不断壮大,美国的经济霸权地位急剧削弱以至丧失。但是从地缘经济的角度来看,单纯从国家层面考虑经济实力,已经不能满足冷战后和平和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背景下,经济竞争的需要。邓瑞林就认为美国经济不是衰落,而是相对的削弱,美国仍然是世界上经济实力最强的国家,世界地缘经济格局形成了美、日、欧三足鼎立的局面,北美、欧洲和亚太成为世界上三大地缘经济区。史敏认为世界经济体系也将逐步形成由美、日、欧三驾马车主导的格局。

3. 亚洲金融危机爆发至美国次贷危机爆发

1997 至1998 年的亚洲金融危机是影响世界地缘经济格局的一次大型危机。虽然危机发生在亚洲,但是除了对亚洲各国特别是东南亚各国影响较大以外,对域外国家,尤其是美国也产生了巨大的经济影响。危机之后,日本在东亚乃至世界中的相对地位下降,美国不但没有受到危机的冲击,甚至因危机受益,其经济霸权地位有所上升,危机还进一步促进了东盟区域经济一体化,建立了东盟与区外国家的自由贸易区、东盟成员国与区外国家双边自由贸易协定,而中国受危机的影响不大,其在亚洲的经济地位逐渐与日本平起平坐。可见亚洲金融危机对世界地缘经济格局的影响主要是东亚内部,北美、西欧、东亚三足鼎立的地缘经济格局发生微调,北美经济实力略增而东亚实力略减。东亚经济体内部结构也发生重大变化,由原来的日本一支独大,逐渐转变为中、日、东盟协调发展。

4. 美国次贷危机爆发至现在

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点是美国金融界,但是由于美国经济在世界上的影响和美元的强势地位,这次金融危机所造成的影响是世界性的。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学者们对金融危机对世界地缘经济格局产生的影响研究也越来越丰富,对影响的机理和途径的分析也越来越具体。金芳从世界经济增长格局、国际金融格局、国际贸易格局、国际投资格局、国际生产格局、国际经济协调格局等6 个方面探讨了次贷危机对世界地缘经济格局的影响。陈继勇等则在金芳研究的基础上,加入了经济规模、世界经济治理格局两个维度来分析危机后国际地缘经济格局的变化。胡艺等则将国际货币体系的变化作为新的变量加入分析框架,认为世界地缘经济格局的变动不再是发达国家之间内部力量的再分配,而是新兴发展经济体与发达经济体的角力。

总结以上学者对危机过后世界地缘经济格局新变化的认识,可归结为:广大发展中国家成为危机后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在世界地缘经济格局中的地位不断上升;世界贸易、金融、投资等都从发达国家开始向发展中国家转移;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经济影响力开始被新兴经济体所稀释;新兴经济体国家在世界经济管理格局中的话语权不断增强。诚然,新兴经济体国家成为这次危机的胜利者,中国在2010 年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印度、巴西、俄罗斯等过经济发展势头迅猛,新兴经济体的崛起使世界地缘经济格局向着更加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区域性经济组织的不断涌现,正逐渐打破已有的世界地缘经济格局,使得世界经济逐渐扁平化。但是由于新兴经济体的综合实力与发达经济体相比尚有距离,且共同面临发展模式转换的问题,因此现有西方主导的传统世界地缘经济格局难以在短期内发生根本性改变。

(二)中国东盟地缘经济关系走势

1. 中国东盟地缘经济关系发展历程

1967 年东盟成立,但是在冷战阴影的影响下,东盟国家内部在推动区域合作方面并未有实质性行为,之后,随着越南战争的爆发,东盟主要国家增强了对美国的依赖性,与中国只是保持低水平的民间或者半官方的贸易往来,贸易量占总贸易额的比重极小。20 世纪70 年代,随着中美关系步入正常化,依附于美国的主要东盟国家也纷纷调整对华政策,加强与中国的政治和经贸往来,相应的中国也调整了自己的地缘经济战略,肯定东盟的在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和贸易往来中的积极作用,迈出了改善与东盟关系的步伐。但是该阶段双方的经贸往来依然维持在较低的水平,个别东盟国家对中国仍然实行贸易禁运就是一个最显著的事例。随后中国与东盟某国的军事对抗,曾一度导致中国与东盟国家经济贸易往来陷入冰点。自20 世纪90 年代初开始,中国与东盟各国的关系得到了全面发展。合作领域从经贸往来,扩展到政治、教育、文化、科技等各个领域,贸易量也不断扩大。1996 年第29 届东盟常设委员会第六次会议将中国由东盟磋商伙伴国升格为东盟全面对话伙伴国。

在随后发生的东南亚金融危机中,中国坚持人民币不贬值,同时力所能及地为东盟国家提供经济支持,避免东盟部分国家被金融危机摧垮,这进一步加深了中国与东盟国家的经济关系。2004 年开始是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的黄金10 年,在自由贸易区建设的推动下,中国与东盟经贸合作进入全新的时期。经过10 年的发展,中国已成为东盟的第一大贸易伙伴,东盟则是中国第三大贸易伙伴、第四大出口市场和第二大进口来源地。

2. 中国东盟地缘经济关系强度

根据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相互影响的方向,地缘经济关系可以分为两种不同类型:竞争性关系和互补性关系。程永林、邱丹阳按照地缘经济依存度和互补性,将我国的国际开放格局划分为三大圈层。第一圈层:与中国互补性最强,地缘、人文优势条件最佳。范围大体包括大中华经济圈、中国与西欧北美经济圈、中国与东北亚经济圈;第二圈层:与中国互补性次强,地缘、人文优势良好。范围大体包括中国与东南亚经济圈、中国与中亚经济圈、中国与西亚经济圈;第三圈层由于与中国的地缘联系较弱,基本上处于我国对外开放的边缘层。东盟国家作为第二圈层的核心地区,是中国对外开发地缘经济空间的重要区域。苏东辉等运用多元统计方法,更加精确的分析了中国与东盟内部各个国家的地缘经济关联强度。认为中国与印度尼西亚在资本利用率和利用数量上互补性较强,与泰国在资源转换效率上互补性较强,与越南在资本转换效率和劳动效率上互补性较强,与柬埔寨和缅甸在资源与产品外向流动上互补性较强,与新加坡在劳动效率上互补性较强。

3. 中国东盟地缘经济关系发展趋势

2013 年9 月,李克强总理在第十届中国东盟博览会上提出了打造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版的倡议,这被视为是中国东盟地缘经济关系发展的未来趋势。升级的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主要着重提升双方的贸易质量,提升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水平,以扩大双向投资的发展,主要包括基础设施的建设和互联互通、金融服务以及海上合作等。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版的建设从目前来看,主要面临几大考验,一是,美国重返亚太就是冲着削弱中国在东盟地区的影响而来;二是,南海部分岛屿主权争端矛盾上升,个别东盟国家寄希望毕其功于一役,在中国还没有强大起来之前,尽快解决争端问题,三是,东盟优先建设东盟共同体,分散了对升级版的关注;四是,个别国家担心进一步开放会给本国产业带来冲击。针对这几大考验,学者们提出了相应的应对策略。梁颖提出一方面要扩充中国东盟自贸区协定的内容和范围,另一方面要加强陆路、海路基础设施、金融、产业等方面的合作。邓应文则认为加强中国东盟国家间的人文交流和青少年互信是建设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版的必备条件。高歌则以广西边境自由贸易区为例,从质和量两个角度探讨了自贸区升级版的路径选择。

三、已有研究未及问题与中国东盟地缘经济理论研究方向选择

(一)已有地缘经济理论研究未及问题

国内外对地缘经济的研究已经取得丰硕的成果,但按照今后国际地缘经济格局演化趋势,以及中国东盟地缘经济实践的需要,已有相关研究存在许多未及或未深入研究之处:

一是已有相关研究没有系统地结合国际地缘经济格局演化新趋势与时代特征系统的研究地缘经济理论发展前沿与进一步综合创新的理论空间与应用空间探索。

二是已有相关研究没有系统地考察与分析新阶段国际地缘经济格局演化的影响因素与驱动因子,没有系统分析影响因素与驱动因子在地缘经济演化进程中的影响机理、影响方向与路径、驱动力大小与驱动传导机制;构建影响因素、驱动因子与国际地缘经济格局演化的逻辑与路径网络关系,揭示新阶段国际地缘经济影响因素、驱动因子体系对国际地缘经济格局演化的影响动因与驱动方向、影响特征与影响机理、影响路径与影响趋势。

三是没有系统地结合全面开放发展的宏观背景与综合国际地缘经济环境,以及开放发展对开放经济战略的构建与实践需要,结合新形势系统研究地缘经济格局演化与地缘经济理论创新,系统开展地缘经济格局演化影响开放经济战略要素分析、揭示开放经济战略的地缘经济战略环境要素构成、更替组合规律以及与开放经济战略的互动关联路径,揭示地缘经济格局演化的动态机理与因果路径,揭示地缘经济格局演化特征、规律与趋势对开放经济战略的影响动因、影响机理与互动关联模式,以及地缘经济格局下开放经济战略构建实施的实践方法等。

四是没有从国际视角与国家开放发展战略高度研究一带一路建设对地缘经济关系及地缘经济博弈演化的契合与对接问题,没有系统分析揭示地缘经济博弈演化与一带一路建设良性互动的主要结合点;没有深入研究构建地缘经济博弈演化与一带一路建设关联耦合的要素及其指标层次与指标体系;没有深入研究构建地缘经济博弈演化与中国东盟一带一路建设的关联支点与耦合机制,以及避免地缘经济博弈演化不利因素对一带一路建设产生影响的机制;没有系统研究一带一路建设与深化中国东盟合作要求及其与地缘经济关系的关联耦合与相互促进等问题。

五是没有系统研究在国际地缘经济格局下,东南亚地缘经济博弈演化与我国新型周边经济外交战略的定位与调整,以及研究新阶段国际地缘经济格局下面向东盟开放发展战略定位与优化布局等重大问题。

六是没有系统研究国际地缘经济格局下中国东盟跨境产业网络分工与我国产业开放战略的构建与实施管控,结合一带一路建设与东南亚地缘经济新格局,研究跨境产业网络分工演进的关联与互动,高端价值链的产业开放战略构建与实施管控等问题。

七是没有系统研究国际地缘经济格局流空间面向东盟的互联互通的关联互动特征与规律、相互关联运动方向与趋势,互联互通中的信息技术战略地位与作用途径,互联互通建设的空间博弈竞争合作与战略布局,新阶段面向东盟互联互通建设升级的方向、内涵、要求与策略等问题。

八是没有基于地缘经济格局演化博弈背景,系统研究地缘性国际金融合作理论与金融市场一体化关系理论,中国和东盟全面深化合作中金融市场一体化需求,金融市场一体化程度和区域化关联程度的综合测评与存在的问题,中国和东盟金融市场一体化战略构建和实施的政策支持等问题。

九是没有系统研究在国际地缘经济格局及其演化博弈条件下,地缘经济关系与多边博弈关系及其与信任关系消长理论问题,地缘经济关系多边博弈背景下中国与东盟国家信任关系及其风险特征问题,地缘经济关系下中国与东盟国家信任关系风险分析与测评问题,中国与东盟国家企业信任、政府信任与制度信任机制建设战略的建构问题,面向东盟开放的经济合作中信任危机的处理机制等。可见,已有研究成果并没有系统研究和解决上述一系列的重大理论问题与实践方法论问题,需要对今后的地缘经济理论研究做出思考。

(二)中国东盟地缘经济理论研究方向思考

1. 国际地缘经济演化驱动理论问题

基于地缘经济理论时空规律支配的前沿研究与创新方向,揭示新阶段地缘经济格局演化特征、规律、趋势并思考、探索国际地缘经济演化驱动理论模型的理论研究,以丰富与发展地缘经济理论,拓展地缘经济理论的理论空间与学术空间。基于地缘经济理论核心内涵与核心思想,科学全面搜罗新阶段国际地缘经济格局演化的影响因素与驱动因子,系统分析其在地缘经济演化进程中的影响机理、影响方向与路径、驱动力大小与驱动传导机制,从而建立影响因素、驱动因子与国际地缘经济格局演化的逻辑与路径网络关系,揭示新阶段国际地缘经济影响因素、驱动因子体系对国际地缘经济格局演化的影响动因与驱动方向、影响特征与影响机理、影响路径与影响趋势,由此建立新阶段国际地缘经济演化驱动理论模型系统阐释国际地缘经济演化驱动理论模型的理论内涵,模型分析与应用的国际经济与政治关联规律,影响因素及驱动因子分类与组合模式(类型),影响因素及驱动因子对国际地缘经济演化的关联互动机理与关联互动调控路径等,形成特定内容构成的新阶段国际地缘经济格局演化的新学说理论内涵,极大地丰富与发展地缘经济理论、拓展地缘经济理论的理论空间与学术空间。

2. 地缘经济格局演化开放经济战略关联互动理论问题

基于地缘经济理论应用前沿与地缘经济理论应用创新研究,探索创立地缘经济格局演化开放经济战略关联互动理论模型的内在理论规律与关系,以丰富与发展地缘经济理论、地缘战略管理理论的理论空间与学术空间。基于地缘经济理论基础与地缘经济理论应用的核心思想内涵,结合人文(经济)地理学、区域经济学、国际经济学、国际政治学、国际关系学与战略管理科学等多学科交叉的思维与方法,结合新阶段新形势背景下地缘经济理论应用方向与地缘经济理论应用创新,结合地缘经济格局演化与开放经济战略要素关联分析,来梳理开放经济战略的地缘经济战略环境要素构成、更替组合规律以及与开放经济战略的互动关联路径,揭示地缘经济格局演化与开放经济战略要素关联互动的关联方式与方向、关联强度、关联动态机理与关联因果路径等,揭示地缘经济格局演化特征、规律与趋势对开放经济战略的影响动因、影响强度、影响机理与互动关联模式等,由此构建地缘经济格局演化开放经济战略关联互动理论模型。并系统阐释该理论模型的理论内涵,开放经济战略的地缘经济战略环境要素指标识别与选择,地缘经济格局演化与开放经济战略的关联互动机理与关联互动调控路径等。由此极大地丰富与发展地缘经济理论、战略管理理论,拓展它们的理论空间与学术空间。

3. 地缘经济博弈演化与一带一路建设关联耦合理论问题

基于地缘经济理论与规律,结合博弈理论思想与现实,探讨国际( 特别是中国东盟区域) 地缘经济演化博弈格局及动态趋势与一带一路建设关联耦合的契合点与链接平台,构建地缘经济博弈演化与一带一路建设关联耦合理论模型,以丰富与发展地缘经济理论、博弈理论、点轴(交通经济带)理论及相应的国际关系理论问题,拓展它们的理论空间与学术空间。通过深入分析地缘经济理论与博弈理论在国际经济关系中的交合区间,以取得地缘经济博弈演化叠合形成的特点与规律;在此基础上,在国际地缘经济发展特殊时期的新阶段,在共赢性目标、共同性需求与平等合作基础上,系统分析中国东盟一带一路建设与地缘经济博弈演化关联耦合的最优目标,从时间和空间视角建立一套国际层面的经济政治文化地理等地缘环境指标,分析揭示其中地缘经济博弈演化具体指标的构成、动态组合与动态影响,研究一带一路与地缘经济良性互动的主要结合点,构建地缘经济博弈演化与一带一路建设关联耦合指标层次与指标体系;研究构建地缘经济博弈演化与中国东盟一带一路建设的关联支点与耦合机制,建立避免地缘经济博弈演化不利因素对一带一路建设产生影响的机制。

由此构建地缘经济博弈演化与一带一路建设关联耦合理论模型,阐释该理论模型的理论内涵、一般化理论分析框架与理论分析思路,地缘经济博弈演化与一带一路建设的关联耦合机理与关联互动路径,契合点链接方法与协调机制等。由此极大地丰富与发展地缘经济理论、博弈理论与点轴开发理论或交通经济带理论等,拓展它们的理论空间与学术空间。

4. 多维度的地缘经济与分领域开放经济战略建设实施的理论与方法论思路问题

基于地缘经济理论及地缘经济演化影响因素、特征与规律,将主要领域(或维度)开放经济战略的研究制定与实施调控,与新阶段地缘经济博弈演化紧密结合起来,研究构建多维度的地缘经济分领域开放经济战略建设实施的理论框架与理论思路。在国际地缘经济格局博弈演化的新阶段,我国基于地缘经济格局面向东盟开放经济战略主要包括跨境产业网络分工与面向东盟产业开放战略、面向东盟的互联互通升级战略、面向东盟金融市场一体化战略、面向东盟互信机制建设战略等。而研究构建有如地缘经济格局演化跨境产业网络生成高端价值权力产业战略理论框架与理论模型,地缘经济演化流空间跨境互联互通战略升级理论分析框架与理论思路,地缘经济博弈演化金融市场一体化战略理论分析框架与理论思路,地缘经济多边博弈互信机制建设战略理论框架与信任关系风险管控理论思路等,以丰富与发展全球价值链与价值网理论、产业网络理论与产业分工理论、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国际金融理论、金融市场一体化理论、流空间理论、国际贸易便利化理论、国际经济与国际政治关系理论、地缘经济与地缘政治关系理论、多边协调机制理论与相关行为科学理论等,拓展它们的理论探讨空间与学术研究空间。

5. 地缘经济博弈演化与开放经济战略关联互动的规律与理论问题

基于地缘经济演化格局背景,进行系统的开放经济战略研究,探讨开放经济战略与地缘经济博弈演化的关联互动机制与规律,紧密结合地缘经济格局演化特征、规律、新特点与新趋势等,来研究开放经济战略的战略环境地缘经济因素综合分析,基于地缘经济格局的战略制定与战略重点、战略布局、战略实施调控等,开拓战略管理理论、开放经济理论等的理论探讨空间与学术研究空间。

(责任编辑:豆豆)
下一篇:

浅谈我国金融业混业经营

上一篇:

农村经济伦理形态历史流变分析

  • 信息二维码

    手机看新闻

  • 分享到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xfptx@outlook.com
 
0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