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山村网

浅析理论经济学教学中的思辨之道

2019-02-02 19:47:37浏览:927评论:0 来源:山村网   
核心摘要:一、理论经济学教学的任务经济学是研究经济规律和经济价值的科学,其研究对象的特殊性决定了理论研究的基础性。作为经济学重要分

一、理论经济学教学的任务

经济学是研究经济规律和经济价值的科学,其研究对象的特殊性决定了理论研究的基础性。作为经济学重要分支的理论经济学,其研究内容侧重于基础性经济理论研究,它是为各个经济学学科提供基础理论的科学。理论经济学肩负着比应用经济学更为重要的任务,那就是价值理性的塑造和传递。

马克斯韦伯最早提出了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的概念。其本意是在考察人类本身行为的过程中,区分作为实践主体的人所追求的理性目标。如果是作为人类对实践活动中的价值追求和自觉意识的把握,那就是价值理性;如果是作为人类对实践活动实现的工具或手段有用性的追求,则是工具理性。从书面意义可知,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作为人类活动的理性探讨和追求,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然而,由于自然界的强大性和人类自身的不完美性,为了能够生存和发展下去,人类必须开动脑筋、想方设法发明和制造各种实践工具以便满足自身存在的需要,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是极为必要的,然而当人类运用自己创造的生产工具获得一定程度的解放后,工具的手段性逐渐被抬高为目的性,对先进科技的崇拜和渴求使得原本摆脱束缚的意识性被利用科技征服自然的潜意识所替代,这是技术理性扩张导致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分离的人本根源。另外,技术的应用性和人类中心主义的思想以及科学主义的理论学说等也是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分裂的重要原因。同时,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作为经济学研究对象的经济规律在日常的经济活动中变得越来越隐晦和深奥。对经济问题的研究和经济现象的解读逐渐成为经济学者所侧重的研究对象。由于工具理性关心的是效率和效益,关注的是人类实践手段的实用性和有效性,其逐步成为人类认识经济现象、研究经济问题的主要方式。作为追求更高层次价值规范的价值理性,却由于本身追求目标的模糊和高尚,日渐不为人们所关注和研究。

理论经济学的研究以创设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发掘经济运行及发展的规律作为主要内容,其肩负的任务在于生产范畴批判范畴扬弃范畴,这种种要求恰恰是价值理性所探讨的内容。它是有意识地对一个特定举止的无条件的固有价值的纯粹信仰,不管是否取得成就。可以说,理论经济学的存在,本质上是作为行为主体的人类对自身价值和存在意义的感知、体会、憧憬、建构和追逐的自我存在,它体现着人类本身在实践活动过程中形成的智慧和良知,是人类追求全面发展、从此岸到彼岸的过程。

因此,理论经济学存在的本身就表征着价值理性的内在含义,理论经济学教学的重要意义就是传递价值理性,为人类经济实践活动的价值意义提供一种新的诠释。

二、理论经济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探讨的失衡

人类社会从原始蒙昧状态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就是工具的产生及其合理运用。特别是文艺复兴之后,人类社会对技术文明的运用逐渐强化,在技术革命的推动下,可以利用数字和符号等自然科学研究的成果来提高人类的思维能力和认识水平。由此,人类也从传统的神学迷信中脱离出来,真正把注意力集中在技术手段和工具方法上。

这种工具和技术的革命催生了各种技术创新和工具革新,也促使人类越来越重视工具对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的促进作用。工具理性把这种量化、细分和核算的理念升华成为一种拜物教,也就是在各种分析、判断的层面,都要借助各种数量模型、逻辑模型予以推演。因此,理论经济学将注意力汇集在基于直观性、严密性、精确性特点的工具理性上成为当前教学过程中的主要趋势之一。而恰恰是这一点,使得当前的理论经济学研究越来越显得务实,反而失去了其本身所应有的内在价值。加之,当下应用经济学更符合工具理性的发展要求,更贴合社会发展、经济增长和人类进步的诉求,应用经济学的存在也冲击着理论经济学本来就不甚坚固的地位。

(二)理论经济学本身缺乏价值体系的创新

理论经济学的教学,其价值理性的存在就是要体现更多的人文关怀和价值塑造。这不仅要求理论经济学要涵盖经济发展规律和经济学研究规律,更要求理论经济学本身要映射学科理性认知基础上的价值判断和价值追求。从某种意义上说,理论经济学应当涵盖人类社会从古至今的价值标准、价值素养以及由此形成的价值体系,这才能体现人类存在的类意义。可以说,理论经济学教学对终极价值和绝对真理的虔敬是一切教育的本质。然而,从人类社会发展特别是经济学演变的历史过程可以看出,价值体系的演变至今并未逃脱原有的模式和范式。无论是古典政治经济学所创立的劳动价值体系,还是马克思创立的科学劳动价值理论,亦或是西方主流经济学极力倡导的效用价值体系,都成为当代经济学的基础和根基;无论是西方经济学还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至今为止,未有任何经济学学科和专业能够脱离以上的价值体系。可以说,理论经济学现在所研究的对象性内涵,早在500 年前就已经存在,后世的经济学家只是在原有的价值体系范畴内不断将其完善和丰富,并未创造新的价值体系。反馈在理论经济学的范畴之内,理论经济学给人类社会经济价值、道德价值、理想价值和情感价值等主体尺度的发展带来限制。那么,理论经济学的教学也就难以创设出新的内容以提升其价值理性的发展水平。

(三)理论经济学的教学体系改革滞后

在我国当前的理论经济学体系中,作为与应用经济学相提并论的一级学科,其包括政治经济学、经济思想史、经济史、西方经济学、世界经济以及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等6 个二级学科,它在经济学整个体系中所处的地位应当是基础性研究。不过,与拥有10 个二级学科,甚至还有交叉学科的应用经济学相较而言,理论经济学的学科发展显得越来越弱化。另一方面,理论经济学教学过程中侧重基础性理论的传授,枯燥无味的抽象内容也难以吸引继承者。理论经济学现有教学体系无论是沿自西方还是承自东方,都存在着教学体系的历史痕迹,这也恰恰成为理论经济学本身改革发展过程中的限制。以政治经济学为例,其资本主义部分的内容完全是《资本论》理论体系的简化和承袭,从苏联引进后就没有进行大的改变。社会主义部分则是在改革开放之后所形成的理论体系,其教学内容虽然有所变化,但并未时时处处跟上经济社会发展的步伐。因此,理论经济学本身的教学体系相较当下飞速变化的经济现实而言,显得格格不入,更无从吸引教学受众。

三、理论经济学教学价值理性缺失的原因

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借助技术进步和工具创新所取得的成就呈现加速度增长的态势。社会思潮的发展也随之受到功利化影响,日渐体现出唯效率论唯生产论唯技术论的格调。受制于当前社会思潮和社会环境的影响,理论经济学的教学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严重冲击。在政治经济学领域内,自由的科学研究遇到的敌人,不只是它在一切其他领域内遇到的敌人,理论经济学在价值理性方面的传承和追求变得愈发弱化,实用主义的工具理性色彩充斥在理论经济学的学科体系和教学方法中。

(一)唯效率论的价值观念使育人理念窄化为学业成绩

基础理论学科的研究成果侧重于抽象理论的形成,其传承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带来理论教学的抽象化和晦涩性,并且其授课内容在生动性和吸引性方面有很大局限。理论经济学受制于当前的教育体制,对教学内容的设计和讲授更多侧重于理论填鸭,难以唤醒师生之间的心灵交流。其教学成果,很难从价值理性的角度评价,往往依托于成绩分数。在教学内容讲究逻辑化、系列化、体系化的今天,价值塑造和规律探寻的方式和方法已经完全让位于计算、分析和加工的能力。教学受众本身的价值诉求被程式化的教育和教学模式所替代,由此产生的结果是教学过程贪图效率急功近利,在短平快的流水化教育过程中生产了一批注重成绩、忽视情感、效率优先、掌握皮毛的学生群体。而真正能够了解理论知识的来源,能够借助价值工具进行理性判断的学生则少之又少。

(二)实用主义的课程设置使教学内容忽视人文素养

知识是人类社会实践的成果总结,依据功能可以划分为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理论知识侧重于人文素养和基础研究的梳理与总结,具有人文性和社会性的特征。在实践活动中要体现人的自我意识,并要形成一定的社会因素和人文文化的背景和环境;实践知识侧重于操作技术和工艺手段的继承和发展,体现着实用性和操作性的特征。在实践中要形成一定的产物,并且强调知识的实际应用价值,比如提高生产效率、最大化收益等。理论经济学传授的知识是理论性的,但对实践活动又具有很强的指导性。如何把握理论经济学中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的兼容,并且将知识顺利传授给学生,是课程设置的重要目标。然而,工具理性在理论经济学中地位的增强,使得课程教学内容的讲授更加侧重于应用性和实用性,并未将理论经济学所蕴含的人文素养、社会文化等内容进行充分的衔接,从而使理论经济学的教学逐渐倒向了应用经济学的理论层次。

(三)填鸭教学的方法使教学忽略思维开发

填鸭式教育模式从苏联引入当时教育并不发达的中国后,成为当时的主要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的弊端在于忽视学生的个性诉求和创新意识的培养,虽然在一定时期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了一大批人才,但随着社会发展和创新创业的环境变化,填鸭式教学模式已经被理论界公认为是不符合育人理念的模式。然而,在理论经济学的教学中,这种模式并未完全被舍弃,甚至仍然是最主要的教学模式。究其原因,理论经济学所讲授的基础性、概念性、范畴性的内涵,还难以由接受了填鸭教育十几年之后进入高校的学生来自学完成。或者说,我国现行教育体制使学生自主学习、自我探讨的能力并未培养起来。由此,学生研习理论经济学课程内容时,仍然会秉承中学以来所接受的学习模式。另一方面,理论经济学侧重于价值理性的启发和运用,需要学生有深厚的逻辑能力和创新思维,这又与填鸭式教学模式背道而驰。总之,理论经济学现有教学模式难以激发学生思维的创新和创造。

(四)就业先导的培养理念使教学目标定位于应用型

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集。在当今应用型技术大行其道的社会里,高校办学目标的定位越来越倾向于培养并塑造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从而为学生顺利进入社会就业提供基础条件。从当前来看,在就业形势愈加严峻的形势下,以就业为导向推动学校发展是很多高校秉承的宗旨,由此决定的办学方向和育人目标都向学生如何顺利就业转移。这样,的确为许多高校的发展带来了动力,专业设置、课程内容、教学模式等方面全部向职业技能、就业素养、操作能力和资格证书倾斜。而对于学生人格养成最为重要的价值规范、情感素养、思想情操、审美情趣等无形能力的培养则沦为次要内容,或者说是辅助教学的内容。从当前来看,第二课堂第三课堂的的确确对某些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升起到了明显的促进作用,但二八现象的存在,也证明了多数学生群体还难以在第二课堂第三课堂中寻找到突破自我、增进才干的机会,第一课堂仍然是学生获取知识和能力的重要阵地。现在,理论经济学的教学目标受到就业先导观念的影响,越来越体现出应用性、实用化的特征,授课教师对专业成绩、课程结论、学生操作等方面的关注度极高,60 分万岁也成为学生对待理论经济学的态度之一。这种态度所引发结果就是对专业成绩的重视大于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运用和创新,也阻碍了理论经济学学科发展的价值判断和理论创新。

四、理论经济学教学中价值理性的回归思辨

什么是思辨?黑格尔说: 概括讲来,哲学可以定义为对于事物的思维着的考察。 与一般思维不同,一般思维讲求情感、直觉或表象等形式的运用,思辨的方式则在于把握对象的概念式的认识。思辨并不是专属于哲学体系,它应当是统领一切人文社会学科的最高思维方法,也具有指导其他科学研究的一般性方法论意义。所以,思辨其实是一种不断反思和反馈的过程,是在对过去行为或活动历史总结基础上的回顾和思考。从本质上讲,思即是辨,辨即是思,两者互为前提,互为补充,统为一体,不可分割,是一个良性循环的有效两翼。之所以将思辨引入理论经济学的教学,究其原因,在于理论经济学当下所面临的各种问题以及学科本身所应该承担的任务。理论经济学以价值理性的塑造与传递为己任,却时时刻刻受到工具理性的僭越。在理论经济学教学中要促成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的融合与均衡,需要思辨这种统领式的思维方式来构筑桥梁。从某种意义上说,理论经济学中的工具理性已经使教学将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在了数据、图表、公式、模型上,程式化的教学很难使学生体验逻辑思考的魅力,也就难以推动理论经济学学科本身的创新与发展。虽然,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都在不断寻求概念和外延的创新,但真正能够带来学科发展的根基却是价值理性的提升以及更高层次的价值探寻。因此,将思辨引入理论经济学的教学中,使学生在反思与反馈中寻求高层次的价值内涵和创新思维,将更加有助于理论经济学学科本身的发展,也有助于更多的受众对理论经济学深入探讨。

(一)强化理论经济学教学中的价值理性思维锻炼

恩格斯认为:理论思维仅仅作为一种能力才具有天生就有的性质。充分发挥理性思维的能力,需要对这种能力进行长期的训练和培养。而这种能力的形成是除了哲学之外其他人文社会科学所难以企及的。因此,除了思辨,没有别的合适方法能够促进人的思维能力的提升。在理论经济学中,教育主体和客体都是思维训练体系中的客观存在。但是,从主客体本身的性质来看,两者都难以主动、自觉的形成系统的思维能力和判断分析能力。原因很多,重要的一点是由于理论经济学研究对象的抽象性导致难以从实际中的某个案例归结出价值判断的真实内涵。这也从一个侧面印证了价值理性在理论经济学教学过程中所具有的重要地位。马克思是黑格尔的簇拥,他明确提出我公开承认我是这位大思想家的学生。因此,无论是马克思还是黑格尔,对思辨的运用都成为他们进行科学研究的基础。思辨存在的意义,就是一种实践理性的思维锻炼,这是经典作家提供给我们的一项指导方法,也犹如黑暗前行的人们所看到的些许光明。因此,理论经济学教学中增加思维锻炼的环节,或者将思维锻炼贯穿于理论经济学教学的过程中,能够促使学生从纷繁复杂的经济学公式、模型中跳脱出来,抽象出其中的一般经济规律。总之,运用思辨的方法推进理论经济学的教学,不仅可以为经济学寻求到一种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耦合的方法论,还可以为学生自身思维能力的提升寻求到一种有效的锻炼方式。

(二)构建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

教学客体具有活跃的思维、开阔的知识、独到的见解和一定的信息处理能力,教师应开发其发表见解和主张的独立性和创新性的潜能,甚至于有的教学客体能通过对经济学知识点的质疑促进自我思维的形成,从而反诘教学主体的思维意识,这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良好的课堂教学互动环境和氛围,也改变了传统的以教为中心的教育模式,打破了教学主体的权威,变一言堂为群言堂。一方面,要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形成教学主客体之间的良性互动,作为教学主体的教师要逐步树立以教学客体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充分调动教学客体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利用各种环境、因素和实践将价值理性的机理借助多种平台和载体传达出来,使得教学客体在学习过程中化被动为主动,形成良好的参与机制。教学主体在教学中要敢于放,可以通过课堂讨论的方式,将教学主体的求知欲和参与性调动起来,比如借助理论经济学原理知识的讨论,把问题教给学生探究,做到疑难让学生议,规律让学生找,并引进竞争机制,吸引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另一方面,作为教学客体的学生要以辩证的眼光看待理论经济学的原理、方法和知识。理论经济学总是处于发展之中,如何在纷繁复杂的现实经济理论和经济现象中寻找一般规律性的理论,是经济学价值理性的一般需要。教学客体应该坚信自我创造和发展能力,懂得用积极的眼光和辩证的态度,形成属于自己的思维方式和人生亮点,并对自我进行积极的评价和预见。同时,要对教学主体的教学方式和方法给予回应,这样才能够为教学主客体之间的良性互动提供良好的价值基础和工具条件。因此,只有建立了一种平等、信任、理解和相互尊重的课堂主客体关系,创设一种良性的课堂教学环境,才有助于教学客体辩证思维能力的培养,也有助于经济学价值理性的回归。

(三)引导学生学会设置问题

古语云:行成于思而毁于随。学习贵在思考,思考贵在疑问。思辨的形成始于问题的提出。古希腊学者的问题研究方式是推动古希腊哲学兴盛并成为现代哲学起源的根基。经济学的价值理性强调在价值信条的框架中,以特定的终极立场反映具体社会环境中的人类价值观念和评价,其核心就在于对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类意义问题进行追溯和探究,这为现代人类的价值理念、道德观点和公平效率等问题提出了根本的问题方向。因此,让学生学会设置问题是教学主体的任务所在,而学会提出问题并解答问题则是教学客体需要解决的障碍。当然,问题无处不在,但理论经济学中的问题设置,应当超脱出一般意义上的直观、浅显的练习题似的问题,毕竟思辨的方法本身要求的是作为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良性耦合的人具有追溯社会本体的能力,而不是就事论事的探讨和研究简单的1+1问题。因而,问题的设置和提出应当具有普遍的可变性、现实性和指导性,无论对于理论经济学理论基础本身还是现实的经济学实践,可辨性的问题都有助于吸引教学主客体参与到教学过程的互动中。

总之,在理论经济学教学中营造良好的思辨氛围,借助思辨锻炼和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运用有效的手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都是将思辨的哲学方法运用到课程教学中的有效途径。在更高层次上,思辨是一种回顾和反思,也将有助于理论经济学中价值理性的回归,更加有利于学科的创新发展。

(责任编辑:豆豆)
下一篇:

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合规文化建设的思考

上一篇:

浅析经济学本科实验教学改革

  • 信息二维码

    手机看新闻

  • 分享到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xfptx@outlook.com
 
0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