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山村网

探析高校创新人才培养在国际制造业背景下的理念与策略

2019-02-02 19:49:40浏览:839评论:0 来源:山村网   
核心摘要:一、制造业发展现状人类社会从蒸汽时代开始,跨越电气时代,步入科技时代,历经了三次工业革命。2013年,德国政府提出了工业4.0

一、制造业发展现状

人类社会从蒸汽时代开始,跨越电气时代,步入科技时代,历经了三次工业革命。2013年,德国政府提出了工业4.0概念,旨在提升制造业智能化水平,印证了信息技术与工业技术的高度融合。随着世界发达国家制造业转型升级,《中国制造2025》应运而生,成为我国工业未来10年的发展纲领。回顾过去,从联合国数据库的统计数据来看,1970年至2010年,世界制造业总增加值保持在20%左右,即便是在当前国际经济形势不确定的情况下,世界制造业总增加值依然为17.03%。可以看出,制造业对促进国际经济复苏与发展的作用举足轻重。

2010年,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已超过美国,但中国GDP占世界GDP比重的9.10%,还远远低于美国的22.91%。可以肯定的是,即便经历了去工业化时代,制造业依然是美国国家竞争力的重要基础和经济增长的主要源动力,制造业作为美国强国之本的地位丝毫未变。

过去几十年,美国去工业化给经济发展和就业带来不少突出问题,例如:工业企业大迁徒、大量的工人失业和制造业生成总值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持续下降等。随着近年来对再工业化和制造业的深入讨论,美国政府重新认识制造业的地位和作用。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之后,重新回归制造业得到了美国总统奥巴马以及众多企业家的广泛认可,宣称未来20年将高度重视并着力发展高端制造业,采取以创新为中心、以高端为重点的战略,重构全球制造业竞争格局,其再工业化战略框架的层级性表现为:低端劳动密集型加工制造业转移出中国,以便进一步降低成本,中高端技术和资本密集型制造业发展和回流,以便夯实美国实体经济基础,高新技术密集型制造业创造,以便支撑未来经济增长。为降低人力资源成本,美国在加强教育培训和减少使用人力等方面采取了积极举措,一方面加强支持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另一方面强调职业培训与适应未来产业发展需求相匹配,尽可能缩短学生进入企业后再培训的时间周期,尽快胜任应聘岗位。与此同时,欧盟委员会提出了新工业革命理念,其核心是强调技术创新、结构改革,更有效和可持续性地利用资源,明确了实现制造业转变的六大方向,极力推进新的生产方式,即:机器人、数字技术、先进材料、可循环能源等新兴产业,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欧债危机以来,欧盟青年失业率高居20%以上,2015年的《埃里温宣言》呼吁欧盟各高校就人才培养强化与用人单位合作,开设契合劳动力市场需求的专业与课程。欧洲大学协会最新发布的报告《趋势2015:欧洲大学的学习与教学》显示,国际化有助于改善学习和教学,也势必助力提升大学生在国际人才市场的竞争力。

当前,制造业自动化是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必经之路,而实现制造业自动化就离不开工业机器人。众所周知,工业机器人技术涵盖了机构学、控制论、信息和传感技术等诸多学科,是当今工业界、科技界专家研究日益广泛的众矢之的。国内虽有较多科研院所致力于机器人技术方面的课题研究,但普遍研究深度不够,尤其是机器人的伺服运动控制和控制工艺方面较欧美日差距较大,在伺服运动控制领域内缺乏正确的控制方案,通过工控机和控制板卡并采用脉冲控制伺服电机是业界中的常规方案,更甚者采用PLC发脉冲控制伺服电机的无奈方案。再者,除机械本体外,工业机器人的关键零部件均依赖国外产品,致使国内机器人制作成本居高不下,使之缺乏市场价格优势。我国要想成为世界制造业强国,没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产工业机器人是难以想象的。

在我国从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的变革进程中,特别是在工业4.0概念萌发的时代,迫切需要处理好国内工业机器人市场高速增长的需求与核心技术严重缺失的矛盾。《装备制造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中明确指出,在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方面,强调攻克长期困扰产业发展的共性技术,提升企业产品开发、制造、试验、检测能力,推进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结合,支持企业培养壮大研发队伍,这也为《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对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提供了孵化土壤。

二、创新人才培养的理念与策略

基于卓越计划的实施,我国高校创新人才培养应做到改变创新人才观,改革教育模式,创新教育体系,构建适应经济社会需要的以市场需求为中心的人才培养机制。

1.改变创新人才观

人才观是创新人才培养的核心问题之一。中国的人才观历经三个阶段,即:以资历为主的人才观、以学历为主的人才观、以素质能力为主的人才观。现行的人才选拔制度、评价体系等还停留在以资历、学历为主的人才观层面上,这一切都与我国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改革开放政策的高层次人才需求,以及高考制度的恢复等息息相关。根据我国高等教育改革所取得的成果与经验分析,前两者已不能适应社会的多元化发展与进步,应该遵循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基本用人标准。在此基础上强调人才的素质与能力的全面培养与科学评价,倡导以综合素质评价为基础的人才聘任机制。面对目前错综复杂的国际制造业发展形势,这就要求我们重新认识国际人才观。举个简单的例子,一个高考落榜者杨某却被美国哈佛大学录用,原因有三:一是克服重重阻力,注册一个极具创意的NGO,并筹得善款,说明其具有克难制胜的勇气和能力;二是旅途中拔刀相助一位素昧平生的人;三是牧区生活中无偿教书、帮助穷人,具有服务社会的优秀品质。可以看出,成绩优异并不是国际化优秀人才的主要衡量标准,国内高校创新人才培养实施中也应该效仿国际名校在人才选拔与培养方面的做法,注重学生在个人修养、团队协作、创新意识、职业素养等方面的培养,应借鉴国外成果导向教育理念和教学经验,以工程教育认证标准之毕业要求为准绳,制订人才培养核心能力矩阵,优化课程体系,创新教学形式,并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创新人才培养的教学环节。

2.教育模式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相适应

当今经济社会发展具有社会经济化、经济数量化、经济技术化等诸多特点,这就要求我们培养通用型、标准化人才,注重专业基础教育,有条件地实施大类培养。随着知识经济兴起,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的转轨呼唤素质教育的到来,即重视人才全面素质培养,提倡超越战略,在继承消化、吸收、再开发的基础上推崇创意、创新、创造,重视学生全方位教育和多层次培养。这是以素质能力为主的人才观的鲜明写照,也与目前工程教育认证和卓越人才培养的初衷相吻合。

因此,我们以素质教育为中心,从德智体美等角度阐释卓越计划实施中课程体系的设置。在制订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卓越计划)课程体系的过程中,坚持以德育为本源、以智育为经纬、以体育为命脉、以美育为表里,实现德智体美并重,并注重群育的融入。例如:教学环节中,开设人文素质修养相关课程,使人文学科有机融入自然科学教育环节,积极组织学生亲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参与大学生爱心公益系列活动,逐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开设TRIZ理论等相关课程,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创新意识;开设实用汉语写作相关课程,提高学生文字表达能力;开设机电产品创新设计I~IV系列化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工程创新设计能力。

3.教育体系应从阶段性教育转轨为终身教育

传统的教育体系将人的活动机械式地划分为学习期和工作期,这与终身教育是相违背的。教育应是不间断的过程,与生活密不可分,所有的教育机会都应形成一个有机整体,使每个教育环节相互衔接,形成终身教育体系,构建学习型社会。终身教育是个人自然成长和社会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石,其在时间上的延展和空间上的包容为高等教育提供新的发展机遇。对于创新人才的培养,建立校企联合培养机制是高等教育改革的迫切需求,需要企业与高校共同承担人才培养的巨大责任,包含共同明确人才培养目标、构建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实施培养过程和评价培养质量。基于此,学生在完成传统教育范畴中的阶段性教育后,能够顺利过渡到企业工作环境中,继续开展自我学习和社会学习,从而适应人类社会更广泛的群体创新竞争。

4.创新人才培养和市场需求应统一

仍以国际制造业背景下工业机器人发展为例,阐释创新人才培养如何与市场需求的有机融合。众所周知,在工业革命的发展进程中,工业机器人是替代人类完成简单且重复性工作的一个必然产物,人类得以从繁复的工作中解脱出来,转而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技术探索制造业智能化的新途径。工业4.0概念提出后,中国工业机器人产业发展将呈现井喷态势。

对于企业而言,抓住合作机遇,坚持引入与研发相结合,加快提升生产自动化程度,降低劳动成本,是当前企业转型的关键环节。近年来,占据全球销售额60%左右的四大工业机器人制造商,即瑞士的ABB、德国的库卡(Kuka)、日本的发那科(Fanuc)和安川电机(Yaskawa)纷纷闯入中国市场,涉及到的应用领域也从原来的汽车制造业向电子、物流、食品等行业渗透。全球最大代工企业富士康也致力于研发自主品牌Foxbots机器人,提出了百万机器人大军计划。对于中国而言,与欧美和日韩相比,若完全引进国外制造业自动化生产线,在技术层面上根本没有优势,高端制造业将始终被发达国家占为己有;若不引进,人工成本的不断提升也正在驱使世界百强企业迁徙到印度和东南亚等国家,低端制造业已逐步由新兴国家承接。因此,中国制造应勇于摒弃低附加值的制造思路,不断加大基础研究、新技术开发和制造业系统投资,有效降低人力成本、强化知识产业发展,致力于探索与发掘新的竞争优势,才能助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顺势转变。

对于教育而言,虽然机器人替代人类从事简单重复性的工作,在一定范围内挤占了工作岗位,但同时也催生出更多新的用工需求,例如机器人的设计、操控和维修、仿真工程师等,不仅改善了劳动环境,同时也为我国工程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此新的国际形势下,不同类型高等院校应根据各自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制订与制造业自动化相适应的创新人才培养标准与要求。笔者认为,高校应准确捕捉市场热点,积极主动探索与具备机器人自动化生产线能力的企业或研发工业机器人装备的科研院所的合作机遇,适时适度调整培养方案,增设与机器人技术相关的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以及实践教学环节,同时要求在教学大纲中引入项目教学法、案例分析法等教学手段,及时将企业生产项目、科研院所的研究课题融入教学环节中,建立有效的校企联合培养机制,保证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和能力教育的有机融合,真正做到让企业能够欣然接受高校应届毕业生步入工作岗位,操控工业机器人完成设计与生产任务,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

三、结语

自中国成为《华盛顿协议》成员国后,高等工程教育可以与世界接轨,这就需要高等教育者在构建人才培养纲领性文件即人才培养方案时应注重大制造、全过程、多学科的融会贯通,特别是《中国制造2025》后现代制造业对创新人才的总体要求。战略理念是根本,知识能力是基础,科学思维是关键,让我们正确把握科学发展的脉搏,在响应时代召唤中培养创新人才。

(责任编辑:豆豆)
下一篇:

浅析西方经济学教学改革

上一篇:

浅析马尔科维奇的社会主义经济观

  • 信息二维码

    手机看新闻

  • 分享到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xfptx@outlook.com
 
0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