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国际金融市场的不断变化,国内金融企业将更加深入地融入国际经济大环境中。为应对国际市场的竞争,我国金融企业应不断调整内部结构与行业准则。为促进我国金融市场的长期稳定发展,财政部制定了4项与金融企业相关的会计准则,即《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企业会计准则第23号金融资产转移》,《企业会计准则第24号套期保值》和《企业会计准则第37号金融工具列报》。本文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整理与研究,分析我国金融企业会计国际化的国际与国内背景,针对目前我国金融企业不能完全与国际市场协调的问题提出应对措施,并得出金融企业会计国际化应在充分考虑本国国情的前提下进行。
[关键词]金融企业;国际化;会计;公允价值;金融工具
一、金融企业会计国际化的背景
全球经济一体化,带动了全球资本市场和金融市场一体化。
由于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各个利益主体都希望根据真实、公允和可比的会计信息对市场交易进行决策,因此会计将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扮演更为重要的角色。目前,我国金融企业的改革及上市面临的关键问题在于根据国际会计准则的要求披露会计信息。
在经济全球化及资本市场国际化的影响下,我国金融企业采用国际会计准则和提供具有可比性的财务信息是走向国际资本市场的必经之路,同时也是吸引国际投资的客观需要。因此,我国会计准则制定的首要任务就是减少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之间的差异,提供可比、透明的财务信息。
为了更好地同国际市场接轨,我国加快了会计准则修订和颁布的步伐,但与国际会计准则相比仍存在许多方面有待完善,如我国公允价值计量体系的不完善。我国会计准则在完善的过程中,应当加强会计理论阐述的深入性与对实务操作的指导性;积极借鉴国际会计组织和发达国家在制定和修改会计准则方面的经验和内容,使制定出的会计准则和国际会计准则尽可能趋同,并提高会计准则的深度和可操作性,为我国金融企业会计国际化提供良好的契机。
二、金融企业会计国际化遇到的问题
(一)金融工具的计量
在金融产品层出不穷的今天,金融工具的计量已成为我国金融企业在执行新会计准则中遇到的主要难题之一。资产的分类不同影响其采用的计量原则,也对国内金融企业的经营业绩产生较大的影响。《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企业会计准则第23号金融资产转移》、《企业会计准则第24号套期保值》和《企业会计准则第37号金融工具列报》中规定应先将名义利率换算为实际利率,再计算利息收入,这在实务操作过程中较难把握,特别是对于使用浮动利率的贷款以及债券资产频繁进行实际利率的计算和调整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对金融企业是一个极大的挑战。
(二)公允价值计量体系不完善
我国在制定会计准则的过程中虽然考虑了自身的会计环境和实务特点,却忽略了国际会计准则的制定主要是以发达国家市场经济环境为基础。成熟的市场环境是实行公允价值体系的基本前提,而我国仍处于发展阶段,市场的活跃度有限,在会计环境上还不具备完全接纳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条件,金融企业在很多情况下只能通过模型来估算和验证。由于在引进公允价值计量模式方面缺乏经验,导致在估值方法的校验方面也较难把控。
公允价值难估值是我国金融企业面临的另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对于银行业等金融机构来说,一些复杂衍生金融产品的公允价值取得较为困难。由于这类衍生金融产品的市场报价不活跃,需要专业人士通过模型计算或询价这两种方式获得,而国内这两方面的服务体系尚不完善与健全,因此确认这类产品的公允价值会有一定程度的误差。不同类别的产品,其公允价值的获取方式也有所区别,在公允价值取得方面需要依靠相关人员的专业判断,对会计人员的专业知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一些复杂的没有直观市场报价的衍生金融产品。
(三)核算方法的谨慎性不足
提高金融行业资产质量是推进国内金融企业改革的重要基础和保证,但是在现行会计制度下,金融企业坏账准备金的计提严重不足,部分金融企业没有严格按照贷款质量分类方法进行动态贷款质量监测,不能及时可靠地反映贷款风险状况,抵债资产的变现损失不能及时确认等做法有违谨慎性会计原则,不利于保证和提高金融企业资产质量,防范经营风险。
(四)信息披露不确切
金融行业是一个具有一定经营风险,与社会各方面具有广泛的债务和契约关系的行业,因此需要特别针对金融行业信息的披露作出更为详细的解释与说明。过去我国金融行业在信息披露上一直采取保守、谨慎的态度,披露的内容不全面、揭示的风险不充分。信息披露的基础工作是数据加工,但长期以来国内金融企业主要依靠经验来判断,对数据加工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目前,我国多数金融企业在数据加工方面存在以下问题:其一,主管层并没有真正意识到准确的信息披露对做出正确决策的重要性;其二,信息数据的加工缺乏总体规划,各部门信息重复罗列、资源分散、交流不畅;其三,金融企业信息传导机制存在着信息渠道单一、信息传递不规范、信息可利用程度低的问题。
(五)金融资产的减值
承受较大的金融风险是金融资产有别于其他资产的标志,因此在国际上对金融资产减值的确认和计量通常采取未来现金流量折现的方法,我国在这方面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新会计准则规定,在资产负债表日,除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之外,对其他金融资产都需进行核查,有客观证据证明其发生减值的,应计提减值准备;若有证据表明其价值已上升,确认的相应损失予以转回。只有可供出售的金融资产在计提减值后不得转回。
三、应对金融企业会计国际化问题的措施
(一)完善和强化金融行业会计准则的执行机制
目前,我国金融行业会计准则执行体系的一个盲点,是尚未建立监控虚假财务报告的责任机制。我国金融企业会计信息披露以行政责任为主要责任,刑事与民事责任较少被提及。设立一个相对独立的会计准则执行监督机构会更充分地发挥监管部门的监督职能,并能专门监管会计准则的执行情况,从而及时掌握我国会计准则在金融行业执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促使财务报告的标准化、国际化。
(二)加强监管部门与金融企业的交流
新会计准则在执行过程中面临许多的风险,如系统性风险、道德性风险等。金融行业的监管部门应重点关注其执行新会计准则的进程,及其可能引发的一系列风险,并加强与金融企业的交流与沟通,制定切合金融企业实际的监管政策,为其提供更多的有效信息与相关政策扶持,顺利地推进新会计准则在金融企业的实施。
(三)建立相对完善的公允价值体系
虽然在短期内我国金融市场不可能达到与国际市场相同的完善与活跃程度,但相关部门仍需关注与公允价值相关的问题,并组织专业人员对公允价值方面的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与研究,为金融企业在实务操作中能够正确运用公允价值提供相应的指导。在金融企业的内部,为可靠实施公允价值体系也须建立起可相互依赖、相互支撑的估值技术体系数据维护体系、估值结果验证体系、监控报告控制体系。这3个相辅相成体系共同构成完善、合理的公允价值体系。
(四)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系统化的培训工作
能够顺利地实施新会计准则主要依赖于会计人员的职业素养及其对相关政策的熟悉度。因此,新会计准则在金融行业实行的同时,也给其会计人员的专业能力带来了一次严峻的考验。金融企业必须加强对中高层管理人员、金融市场的操作人员以及基层从业人员等进行培训,使各个层次的人员能够迅速掌握新会计准则的实质,缩短过渡期,尽快与国际趋同。
(五)积极推进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
金融市场是金融企业实行新企业会计准则的外部环境,新企业会计准则的实施能够促进金融市场的完善。要想为新会计准则的实施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应加快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努力推动金融体制的改革,强化现有的市场运行机制,借鉴国际市场的发展经验,构建具有我国特色的金融市场体系。
(六)建立健全的内部防范机制
对于我国金融市场仍存在的一些问题,金融企业暂时还不能找到很好的解决措施。这就要求金融企业建立和完善内部有效的治理机制,重点关注业务控制制度的建设,建立严谨的内部制约监督与风险防范制度。特别加强对财务、利率、信贷、清算以及相关法律等方面的研究,并建立一个健全的风险识别与评估机制,使金融企业能及时评估其经营的总体风险和单项风险,有效地制约投机行为等不正当行为。
现行会计准则是我国与国际接轨的必然结果,对于我国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这一会计史上历史性的变革,对我国金融市场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突破了以往分行业企业会计制度的限制,对金融企业和一般企业的金融工具业务采用统一的会计准则规范,使得上市公司在金融工具的确认和计量上更加灵活,能够根据持有的金融工具的不同性质来选择确认和计量方法,从而能够提供更加真实、可靠的会计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