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信用社贷款存量风险的化解对于增强农村信用社发展能力,避免信用危机有着重要的意义。主要从一般性和具体性上分析了农村信用社贷款存量风险产生的原因及应采取的对策。 农村信用社贷款资产存量风险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有客观因素,也有主观因素,有外部因素,也有内部因素,有原因,也有现实的原因,有方面的影响,也有方面的影响。农村信用社与我国商业及其他机构一样,属于经营货币资金、授受信用的高风险行业,因而不可避免地会发生贷款风险。但由于我国农村信用社现行的政策、经营体制、经营水平、服务水平及业务内容等方面的原因,因而农村信用社发生贷款存量风险的概率及造成的影响远远高于其他商业银行及金融机构。按照一般的分析,贷款存量风险形成的原因主要有体制的转变、的变化、自然的风险、政策性的因素、经营管理方面的局限、贷款对象及贷款方式的不当、历史的状况、经营环境的影响等诸多方面。而若从农村信用社贷款存量风险的性质上划分,又可分为信用风险、风险、经营风险等几方面的原因。
一、信用社贷款存量风险的一般性原因分析
农村信用社受到经营环境、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经营管理水平、服务对象及服务方式等方面的制约,因而贷款存量风险比较复杂。具体分析为:
1.农村信用社体制的转变形成贷款风险
近二十多年来,我国经济体制改革随着我国市场化进程发展而不断深化。在这种经济体制处于重大变革及新旧体制转轨时期,应该说,作为金融业务的银行及信用社受到的冲击都是比较大的。这方面具体在农村信用社更突出一些。一是在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农村信用社未能及时做好原人民公社体制下的集体的分摊落实工作,最终使一些集体贷款债务没有分摊到户,有些虽已分摊到户,但由于种种原因及工作不扎实,农民不予认可,或农民认账不认还,从而最终形成了大量的呆滞、呆账贷款。二是一些农村乡镇企业及一般企业借助于转换经营机制的机会,采取了“金蝉脱壳”、“母体裂变”及新老账务划断的手段,变相地把历史包袱和债务留在了实际上已经为“空壳”的老企业,财产已经转移到新组织的企业中去,从而使农村信用社的贷款债务虚置,形成事实风险。由于这些贷款长期挂账,基本上失去了流动性和效益性,风险系数在与日俱增。三是农村合作社商业企业在实行四放开,即经营放开、价格放开、用工制度放开、报酬放开之后,相当一些企业实行了租赁承包及拍卖等经营方式。由于这些企业在过去是稳定贷款对象,贷款方式多为信用贷款。面对这些变化,农村信用社未能及时采取保障信贷资产安全的措施,及时地进行贷款对象及贷款方式的调整;加上一些及政策的干预,最终导致了这一信贷业务存量的风险加剧,信贷资产质量的恶化。四是农村一些企业在与外商外资的合作过程中,企业的实际资产发生了转移,而农村信用社未能及时按有关规定办理贷款的债务转移。另外,合作、合资企业有意地逃避贷款债务,使贷款债务“悬空”。以上这些在农村经济体制转换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直接影响到了农村信用社信贷资产存量的安全问题,形成了信用社贷款存量的事实风险。由于承贷主体发生了变化,贷款债务没有转移,事实上已形成追债无主、索贷无门的尴尬局面;贷款方式失去了约束,企业的信用贷款已无信用可言,而抵押、担保等也由于过期而失效,由于贷款逾期过长,有的已超过了法定的诉讼期,追索已无可能。由此可见,在这方面,农村信用社由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带来的冲击和影响对于贷款存量风险形成是一个重要的原因,应该引起高度的重视。
2.市场变化形成农村信用社贷款存量风险
对于农村信用社来讲,市场变化对信贷资产存量风险的影响主要分为市场贷款对象及贷款行业的影响及市场对信用社的经营的影响等两个方面。从市场对贷款对象及贷款行业的影响来看,主要是由于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变化,极大地影响了贷款户的经营。市场竞争的激烈也导致了一些贷款户的经营效益下降,一些行业趋于不景气,从而直接影响到农村信用社贷款的收回。
而市场的变化对农村信用社经营的影响,从现实的贷款存量风险来分析市场风险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农村信用社市场风险意识不强,没有把市场风险对贷款户的影响和对信贷资产的影响联系起来。在办理有关信贷业务过程中,往往被暂时的和局部的市场假象所迷惑,而忽视了相关的和必要的市场和分析,对贷款户可能遇到的市场风险缺乏预见性,贷款带有极大的盲目性而引发贷款存量风险。二是市场信息把握不准。由于各方面条件的制约,农村信用社往往在市场信息的收集、咨询、分析等方面存在差距,加上人员素质、经营体制等方面的制约,基层社的信贷人员往往掌握不了市场的全面信息,有时只能依靠贷款户介绍市场的相关信息决定贷款,因而带有极大的局限性,直接导致了对市场判断的失误。对那些没有市场的产品项目或企业发放了贷款,因而造成了贷款存量风险的隐患。三是市场预测水平不高。由于农村信用社信贷人员受到了知识结构及贷款评估,技术分析,市场分析及对新技术、新产品信息的分析等方面的局限,因而影响了市场分析预测水平。对一些有短期效益而没有长期市场竞争能力的产品或企业发放贷款使信贷资产存量转化成为高风险贷款。
由此可见,对于农村信用社来说,从信贷风险管理的角度看市场的变化对贷款存量风险形成的影响,表面上是市场风险造成的贷款风险在贷款发放之后,而实质上市场风险对贷款风险的影响是在贷款发放之前就已形成了。因此,从这一点来看,农村信用社消除贷款存量风险必须与防范贷款增量风险结合起来。
3.政策性的因素对信用社贷款存量风险形成的影响
作为农村重要的合作金融组织的农村信用社,自成立之日起,就受到中央及各地政策性因素的多种影响,其中有一些实际上直接形成了农村信用社贷款存量的风险。如国家及地方的产业政策、价格政策、政策、财经政策、金融政策、经济政策等的变化与调整,都给农村信用社带来不同类型、不同性质、不同程度的贷款存量风险。尤其是在农村信用社的几次转轨及体制变化中,这种影响就愈加显得突出,因而政策性因素导致的贷款风险也是不可避免的。首先,是由于农村信用社作为农村合作金融组织的重要机构,必须承担和体现国家的相关政策及宏观调控的任务,对、农村、农民的支持是责无旁贷的重大任务。在目前农业产业基础比较薄弱,农业生产比较利益较低,农产品生产周期长,自然风险大,农村经济仍相对落后的情况下,农村信用社的贷款风险也相应的较大。而且,一些对农业的导向性政策还必须由信用社来体现,对农业的支持带有一定程度的强制性。其次,无论中央还是地方对“三农”的贷款,政策性、行政性干预的色彩也较浓,因而信贷资产存量风险也较大。第三,农村信用社作为我国金融机构,在目前稳定是压倒一切的大政策环境下,对农村经济及农民来讲,农村信用社是农村稳定的重要因素。对一些有问题贷款的处理带有政策色彩,因此一些贷款就成为政策性呆账贷款,成为具有高风险性质的贷款存量。第四,由于农村信用社实行为社员服务的政策,在这样的政策下,不能单纯追求利润,在为社员服务的过程中,也容易形成贷款存量风险。
4.由于贷款对象及贷款方式选择不当而导致的农村信用社贷款存量风险
在我国长期实行的计划经济体制下,人们的市场风险观念、法制观念、竞争观念、利润观念淡薄。体现在对贷款对象的选择上不是以其信誉度及竞争能力、发展前景来衡量,而是看什么样的所有制性质及计划依赖程度。贷款方式主要采用信用贷款。而近几年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企业转换经营机制,实行体制转变,使原有的贷款对象及贷款方式、选择方式的弊端暴露出来。其一是受到干预,信用社不能自主经营选择贷款对象和贷款方式。有的一味照顾领导关系,不敢坚持原则。其二是为了竞争和争夺市场乱拉客户,不讲求经济效益,盲目发放贷款。其三是贷款不坚持按规范化程序办事,个别农村信用社信领导专横,一个人说了算。一方面是信用社干部素质低,决策能力弱,使不该贷的对象贷了款。另一方面在已发放的贷款中,由于贷款对象不当和贷款方式选择不当而造成了大面积的逾期贷款,形成了较严重的贷款存量风险。这方面的教训也是很深刻的。
二、信用社信贷资产存量风险的消除
按照目前农村信用社贷款存量风险的类型及性质划分,其原因又可分为信用风险、风险、经营风险等几大类。针对这些原因可具体制定对应的策略。
1.信用社信用风险及化解的政策
对于这些情况,为防范和化解风险,应采取多方面的措施予以解决。
一是要对农村信用社历次体制变革形成的资金损失进行一次全面的清理,对确属政策性因素形成的损失,应分清责任,应由国家及地方政府部门承担消化的部分,应逐级向上反映,力求尽早解决。
二是加快信用社呆账核销的力度。在现行农村信用社自身承受能力的范围之内,允许其提高呆账核销比例。
三是尽快建立和完善农业保险保障制度。通过参与建立和促进建立农业保险机构,开办农业保险业务,使农村借款人在遭受自然灾害损失时,农村信用社的贷款损失能得到一定的补偿。
四是根据农村信用社贷款的对象和经营特点,研究和制定与农村特点及农民借款户相适应的简单易行的贷款抵押担保办法,为农村信用社贷款一方面提供可抵押担保行之有效的措施,另一方面增强信用社贷款的保障。
2.信用社贷款存量中的财务风险及应对策略
财务风险是指农村信用社由于历史包袱沉重、利率倒挂及其他政策性、经营性因素,从而造成严重经营亏损,历年亏损挂账难以消化,不生息资产比重过大,大量蚕食、占用信贷资金,形成财务状况不断变化,最终导致的风险。
针对这些问题,主要应进行以下措施以化解风险:
第一,合理消化历史包袱。应按照其形成的原因及应承担的责任,采取由国家、地方政府、人民银行、农业银行及农村信用社各自消化一部分的办法逐步予以解决。
第二,实行优惠利率政策。中央银行应根据农村信用社具体经营特点,对农村信用社转存于央行的款项实行优惠利率,改变利率倒挂的现象。同时,还可考虑发行优惠利率的特别债券或者办理特种存款,从而吸纳部分农村信用社的富余资金。
第三,实行减免税政策。考虑到农村信用社承担支农的重任,国家可将其作为农业企业从而给予一定的减免税政策的扶持,尤其是对贫困山区和高风险信用社在一定期限内实行免税的优惠政策,以使其充分得到休养生息,化解风险。
第四,农村信用社应针对自身经营管理中的问题,有目的的调整部分业务规模小、经营效益差的机构网点,达到压缩自身费用开支,降低不生息资产比重,提高资金营运效益,逐步减少和消化经营亏损之目的。
3.信用社经营风险及应对策略
农村信用社经营风险形成的原因在于:首先,农村信用社的管理体制变动频繁,使信用社管理被削弱。其次,由于信用社现行管理体制不顺,联社以上还没有形成强有力的行业管理组织,形成了管理系统上的缺位断层,使基层信用社的经营缺乏应有的与约束。第三,则是由于农村信用社资金结算的渠道不畅,电脑运用比较落后,技术管理跟不上等因素引发。第四,农村信用社人员素质及管理水平相对较低,差错率较高。再加上一些基层社内控机制不健全,规章制度不完善、不落实,从而使违规操作、违章办事等现象发生,形成了经营风险。
对于这些风险,一方面应尽快建立信用社的行业管理组织,从而强化行业管理对农村信用社稳健经营的指导和约束,控制信用风险。另一方面要建立完善内控机制,强化稽核监督,加强规章制度的落实,大力疏通结算渠道,强化结算管理。同时,要加强信用社员工及培训,提高员工素质,并大力引进和培养电脑技术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