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关键词:内部评级 收益 学习效应 规模
论文摘要:本文基于公司行为的成本收益理论,对我国在短期内开展内部评级进行了成本收益的理论分析与实证预测,得出以下结论:现阶段我国个体银行内部评级成本大于收益,学习效应和规模经济效果不明显;银行内部公司治理机制的发展水平将影响到内部评级的成本收益;银行需要积极为内部评级创造良好的制度,缩短时间跨度使边际收益的增长速度加快。
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发布以来,各国银行业已经不同程度进行了新资本协议的准备与实施。内部评级法(IRB)作为新资本协议的核心,优越性已得到多国银行的。但是,受地区差异的影响,我国转轨型经济体制使得银行业在实施内部评级中的基础条件明显差于发达国家。本文将我国银行业短期内部评级技术成本与收益进行权衡与预测,使银行内部评级体系更有层次和效率,减少政策实施的盲目性。
一、文献综述
国内学者结合新资本协议展开了研究,武剑(2005)围绕新资本协议有关规定和技术标准,对违约损失率(LGD)的测算要求、计算方法和模型构建进行了较为深入的论述。尚金峰(2006)提出了内部评级法的本土化研究,考虑将地区金融风险作为调整系数对内部评级法的评级结果进行调整。巴曙松(2006)从金融体系、银行结构方面对欧美银行业实施新资本协议进行了差异比较,从成本收益的视角提出欧美行为将重塑全球银行业结构,对实施差异化国际监管协调提出了要求,指出受差异化影响个体银行实施新资本协议的成本收益尚难断言。赵锡军(2006)从宏观经济效应的角度分析了《新资本协议》对商业银行信贷运行的影响,提出要慎重选择《新资本协议》的实施时机。
国外银行业在风险管理理念上迈步较早,国内学者在技术层面针对风险管理技术的创建,提出了独到的见解,在成本收益方面对欧美及我国银行业实施效应进行了预测。但以上研究对我国银行在特殊环境中短期内实施内部评级的成本收益还没有详细的研究。本文运用公司行为理论对我国银行实施内部评级的成本收益问题进行分析。
二、基于公司行为的成本收益理论分析
从短期生产实现长期生产最优化,必然要经历生产流程的不断更新和完善。公司作为理性的经济主体,在经营中会追求利润最大化。利润最大化有三种可能:利润最大、亏损最小或盈亏平衡。
(一)公司短期行为的分析
公司短期行为是在生产过程中受到生产规模、资本水平、技术水平和行业特点等限制,短期内至少有一种生产要素的投入固定不变,其他生产要素的投入可变的行为。短期内充分使用资源的前提下,产量取决于可变要素的投入。总曲线呈现上升趋势。边际成本曲线先降后升是一般状态,即随着投入要素量的增加,起初,边际成本随着产量的增加递减,当收益递减规律发生作用时,随着产量的增加,边际成本递增。实际生产中,有时边际成本并不随着产量发生变化。因为平均成本直到生产满负荷之后才会提高,才能引起边际成本的变化。当边际成本不变时,总成本曲线表现为一条直线。总成本曲线在上升过程中的陡峭或平缓是由边际成本的增减决定,总收益曲线在上升过程中的陡峭或平缓是由边际收益的增减决定。
当短期内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时,公司实现了既定技术水平下的利润最大化。利润最大化仅意味着达到暂时最优状态,公司必须在下一阶段提高技术水平,尽最大可能性提高收益降低成本,最终实现利润最大化。
(二)公司长期行为的分析
在长期生产过程中,成本收益是学习效应和规模经济共同作用的结果,作用效果是否明显,需要考虑到具体的行业特征。
(三)技术密集型公司相对短期行为分析
三、商业内部评级的收益分析
内部评级代表了银行风险的最新发展方向,文中对内部评级的研究即是对风险管理一个层面的剖析。我国商业银行作为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公司,开展内部评级是不断进步技术条件下投入产出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银行必定权衡成本收益。
(一)内部评级成本收益的区域差异
对于商业银行而言,内部评级初期实施成本大于收益。但内部评级代表了国际银行的发展方向,已经实施内部评级的银行长期都获益。不同的是,受到区域差异的影响在与时间和竞争对手赛跑的过程中,需要付出不同程度的努力,所经历的时间、花费成本和获得收益不同。这一阶段成本收益表现出不同的特征,西方发达国家大型银行业外部有完善的企业征信制度,内部有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风险管理理念以及资本金支持,实施内部评级成本大于收益的阶段相对短暂。我国转轨型中,银行业存在一系列制度弊端,如缺乏完善的内外部个人和企业信贷数据库、健全的风险管理框架以及风险管理等,要开展内部评级必定要付出更大的努力。由于国有银行缺乏有效的公司治理机制,当银行股份制改革逐渐深入时,其暴露的问题仅通过短期行为是无法克服的。因此,考虑到我国特殊的银行业体系,在短期内实施内部评级,成本收益以怎样的趋势变动,将关系到银行业内部评级开展的层次性和效率。
(二)内部评级成本收益的具体分析
从内部评级体系特点对我国商业银行经营影响的角度看,短期内会带来显性收益和隐性收益,同时伴随着显性成本和隐性成本。
风险管理过程的产品;3.产量用风险资产的个数表示,体现了内部评级的深度和广度。
在未来还会有第四、五…阶段,学习效应使银行内部评级技术水平逐渐成熟,业务增加使规模的效果明显,平均成本下降,最终实现收益大于成本。
(三)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启示
内部评级是受到学习效应和规模经济影响显著的生产活动,我国银行处于技术研发阶段,内部评级的环境有待完善,MRMC,在这一阶段,收益小于成本且增长缓慢,收益的效果往往被不健全的风险冲销。从业人员处于内部评级的学习探索阶段,学习效应不很明显,使规模经济的效果没有很好发挥。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得到两个启示:
第一,我国商业银行必须加大力度开发内部评级体系,尽快实现MRMC。当20o7年外资银行全面进入中国时,我国银行业要学会与竞争者赛跑,改变效率的银行风险经营,内部评级为我国银行业提供了一个契机。
第二,我国商业银行在每个阶段进行内部评级管理,应该尽量缩小成本支出,使成本与收益差距缩小。差距缩小的方法是在银行内部尽快完善信贷数据库建设、健全风险管理框架、建设良好的风险经营,减少在内部评级开展过程中因为制度不健全带来的成本或损失。所以说,内部评级不仅是技术开发,而是整个银行风险经营体系的更新。
四、实证分析
受到现有条件的限制,实施内部评级的风险资产数据难以获得,在实证中采用时间递进来衡量内部评级风险资产数量Q(随着时间推移,产量增加)和带来的成本收益。我国银行业在开展内部评级初期,显性收益和成本可以做简单量化,隐性收益和成本大部分难以量化。边际收益与边际成本难以量化,但可以预计。内部评级每增加一个风险资产的评级,都要进行数据收集、清洗和计量,收益要在规模基础上体现。
(一)银行内部评级的收益
可以看出,2004年以来,我国各大银行不良贷款率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截至2006上半年,银行业的平均不良贷款率总体处在较低的水平。其中几大股份制商业银行,如招行、银行、民生银行等不良贷款率较2004年和20o5年有小幅度下降,这几大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的下降,受益于内部评级带来的先进风险管理理念以及良好的银行业风险经营氛围。央行外汇注资以及资产管理公司的剥离,使原国有银行不良贷款率有大幅度下降。银行开展了经济资本的绩效考核机制,不良贷款率虽有小幅度下降,但仍居高不下,削弱了内部评级的效果。
2.新增不良贷款。新增不良贷款率可直观体现业内部评级的实施成果。国有银行在完成不良贷款剥离后,新增不良贷款率直接关系到经营效应。如果某家银行的不良贷款率为20%,那么它的新增不良贷款率绝对不能超过0.94%,否则只要5年就将陷于困境(徐滇庆,2004)。
对新增不良贷款率分析可以看出,良好的风险经营体系对内部评级的收益影响很大。招商银行、民生银行、华夏银行等新增不良贷款率较低,受益于长期良好的风险经营意识,内部评级获得较好收益。工商银行、光大银行、中国银行的新增不良贷款率偏高,收益不是很明显。
(二)银行内部评级的
实证只是初步的和前瞻性的,结论正确与否有待内部评级全面推开之后才能得到进一步。
五、结论及建议
通过对我国银行在相对短的时期内开展内部评级成本收益的理论分析与实证预测,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现阶段我国银行内部评级成本大于收益,边际成本大于边际收益,学习效应和规模的效果不明显。伴随未来业务的扩张和技术水平不断进步,学习效应和规模经济充分发挥作用,内部评级将逐步受益。
第二,银行内部公司治理机制的发展水平直接影响到内部评级的成本与收益。我国某些银行受到自身水平的制约,内部评级的收益被不健全的银行抵消,收益不明显。
第三,在利润最大化驱使下,我国商业银行需要积极为内部评级创造良好的制度,缩短内部评级技术完善的时间跨度。良好的制度环境使内部评级的边际收益速度加快,避免不必要的成本开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