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客户信用评级法和贷款风险五级分类法的全面推行,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思路逐渐由定性为主向定量为主转变,下面是小编搜集的一篇相关论文范文,欢迎阅读查看。
摘要:银行的诞生和发展一向和风险密切相关,我国商业银行面临外资银行的入侵,需要提高的不仅是服务顾客的能力和充足的资本,更需要的是自我风险管理的能力。从分析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环境入手,可以对现在银行面临的三种主要风险的管理方法进行分析。这三种风险包括: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
关键词:风险管理 信用风险 市场风险 操作风险
银行因为承担风险而生存和繁荣,承担风险正是银行最重要的经济职能。中国是处于转型过程中的国家,外部经济环境较为复杂,银行业发展还很不成熟,风险的表现形式更为特殊,这对风险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环境
从外部来看,银行风险管理所需要的外部环境还不成熟,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尚未建立信用体系是重要的原因之一。国外银行业务强调诚信原则,银行向客户提供的不仅仅是一件产品,而是一种信用,这体现了客户的信用习惯和社会地位。但目前,我国还是非征信国家,针对企业和个人的征信中介服务还没有普及,不仅造成了银行进行客户信用审查的成本极高,而且也造成了社会普遍缺乏信用意识和信用道德规范,直接给银行风险管理带来了难度。目前,我国开通了身份证信息确认查询系统,个别地区如上海已经尝试建立个人信用体系,这从一定程度上使银行风险管理的外部环境得到改善。
从银行内部来看,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在观念、技术、方法等方面也与国外先进银行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主要体现在在风险管理认识、理念、方法、制度和技术方面。控制风险和创造利润是同等重要的事情,是同一枚硬币的正反两面,彼此不能分离。但在我国商业银行中,一些基层人员或业务人员往往错误地把风险管理摆在业务发展的对立面上,部分风险管理人员也不能研究业务、研究市场,简单认为少发展业务就可以控制风险。风险管理人员的的理念还不到位,仍以信用风险管理为主,对市场风险、操作性风险等重视不够;在风险管理的过程中缺乏差别化的理念,忽略了不同业务、不同风险、不同地区之间存在的差异,不仅不能管理好业务风险,反而容易产生新的风险。在风险管理方法上,我国商业银行比较重视定性分析,如信用风险管理中,重视贷款投向的政策性、合法性、贷款运行的安全性等,但是,量化分析手段欠缺,在风险识别、度量等方面还很不精确。在我国,一些银行的风险管理体系还不健全,风险管理受外界因素干扰较多,独立性原则体现不够。最后,在信息技术上,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建设严重滞后,风险管理所需要的大量业务信息缺失,银行无法建立相应的资产组合管理模型,无法准确掌握风险敞口,风险管理信息失真,直接影响到风险管理的决策科学性,也为风险管理方法的量化增添了困难。
二、风险管理方法
国际竞争日趋激烈,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鱼待改进,下面我们分别简述三种风险的管理方式。
1信用风险。信用风险,就是因债务人的原因而造成的未来损失的不确定性。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基本建立起由客户评价体系客户信用评级法和债项评价体系贷款风险分类法所构成的两维评级体系。随着客户信用评级法和贷款风险五级分类法的全面推行,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思路逐渐由定性为主向定量为主转变,各商业银行在风险控制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各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率的显著下降。与此同时,我们必须清楚看到,目前的信用风险管理方法还存在一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在揭示和控制风险方面的作用。
但我国商业银行在信用评级上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首先,评级指标体系的设置不尽合理,指标的选取以及指标权重的确定缺乏客观依据。指标的选取通常根据经验或专家判断来选取评级指标和确定指标权重,评级标准具有很大的主观性,评级指标和权重一旦确定就很少更改,使评级结果难以反映企业真实的风险状况。其次,评级结果缺乏前瞻性。我国商业银行一般以企业过去三年的财务数据为基础进行评级。对于中长期的预测,过去的情况往往与未来趋势的相关性不大,以过去的财务数据为依据的评级结果不能准确预测企业未来的偿债能力。此外,现行的评级方法对企业发展前景重视不够,给予的权重较低,也使评级结果更多的是反映企业过去或现在的信用状况。因此,有必要改进现有的信用评级体系。
信用评级指标体系可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第一,加强对现金流量的分析,因为充分的现金流量是企业偿还到期债务的根本保证。第二,加大企业所在行业的发展趋势、市场预期状况等评级指标的权重,使评级结果更能反映企业未来的资信状况。第三,定期对评级指标和指标的权重进行考察,根据影响企业信用状况因素的变化作出相应调整和修正。
2.市场风险。市场风险是指因市场价格(利率、汇率、般票价格和商品价格)的不利变动而使银行表内和表外业务发生损失的风险。市场风险存在于银行的交易和非交易业务中。
纵观国外所采用的市场风险管理,多是采用VAR方法。这种方法是在1994年由J-P摩根提出的。该方法一经推出,就受到国际金融界的普遍欢迎,并迅速发展成为风险管理的一种标准,被许多金融机构采用。但该方法用于我国需要注意到它的局限性。其中一个局限性,就是需要大量的历史数据。从目前已有的一些 VAR模型来看,需要大量的历史数据进行计算、分析和预测。而且按照巴塞尔委员的要求,该模型的有效性必须进行返回检验,这个过程要求的数据期限就更长了。VAR模型如果采用99%的置信水平和3个月的持有期,一次检验就需要长达八年多的历史数据。但是我国股市起步较晚,最早上市的股票至今也只有十几年的时间,许多股票只有三五年甚至更短的时间,所以很难采集到足够的数据。第二个就是数据有效性的问题,由于市场的发展不成熟,使一些数据不具有代表性,缺乏可信性。
3.操作风险。操作风险指的是由于不充分的或失败的内部的程序、人员和系统,或者由于外部的事件所引起的损失的风险。巴塞尔委员会认为,操作风险包括法律风险,但是不包括战略风险和声誉风险。
从操作风险的发生频率和其可能导致的损失程度,我们可以将操作风险分为三种类型:可预计损失的风险、不可预计损失的风险、灾难性损失的风险。突如其来的内部或外部对银行的生存产生直接影响的风险。目前,国际银行业对操作风险的关注焦点是不可预计损失风险和灾难性损失风险。因为,可预计损失风险虽然发生的频率比较高,但是,它是银行的正常经营中无法完全避免或者消除的,并且它对银行的正常经营影响不大,银行完全有能力在当期以营业利润进行抵补。因此,基本上不需要安排资本补偿准备。而不可预计损失风险和灾难性损失风险则不同,虽然其发生的频率很低,但是由于其损失后果严重,需要进行严密的监控以及相应的资本补偿准备。
结语
巴塞尔委员会总结了国际银行业关于风险管理的良好实践经验,于2001年12月提出了关于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的四个方面的10条原则。与国际银行业关于操作风险管理的领先实践相比较,中资银行存在巨大的差距。虽然目前中资银行的各项内部控制制度已经基本建立并且不断完善,基本上保证了银行的正常经营,但是,中资银行对操作风险还没有全面和系统的认识,无论是银行本身还是银行监管当局,都还没有对操作风险进行定义和分类,因而也就谈不上对操作风险的识别、估量、跟踪和控制,更谈不上相应的资本要求。
虽然在中国目前特定的银行市场环境下,信用风险是银行最主要的风险,但是,中国银行业所面临的操作风险和市场风险上升的趋势与国际银行业的趋势是一样的。因此,中国银行业应及早开展完善风险管理框架的研究,以适应形势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