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介绍了香港理工大学和香港中文大学的旅游管理研究生教育的培育模式和主要课程设置,对香港在旅游管理研究生教育方面的贡献做了总结,提出内地的旅游管理研究生教育可以借鉴香港的发展经验。
关键词:香港;旅游管理研究生教育;内地;启示
2017年香港旅游竞争力在世界排名第11位,在亚洲的排名仅次于日本①。香港旅游业的发达与香港旅游教育的发展有着密切联系,对香港旅游教育经验和模式进行研究(尤其是研究生教育)有助于大陆旅游管理研究生教育水平的提升。国内关于香港旅游管理研究生教育的研究成果并不多:宋海岩等(2015)以香港理工大学的酒店及旅游业管理学院为典范,分析了香港旅游教育院校在教学、实践的各方面的创新之处[1]6-9;黄松山等(2016)对包括香港在内的多个境外高校旅游管理学科设置做出介绍和分析[2];何立萍(2011)对香港理工大学旅游管理专业的WIE教育模式的内涵、方式深入分析[3]。本文将具体介绍香港旅游管理研究生教育领域最具有代表性的香港理工大学和香港中文大学的教育培养模式,同时对大陆旅游管理专业研究生教育提供一些参考意见。
一、香港旅游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以及课程设置
香港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教育水平发达,学科发展时间早,研究生的课程设置体系也较为完善②。1.发展历程香港理工大学酒店与旅游管理学院的前身是机构管理及餐饮研究系,创建于1979年,其创立可以称之为香港地区旅游管理专业高等教育的“鼻祖”。1992年更名为酒店及旅游业管理学系③。香港理工大学的教育理念独树一帜,树立了亚洲旅游院校的标杆,验证了学院的座右铭“开创酒店及旅游新纪元”[1]6-9。2011年,成功开办的唯港荟,秉持了香港理工大学的信念“凝聚智慧、实践创意”,构建了一个开放和独立的学习平台。1998年,香港中文大学酒店及旅游管理学院成立④。其研究生培养模式与香港理工大学基本保持一致,相异之处在于香港中文大学致力于培养“旅游+金融”复合型人才。2001年,学校创立专属教研酒店,香港沙田凯悦酒店和郑裕彤楼[4]。郑裕彤楼作为实地教学研究处,负责香港中文大学工商管理学院、经济金融研究所等教研。郑裕彤楼除了有齐全的设施,还有由学生具体负责营运的实践餐厅、配备有标准化的现代厨房、专为学生学习品鉴酒品而设置的实验室、凯悦培训中心等。香港地区旅游管理的教育层次一般被分为两阶段。初级阶段是为中学毕业生设立的职业院校,如香港教育学院;高级阶段为高水平的大学教育、研究生教育等,如香港理工大学和香港中文大学。初级阶段主要培育的是酒店及旅游行业基础从业人员。高级阶段的教育注重培育精英管理人才和具有理论研究能力的学者。香港理工大学的毕业生以较均衡的素质所著称,广布行业各个部门;香港中文大学的毕业生以出色的酒店行业管理技能而被认可,较多的从事于酒店行业的管理工作。就研究生培养类别来看,研究生层次教育分应用型硕士和哲学硕士两种。除全日制和在职制研究生,还设有一年制和两年制的研读期。全日制的教学主要为大学毕业生所设,学制通常为一年;两年制课程适合有工作经验的从业者。由于专业型硕士的培养性质,学校在招生时就十分看重申请者的工作实践经历,因此申请者工作要求年限为最少一年。就招生层面来看,香港中文大学和香港理工大学均形成了国际化招生体系,很多的生源都是来自于世界各地的人才。2.课程设置①香港中文大学的酒店与旅游学院的课程设置。首先将课程确认为必修或选修,再依据课程所对应的教学特点和行业需求细致划分研究方向。例如,香港中文大学酒店及旅游管理学院开设旅游管理、国际酒店管理和节事会展管理三个方向,并且在不同培育方向下的硕士研究生课程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在专业硕士的培养课程中实习是一门专门课程,根据学生以后的就业需要而设置,只有通过实习的学生才能拿到相对应的学分;学院内部研讨会将会以一门课程的形式呈现,根据学生的个人职业目标所开展;强调管理类学科的实践,减少基础理论的学习时间,因此专业硕士的核心必修课程包括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营销管理等应用型课程。②香港理工大学酒店与旅游业学院课程设置。香港理工大学旅游管理应用型硕士从类别上划分为两大类,酒店管理类和旅游管理类[5]。各专业对应的培养目标和特点都有差异,包括不同专业的入学条件要求、学制长短、就业培训等。在培养目标上,专业型硕士课程在设置上侧重为酒店及旅游业培养输送高级管理层人才,这与学术型硕士希望培育具有科研水平的理论型人才是互补的;在课程设置特点上,专业型硕士的主要课程都是通过对行业现状的调查研究、以及行业人才需求所定;在学分制上,专业型硕士实行弹性修学方式,即学生自主决定在三年弹性时间内修满学分毕业[6];在毕业方式上,专业硕士可根据自身的现实需求和兴趣,在几种毕业模式中做出自主选择,例如修读各种课程、完成一份毕业设计或调研报告等不固定的形式,这与学术型硕士完成毕业论文的单一方式相对比显得更加灵活,效率更高。香港理工大学开设了国际酒店管理、国际旅游及会展管理、国际葡萄酒管理、环球酒店业管理四个旅游管理相关专业。并对专业设置过程安排了严谨的教学质量保障机制,这种机制还运用在监控开设的课程当中,学院能在各个环节都严格把控[7]。学院专业课程的合理设置,使其他院系的教学质量保障制度的应用都受到这种制度影响,沿袭了制度创新的形式。国际旅游及会展管理学专业以专业独特的战略视角与行业实际情况的结合,各个学科之间的优势科目的结合,促使学生在实际应用中用系统、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学院课程设置的另一大特色是与一流的三大酒店一起创办了环球酒店业管理学的硕士课程,由香港理工大学酒店及旅游业管理学院、瑞士洛桑酒店管理学院以及美国休斯顿大学康拉德希尔顿酒店及餐饮管理学院互相合作[8]。这项世界首创的课程项目是中西方文化高度融合的表现,真正做到“立足本土,纵横世界”[9]。基于香港发挥着国际葡萄酒商贸枢纽的作用,中国内地经济发展加大了开拓葡萄酒市场的需求等原因,学院还开办了亚洲独一无二的国际葡萄酒管理学的硕士学位课程。实习课程的特点是实习过程分时间段进行。在实习过程的第一阶段,学生们在基本的日常事务中学习酒店管理与营运的知识;在第二阶段则是转入管理阶层实习,在此过程让每位同学都能由一位唯港荟经理负责。唯港荟为学院创造了好的环境和条件,在唯港荟被称为“明日客房”的酒店概念客房,是由学院特意准备的酒店管理新型研究项目。学院可以通过“明日客房”深度挖掘酒店管理领域新概念的实际作用,推动整个酒店行业未来的转型和发展[10]。在香港理工大学,专门的就业辅导课程并不再是辅助普及就业知识,而是作为学生个人职业素质教育的必修课程。如香港理工大学的“就业工作坊”,这样的一种方式已经推广到了各个专业,作为一种独立的机制存在。
二、香港旅游研究生教育发展经验
香港旅游研究生教育在短期内迅速发展到世界一流水平,为香港酒店和旅游业培养了许多高质量的人才,推动了行业多个方面的发展,其中的许多经验是值得大陆高校学习借鉴的。1.课程设置的理论化与实务化合理的课程设置提供了一个研究平台,间接的推动了教师与学生、学校与外界之间的协作,师生合作双方通过各类学术刊物或者研讨会议传播成果,而学院与行业内发展态势较好的企业建立的良好的合作关系,有了强大的行业教师资源和对行业洞悉的能力,专业课程能够保持与行业热点的联系,同时使得学生有更多的机会进入到顶尖的单位实习。2.课程注重教学的国际化香港理工大学和香港中文大学的国际影响力大,与世界接轨的定位,直接的表现在教学模式上。香港理工大学以教研酒店唯港荟为核心,香港中文大学以郑裕彤楼为实践教学核心,二者都在实践教学方面做到了世界一流大学的水准。3.教学模式的多元化为了将实践更好地融入到教学的环节当中去,香港理工大学将教学科目重新修订一番,科目都能在实践培训中得到恰当的运用。学院安排的实习项目在酒店中进行,学生在不同的部门接受到锻炼。表现突出的学生能够进入学院创办的“菁英管理项目”。4.旅游教育专业质量的认证化2003年国际旅游业教育者协会颁发给香港理工大学“最佳教育学府大奖”;同时学院成为了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知识网络的成员单位[11]。香港中文大学在2005年8月根据《酒店及旅游研究学刊》的统计,当时学院在发表论文方面全球排名第四,亚洲排名第一,而2009年11月时学院全球的排名已经上升到了第二位[12]。5.教师队伍的专业化香港理工大学和香港中文大学的国际化教师队伍为学院的发展创造了巨大动力,学校的教师队伍被称之为“梦之队”,清楚的说明研究生导师必须拥有过硬的学科素养、完善的专业知识体系、敏锐的洞察力等。6.学校标杆的高水准化两所大学均将自己的发展标杆确立为世界的顶级酒店和旅游管理院校,例如,香港理工大学的标杆院校就包括康奈尔大学、萨里大学等在旅游教育领域首屈一指的院校。通过与标杆的对比,学院能够在结合自身的发展实际基础上学习标杆做法。
三、对内地提升研究生旅游教育的启示
内地的旅游管理研究生培养起步较晚,虽然已经取得了很大的发展,但依然存在许多不足之处,我们在发展过程中可以借鉴香港的经验。1.培养目标要清晰、可行、实际香港院校对于硕士的培养定位精确,专业型硕士的课程设置中以实际操作为主,辅助以基础理论知识,学生在课程报告或毕业论文的选题开始就与行业实践紧密联系,并在以后的调查、撰写等过程中保持关联性。学术型硕士重学术理论培养,因此课程设置的转变也会较大。相较而言,内地的旅游管理研究生培养目标不够清晰准确,许多的学校仍在科研与应用的界限中摇摆不定,在这样的环境下,研究生不能找准自己的定位和发展方向。2.扩宽国际视野,加快学科的国际化程度香港理工和香港中文的生源国际化能够增加学生之间的国际交流渠道,而课程设置方面借鉴国际一流旅游院校的经验,能拓宽研究生的国际化视野,学习前沿知识,保证持续创新。内地高校应关注教学体制的改革,根据旅游学科的最新动态修改课程教学大纲,结合教学实际,使课程体现创新性和国际化的特点。3.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从教师结构上看,学校一直在努力培养双师型的教师队伍,例如聘请一些在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担任高级职务的人员担任实践教学的行业导师,既可以形成多样化的师资结构,也可以促使行业导师在课程教学、行业发展等各个方面发挥作用。香港理工大学还专设了企业发展机构,能够帮助将知识和技术快速转移到应用层面上。4.多元化的实地教学,优化实践教学的环境研究生全面的发展离不开多元化的环境,当前专业型硕士的发展对多元化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传统的“学校+企业”培养模式看似正确,但长期以来固化了教学方法,毫无新意,与之对应的措施则是提高新型课程设置标准,这种标准是实务性与应用型的高度结合。基金项目:本研究受广东省社会科学基金:"一带一路"背景下粤港澳大湾区旅游业竞争优势提升路径及效应研究(GD17XGL46);广东省教育厅研究生教改项目基金:“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两岸四地跨区域高等教育协同发展研究———以旅游管理研究生教育为例(2016JGXM_MS_33)资助。
参考文献:
[1]宋海岩,杨惠君.开辟酒店及旅游教育新里程———以香港理工大学酒店及旅游业管理学院为例[J].旅游学刊,2015(09):6-9.
[2]黄松山,陈钢华.境外旅游管理学科设置概况[J].旅游学刊,2016(10):19-21.
[3]何立萍.香港理工大学旅游高等教育的WIE模式研究[J].贵州师范学院学报,2011(12):52-55.
[4]胡志毅,罗仕伟.国(境)外旅游管理硕士专业学位培养模式及其启示[J].旅游论坛,2012(04):113-116.
[5]苗莉,蔡利平.美国旅游酒店管理专业博士生教育概述及其对中国硕士研究生的几点启示[J].旅游科学,2009(23):67-72.
[6]尹晓华.旅游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改革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8.
[7]袁媛.中国旅游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3.
[8]刘爱利,张一凡,姚长宏.旅游管理相关专业课程体系优化设计的规律探讨———以美国康奈尔大学酒店管理专业为例[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04):42-46.
[9]李红英.我国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的现状、问题及改进[J].煤炭高等教育,2006(02):76-77.
[10]李悦铮,张志宏.关于“旅游专业硕士研究生”教学内容改革的探讨[J].旅游学刊,2005(S1):179-182.
[11]郑岩,宿伟玲.旅游管理专业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研究[J].对外经贸,2017(01):142-143.
[12]王慧,卜晓梅.基于应用型技能人才培养的教学方法改革探讨———以“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为例[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16(12):116-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