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山村网

基于破窗理论对我国高校行政管理的优化研究

2019-02-02 22:06:12浏览:612评论:0 来源:山村网   
核心摘要:高校为学生和教职工提供了一个学习、生活的场所,像是一个微型的社会,我们已经不能再用一元的观点看待它。犹如其他任何社会组织

高校为学生和教职工提供了一个学习、生活的场所,像是一个微型的社会,我们已经不能再用一元的观点看待它。犹如其他任何社会组织一样,学校这个世界拥有权力、结构、逻辑和价值,这些因素结合在一起,对个人如何看待、解释这个世界,如何做出相应的反应,有着强烈的影响。高校这个组织的结构的建造、权力的分配、价值的体现都与高校组织的行政管理密切相关。

一、理论背景

破窗理论是指:一扇破窗造成的环境的无序感,会给人纵容性的暗示,导致更多的玻璃被打破。这扇窗如果得不到及时修补,就会造成越来越严重的后果。纽约交通局长布拉顿就曾以破窗理论为师改善地铁治安,抑制犯罪率。在此治理过程中包含三个关键点:(l法律制度方面,推行关于生活质量的法律,着眼于打击逃票和改善车厢环境,将降低犯罪率这个庞大抽象的任务分解成抓逃票和清洁车厢卫生的这类操作性强的、具体的微型任务。(2)治安环境方面,干净有序的乘车环境,使人产生一种自我约束力,避免做打破窗户的人,良好的乘车环境带来了良好的治安。(3)管理者方面,布拉顿的到任,扭转了长久以来混乱的治安,这显示了领导者对于组织的重要性。以上三个关键点对于修补纽约破窗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将其应用于高校行政管理中,可得到三个视角:管理制度;环境质量;管理团队的领导者。

二、视角的应用

(一)视角一:管理制度。制定具有执行力的管理制度,旨在提升工作效率和效度

任何一个组织都有其特定的制度和功能。组织中的制度决定了这种功能能否发挥以及在怎样的程度上得以发挥。制度是组织成员共同遵守的规章或准则,对个体和组织有着指导和约束作用。然而,在我国高校中,很多管理制度的操作性并不明晰。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些虚无的万能制度:热爱工作,忠于职守,热情服务,团结协作,要有计划性、预见性等等。这类制度缺乏操作性,不具有指导作用,间接导致基层人员执行力缺失,这就是管理无效率甚至无效的制度性原因。因此,高校要制定具有执行力的管理制度。

执行力是一个体系,这个体系至少内含三个问题:执行什么?怎么执行?谁来执行?这三者是一个具有执行力的制度应当包含的要素。高校组织的管理制度对这三个问题的回答,决定了制度是否能落实。执行什么。这是对目的或任务的要求。从终极意义上讲,在高校中,行政事务是为学术事务服务的。所以,行政人员工作的终极目的就是促进学术事业的发展,因此高校中的行政工作应当以学术为中心和落脚点,以支撑学术工作为本,以此来确定其任务。(2)怎么执行。这是对原则的要求。我国高校实行依法治校是必然的选择与趋势。在高校内部依照规章制度办事,是法治而非人治的微观体现,因而制度必须完善且符合逻辑。另一方面,行政工作是围绕学术工作进行的,行政系统应该抱有一种服务意识,这也是行政人员应当遵循的基本原则。如果说学生是高校的最终客户,那么学术人员就是中间客户,行政人员应当按需服务。这首先要求行政人员与学术人员的双向交流,前者只有明白了后者的需求才能提供恰当的服务,后者明白了前者的动向才能提供建议与意见。(3)谁来执行。这说明了行政人员的责任。不同的职能部门有不同的职责,在部门内部又要分配责权,保证责任到人,遇到问题找其负责人,这样就避免了人浮于事、工作无效率的困境。目的、原则、责任,这就是一个具有执行力的制度应当蕴含的三个要素。

好的政策与制度本身就是软的教育资源,可以产生动力,为办学创造更多的良好机遇。[3]因此,制定具有执行力的高校管理制度,提高管理效率和效度,是修补高校破窗的视角之一。

(二)视角二:环境质量。健康的行政环境,是学术事业茁壮成长的温室

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经迈人大众化阶段,大学早已成为一个拥有庞大的学生和教职工人数的组织机构,存在着类似于企业职工聘任、奖惩、组织绩效、目标等关于人、事、物、资金等的管理,管理幅度和层次相较于原始的大学都有巨大的变化。大学内部衍生出文化和职能迥异的两个部分:学术部门和行政管理部门,呈现出明显的异质性结构特征。高校行政本质上是高等教育的一个衍生性行为,现已构成高校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将行政管理看作与教学和科研并重的学校三要素之一。

高校行政环境,是指存在于学术事务周围的、由高校的各类行政事务、管理行为所构成的环境。它包括的因素诸如学生管理、后勤基建、财务管理等等。高校行政环境的规范,从微观层次来讲要让每一个基层行政人员尽职尽责,提高工作效率和为学术服务的意识;从宏观上讲,做好高校行政和后勤的规划,精简机构,合理用人。在高校组织中,高校系统可比拟为社会系统。健康的高校行政环境相当于良好的社会治安。学术事业之于高校,犹如居民生活之于社会。在此比喻之下,可以明确看出行政环境对于学术和高校的重要意义。然而长久以来,我国高校管理呈现出一种泛行政化特征。行政权力喧宾夺主,压倒学术权力。有的学者指出,行政权力强调效率,与学术权力相悖,这就决定了他们之间必然的矛盾。但是在我国高校中,恰恰是行政权力的无效率扰乱了学术事业。学术权力是通过行政权力对于特定学术管理组织与学者个体履行职责的一种授权。在结构臃肿、权责不明确的行政权力中,效率何从体现?无效率的行政权力盲目扩张,导致学术权力的授权错位或不到位,学术事业怎能不虚弱,学术不精的学术权力又怎能得到树立?笔者认为,在我国高校问题频发的现状之下,复归学术权力的着手点应放在行政环境的规范与优化上来。好的行政环境打造好的学术氛围。以英国伯明翰大学财务部门为例。英国高校财务部门的服务意识相当强,其服务观念贯彻在财务部门各个环节。伯明翰大学的每个学院都专设2一3名会计服务人员,他们负责处理日常采购、报账、学院预算管理事项。同时,他们也负责收集学院教工的票据,帮助其办理报销手续,以便教师和研究人员专心于教学和科学研究。在伯明翰大学财务处的网页上也提供了各种详细的会计核算程序和报账要求等可供浏览和下载。在财务处的报账环节,各学院报账人员将票据交给校会计人员后,留下联系方式,正常情况下,两周之内报销款项即汇人有关老师的银行卡中。在财务部门很少有排队报账的现象,这不仅大大提高了报账效率,而且有利于学校的秩序和教学、科研工作的进行。

行政与学术看似相悖,实则相辅相成。规范的高校行政环境体现了高校的良好秩序,对校园文化的养成以及教学、科研、学科建设等学术事业均有所裨益。健康的行政环境,必定推动学术发展;而行政环境不健康的高校,其学术事业也必定将走下坡路。

(三)视角三:管理团队的领导者。具有胜任力的领导者对组织发展起决定作用

在组织中,不同层面的职务、不同职务系列的职务要求的具体胜任力内容和水平是不同的。[H]我国传统上就有学而优则仕的观念,高校中很多院长、副院长都是从成果较多的教授中选出来的。可是教授和院长要求的胜任力显然不同。从课堂教学到学校领导岗位的转变实际上是职业的变更,两者不论在所需的技巧上,还是在用于衡量成功的结果方面都迥然不同。因此,学术水平不能是衡量行政领导者胜任力的唯一标准。在高校组织中,行政领导者的胜任力应当体现在多个维度:

1.专业知识

教育组织和企业组织的不同性质决定了其领导者专业知识领域的不同。高校中的行政领导者除了要具备管理方面的专业知识外,还要有一定的教育方面的知识。转到领导岗位上的教授,需要进行管理学的培训,而懂得教育规律的学生工作管理者则会在其工作中更加游刃有余。我国高校行政领导者许多是非科班出身,不懂得管理规律,更不用说将教育规律同管理结合起来了。相比之下,我国企业的管理工作借鉴了国外先进企业的经验,在管理工作上颇有成效。之所以有这个差别,部分是由于我国高校和企业对行政事务的重视度不同造成的。企业中的领导者大多具备管理学的知识,并且经常性地参加培训,而我国高校中却少有这样的机会。这不仅使得行政领导专业素质难以提升,而且使其自身无法意识到行政工作的专业性,有的甚至滥用职权、谋取私利,这样一来便形成恶性循环,使高校管理偏离专业化而越发行政化、官僚化。

2.个人特质

知识固然重要,但远不够。领导者是否胜任要看其个人特质是否与所在职位匹配。心理学创始人之一奥尔波特最先提出人格特质理论。认为个人特质是一个人所独有的心理体验部分yob,是以个人经验的独特方式发展起来的动力倾向。个人特质具有指挥个体行为的能力,使许多刺激在机能反应上具有跨情境的一致性,即不同刺激能导致相似的行为。因此个人特质对领导者的行为起着内在的指挥作用。

3.目标与计划性

具有胜任力的领导应当经常反思部门的日常工作与其极为苛求的结果间有何联系,确立明确的目标,制定短期和长期计划。令人吃惊的是,这种技巧(制定计划的技巧)恰恰是许多走上领导岗位的人首先丢弃的。对于高校组织领导者来说,最好呈现出书面计划,同时将行政工作与学术事务衔接起来。书面计划有利于领导者对自己日常工作的反思、监督和督促。此外,如果遇到计划外的状况,领导者应当根据其目的及时做出较优的决策。

4.学习力

衡量一个领导者是否胜任的最后一个因素就是看他从组织中学习的能力。这要求领导者首先要了解这个组织。教育组织的领导者始终要明确高校的环境,认识到学术在高校中的核心地位,在实践中学习处理行政与学术的关系,学习怎样创造能够促进学术发展的行政环境。

具有胜任力的领导才能形成影响力,吸引并带领大家完成任务。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胜任力逐渐升华为一种信任度。它会赢得组织成员在大多数情况下的支持(即使是一些尚不成熟的决策),有利于组织的执行力贯彻。

三、对策探析

(一)依据执行力体系,完善制度建设

高校各部门应将执行什么?怎么执行?谁来执行?这三个关于目的、原则与责任的体系植人制度建设中,增强制度的可操作性与执行力。另一方面,制度中体现出的执行力体系对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的分野做出规定,避免权力行使中的暴力。不管是行政管理还是学术管理中,都既涉及行政权力也涉及学术权力,目的、原则与责任三者中任何一者的缺失都会导致两种权力的错位和滥用。行政权力对学术权力的腐蚀,就可归咎于这些制度盲点。

(二)成立相关部门,监督与评价上述管理制度的落实,提升行政环境质量

高质量的行政环境来源于管理制度的落实。管理制度与行政环境,一者是制度基础,一者是实际执行结果。前者是应然的,后者是实然的,它们是两个层面的问题。各个部门对于制度的实际执行情况,汇集成了总体的行政环境。因此,高校应当成立相关部门,作为连接应然与实然的桥梁,依据制度发现行政工作的不足,弥补行政环境的破窗,提升行政环境质量。

(三)构建胜任力模型,定量定性遴选具有胜任力的领导者

请相关心理学专家构建胜任力模型,对领导竞选人进行测试,此即定量评价。同时,对其进行面试,此即定性评价。以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式,遴选出综合素质最优的人来担当相应的领导者。这一方面需要心理学和人力资源的专业人士辅助进行。这一方法破除了传统上以经验和工作年限论英雄的观念,有助于领导者选拔上的突破。

高质量的行政环境来源于管理制度的落实,而制度能够落实除了自身的执行力以及监督部门外,还依靠领导者对团队的领导。高质量的行政环境,又反过来促进了领导者的领导,这样便构成一个良性循环系统。

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的混淆,行政管理权责的不明确以及高校组织的官僚化是我国高校行政管理的瓶颈,对管理制度、行政环境以及领导者的重新审视,有助于以上几点问题的澄清,有利于我国高校行政管理的优化。

(责任编辑:豆豆)
下一篇:

论城市主题公园建设-管理学论文

上一篇:

论跟进制度的本土化-管理学论文

  • 信息二维码

    手机看新闻

  • 分享到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xfptx@outlook.com
 
0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