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森林生态旅游的人文品牌战略 对森林生态旅游的人文品牌战略对森林生态旅游的人文品牌战略 来源于www. 1西南民族地区森林生态旅游资源开发现状
1.1西南民族地区森林生态旅游资源丰富 1.2西南民族地区森林生态旅游开发现状分析 2西南民族地区少数民族文化和跨国民族文化
2.1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文化
西南民族地区各少数民族都有自己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包括曾经辉煌的青铜文化,闻名海内外的南诏文化、贝叶文化、东巴文化,等等。该地区是稻作文化和茶文化的发源地,各民族独特的民居、歌舞、神话、习俗、服饰、宗教信仰等民族文化构成了西南民族地区的一大特色。据统计,云南各少数民族每年共有至少 65个传统节日,如傈僳族的“三方玄舞”,彝族的“火把节”,傣族的“泼水节”,等等。这些节日形式各异,各具特色,蕴涵着丰富的传统民族文化,与秀丽的山水相映生辉,构成独具民族风情特色的森林旅游资源。
2.2西南地区的跨国民族文化 3西南民族地区的“侨”文化
在西南边疆民族地区,除了民族文化旅游资源,还存在另一种文化旅游资源“:侨”文化。自古以来,西南边疆地区不断有人外迁到越南、老挝、缅甸等东南亚邻国,成为华侨华人,目前统计已超过600万。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末,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越南等东南亚国家发生三次较大的“排华”事件,导致数十万华侨被迫回到中国成为归难侨(又称“难民”)。当时安置在广西、云南等西南边疆民族地区的归侨达20多万。目前,西南边疆民族地区共有归侨侨眷近 200万人,绝大多数集中居住在广西、云南的58个归侨安置农林场,包括广西的22个华侨系统的华侨农林场、10个林业系统的林场、13个农垦系统的农场和云南省的13个华侨农林场。西南边疆民族地区大量的华侨归侨和侨眷,逐渐形成了一种独特的“侨”文化。
3.1“侨”文化是多种文化交融的结果
在民族文化方面,这些归侨群体几十年乃至几百年以前是居住在广西、云南,他们属于不同的民族,带着不同的民族文化。这种文化经历了几十年乃至几百年的变迁,但仍然在他们的身上有所保留。特别是他们迁居越南等国家时,往往是成批迁移的,在越南等国定居是也往往成批居住的,这有利于他们的民族文化的传承。比如,中国的瑶族归侨大部分去越南的时间比较短,他们去了越南以后,大部分也是聚住在一起,所以瑶族传统保留得比较明显。实际上,中越边境跨国民族大部分是因为从中国迁居越南而形成的。分居中越边境线两侧的跨国民族都保留着自身民族的文化特色。在原居住国文化方面,这些归侨群体大都保存的比较完好。特别是 1978年从越南归国的归侨,他们回国时间只有30多年,33岁以上的人口都是在越南出生的,40岁以上的人口对越南的文化有清晰的记忆和完好的保持。据笔者的走访了解,在归侨群体,他们还潜藏着基本完整的原居住国文化,包括原居住国语言、生活习俗等等,尽管他们平时已经不太表现出来。在现居住地文化方面,这些归侨群体经历了几十年的融合过程,大都已经可以融入现居住地及周边的文化。实际上,随着归侨安置场内归侨侨眷群体交往范围的逐渐扩大,他们和居住地及周边人员的交往也逐渐增加,他们往往是更多地融入居住地及周边的文化。
3.2“侨”文化包含广泛的跨国亲缘
在广西、云南的归侨侨眷群体中,大部分在海外有比较直接的亲缘关系,而且海外亲缘关系的社会网络复杂。同时,广西、云南归侨侨眷的跨国亲缘分布很广,因为广西、云南的归侨大都是因为战乱而返国的,期间往往是一个家族甚至是一个家庭成员分散在不同国家。据联合国难民署统计(截至1985年9月),全世界共有印支难民153万人。中国,共接受27万华侨、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