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山村网

对森林生态旅游的人文品牌战略

2019-02-02 22:38:44浏览:939评论:0 来源:山村网   
核心摘要:对森林生态旅游的人文品牌战略对森林生态旅游的人文品牌战略对森林生态旅游的人文品牌战略 来源于www. 1西南民族地区森林生态旅

对森林生态旅游的人文品牌战略 对森林生态旅游的人文品牌战略对森林生态旅游的人文品牌战略 来源于www. 1西南民族地区森林生态旅游资源开发现状
1.1西南民族地区森林生态旅游资源丰富 1.2西南民族地区森林生态旅游开发现状分析 2西南民族地区少数民族文化和跨国民族文化
2.1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文化
西南民族地区各少数民族都有自己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包括曾经辉煌的青铜文化,闻名海内外的南诏文化、贝叶文化、东巴文化,等等。该地区是稻作文化和茶文化的发源地,各民族独特的民居、歌舞、神话、习俗、服饰、宗教信仰等民族文化构成了西南民族地区的一大特色。据统计,云南各少数民族每年共有至少 65个传统节日,如傈僳族的“三方玄舞”,彝族的“火把节”,傣族的“泼水节”,等等。这些节日形式各异,各具特色,蕴涵着丰富的传统民族文化,与秀丽的山水相映生辉,构成独具民族风情特色的森林旅游资源。
2.2西南地区的跨国民族文化 3西南民族地区的“侨”文化
在西南边疆民族地区,除了民族文化旅游资源,还存在另一种文化旅游资源“:侨”文化。自古以来,西南边疆地区不断有人外迁到越南、老挝、缅甸等东南亚邻国,成为华侨华人,目前统计已超过600万。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末,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越南等东南亚国家发生三次较大的“排华”事件,导致数十万华侨被迫回到中国成为归难侨(又称“难民”)。当时安置在广西、云南等西南边疆民族地区的归侨达20多万。目前,西南边疆民族地区共有归侨侨眷近 200万人,绝大多数集中居住在广西、云南的58个归侨安置农林场,包括广西的22个华侨系统的华侨农林场、10个林业系统的林场、13个农垦系统的农场和云南省的13个华侨农林场。西南边疆民族地区大量的华侨归侨和侨眷,逐渐形成了一种独特的“侨”文化。
3.1“侨”文化是多种文化交融的结果
在民族文化方面,这些归侨群体几十年乃至几百年以前是居住在广西、云南,他们属于不同的民族,带着不同的民族文化。这种文化经历了几十年乃至几百年的变迁,但仍然在他们的身上有所保留。特别是他们迁居越南等国家时,往往是成批迁移的,在越南等国定居是也往往成批居住的,这有利于他们的民族文化的传承。比如,中国的瑶族归侨大部分去越南的时间比较短,他们去了越南以后,大部分也是聚住在一起,所以瑶族传统保留得比较明显。实际上,中越边境跨国民族大部分是因为从中国迁居越南而形成的。分居中越边境线两侧的跨国民族都保留着自身民族的文化特色。在原居住国文化方面,这些归侨群体大都保存的比较完好。特别是 1978年从越南归国的归侨,他们回国时间只有30多年,33岁以上的人口都是在越南出生的,40岁以上的人口对越南的文化有清晰的记忆和完好的保持。据笔者的走访了解,在归侨群体,他们还潜藏着基本完整的原居住国文化,包括原居住国语言、生活习俗等等,尽管他们平时已经不太表现出来。在现居住地文化方面,这些归侨群体经历了几十年的融合过程,大都已经可以融入现居住地及周边的文化。实际上,随着归侨安置场内归侨侨眷群体交往范围的逐渐扩大,他们和居住地及周边人员的交往也逐渐增加,他们往往是更多地融入居住地及周边的文化。
3.2“侨”文化包含广泛的跨国亲缘
在广西、云南的归侨侨眷群体中,大部分在海外有比较直接的亲缘关系,而且海外亲缘关系的社会网络复杂。同时,广西、云南归侨侨眷的跨国亲缘分布很广,因为广西、云南的归侨大都是因为战乱而返国的,期间往往是一个家族甚至是一个家庭成员分散在不同国家。据联合国难民署统计(截至1985年9月),全世界共有印支难民153万人。中国,共接受27万华侨、华人。

(责任编辑:豆豆)
下一篇:

定制营销——21世纪的营销手段

上一篇:

中央企业应率先提高安全技术创新能力(1)论文

  • 信息二维码

    手机看新闻

  • 分享到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xfptx@outlook.com
 
0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