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中国的物流企业 寻找中国的物流企业 寻找中国的物流企业寻找中国的物流企业
顾燕萍 (2003-12-17 9:49:00)
表面看来,中国并不缺乏自己的物流企业。
据统计,全国仅名字中含有“物流”二字的企业就有8000家。戏剧性的是,这8000家物流企业平均拥有的卡车不到2辆。
大家都在高喊自己是物流企业。问题是,究竟什么是物流?何种形式的企业才称得上是物流企业?
丁俊发,这位扎根物流界数十载的资深专家曾说过,物流是一个现代概念。
事实上,现在很多自诩为物流公司的企业,只能称为运输公司或储运公司等。运输、仓储并不是物流的全部,而仅仅只是物流体系中的要素。从第三方的角度上看,把各种物流形式整合在一起,用现代管理方式来运行,才是物流真正的含义。
另一方面,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企业竞争的重点已经由外部的价格竞争和服务竞争转向对内部成本的控制。物流被视为一个可以带来增值机会的新亮点,而物流企业提供的服务也必须能够满足企业真正的物流需要。
在这个层面上,或许,中国还没有诞生一家真正意义上的物流企业。换句话说,目前,中国拥有的只是物流业的碎片。
但这并不能构成人们可以全然无视这些碎片存在的理由:因为这些碎片的身影无处不在,并且,这些碎片完全有可能塑造成一个完整的、成熟的物流产业。
中国的物流市场之大令人不敢逼视。
根据中国加入 WTO协议,中国将在2005年进一步开放物流业市场,国外物流公司甚至可以独资在中国开展业务。在此关键时刻,外资物流巨头都已把中国看成是他们的主攻市场,纷纷使出浑身解数,加大在华扩张的步伐。
在这番景况下,哪一块碎片将折射出最灿烂的光芒?谁又将成为中国本土物流业的骄子?
不妨截取珠江三角洲——这片南中国物流发展最早也最具规模的热土,管窥一片暗潮汹涌之势。
国企谋变
民航快递有限责任公司(后简称“民航快递”)正在物流方面做着新的尝试。 由于扎根于民航系统,民航快递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比如,各大机场货站均开辟有民航快递专用通道,各航线均有预留舱位,优先配载、装机;货物的配载时间可推迟到飞机起飞前 30分钟等等。民航依托这种优势,首创了国内快递时效服务品牌,并在初创期率先向社会推出“12、24、36、48小时”四个时间档次的门到门服务,并许下“超时送达、退还运费”的承诺。正如民航快递广州公司副总经理陈妙坤所言,民航快递的特色就是快。
作为民航快递的主要发源地之一,民航快递广州分公司的业务范围辐射珠三角地区的 69座城市,并开通了次日递送业务。据了解,该公司每天业务量达1500多票,每年业务额都在 1亿元以上,在数千家公司分食的广州快递市场中,占有率达 5~8%。据了解,今年广州公司派送网络已覆盖华南和华东二级以上的城市,很快将覆盖至华南和东北地区二级以上城市。在新白云国际机场,该公司拟投资1.8亿元建设华南地区航空物流基地、建立全自动化快递分拨中心。
从99年开始,民航快递开始有一个明显的转变。即由过去简单地送货物,向更侧重提供多层次物流服务的方向转变。身处民航快递着手进行物流试验的一线前沿,
首当其冲的是服务观念的转变。以民航快递广州分公司为例,广州分公司在对客户的服务上,一改以往的官商作风,开始从客户的需要出发。一个广为人知的例子是,为了给TCL做好配送服务,广州分公司曾专门在贵州省成立了一家分支机构。目前,民航快递的客户已囊括了宝洁、 TCL、戴尔、华为、英特尔等多家国内外知名公司。
民航快递在转变中也面临着难题。民航快递深圳公司党委书记何秉钧曾说过,民航快递没有负资产,是优点也是缺点。民航快递如何迈出下一步至为重要。
对此,新上任的民航快递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叶祥春,把民航快递的下一步定位在练好内功上。民航快递国内快递业务是重点。在这个基础上逐步发展、代理合作关系。他说,民航快递将采取多方面的措施做强做大来应对竞争。比如通过ISO9000质量认证逐步推进规范化的管理,搞好制度建设;加快建设包括枢纽集散中心的建设,进一步发挥民航网络的优势。
中远集团,也早已不满足于仅仅成为国际航运界的一个巨头,而是希望尽快实现从“全球承运人”向“全球物流经营人”的转变。
2002年1月8日,中远集团旗下的中国远洋物流公司在京宣布成立。中远集团为适应现代物流的飞速发展,对航运业进行重组,在全国各地重新调整物流资源的生产力布局而采取的举措。
中远物流的出现,骤然使物流业平添了一个“航母”级的庞然大物。
中远的定位是做现代的第三方物流供应商,为客户提供全供应链范围的综合物流服务。从国内到国际,从最初的简单运输到操作大型艺术品展览,从航运企业集团运筹帷幄、统一协调,到旗下物流企业的成立与发展,中远集团的物流战略代表了许多国内运输企业发展物流的方向。
作为中远集团物流改革的一线前沿,成立于2002年2月的广州中远物流公司整合了中国广州外轮代理公司与广州中远国际货运代理有限公司的物流资源。两年来,广州中远物流公司以现代化的大物流为起点,重新定义和调整物流业务。以家电物流、汽车物流、电力物流、石化物流、展运物流、零售业为六大经营品牌。利用空运、海铁联运、城际快运、驳船运输等四大立体运输通道开展现代意义上的物流业务。
事实上,早在2001年7月,广州中远物流公司、中国远洋网络有限公司就联合广东科龙电器股份有限公司、无锡小天鹅股份有限公司、广州经济开发区建设创业投资有限公司共同投资组建了广州安泰达公司。这家中外合资第三方物流公司的定位是提供各种物资和商品的综合物流服务。 相对于以船舶运输为主的中远集团,中国对外贸易运输集团(后简称“中外运”)则以陆运、货运代理为主。虽然从1985年开始,两大巨头实行了业务类型交叉,但中远跟中外运各自都有自身的侧重点。
正如中外运广东有限公司市场运营部郭坚所言,恶性竞争不是我们的目标。况且,中外运的核心竞争力是50年的积累过程。
从业务类型看,中外运的业务结构主要有三大块,即建立在传统业务整合基础上的海运物流、以石化项目、电站、地铁机场为主的项目物流,以原材料、成品配送为主的第三方物流。
细心的人会发现,中外运的英文标志有了一个小小的转变。即从Sinoagency改为Sinotrans。看来,中外运已经瞄准了下一步:从单纯的海陆空货运代理人转变为物流的专业执行者,从而为客户在船舶、仓码、海运中提供一站式的服务。
显然,通过细分市场推出新业务来抢占市场先机,只是本土巨头们迈出的第一步。
这些建立在垄断行业基础上的物流巨头们有着强大的资源优势。当他们加速网络建设,加快自身的结构转型时,将直接为重新划分中国物流市场格局泼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民营力量
宝供物流企业集团的出现,吹皱了一池春水。 宝供也有过不小的挫折。当时,能否建立信息系统,对各个储运环节进行全方位实时实地监控协调管理,决定了宝供的生死。1999年,宝供建成全方位的数据信息库,把信息系统的应用从原来信息采集层次推进到企业经营层次,并于同年投入运行INTERNET的业务成本核算系统。
宝供的储运效率很快得以提升,时间缩短1/3,准点率达到95%,公路货运达到99%以上。主要的物流操作全部由分公司完成。总公司业务部只负责监控协调。营运部的经理说:“我们没用这个信息系统的时候更像是作坊,现在大家感觉我们是在做现代化工厂了。”
至今,宝供已累计投入数千万元人民币建立了物流信息管理系统,实现了全国范围内物流运作信息实时动态的跟踪管理。使用了该套系统之后的半年时间里,宝供的客户数量由原先的不到10家发展到50多家,其中不乏如宝洁、雀巢等跨国集团。
得益于此,宝供毅然把信息化建设作为目前物流行业新一轮发展的惟一突破口。因为对于宝供而言,信息系统已经不仅仅是实现业务自动化的手段,而且也已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资源。
不止于信息化的建设,宝供亦注重网点的铺设。目前,宝供已建成广州黄埔南岗物流基地、苏州基地、合肥基地,占地500亩的顺德物流基地也正在规划中。宝供的目标是5年内在全国建成10个大型物流基地,包括上海、天津、北京等。这些基地将成为宝供向供应链一体化服务提供商转型的重要载体。
宝供中国区市场经理谢家涛表示,“向供应链方向转型,意味着我们的主要业务变成了两个方面:一是与需要服务的企业一起制定合理的供应链解决方案,不仅涉及他们的产品物流,还要将其销售、生产、采购的各个环节的物流业务作综合性的规划,提供整体优化方案;二是通过我们的物流服务来确保这个方案的实施。”
宝供的新梦想,将是在运输、仓储等供应商、第三方物流商、制造企业、零售企业所形成的供应链中成为“链主”。
想当“链主”的还有雄心勃勃的大田集团。
和宝供一样,大田经历了10年的发展,从一名不文的一家小货代成长为资产近4亿元的大集团。
大田的业务范围划分为四块,分别是国内快递、海运、空运和基于仓储管理的物流。据大田集团董事长助理李天用透露,大田目前正在做的是加强网点建设、数据库的建设,提高市场占有率。
李表示,大田并不打算参与物流的混战,而是专心做好国际货运代理业务。其中,目前占大田业务30%的快递版块到2008年所占的份额将超过60%。
大田集团董事长王树生对物流的发展有着自己的看法。
他认为,物流的发展趋势是提供全方位的综合服务,但是国内企业做到这点需要一个艰难的过程,必须根据自己的特点和实际情况,不断地进行调整和改善。
王树生曾说过:“大田的迅速发展并不是因为它的规模大,事实上,现在我们也算不上大。我们真正的成功经验就是要快,要有竞争力。谁有竞争力,谁的发展就更长远一些。”
因此,大田在重新打造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时,并没有追求大而全的模式,而是分门别类地打造四大品牌体系,并在形成了这样的中期战略:以快递为龙头,以空运为主导,带动普通货运的发展,建立大田独特的物流服务体系。这也是大田形成核心竞争力的必然选择。
那么,大田集团未来要做的是什么呢。据李天用透露,大田未来要做的并非产品物流,而是产业物流。
而对处在锐变时代的中国企业来说,能不能把握机会,就在于是否够快速。
厦门华商纵横物流投资有限公司(后简称“华商”),可谓是一家别具一格的企业。这家成立于1998年,在短短五年内崛起的年轻企业,成立之始就制定了从海外做起的走出去战略。
对华商的战略,华商执行总监蔡晨宇,这位曾经在马士基物流公司当过区域经理的年轻人有着自己的一番想法。
蔡认为,随着中国市场的日趋开放,中国将成为世界第一大制造中心和消费中心。这必然会带动物流业的飞速发展。当全球的企业都跃跃欲试进入中国这个庞大的市场时,他们不得不面对许多新问题:中国广阔的地域,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悠久的传统文化等。这给华商带来了机会:华商将成为他们的中国合作伙伴。
在物流业这盘大餐上,也许最具活力的民营公司的努力最值得称道吧。
宝供、大田等民营企业所展现的灵活、市场化高的一贯优势极具示范意义。而这种示范将带动更多的民营资本进入物流业,并成为物流行业中最为活跃的力量。
物流软肋
中国成熟的物流企业将会以何种模式形成?
是完全借鉴西方的成熟模式,还是中外合作催生出的土洋结合模式,抑或是由民营企业摸索而出?
没有答案。
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碎片似的中国物流企业,必须也必然捏合成一个全新的物流产业,不管它是哪一类或几类模式,因为市场需求无可抗拒。 值得警醒的是,物流业发展正遭遇着瓶颈之痛。
从外部来说,首先就是国内缺乏统一的物流技术标准。以宝供为例,为了分别满足多家企业的要求,从2001年开始,宝供物流企业集团先后与宝洁进行了EDI对接,与飞利浦又用XDI对接,如今在宝供内部,至少有7种不同的电子数据无线链接方式。
宝供尚且如此,目前,国内大多数企业的现实情况是,在建立物流系统的过程中,普遍存在着流通信息不畅、流通环节多、流通费用高、整体物流效益偏低的问题。 抛开外部对物流行业的羁绊,另一个制约物流企业发展的要数客户需求了。
大通国际运输有限公司是一家为戴尔、雅芳等知名客户提供第三方物流服务的企业。令大通厦门分公司副总经理李孝安最为担心的是,在传统的物流企业向第三方物流企业转变中,客户的有效需求不足。
对此,招商局物流集团董事长李雅生也深有感触:地方保护主义阻碍全国性物流项目运作和物流企业发展很严重。很多地区领导不顾当地情况,纷纷作物流规划。
李雅生说:国内企业尤其是一些改革进程较为滞后的国有大中型企业由于对现代物流供应链一体化优势认识不足,对自己单位原属企业物流的人员安置问题、物流供应链外包形式等顾虑较多,导致相当大一部分第三方物流有效需求未被释放,仍有大量市场有待挖掘和开发,这个开发过程不仅需要物流企业不断提高运作水平和服务层次,加强现代物流普及力度和市场开拓力度,也需要社会整体的共同推进、有赖于国有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入。
看来,物流业发展之路,路漫漫其修远兮。
像所有作为新生事物而又魅惑无穷的行业一样,中国物流产业有着致命的吸引力。但,在这成千上万的碎片拼成美妙的万花筒之前,是一条充满艰辛的竞争之路。
摘自《商业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