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企业管理的要求也随之不断提高,成本会计也正在经历着一系列变化和发展,这些变化和发展主要体现在成本会计技术方法和应用范围上,其中,成本会计的技术手段和方法正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而不断地更新,会计电算化已经取代手工记账,并且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财务信息的实时报告也成为可能;同时,成本会计的应用范围也在不断地拓展,应用的行业不断增加,包括传统上对成本控制并不关注的汽车行业、计算机生产行业、航空运输等行业也不断重视成本控制,对成本会计投入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实际上,任何行业,包括银行、政府机关、专业组织等,都离不开成本的控制。
一、对成本会计的认识
成本会计的中心内容是成本核算,其主要是指为了求得产品总成本和单位成本而对全部生产费用进行核算的会计。可以说,成本会计是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的混合物,是计算和提供成本信息的会计方法。
成本会计在企业管理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主要包括几下几个方面:一是正确计算产品成本,及时提供成本信息。在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中,正确可靠的成本数据能为企业及时了解产品成本提供信息,同时,能够为各种财务报表的编制、产品销售价格的制定以及企业成本决策的制定提供重要的参考资料。二是优化成本决策,降低成本。成本会计能够提供产品生产的各项成本明细,在日常工作中,企业可以根据成本会计提供的成本信息,通过提高技术方法、提高工作效率、提高设备性能等方法,降低产品的生产成本。三是提高企业运营效率。企业的经济效益的高低已成为决定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成本会计能从成本控制方面,提高企业的运用效率,从而有利于企业整体效益的提高。
二、西方成本会计基本理论与方法
1.西方最新成本会计理论和方法介绍
(1)作业成本会计
美国会计学家鲁宾库伯和罗伯特卡普兰于1984年首先提出了作业成本会计。作业成本会计是一种以作业为基础的成本计算制度,近年来广泛运用于西方制造业中。作业成本会计的在间接费用的分配时,通常分为两个步骤:首先,根据成本动因汇总同类成本,并根据产品或服务总量计算出这类成本的分配率;其次,根据每一类产品或服务所消耗的成本动因分配成本。可以看出,与传统成本会计相比,作业成本会计的最大区别在于它是以作业为中心来进行成本归集与分配的。随着作业成本会计的运用,人们发现作业成本会计能为产品成本驱动的因素分析以及成本的控制提供良好的基础,于是利用作业成本会计进行生产管理、预算管理等方法逐渐涌现。
(2)质量成本会计
随着全面质量管理的产生和发展,会计界逐渐出现了质量成本会计。当今社会的管理思想主要是客户导向的思想,企业要提高自身的竞争优势,就必须推行全面质量管理,切实满足客户的需求。与财务指标相比,质量能够更好地贴近客户的需求,质量是考察一个企业是否做到了客户满意的重要指标。质量成本的概念最初是在1956年由美国的菲根鲍莫提出来的,它是指企业实施全面质量管理、为保证产品质量而发生的费用,以及产品未达到既定质量标准而发生的损失。质量成本会计一般被视为一种战略性的成本管理会计,其具有管理会计的一般性特征,且在当今社会的运用越来越广泛。
(3)战略成本会计
随着经济全球化及市场竞争的日益加剧,战略已成为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基于这样的背景,战略成本会计的概念于1988年被美国会计教授巴莱特和罗宾斯提出,但是在随后的一段时间,战略成本会计并没有得到重视,直至1993年以后,战略成本会计的理论和方法才被人们逐步重视和运用。战略成本管理是指企业从战略角度运用成本管理的方法,其目的是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并改善企业的战略地位。战略成本会计可以为企业管理者提供有关企业战略管理方面的成本会计信息,这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传统成本会计的局限性。换句话说,战略成本会计可以从企业战略的角度审视企业资源配置、组织架构等方面的问题,并结合企业外部环境、竞争对手的情况等信息,提供财务和非财务的成本信息。
2.西方成本会计理论和方法的总体评价
虽然近20年来有关成本会计的研究不断发展和完善,且很多成本会计的新方法不断涌现,但是有关成本会计理论的研究仍然没有跳出传统会计范式的束缚,至今尚未形成系统的成本会计理论。
目前西方有关成本会计和管理会计的研究主要分为两大学派,一种是传统管理会计学派,另一种是创新管理会计学派。其中,传统管理会计学派没有突破传统会计理论的有关束缚,其思想过于守旧,且研究方法和技术也远落后于现实企业管理的需要;而创新管理会计学派虽然引进了大量的先进方法和相关学科的成果,但是引进都只是停留在简单的介绍上,并没有深入地分析和整合,缺乏系统的会计理论体系,并且该学派有些新的成果与传统会计规范具有相抵触的地方,也无法得到相应的解释和理论支持。
三、我国成本会计理论
1.我国成本会计理论的产生
自从1993年我国实施新会计制度以来,成本会计便从其他的学科中分离出来,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分支学科。成本会计同时具有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的特点,它能同时满足不同信息使用者的需求。一方面,成本会计的核算体系与财务会计存在紧密联系,实务中,与财务会计一样,企业在运用成本会计进行核算时也必须遵守会计准则的相关原则,且成本会计的期末报告也是主要服务于债权人、投资者、政府等外部信息使用者,这一点也与企业财务会计报告存在类似之处。另一方面,企业在运用成本会计进行内部管理时,其运用要求与管理会计的相关要求类似。对于管理会计,企业会计核算的结果主要运用于企业内部,这类会计核算的目的是满足企业内部管理者以及内部大股东的需要,其主要目的是服务企业的管理,因此,这类会计核算是不需要遵守企业会计准则的,成本会计在一定程度上也与管理会计类似,运用企业内部的核算方法,以使核算信息服务于企业的内部管理。因此,企业在运用成本会计时,应当根据不同的使用目的,采用不同的方法和原则。
2.我国成本会计理论框架构建
成本会计作为会计学中一门实践性强、相对独立的分支学科,其实践过程中应当需要清晰完善的理论结构框架作为指导。
构建成本会计理论结构框架,首先应当明确成本会计的目标。成本会计的目标是建立和完善成本会计理论体系的基石,同时,成本会计的目标能在一定程度上也决定着成本会计学科的发展,可见,成本会计目标的确立是建立成本会计理论结构框架的首要问题。一般来说,成本会计的目标分为基本目标和具体目标两个层次。其中,成本会计的基本目标是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以及企业的整体管理水平。成本会计的产生和发展是基于对成本和费用的反映和监督,其最终的目标是使得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而成本会计的具体目标则是根据企业外部信息使用者的不同,为不同的外部信息使用者提供成本信息。
其次,确立会计成本理论的基本原则。在构建成本会计理论结构框架时,坚持一定的原则,能够更加有效地发挥成本会计的作用,同时也能更加有效地指导企业会计实务。一方面,在成本会计核算过程中,企业应当遵循与财务会计核算相同的原则,包括真实性、及时性、实质重于形式、谨慎性等会计原则,这些原则的含义和解释与财务会计上相同。另一方面,在成本会计核算的过程中,还应当遵守合理性、合法性以及受益性等原则。其中,合理性原则是指假设企业在进行各项费用的分配时,各种间接费用的分配是合理的;合法性是指各项成本的核算符合有关的法律法规以及相关制度的规定,例如,企业在划分产品成本和非产品成本的界线时,应当严格遵守成本开支范围的有关规定;受益性原则是指在对成本费用进行分配时,应当按照成本驱动原理,根据分配对象的受益比例进行配比,合理分配各项成本费用。
四、结束语
目前国内外均缺乏一套完整的成本会计理论体系,加强成本会计理论的有关研究,完善成本会计理论体系,不但对于完善会计学科有重大意义,且有利于加强成本会计实践的理论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