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资产减值会计理论概述
依据《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相关定义,资产减值是指资产的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随着我国市场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和企业的发展,企业管理者及其利益相关者对企业的会计信息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资产减值会计作为一种新型的会计核算方法,能够有效提供真实的会计信息,帮助利益相关者确认资产的实际价值。
资产减值会计理论在我国的发展也经历了不同的阶段。1998年,国家出台《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试行)》及相关具体会计准则,对企业在四项减值准备计提方面提出了不同的要求,资产减值会计理论进一步发展。2000年,财政部颁布的《企业会计制度》,对规范资产减值会计作出了更加完备、具体的要求,资产减值会计理论已经成熟。2006年,财政部根据新形势下会计核算的需要,又重新制订了新的《企业会计准则》,对资产减值会计理论做出了新的完善,扩大了资产减值计提范围,细化了资产减值计提要求。资产减值会计理论更加完善和成熟。
二、我国资产减值会计理论实践存在的问题
1.资产减值的确认和计量标准模糊,操作难度大
首先,确认和计量标准存在多样性,人为因素比较大。新《企业会计准则》虽然对资产减值计提的条件作出了规定,但在计提标准、计提比例上并没有作出明确规定,企业会计人员缺乏一定的适用标准,容易产生偏差。其次,对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进行确定比较困难。《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规定: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应当按照资产在持续使用过程中和最终处置时所产生的预计未来现金流量,选择恰当的折现率对其进行折现后的金额加以确定。预计资产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应当综合考虑资产的预计未来现金流量、使用寿命和折现率等因素。而折现率的合理确定需要充分考虑当前市场环境中多种因素的影响,如企业自身经营状况、当前市场利率水平、国家政策等因素,制定难度比较大。再次,新《企业会计准则》引入的资产组概念缺乏实践基础。就我国企业的实际状况而言,资产组仍属全新概念,管理人员和相关财会人员缺乏经验,难以有效进行资产组的减值计提,而且新《企业会计准则》仅对资产组的减值计提做出了规定,但没有明确相应的划分标准和计提标准,导致企业实践中难以把握,缺乏可操作性。
2.企业管理者通过资产减值进行利润操纵和盈余管理
由于《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没有对资产减值的计提方法和计提比例等作出明确规定,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状况进行确定。这样规定的初衷本是为了让企业在资产减值会计处理上更好的符合自身的实际状况,以便真实反映企业的资产状况和会计信息。但在实际操作中,却有可能为某些企业提供了操作利润的机会,企业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适合的计提方法和比例,这就为企业管理者操纵利润、粉饰报表提供了可能,导致企业资产的真实状况和财务活动信息难以真实有效地反映出来,给投资者、债权人等其他利益相关者掌握企业真实的经营状况增加了难度。而且,由于现代企业采用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制度,导致企业管理者比所有者更清楚企业内部的经营活动信息,企业管理者容易通过资产减值进行盈余管理,以满足自身利益需求。
3.会计人员的素质水平对资产信息的可靠性和真实性影响较大
如前所述,新《企业会计准则》对具体的计量标准和计提比例没有做出明确规定,需要会计人员在实际的会计处理中依据自身的经验和职业判断做出决定,对会计人员的专业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目前我国企业由于对会计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对会计工作者的相关培养过少,缺乏科学的人才选拔机制,导致企业会计人员的专业素质较低,难以胜任相关工作。同时,企业缺乏对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会计人员职业意识不强,在会计处理过程中易出现造假、舞弊等违法违规现象。这些都导致了企业资产信息难以得到真实可靠的反应,降低了资产减值会计处理效果。
4.外部监管力量薄弱,难以起到监督作用
目前国家对于资产减值会计处理在企业中的实际应用状况尚缺乏有效的监督管理机制,导致部分企业挖空心思钻会计制度漏洞,通过资产减值计提进行利润操纵和修饰财务报表等造假舞弊行为。而本应起到监督作用的审计制度,也因为重视程度不够、执行难度较大、企业配合力度较弱等问题而未达到应有的监督效果。如企业在进行资产减值计提时,因不同财务人员对资产减值情况的理解不同,很容易出现计提标准和计提比例的差异,而审计人员又很难区分谁对谁错,这就导致企业可以通过资产减值会计处理进行利润操纵等造假舞弊行为,而不被审计人员发现,导致审计失去应有的意义。
三、对完善资产减值会计理论实践的建议
1.对资产减值会计理论进行修改和完善
《企业会计准则》可以通过对资产减值会计理论进行适当的修改和完善,以堵住会计制度漏洞,减少企业在资产减值会计处理中的不确定性和人为因素,提高资产减值会计理论的准确性和可操作性。《企业会计准则》可以通过组织对部分具有代表性的企业进行调研分析,制订合理可行的统一计量标准和计提比例,并允许企业在一定范围内进行波动。同时,对准则中模糊、笼统性的条文进行细化、量化,增强资产减值会计理论的规范性和可操作性。
2.健全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制度
健全的财务管理制度能加强企业内部控制,有效防范企业会计的造假、舞弊行为,还能及时纠正企业会计处理中的错误,确保企业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企业领导者应该加强对健全财务管理制度的重视程度,提高员工的财务管理意识,使财务管理制度能够有效推行并得到理解拥护。企业应明确相应机构权责,落实人员责任,健全财务管理的规章制度,以防止财务管理制度流于形式,起不到应有的作用。企业应建立定期报告分析制度,对资产账面价值与实际价值之间可能存在的差异进行分析,减少人为失误因素。同时,企业应加强内部审计,对企业内部财务活动进行审计,防范相关人员进行造假舞弊,加强内部监督管理。
3.加强会计人员的素质培养
企业应重视对会计队伍的建设工作,加强对会计人才的选拔和引进。企业应建立科学合理的人才选拔机制,坚持正确的用人标准,对财务工作者从专业技能、学历、项目经验等多方面进行考察,确保人才选拔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同时,企业应加强对新入会计人员的培训工作,加大对老员工的再教育和培训力度,使企业会计人员能够提高专业技能水平,掌握资产减值会计处理流程和方法,适应相关规定要求。企业还应重视对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增强会计工作者的道德意识,养成自律、敬业、守法、诚实的职业精神。企业应建立科学的绩效考核制度,加强对会计人员的考核力度,制定合理有效的奖惩制度,以强化考核效果。
4.完善外部监督机制
有效的外部审计能够充分发挥审计工作的监督职能,确保企业财务活动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为投资者、债权人等利益相关者了解企业内部经营状况提供参考。国家应完善相关审计政策法规制度,同时加强对审计工作的监督力度。外部审计机构在对企业进行审计时,应提高自律意识和风险意识,在企业资产减值状况无法进行合理有效地判断时,应出具相应报告进行说明,以引起利益相关者的重视。企业应建立审计结果质询制度,对审计结果进行解释。同时,有关部门应加强信息披露制度的完善工作,促进上市企业及时进行信息披露,实现企业的阳光经营,同时引导社会力量加强对企业的监督,建立政府指导、企业主导、多方参与的监督机制。
四、结论
综上所述,资产减值会计理论在企业应用中仍存在不少问题,如缺乏统一、明确的计量标准,人为操纵因素的可能性比较大,缺乏有效的外部监督机制,企业可以通过资产减值会计进行利润操纵和报表修饰,导致企业真实的资产状况无法有效反映出来,损害了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政府相关部门应通过加强理论的修改完善,健全外部监督机制,为资产减值会计理论的实践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企业应积极健全内部财务管理制度,加强对会计人员的素质建设等,为资产减值会计理论实践提供良好的内部环境,共同推进资产减值会计理论的丰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