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物流行业越来越受国家和地方重视。据国家相关部门统计,物流专业人才已经被列入12大紧缺人才,于是各大高校相继开办了物流管理专业,也愈加重视物流人才的培养。从目前情况来看,很多高校在物流专业教学计划中,理论课程比例超过70%,实践教学课时数不足30%,然而物流管理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这种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方式会让学生与社会脱节,影响未来就业和企业的实际需求。实践表明,实践教学将理论与操作相结合,更容易被学生接受,不仅能增加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能提高教学效果。为了与企业物流结合更紧密,走一条校企合作的实践教学模式之路十分必要。而如何建立以物流企业为主体,以学校为基础的校企合作模式,是当前物流教育改革的重点与难点。
1物流管理专业现状分析
1.1学生对物流发展充满信心
自2009年物流业被国务院确定为十大振兴产业之一,带来了对物流人才的大量需求,也给物流教育带来新的发展空间。通过对苏州科技大学物流管理专业学生近几年招生报考情况进行调查,有60%以上的学生以第一志愿报考物流专业,30%左右的学生以第二志愿报考本专业,其他志愿或调剂到物流专业的学生不足10%,由此可见多数学生对物流管理专业的报考热情和认可很高,对物流行业未来的发展也充满了期盼。
1.2学生对未来职业定位不明
尽管多数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对自己专业的未来发展充满期望和信心,但在校学生对未来职业定位不明的现象也不可小觑。以学校近期组织的职场巅峰求职模拟活动为例,很多低年级的同学在求职模拟中对未来的职业规划有些模糊或定位过高:1/2的同学应聘岗位为仓库主管,其他同学有的应聘物流经理,有的应聘采购管理,多数同学对自己的定位是管理者,但当评委问到关于物流管理者需具备的素质时,学生又略显迷茫。可见在校学生对社会物流人才的真正需求了解不多,多数局限在仓储领域,甚至认为自己一毕业就可胜任管理者职位,这种对未来过高的期许和局限的认识显然违背了社会对物流人才需求的事实,这就需要老师提供更多的渠道让学生去真正体验物流工作,了解企业对物流工作者的具体需求,以更好的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
1.3校企合作教学模式崭露头角
目前已有一些地方政府、企业、学校对校企合作模式进行了尝试和探索,如天津市推出的校企一体,产学相容的校企合作模式,苏州科技大学也启动了为期两周的暑期短学期社会实践,通过引进来走出去的模式,即聘请物流企业的专业人员到学校做讲座和带领学生到企业参观相结合,以直观和新颖的形式,帮助同学认识物流,了解物流,掌握当前社会物流发展态势,了解虚拟海关,仓库堆垛,港口装卸货,运输配送等理论知识在企业中的实际应用。
2校企合作教学模式面临的问题
目前校企合作的模式种类比较多,如引企入校讲座形式,以企业命名的订单培养模式,学生社会实践和顶岗实习模式等,但在实际运行中仍然存在如下一些问题。
2.1校企合作缺乏统一规范的政策导向
目前的校企合作,多建立在学校与企业双方自愿结合的层面,其特点在于自发、短期、规范度不足,甚至部分仅靠私人关系维系合作,没有形成协调统一的整体行为,更缺乏有力的法律保障和政策导向。合作企业不会因为参与校企合作而获得相关政策优惠,学校也不会因为参与校企合作而获得政府各项支持。在进行校企合作过程中,学校需要支付企业一定的报酬,还要支付学生的实习费用,在高校财力和经费有限的情况下,高校的实习经费支出捉襟见肘。因缺乏统一规范的政策导向,使得目前出现了校企合作过程中,高校一头热的现象,企业参与合作的吸引力不大,积极性也不高,进而限制了校企双方的深度合作。
2.2校企合作实践教学资源配置不理想
目前在校企合作中,实践教学主要来源于学校内部的模拟实验室和学校外部的合作企业基地两部分。学校内部实验室多以物流系统软件作为模拟核心,如Logist软件模拟系统,内部包含了仓储、运输、配送、加工、拣选等多个第三方物流模块,学生通过对这些模块的上机或实验操作,可以对物流作业的各个环节和流程进行梳理和熟悉;另一种校内实验室是以自动化设备为核心的物流实验室,如立体库设备,包括托盘、叉车、AGV、传送带、货架等,让学生通过观摩现代物流自动化技术掌握现代物流发展趋势。然而因学校资金有限,物流设备昂贵,导致实验室建设的配置相对简单滞后,物流软件与企业实际应用软件差别较大;而校外的实训基地因时间、地点、学生规模等因素,导致组织工作相对麻烦,进而不能真正有效进行利用。
2.3校企合作中企业的重视程度不够
在校企合作中对物流学生的培养方面,高校与企业的态度不同,高校希望通过校企合作的模式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操作技能,注重的是学生能力的培养;而企业在进行合作的过程中,更注重经济利益,没有把培养物流人才纳入到企业基本经营理念中,缺乏一定的责任意识。有的企业为了减少成本和避免麻烦,往往安排企业人员在实习基地进行简单的说明介绍,使学生对操作的理解流于表面;或者安排学生在低层次岗位上跟岗实习,做一些简单的体力搬运或装卸货工作,进一步的调度信息和系统层面难以接触,使学生得不到真正有效的实践锻炼,这些都与企业对该模式的学生培养重视程度不够有关。
2.4双师型教师不足
目前高校有意识地培养物流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但忽视了物流教师队伍的交流与实践培训,使得双师型教师出现短缺现象。如今高校内大多数教师是毕业后直接到学校工作,理论知识丰富但实战经验积累不足,又因为课程设置和相关政策的约束,后期很难走出学校到企业进行挂职锻炼。这就使得校内学生的实践课程缺乏经验丰富的教师进行指导,校外的顶岗实践学生缺乏本校教师的提醒和监管,造成学校和企业不同程度的损失,双师型教师短缺的现象日益严重。
3校企合作教学模式的改革思路
3.1高校主动出击,强化校企合作纽带,实现多方共赢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高校培养物流人才的一条有利途径,在当今缺乏政策导向的背景下,高校应该发挥自身作用,引导物流企业认识校企合作的长期效益,找准双方利益结合点,尝试多种合作模式,树立为物流企业服务的理念,担起应尽责任,保证教育行为与企业的需求吻合,主动融入物流企业发展的产业价值链中。学校也可组织学校教师组成管理咨询团队,形成产学研相结合的形式,针对物流企业面临的相关问题,提供解决方案,或提供员工专业理论知识的教育培训工作,使企业自觉自愿为学校提供实习环境,真正起到实习基地的作用,避免高校一头热,企业积极性不高的局面,加深校企合作的动力,使生命力更持久。
3.2校企双方共建实践教学基地
针对物流管理专业某些课程在课堂教学无法实际操作的困难,充分利用校内外的实训资源,采取学校与企业相结合共同出资的形式共建实践教学基地。实验室方面,学校出资购买与企业相配套的软件,使学生通过相关软件的操作进行仿真模拟实验,尽快与企业实际工作接轨;自动化设备方面,因物流企业本身需要相关物流硬件设施,如叉车、AGV等的配置,故进行设备实践训练时以校外合作企业的基地为主,通过企业的设施资金投入,减轻学校的压力,组织学生在某段时间在真实环境下集中操作训练,以此保证学生所学与企业所需相结合,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3.3合作企业树立人才培养与经营结合理念
在校企合作过程中,校企双方应立足长远,实现以人为本,企业方面更应该注重把人才培养和自身的经营理念相结合。在校企合作过程中,企业一方面是为公司未来的发展培养新鲜血液,另一方面也在为目前的在职人员提供展示机会,如在开展企业教师走进课堂办讲座的模式中,是企业自身发展形象的一种宣传,也是内部人员才华的一种展示,更是吸引优秀学生的一种途径。当学生在企业内部进行顶岗实习时,企业应为其配备相应老员工,实现师傅带徒弟的模式,逐渐深化地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管理能力,适应能力和安全意识,不再将校企合作形式流于表面。
3.4学校注重双师型教师的培养
高校在不断促进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对教师技能的培训。打造双师结构的教师队伍,才能满足校企合作的长期需要。鼓励教师到企业进行挂职锻炼,培养教师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教师对现代物流的发展有敏锐的嗅觉,既能回到学校将相关理念传递给学生,也能为企业的发展建言献策,还能为企业员工进行专业培训,实现一举多得。
4结论
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走校企合作的模式,是时代发展的需要,尽管目前困难重重,但前景光明。为了达到校企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的目标,学校、企业、教师与学生要相互配合多方协作,实现物流人才的快速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