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互联网+的时代下,物流业快速发展,对物流人才的需求量也急剧上升,高校物流学科的建设以及物流的专业教育也得到了有效的改善。但是,随着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就业情况反馈,目前物流专业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比较欠缺,实际动手能力比较差,本科生的实际运用能力甚至比不上大中专毕业的学生。归根到底,其原因在于高校物流管理专业开设课程体系的设置与企业用人单位的标准还存在一定的差距,课程设置体系不合理。因此,应用型本科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与企业实践相吻合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1 目前应用型本科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
1.1 特色课程不明显
目前国家对物流人才的培养主要以本科和专科层次为主,很多高校都开设物流管理专业。物流管理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因而大专层次培养的物流人才跟校企合作比较多,因而符合市场上对物流相关岗位的需求。知名院校如北京大学、上海海事大学等其物流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也有所侧重。北京交通大学比较侧重交通运输与规划,上海海事大学侧重航海运输与港口物流等,专业特色比较明显,因而学生的未来目标和发展前景十分明确。然而,我国很多高校物流管理专业的培养方案太过于广泛,都是按照宽口径的原则设置,过分地强调学科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而忽略了就业的针对性,导致特色课程不明显,最终导致学生无法在就业中占优势。
1.2 物流课程设置不合理
由于物流管理是一门新兴产业,而物流管理所涉及的面比较广,因此,社会对于物流人才的能力和素质提出的要求也不尽相同,企业需要更专业的物流人士。目前院校的课程设置还存在全而不专的现象,没有明确的方向定位,从而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很难从事专业性很强的物流工作。另一方面,目前很多高校所设置的课程偏理论较多,实践性课程很少,严重的重理论、轻实践。然而,物流管理专业本身就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应用型本科物流人才的培养,需要通过实践课程强化应用能力。但是,很多高校由于种种原因,实践课程严重偏少:一是因为教师本身的实践经验比较少,尤其是刚毕业的教师,几乎没有任何的实践经验,无法给学生上实践课;二是因为学校资金不足,无法建立完善的物流实训基地,有的只是部分的实训模拟功能;三是因为缺乏与校外企业合作,学生没有实践基地,无法很好地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
1.3 课程内容重复性很大
目前国内应用型本科院校开设的物流管理专业,课程设置主要分为:基础必修课、专业基础必修课、核心专业课、专业限选课、实践课等。高等数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英语课、线性代数等作为基础必修课;管理学、运筹学、西方经济学、物流运作管理、物流作业管理、运输成本管理、配送中心与设计、物流信息系统等作为专业基础必修课;把港口物流信息系统、采购管理、仓储管理、物流设施设备、物流信息系统课程设置等作为核心专业课。显而易见,开设的课程缺乏系统规划,覆盖面宽泛,先修课程与后续课程内容上的重复度比较大。
1.4 实践教学模式单一
由于物流是属于一门相对较新的学科,很多高校都还没有完善的物流教育体系和教学模式,不管是实践教学还是理论教学都还停留在初级阶段。主要的教学手段还是案例分析法、课堂讲授法等,或者通过参观见习等方法来培养物流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学生很难掌握真正的应用技能。
2 应用型本科物流管理专业特色课程体系设置的原则
应用型物流管理专业以学生的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核心,注重知识、实践能力的共同发展。因此,物流实践课程体系建设应遵循以下原则:
2.1 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原则
高校在设置应用型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时,要注重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加大学生实践教学的比重和力度,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理论知识丰富、实际操作能力强的物流管理专业人才。
2.2 能力导向原则
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的培养应该包括专业基本能力的培养和综合管理能力的培养。基本专业能力的课程设置主要针对物流企业操作岗位技能,主要有运输、储存、装卸搬运、调配、信息等岗位能力。综合管理能力的实践课程设置主要针对物流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主要有组织管理、分析决策、人际交往、创新竞争等能力。
2.3 特色导向原则
高校全面开展物流各个环节的教学和研究是不现实的,因为不同物流企业所需要的物流企业岗位有所不同,因此,需要高校结合自身的特色和场所的优势,在制定专业培养方案时重点侧重于比较有优势的岗位群,培养有专业性、独具特色的优秀毕业生。比如沿海城市的海洋信息工程学院可以侧重于港口物流、港口信息方面,交通类院系可以侧重于运输实务方面。
3 面向应用型本科物流管理专业特色课程体系构建
以完整的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为支撑,重点突出港口基层物流管理和区域物流信息运营的特色方向,全面推行职业素养行业知识专业技能的人才培养模式,以行业认知清晰、具备系统性思维、应用信息技术为目标,满足北部湾经济区、泛珠三角和长三角地区企业物流和社会物流的需要。
在深入研究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研究的基础上,结合目前社会对物流管理人才的需求,构建了通识必修课、基础必修课、专业基础必修课、集中实践课教学四大板块的面向应用型本科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详细的介绍了课程性质、课时安排、开课学期安排、学时和学分安排等。具体见表1、表2。
3.1 通识必修课
通识必修课是高等教育的基本素质课,是大学生进入专业课学习之前的必须课程,主要把包括大学生计算机基础、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代史纲要、大学英语、体育等,总学分40.5,占总学分的23.8%。
3.2 基础必修课
基础必修课主要是培养学生的逻辑辨析能力,在前四个学期学习完,包括:高等数学、线性代数、C语言程序设计A、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数据库原理及应用等课程,总共17个学分,占总学分的10%。
3.3 专业基础必修课
专业基础必修课是学生掌握物流管理的基础理论课、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主要途径。基础必修课主要包括:管理学、物流管理概论、西方经济学、物流信息系统、物流运筹学、物流作业基础、物流运作管理、统计学、供应链管理、市场营销、物流成本管理等课程,共29个学分,占总学分的17%。
3.4 集中实践课
加强校内外实训基地的建设是开展实践教学的关键。由于物流的应用性、实务性非常强,要求学生能够进行实践操作,尤其对于同时要具备物流知识和海洋信息知识的学生来说,实操更是必不可少。因此,学校按照不同的教学目标,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不同的实践操作方案。但总的来说,可以遵循实验内容的深度和实践技能层次的递进,来制定不同层次的实践内容。实践教学活动总体来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进行:基础实践教学阶段、专业实践教学阶段、综合实践教学阶段以及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设计阶段。其中每个层次阶段都有不同环节的实践教学活动,因此,集中实践课主要包括:港口物流管理实训、物流信息系统实验、物流网络技术应用实验、物流设备与技术实验、电子商务与快递实训、物流系统建模与仿真实验、物流信息系统课程设计、供应链管理系统模拟实验、物流系统故障分析与维护实验、物流管理综合实验、企业实训、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等。共40.5个学分,占总学分的23.8%。
4 结 论
本文在对国内外高校应用型本科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分析的基础上,根据理论教学与实际教学相结合等原则,构建了比较详细的应用型本科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并对开设的理论课程和实践实训课程、开课时序、学分分配等进行了比较详细的安排,为各个高等院校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提供了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