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服务,同时也根据经济发展形势改革与调整专业结构。高职会计电算化学科要以经济建设为对象,以服务为核心,以就业为主导方向,发扬传统优势,培养出更多的应用型、技能型会计人才。现阶段高职院校设置的课程通常是借鉴本科院校课程结构,轻视实践、重视理论,学生的能力水平与知识结构难以满足岗位要求,所以全面改革会计电算化教学模式,是满足社会发展与时代进步的重要举措,也是改革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环节。
一、会计电算化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
教育部为高职院校制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服务、管理、建设、生产等岗位需要的技术应用型人才以及高技能专业人才,这就要求高职院校的办学风格是重视模块化、实践性与职业性。正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是高职院校完善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
首先,定位学生的就业方向。我国实施改革开放政策30多年的时间内,中小企业得到快速发展,成为发展经济的重要力量。中小企业是高职院校学生就业的主要途径,需要更多会计电算化人才。但只将中小企业作为高职会计电算化教育培养目标,而忽略大企业的作用,这是一种错误。大企业具有较大规模,需要更多电算化人才,而高职学生也有能力完成大企业会计职务。且尽管大企业需要更多高端会计人才,但基础核算岗位仍然需要初级会计,相同性质的工作要由很多人协调完成。所以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学生也可以在大企业实现就业。
其次,从高职高专内涵对目标定位进行分析。高职高专是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相互影响、相互融合的产物,高职院校毕业生的理论知识较为扎实,在工作岗位上既能胜任目前的工作,也可为将来的职业发展奠定基础。职业教育的重点环节是职业,是培养具有专业管理与技术的实用型人才,而不是体现研究性特点的理论型人才,所以,高职学生在毕业前就要具有实际岗位要求的职业能力与职业水准,不需要进行岗前培训就可以开展工作。就企业晋升技术资格的方式而言,他们毕业后具有获得会计资格证、助理会计师、中级甚至高级会计师的可能性,因此,高职会计电算化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要彰显出职业特点,让学生具有较强的理论知识。
最后,培养会计电算化人才需要在业务能力上定位。现阶段,我国一些高职会计电算化教育培养人才时设定的目标较高、范围较广,以培养强能力、宽口径的全面性人才为目标,重视培养科研与教学人才。但结果通常不尽如人意,大多数学生缺少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能力,无法满足社会进步的要求。随着高职院校的大众化发展,会计电算化教育人才培养要兼顾学生的高素质与实用型。高职院校要以发展地区经济为着眼点,以服务周边为方向,科学配置教育资源,为社会与市场发展培养专业素质较高的应用型人才。
二、会计电算化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缺乏合理的课程体系
随着我国会计制度的改革,高职院校会计课程已进行调整,符合改革经济体制的基本需要。但是会计课程体系难以适应快速发展的信息化形势。一方面,高职院校只开设电算化会计这一主干课程,学习计算机记账等内容,造成会计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操作能力、知识结构难以符合工作岗位要求。另一方面,选择双轨运行的课程模式,一轨是会计电算化、计算机基础等计算机课程;另一轨是财务管理、管理会计、成本会计、财务会计、基础会计等会计专业课程,此模式导致学生只会单轨运行,难以将课程内容融会贯通,其教学效果并不理想,毕业后的学生无法满足会计信息化提出的要求。
2.缺乏双师型的师资队伍
现阶段,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大部分授课教师的专业知识很丰富,但专业实践能力较差,从业经验明显不足。会计专业教师没有从事过会计工作,很多教师未获得专业技能证书,缺少能力全面的双师型教师,很多高职院校均存在此类情况。同时,部分高职院校受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对如何增强教学实践技能没有予以应有重视,对教师到企业开展实践没有制定出制度保障政策与提供政策支持,以课时来考核教师业绩、分配教师收入,以学术论文的层次与数量等教学研究成果作为职称考核的重要条件,而没有将实践教学成果列入考核条件中。高职院校缺少动手能力强、实践经验丰富的师资队伍,对培养技能型、高素质人才具有重大影响。
3.缺乏完善的实践环节
目前高职院校与财务软件公司、会计师事务所、企业的联系较为松散,没有建立起长久、完善的联系机制与合作关系,造成会计电算化教学的实践环节难以建立起持久、良好运行的机制,加之环境与经费的限制,影响实践课程的开展。课程设计的合理性不足,压缩实践教学的时间,所以实践教学还处于走形式的阶段,实践效果差强人意。
4.缺乏健全的评价体系
高职院校缺乏明确、客观的教学评价指标,其评价标准还是学生掌握理论知识的情况,没有对学生技能水平进行全面的评价。现阶段,部分高职院校仍选择理论考试的方法对学生掌握学科知识的理解程度进行考查,只靠此方式评价学生学习效果是片面、主观的,应该让学生模拟操作实践岗位的具体工作,通过财务软件与电子计算机处理财务账目。唯有如此,才能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电算化技能水平。
三、会计电算化专业人才培养策略
目前高职院校会计电算化人才培养存在一些问题,需要从构建课程体系、建立双师型教师队伍、完善教学模式、健全考核标准等方面解决问题,不断完善会计电算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1.建立高职特色鲜明的课程体系
按照目前企业会计特点,需要具有一专多能、实战性、独立性特点的会计人员。在设计专业课程时要培养学生的专业技术能力,就是培养学生在不同单位根据不同业务使用不同软件进行审计、管理、财务分析、编制报表、登记账簿、审核凭证等的能力,以及市场营销、谈判推销、投资融资、纳税申报、沟通协调、电脑操作等能力。所以,首先要符合培养复合型人才的要求,设置系统的课程体系。其次,以培养学生技术应用能力为核心和满足素质教育要求,使学生拥有综合应用能力、专业能力及基本素质,以技能操作课程为主要课程,按照学生的不同能力水平,对教学规划进行修订,设置教学模块与课程模块,全部课程以学生持续发展能力与岗位技术为着眼点,并对部分课程体系及教学内容进行必要的改进与调整。
2.构建双师型教师队伍
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教师一定要专兼结合。重视对教师的培训,重视与国内外职业学校的交流与合作;建立专业教师进入企业进行调研的制度,让教师认识与了解企业出现的问题,并运用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营造以科研推动教学、教学促进科研的氛围,进而提升教师的科研能力与教学水平。学校要制定实施相关政策,建立约束与激励机制,全面激发教师进行实践教学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建立起由企业技术人才、社会专家同行等人员构成的专职队伍。可以聘请实践经验丰富、理论知识扎实的企业会计到学校开展实践指导与举办案例讲座,不但能开阔师生视野,能拉近实际应用与课堂教学的距离,也能优化师资结构。
3.构建顶岗实习与校内实训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高职院校要积极与财务软件公司、会计师事务所、企业建立联系机制与合作关系。运用顶岗实习与校内实训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培养人才。
首先,高职院校要建立起实训室,分为会计电算化和会计手工两个实训室,按照任务的不同,设置审计业务、账务管理业务、纳税业务、会计业务等模块,让学生开展模拟训练。在实践教学时要将电算化与手工实训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电算化能力与提高学生手工开展业务的能力,两者兼顾,全面发展。
其次,通过顶岗实习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高职院校要建立顶岗实习计划和实习基地,让学生轮流实习与观摩,将顶岗实习能力、实践能力与理论知识相结合,全面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另外,在顶岗实践期间,教师要安排实习项目,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发现问题,再以理论知识进行补充,使理论与实践实现良性循环,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4.制定科学的教学考核标准
高校要建立起完整、科学的实践教学考核体系,这不但是培养方式和学习目标,也是政策导向。考核内容包括教学效果、问题分析能力、动手能力及职业道德等。这是建立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和机制的关键环节。由人文专家、企业、学校等方面共同建立技能考核组织,丰富技能考核形式,完善技能考核策略,进而有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与综合素质,规范实践教学,通过制度来确保实践教学的正常运行。
会计电算化专业在设计课程和组织教学时要特别重视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与综合素质,培养掌握计算机数据处理、设计技术与系统分析、财务管理理论与会计基本理论等知识,具有创造性与专业能力的复合型应用人才。
但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模式上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缺乏合理的课程体系,缺乏高素质师资队伍,缺乏完善的实践环节,缺乏健全的质量评价体系。应该全面分析问题,提出建立高职特色鲜明的课程体系,构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立顶岗实习与校内实训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制定科学的教学考核标准等,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满足社会服务、管理、生产第一线对人才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