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上市类商业企业管理效率抽样实证分析 管理效率问题,重点是商业企业的管理效率如何定位,并基于定位结果给出提升路径。对于如何解决这类问题,研究初期未找到系统性解决方案。因此,首先从已有的同类型研究成果入手。通过研究发现,现有成果多集中在宏观理论分析层面,或者是集中在专属行业领域的研究成果。在宏观理论分析层面,仅仅是对管理效率概念的产生由来与发展给出了充实论证,但是对于在实证中如何具体测度未给出明确阐述。在专属行业领域的研究,则是以商业银行和保险行业为示例,对管理效率进行非投入产出视角的分析。因此,无论是两类中的哪一类分析成果,都很难向全行业进行可复制的推广。基于此,本文尝试以投入产出为分析视角,对具有统一规律的产业发展进行挖掘,将产业规律转变为模型,以最优化分析方法确定产业实现最佳管理应该满足的模型理论解。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再次对凸规划和最优化分析领域的成果进行深入研究。通过对这两类成果的研究,并结合自身已经掌握的理论知识与分析方法,确定了采用带有约束的最优化模型(有约束的最优化模型简称OMC,下同)来解答研究之初提出的疑问。
企业管理效率理论探究提出OMC框架
(一)总体分析
通过对产业发展进行深入分析,发现其主要满足以下六大原则:
原则一,同周期内产出与投入之间必须存在关联性关系。这一原则确保了要素确定为投入要素必须是满足关联性要求的,即不能随意将要素设置为投入要素。原则二,产出关于投入的边际效应是逐步递减的。这一原则明确了在投入要素中不存在任意长板,具体而言,不能通过无限制追加某一要素的投入实现产出递增。这一约束与现实情境完全一致,在现实中对非垄断性企业而言,通过追加某一要素的投入量,无法实现在任何时期内均达到产出增加。原则三,产出关于投入具有递增效应。这一原则约束了投入要素的增加,在一定范围内可以实现产出增加。这里所说的范围,是指不违反原则二的前提范围。原则四,同周期内的产出边际效应要显著大于投入的边际效应。这一原则阐释了通过要素投入时间的产出边际增加必须大于对应的要素边际投入量。这一原则实质是投入增加必须带来回报更大规模的增加。只有这样,才有可能保证企业经营发展在合理范围内展开。原则五,同周期内,要素投入应满足边界约束。这一原则源于企业发展,受到其所处的环境和财力情况约束。有限的财力决定了其经营发展不可能无限规模发展,因此要素投入量必须满足一定的上限投入要求。同时,要素投入也必须满足下限要求,这是由产业的投入最小规模约束所决定的。原则六,要素投入不能为负向,产出也不能为负向。这一点要求由产业特性决定,产业投入与产出为有形和间接有形。无论是前者还是后者,产出都是真实存在的;同理,在投入中,也存在同样形态,由此决定了产业特征不同于纯粹的数字游戏。
上述六大原则,明确了产业发展必须具备的宏观原则。在绝大多数产业中,都是隐含满足这些原则的。在这些原则下,如何实现产出最大化,从而实现企业发展的最佳,是本文研究的核心。针对这一问题,下文通过模型化的理论论证,对实现最佳发展给出对应分析论证。
(二)模型分析
式(2)代表投入要素的贡献系数与该要素的投入量之间要保持平衡,且这一平衡性在所有要素间均同等呈现。式(3)代表所有投入要素的贡献系数总和必须小于1,并且单个投入要素的贡献系数应该大于零且小于或等于1。这样,对于如何实现最佳产出,从要素投入的角度就有了明确界定,即单个要素与所有要素投入量与贡献系数必须满足上述两类约束才能实现最佳产出。
企业管理效率实证研究基于OMC分析框架进行
(一)对象选取及指标确定
选取在我国国内主板市场上市的公司作为实证研究对象。同时,为了实现效率分析的广泛性,特选取三类上市企业作为研究对象,这三类企业分别为医药类、汽车类、军工类,在每一类中选取10家企业作为具体研究对象。基于理論与实证结合的要求,深入分析后得到了如表1所示的指标表。
(二)模型分析
在上述分析中,已经明确了研究对象及分析指标。下文通过关联性分析确定投入-产出模型,并在此基础上,对3大类行业的30家企业进行具体效率分析。
关联性分析。关联性分析调取所有研究对象的历史财务数据(数据以年报为准),采用计量经济分析软件EViews7.2进行分析,确定了在单个类别内部存在的整体关联性结果,具体如表2所示。
从表2中可以看出,在三类企业中,与产出存在关联性的因素大体一致,但是依然存在细微差别。就一致部分而言,员工薪酬总额、管理费用、研发费用这三类投入与产出均存在显著性关系。就差异部分而言,医药类在从业总人数上与产出存在关联性关系;汽车类则在固定资产投资总额方面与产出存在显著性关系;军工类更加强调从业总人数与产出之间的关联性。下文的效率分析,就依托如上的关联性分析结果进行更进一步分析。
效率分析。在之前的理论分析中,已经确定了实现最高效率应该满足的条件。这三个约束从表面看来是彼此孤立的,很难融合。但是采用加权欧式距离的分析思想,即可将貌似孤立的指标融合为唯一指标,此数值越小,就代表每一个投入要素的贡献系数总和越接近其上限。这样,通过融合式处理,得到了最终的判定效率依据,由此得到三类企业各自的效率排名,具体如表3所示。
在医药类中,海王生物的效率最高,双鹭药业的效率最低,其它8家企业效率居中;在汽车类中,长城汽车的效率最
高,中国汽研的效率最低,其它8家企业效率居中;在军工类中,航天长峰的效率最高,国睿科技的效率最低,其它8家企业效率居中。从行业角度来看,医药类整体效率最高,汽车类整体效率次之,军工类整体效率最低。这一点较为容易理解,三个行业中,医药类开放时间最长,竞争程度最为激烈,所以整体效率最高;军工类企业开放程度较差,竞争并不充分,所以整体效率相对较低。
(三)效率提升建议
通过上述分析,明确了行业内与行业间的效率差异,确定了医药类企业的效率最高,军工类企业的效率最低,汽车类企业的效率居中。对于三类企业而言,应采取何种措施,实现其效率的更进一步提升?
就此疑问,建议从总体上进行调整。首先,是确定行业的开放性。对于可以交由市场决定的必须交由市场决策,不能人为设置行业壁垒或者是行业准入门槛。其次,对国有经济、民营经济应该一视同仁,不能采取差别化对待。只要是技术水平和管理能力达到行业最低要求的,都应该准许进入该行业,决不能针对民营经济设置人为障碍。在行业内部,应以行业龙头企业为学习榜样。通过比较,对照分析,确定自身差距,提出系统性解决方案,缩小差距,提升潜力。最后,对企业发展,从自身角度出发,从投入产出视角展开分析,确定自身发展的短板,确定自身优势,补齐短板,巩固优势,缩小与行业内龙头企业的差距,实现企业自身发展更上一层楼。以这种精准发力、定向发力,通过企业自身做大做强的方式,不仅实现自我价值,而且将改革开放的红利向全社会释放。
结论
如何协助商业企业提高自身管理效率,助力其实现更高水平的发展,这种助力必须是基于定量分析提出的富有针对性的方法,是针对具体商业对象的方法,实现上述目标是本文研究的核心。在研究中,通过对已有同类型成果的分析,发现现有成果多是集中在宏观理论分析层面,或者是集中在专属行业领域的研究成果。所以,对本文研究所期望解决的问题不适用。因此,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并结合研究团队的分析成果,采用了带有约束的最优化模型作为分析框架。通過对提出的该自主分析框架进行理论分析,确定了最优管理效率实现应该满足的两类条件。在此基础上,选定我国国内上市的三类商业类企业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实证分析。通过定量分析研究,不仅确定了选定的三类商业企业的管理效率差异,而且基于该结果给出了效率提升的对策建议。这些建议主要围绕产业准入、行业管理、自我定位给出。这些对策建议与之前理论分析中提出的六大原则完全吻合,并对商业企业发展具有前瞻性指导意义,因此可以认为给出的效率提升对策建议是满足市场要求与企业发展自身要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