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不适合引入企业管理模式 在期末教职工总结大会上,校长照旧公布着期末考试分数不达标的班级和学科,并且通报了这些不达标科目任教老师的名字。与往年有所不同的是,校长最后还要求这些老师利用暑假期间写一份一千字左右的检讨书,说明任教情况:为什么学生会考差。
全校教师一片愕然!
暂且不问这种在全校教师会议上的惩罚对教师心灵和尊严上的伤害和颜面上的难堪,单单只看这种竞争模式:就凭一次考试成绩就决定了学生的输赢,决定了教师的成败,这样公平合理吗?
现在越来越多的学校引进了企业管理的竞争模式,强调教学成果的效益化。诚然,引进竞争机制很有必要,这样可以激发员工的斗志,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企业效益自然也会跟着上涨。可是学校适合引进这种竞争模式吗?
企业和学校有着本质上的区别。首先,在企业,员工生产的是没有生命、没有意识的产品,企业员工也能够通过自身的主观性,比如勤劳奋斗、加班加点等方式来提高业绩,甚至超额完成任务。但在学校,我们培养的是活生生的学生,他们本身有主观能动性,学生之间又存在差异性,所以不管教师如何认真地备课、严谨地教书,如何迫切地希望学生考好,总有一些学生考得好、一些学生考得差,这种现象无法避免。其次,企业看重生产结果,看重员工带来的经济效益,而这种效益在短时间内是可以显现的。而学校除了看重教学效果外,更看重教育过程,看重教育学生的方式方法,看重学生身心是否健康发展。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的效果并不像企业那样可以立竿见影,它往往需要几年或者几十年,甚至更漫长的时间才会凸显出来。如果我们过于急切地关注教育效果,只会让教师变得急躁不安,不能靜下心来认真研究学生、研究教法学法,看不清孩子的心态、成长,迷失了教育的方向。为了提高学生的成绩,教师可能会不惜牺牲自己的休息时间,不惜采用一切手段,不断地模拟考试、占课,逼迫甚至体罚学生学习,以此提高学习成绩。这种恶性教学一旦不断循环下去,不仅会降低教师的职业幸福感,还会无意识地让同事之间形成各自为阵、无沟通交流、不合作的局面,更会造就一批有学识无能力的人。再者,如今社会,不管是对员工的管理还是对老师的管理,我们都强调以人为本,从人的实际情况出发。制度是死的,但是管理者是活的,我们不要求管理者讲人情,但是管理不能没有人性。毫无人性的管理不仅不能激发老师们爱岗敬业的意识,还会让老师们心生憎恶。所以相对于竞争,我们更看重合作,更看重老师们彼此互助、团结一致所带来的双赢。综上所述,作为教师,我们要切记教育的实质,要耐得住寂寞,放眼远方,不能急功近利,被眼前的蝇头小利迷惑了双眼。
那么在学校实施什么样的竞争模式才合适呢?给更多的教师提供发展的平台,让他们各司所长,各展其才,各尽其用,彼此团结
,共同进步,优异者树立榜样,落后者积极寻求帮扶,而不是一味地批评指责;班级之间的评比要更多地从班级集体荣誉感、班级常规建设等方面进行考核,淡化学生考试成绩对班级的影响;学生则要更多地从遵纪守法、尊师爱幼、关心热爱同学、热爱劳动、积极参与集体活动等方面进行评优评先。让更多的教师向优秀者看齐,甘愿跟随优秀者的步伐,形成一个团队,一起去探索、实践,或许这样的竞争模式更能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提高教师的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