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能大赛背景下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模式探究
江苏省财会技能大赛已经举办了数届,从校级竞赛、市级竞赛到省级竞赛层层选拔、逐级竞赛,已经实现了规范化和制度化。2011年会计专业技能国赛除了点钞、传票翻打两个项目,会计电算化项目也被列入了国赛项目。会计技能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被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一、问题的提出
对于职业学校而言,其培养目标指向性很具针对性,即培养适应当前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技能大赛就是要将技能内化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过程中,内化到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的功能中,实现技能大赛由阶段性工作向常态性工作转变,由少数师生参与向全体师生参与转变,真正形成普通教育有高考、职业教育有技能大赛的新局面。但是,客观地分析,就会看到,当前职业学校技能大赛背景下的课程教学模式也有不尽如人意之处。如何在技能大赛背景下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笔者以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为例作一分析说明。
二、会计电算化技能教学存在的问题
作为技能大赛项目之一的会计电算化教学重点之一,在于如何通过教学更好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相应应用能力,但现实中却存在不可小视的问题。
(一)会计电算化教学目标定位并不明晰
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会计电算化课程的教学目标应该区别于专业培养目标,然而很多院校会计电算化教学目标定位并不明晰,常常把会计信息系统开发、会计信息系统的运行和维护、会计软件的基本操作等内容混淆不清。此外,就笔者的调查了解,会计电算化课程一般学校开课一学期,包括实训上机的总课时从54课时到72课时不等,在这样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完成教学任务,只能保证理论与上机课时比例为1∶1甚至1:2,并且在对整个财务软件的讲解时也只能选取重点环节进行介绍,学生只能学到一些最基本的原理和简单的操作。
(二)课程教学方法呆板、教学手段陈旧
目前,仍有院校采用黑板加粉笔的手段来讲述电算化课程,将本应生动和形象的讲解变成了呆板的描述。而一些采用了财务软件结合教学的学校,教学方法与手段也存在很多不合理的地方,有的在课堂上满堂灌输有关会计的原理及方法,全盘讲述会计理论,很少甚至不安排手工和计算机模拟实训。而大多数院校教学中,教师一般采用理论授课和上机实践相结合的方法,理论课在教室进行,以教师讲授为主;上机课在机房进行,学生在操作过程中按照上课的笔记或者例题机械化操作,由于没有给学生独自思考的时间,无法使学生形成比较系统性的认识,使得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三)课程教学考核评价模式不合理
传统的期末一次性考试考核方式并不利于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这使得大量的学生为应付考试而死记硬背。目前在会计电算化课程的考核方面,各高校做法大相径庭,实验考核的合理性和科学性有待提高,有的高校要求学生按给定的业务资料通过运行会计软件完成会计核算,有的则利用现有的会计电算化初级或中级考试软件包进行考核。此外,教师评卷一般采用人工方式,教师评卷工作量大、效率极低。并且由于学生在实训过程误操作或者电脑问题,会计软件会出现异常情况或者数据无法保存,教师在阅卷时也可能由于这种情况而导致无法给分。
三、会计电算化技能课教学对策
会计电算化不是一门纯技能的课程,必须同时具备会计和计算机两方面的能力,包括基本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并且它是建立在学生掌握了基础会计、财务会计等课程的知识和手工做账流程技能的基础上才能开始学习,是典型的理实一体化课程。作为技能大赛重要项目之一(占国赛60%)的会计电算化,从哪些方面着重和突出课内和课外有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效果,是非常重要的。
(一)揣摩大赛内容和评分细则,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会计专业会计电算化技能国赛内容运用记账凭证核算形式,使用畅捷通T3企业管理信息化软件作为核算工具,完成30~40笔经济业务处理。
账套初始设置占10%,会计凭证填制占60%,凭证审核、记账、期末处理、对账结账占20%,报表处理占10%。其中,占分比例最大的是会计凭证的填制,达到了60%。会计凭证的填制依托基础会计、财务会计等理论知识和识别原始凭证的准确性、凭证录入的速度,这一方面作为任课老师可在账务处理这个模块的重点、难点反复强化,凭证录入的准确性是前提,速度是必要条件,两者都达到才能万无一失。如果没有识别凭证的准确性,比赛后的结果可能会令参赛队员、教练、参赛团队都会大失所望,因为按照会计工作流程,從建账开始、账套初始的设置、会计凭证的填制、凭证的审核、记账、期末处理、对账和结账,直至编制报表结束,报表的正确结果来源于凭证填制的准确性,这是一个多米诺骨牌的连锁效应。所以抓全局中的重点和难点,才能赛出令人满意的成绩。[1]
(二)有效地备课
传统的备课是一人备课,高耗低效,应充分发挥教研组的集体智慧,同课头一起备课,资源共享,充分利用现代科技网络资源,以学生为本,以教者为主,采教研组之所长,最终达到低耗高效。应做到以下6备。
1.备学生。即从各班学生的实际水平出发,因人施教,既要照顾全部又要考虑个体差异,使教学效果符合学生实际。
2.备标准。即按照院(校)课程标准或技能大赛所规定的目标和提出的原则、方法,达到课标所要求的水准。
3.备教材。即熟练掌握软件的全部内容和框架结构,包括双基(所需支撑的基本理论知识、基本操作技能)、三性(思想性、科学性、系统性)、三点(重点、难点、疑点),创造性地使用、整合教学内容。
4.备活动。即要从实际出发,讲求有效,灵活运用设疑、自主或合作、探究、归纳等各种教学模式,形成适合本班学生、本节课的教学特色。
5.备板书。即要分析软件模块与子模块,理清脉络,抓住中心,用简洁的文字,把一节课的中心内容和重点展现于黑板上,让学生易于理解,便于掌握。
6.备资源。即应以某企业某月的业务为素材,结合软件的某模块或任务,来备出与该模块的学案密切联系的生活案例。[2]
(三)改善课堂教学
1.内化教学模式,增强课堂学习效果。设疑探究归纳模式让学生学得扎实。依据学生的特点、知识能力状况和教学规律,以问题为中心,在发现中学习,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参与学习过程,学生就能够在教师设置的特定情况下观察、思考、分析、解决问题,深化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从而实现教学目标。教学模式的具体步骤分为五步:知识准备设疑思考讨论交流启发总结布置作业。因此,整堂课的教学流程清晰、流畅,有阶梯性,一环扣一环。
2.设置岗位模式,加强专业角色意识。会计电算化工作规范中必须设置电算化会计岗位,主要有会计主管、总账会计、出纳、购进、销售、仓储等岗位。每个学生按照岗位分工在模拟企业环境中担任一定角色,完成某个企业的账套后,再模拟另一个企业的账套时可进行岗位角色轮换,循环进行,使学生了解不同岗位的全部操作流程,实训也相对具有较强的仿真性。岗位模式就是创设会计业务情景,按照会计业务工作流程组织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创造教与学和师生互动的企业财务活动的仿真情景,产生一种行为理论的假设,从而形成有助于师生互动,特别是学生主动参加学习的情景。[3]
3.小组学习分工,高效完成学习任务。根据多元化智能理论,学生是存在个体差异性的,这同样也表现在技能实训学习中。在经过了教师主训课(以教师演示为主的实训课)学习后,一个班级中总会有少数几个学生对于本实训项目技能掌握得较好,作为实训课教师应该很好地利用、发挥其积极作用,让这部分学生担任辅助实训教师,在助训课(以学生为主的实训课)中发挥作用,这样小组学习合作制就应运而生。学生可以在组长的带动下,共同提前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也可以在发现问题后,由组长带领查出原因、解决问题;如果组长没解决问题,也可由小组的其他成员来找到原因共同解决;如果這一组的问题该组没能解决,由老师协调或由其他小组来帮助解决。
4.设置模块学案,培养综合能力。会计电算化软件根据会计制度要求在设计时按照模块进行,任课老师可根据某企业某月的业务(从建账开始到该月发生的业务原始票据),依据模块学案来进行案例教学。案例型教学方法在注重会计理论教学环节外,更注重实验教学环节,通过这种教学方法,可以使学生具有实战的经历,促使学生勤于思考、善于动手,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5.加强实践教学,实现企业对接。会计电算化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如果只是关注课堂教与学,不让学生真正去实践,会看不到效果。所以应做到以下三点:(1)在理论课中穿插实践教学,如学习基础会计课程中关于账务处理这一章节,可穿插原始凭证的填制与审核、原始凭证的认识、记账凭证的填制与审核与账簿的登记等内容的实践教学;(2)在基础会计和财务会计理论课结束后,再集中安排一周的手工模拟实训,让学生全真模拟某企业某月的会计核算处理程序,增强对会计工作的感性认识;(3)增加与会计电算化同步的全内容、全方位的实训。这样分散的、集中的和全方位的三阶段实训切实有效的夯实了学生的专业底子,实现了与企业的对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