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会计软件的发展,很多大中型企业都安装了会计软件来替代手工完成经济业务的处理。在会计工作岗位中会计电算化的地位日益重要,各高校纷纷把《会计电算化》课程设定为会计等相关专业的主干必修课。但《会计电算化》课程实验教学目前尚存在不少问题。如何通过实验教学改革更好地培养和提高学生在会计电算化操作方面的能力,逐渐成为《会计电算化》课程改革和教学的重要课题。笔者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积累和分析,认为在课程实验教学改革方面,应在教学目的、教学课时、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和教师素质等方面多方位地进行改革。
一、《会计电算化》课程简介
(一)会计电算化的含义及作用
会计电算化是以电子计算机为主的当代电子技术和信息技术应用到会计实务中的简称,是用电子计算机代替人工记账、算账和报账,以及部分代替人脑完成对会计信息的分析、预测、决策的过程,其目的是提高企业财会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从而实现会计工作的现代化是一个应用电子计算机实现的会计信息系统。会计电算化实现了数据处理的自动化,是人与计算机的结合,基本构成内容包括:会计从业人员,计算机等硬件设备,系统及应用软件,信息资料和相应的规范、制度。其中最核心的部分是会计软件。
会计电算化的发展,为传统的会计注入了新的内容和活力,使会计的核算方法和工作程序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其作用主要表现为:(1)提高了会计工作的效率。实现了会计电算化的企业,计算机替代传统的手工劳动,快速地完成信息的收集、处理、传递和存储,把会计人员从繁琐的数据抄写和计算中解放出来,大大地提高了会计工作效率。(2)保证了会计信息的准确性和及时性。会计电算化对于会计数据处理方式具有特殊性,只要记账凭证输入无误,会计信息的准确性就能得到保证。同时,会计信息也能更及时地提供给信息相关使用者。(3)会计的职能多样化。随着会计电算化技术的发展,会计软件中设计的系统和功能逐渐丰富和完善,会计的职能在核算和监督的基础上发展为集预测、决策、分析、核算、控制等为一体的多职能管理体系。(4)节约了会计数据、信息存储空间。会计电算化下,会计的所有数据和信息都是存储在磁性介质中,计算机内存、U盘、磁盘等都是磁介质,不仅存储空间得到了大大的压缩,而且更加便于安全传递。
(二)《会计电算化》课程定位和培养目标
《会计电算化》课程是会计专业的必修科目,也是会计专业的重点科目。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会计工作的智能化要求越来越高,当初的手工账簿已经不再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需要。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会计电算化已经成为会计从业人员必备的技能,会计电算化的教学质量也日益受到重视。
《会计电算化》课程是中、高职院校中会计电算化、财务管理等专业的一门专业主干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了解会计电算化原理,重点掌握一两种常用会计软件的操作使用方法,能分析所接触会计电算化软件的功能,判断软件质量的优劣;要求学生能应用电子表格软件等进行一些财务分析工作。通过教学培养学生应用计算机和财务软件进行会计业务处理的能力,使学生成为理论基础扎实、实践操作技能娴熟、满足社会需求的复合应用型人才。
二、《会计电算化》课程实验教学现状及问题
(一)教学目标定位模糊
会计核算软件的教学,基本都强调了操作性,而忽略了软件的维护、开发和创新。以山东省的高校为例,目前山东省所有高校的会计专业课程都开设了会计电算化课程,而且基本都能实现较高的会计电算化考试的通过率,但是均处于初级阶段,也就是掌握会计电算化的基础操作技能,而对于中级的基本掌握会计软件的维护技能和高级的能从事程序设计和系统设计工作这样更高要求的教学基本没有开展。
(二)教学课时有限,理论与实践教学难以均衡
《会计电算化》课程课时严重不足,学生上机练习时间有限。大多高校课时安排在50-70课时之间,课时严重不足。
有的高校理论讲解与实验上机比例分配为2:1,导致实践上机课时偏少,学生操作技能难于提升;另外,学生大多没有电脑,计算机操作水平薄弱,只能通过每周3-4个课时的实验上机进行练习,大多高校实验室建设工作滞后于学校招生规模的扩张,学生动手能力不足而上机锻炼机会偏少,前后业务间的连续性、衔接性亦不足,直接影响教学的效果与质量。
有的高校片面强调操作而忽略理论知识的教学。目前各地的会计电算化考试都是机考。以江西为例,会计电算化考试分为两个部分:理论部分和操作部分,分值各为100分。理论部分有涉及计算机方面的基本知识,也有Office办公软件的知识,以及部分会计电算化方面的知识;操作部分以用友财务软件操作系统中的系统管理、总账系统和报表系统作为考试内容。由于操作部分的考试很强调熟练性以及考试设置的100分钟时长限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往往把重点放在了操作的教学和练习上,忽视了理论知识的基础性,所以考试成绩很容易出现理论成绩差,而操作成绩好的不平衡现象。
(三)教学内容单调落后
高校会计电算化课程可分为财务链、供应链两大部分。财务链主要包括总账、固定资产系统、薪资管理系统、UFO报表系统等内容,供应链部分主要包括采购管理系统、銷售管理系统、库存管理系统、存货核算系统等模块。受课时限制,高校在《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中,通常只选用市场上使用较多的通用财务软件(如用友、金蝶等)演示版,然后选取软件配套教材,模拟一个企业一定会计期间的经济业务进行会计账务处理,主要以财务链为主,即以总账系统为核心,兼顾固定资产、薪资、UFO报表等模块,而对比较重要又较难掌握的供应链不做要求,对于软件中的财务分析、决策系统更无法顾及。此外,教学中只选用单一财务软件,学生对其他会计软件适应能力较差。此外,教材内容不够新,多年长期使用同一本教材,内容早已滞后,没有做到及时更新教材和教学内容,跟不上实际应用要求。学生在学校花几年时间学来的知识似乎与社会是脱节的,学而无用感就会十分强烈。
(四)会计电算化实践不足
会计电算化离不开计算机,对计算机操作的熟练程度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率。教学主要以理论为主,而缺乏实际的操作,所以,学生们对于许多知识的应用只知道步骤,而不能掌握其正确操作方法。因此,会计理论知识还需重视计算机实际操作,是目前会计电算化教学上比较缺失的地方。电算化的另一个重要应用就是财务软件,财务软件的应用能够大大提升财务工作效率,在节省大量时间的同时还能够提高工作准确率。但是,就目前的教学来说,财务软件只是一个名字,很少真正的去应用,学生们缺乏动手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
(五)教学方法单一,创新性不足
当前大多高校将《会计电算化》课程的实验教学安排在公共机房或会计专业实验室内进行,教师结合教材边讲解理论边操作演示,学生通过完成具体任务,进行知识点的巩固练习。大多学生只是生搬硬套,缺乏对课程体系的整体把握。教师教学方法大多选用讲授法、案例演示法,每节课模式较为单一,学生新鲜感不足、兴趣度不高,教学效果难于保证。
(六)课程考核方式重期末、轻平时,考核方法单一
大多高校对于《会计电算化》课程的期末总成绩以学期末的考试成绩为主,即以期末的一张理论试卷定成绩,或以上机操作练习定成绩,仍然对学生的过程性考核体现不足。即便高校采取平时成绩(一般占比30%)与最后测评成绩(一般占比70%)相结合,也只是参考平时出勤率与作业成绩,对于学生平时知识点的掌握情况、操作水平考核体现有限。
(七)师资力量不够,教师综合素质不足
随着会计软件的商品化,商场上有很多品牌和版本的软件在销售,由于高校教学目标的局限性,往往需要选择利于考试的软件进行教学。目前适用于从业资格考试的用友软件的价格偏高,高校用的教学版价格基本都在十几万元以上,这样的价格,往往使得学校力不从心。而伴随着软件的研发和发展,几年就会出现新版本的软件,很多高校购买的软件无法紧跟步伐进行升级,同时升级也会给学校产生不小的费用。教师的培训也没有能够跟上软件版本的更新。当前高校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师中真正接受过会计电算化高等教育的复合型人才较少,当前高校大多数任课教师大部分非会计电算化专业毕业,毕业后直接从教,财会专业知识、计算机专业知识难于兼备,实践经验有所欠缺,制约着会计电算化教育的发展。
三、《会计电算化》课程实验教学改革建议
基于以上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笔者总结多年的教学经验,提出《会计电算化》课程实验教学改革建议。
(一)改进培养目标,明确课程定位
高校《会计电算化》课程培养目标应定位为:以会计电算化通用财务软件操作能力为基础,以系统管理能力和日常维护能力为主导,具有一定的管理信息系统开发基础理论,能够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对软件二次开发提出合理建议的会计电算化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结合上述培养目标,《会计电算化》课程应具有突出实践性、技能操作性、岗位适应性的特征。明确了这一培养目标和课程定位,就对本课程的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实践教学体系等有了更高的要求。
(二)合理安排实验教学课时,平衡理论与实践教学
高校可以根据日常教学安排、实验室使用情况,为《会计电算化》课程增加30-50课时,总课时可安排在120个左右,可将理论讲解与实验上机比例分配为1:1,使学生有足够时间掌握财务软件常用模块操作技能。鉴于本门课程技能性要求较高,分散教学不利于业务操作的连续性,课时安排上可进行四节连排并尽可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可先安排单项任务训练,然后进行综合实训。
(三)及时更新教学内容
高校教师在《会计电算化》课程实验教学中,不仅要重视财务链的教学与练习,还要系统全面讲解与演示供应链的具体操作,并增加财务分析与决策系统的教学,使学生全面理解与掌握会计电算化操作技能。在教学中尽量增加教学软件种类,使学生做到触类旁通。此外,及时更新教材和教学内容,及时替换旧教材,紧跟时代步伐,使学生能及时掌握会计电算化操作的最新知识与技能。
(四)增加軟件模拟操作课程,重视实践教学
会计电算化的重点在电算化三个字,而这三个字的内涵就是实践。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习资源,合理安排学生的实践课程,在现有教学设备基础上,尽可能的让学生多进行实际操作,学以致用才是学习的最终目的。计算机上机操作,注重各种不同财务软件的模拟训练是十分必要的。例如: 许多大中型企业使用的ERP软件是一款综合性较强的管理软件,管家婆、用友等是基础软件,可以让学生了解更多会计电算化方面的知识,是当前模拟教学的重点内容之一。
(五)丰富完善教学方法
大学课程教学应专注于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并能运用书本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会计电算化》课程实验教学需开拓更为合适的教学方法,进行大胆创新,提升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高校《会计电算化》课程实验教学要培养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兴趣,调动其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并重视对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其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学以致用。具体来说,要根据会计电算化课程和该专业学生特点,在会计电算化教学中综合运用项目驱动教学法、实践教学法、图示教学法、设错教学法和翻转课堂教学法等新型教学法。
(六)重视过程性考核,安装无纸化测评系统
当前会计专业学生的大多考试已实行无纸化,在实验室安装无纸化测评系统已成为大势所趋,学生可以直接在该系统平台进行专项练习、模拟考试,由软件供应方提供技术支持、及时更新,在练习模式下学生可进行单题评分,考试模式下学生交卷后系统自动判分传送到服务器,方便教师及时查阅考试成绩。在日常教学中,可以组织多次考试,使讲练考融合,充分发挥无纸化测评系统的优势,加大过程性考核力度,督促学生努力学习,提升学生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操作的熟练程度。
(七)引进与培养人才相结合,提高师资综合素质
《会计电算化》课程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对于任课教师而言,要想将本门课程上好,不仅要有丰富扎实的理论功底,而且需要具备娴熟的会计电算化系统管理技能、精通财务软件和计算机操作,综合素质、实践技能要求较高。高素质的师资团队对于会计电算化人才的培养至关重要。针对会计电算化师资问题,可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一方面,招聘高素质的专业人才,特别实践经验丰富的毕业生;另一方面加强对现有师资的培训。高校可聘请会计财务软件专业技术人员为会计任课教师举办专题讲座,特别是有关财务软件日常的数据库维护、营改增下财务软件新变化、新功能;高校亦可鼓励相关教师到会计财务软件公司或者实行会计电算化的企业进行挂职锻炼,增加会计实务经验,优化会计电算化教学。当然作为教师个人,要坚持活到老,学到老,不断更新现有知识结构,时刻了解会计电算化发展新动向并运用于日常教学之中,为学生成长成才贡献力量。
总之,《会计电算化》课程实验教学应立足高校发展现状,迎合时代发展潮流,突出职业教育特色,不断开拓新的教学方法、丰富教学内容,注重学生学习的过程性,切实培养出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会计电算化人才。为此,需要付出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会计电算化》课程实验教学改革任重而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