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山村网

企业人力资源激励和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思考

2019-02-03 12:06:14浏览:786评论:0 来源:山村网   
核心摘要:任何社会组织的存在与发展离不开顶层设计,也离不开对构成组织细胞的人力资源的管理。在经济转型的今天,企业对人力资源管理的着

任何社会组织的存在与发展离不开顶层设计,也离不开对构成组织细胞的人力资源的管理。在经济转型的今天,企业对人力资源管理的着眼点不仅仅局限在知识和技能的提高上,更重要的是采取各种激励手段,激发员工的潜能和创造性,使其自觉自愿地投身于企业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思想政治教育以自身的激励作用为导向,动之以情、导之以行,充分发挥其本身的激励功能是完善企业管理的客观要求,也是企业实现发展的内生诉求。

一、企业人力资源激励的必要性

任何组织的管理所追求的目标都是提高组织中个人和团队的绩效,而组织管理中提高个人绩效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激励,在人力资源管理中,激励是一个核心的手段,激励以其自身所具有的煽动作用能够帮助员工升华思想观念、起到招贤纳士、留住员工的吸引作用。一个企业的管理能否产生实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各项制度的安排设置是否具有激励作用。企业思想政治教育是企业在关注员工的思想行为、把握员工心理特点的基础上,将企业倡导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规范政策等施加于员工,达到改变员工的思想、行为的目的。企业思想政治教育者在鼓励员工努力学习、工作、劳动,并对他们的良好言行给予肯定的评价和各种形式的鞭策中所具有的激励功能,所起到的激励作用对实现人力资源激励具有重要的价值。

二、现代企业人力资源激励的现状

在今天以人为本的环境下,企业肯定人力资源对自身的长远发展以及竞争力的提升所起到的作用,在对人力资源进行激励时也重视从员工的立场出发,关注员工的需要。但企业自身的性质又决定了企业在运行中存在着人力资源激励不到位的情况。

(一)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脱节

目前,在企业中更多的是采用工资加奖金等物质激励,这种激励往往以规章制度的形式确定下来,并要求用相应的短期绩效来衡量,诱导员工采取更加有利于自身的短期行为,一定程度上与社会的主流价值取向相违背。员工是一个立体的人、社会的人,绝不是单纯的理性经济人。员工除了对基本的物质条件的需要,还有着对友谊、尊重、信任等较高层的、社会情感性的、复杂多样的需要。在企业中发生的员工频频跳槽的现象固然有员工对现有的工资、奖励机制等制度化管理的不满,但对员工的情感、自我实现等多样化需求关注度不够也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但企业本身的性质决定了企业是一个追求经济利益的组织,再加上员工的急功近利、追求物质的本性,企业运行中更加侧重于对能够直接产生经济效应的方面进行激励,对精神激励欠缺,精神激励具有间接性、隐匿性、信息透明度低、可比性差的特点,不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这些都导致了企业在激励的过程中患了重物质轻精神的麻痹症,出现了物质与精神相脱节的现象。

(二)激励场域氛围不浓厚

激励需要在一定的场域中进行,对员工的激励很大程度上受到周围环境的左右,在企业中这种激励环境主要是指企业文化。企业文化的核心是共同价值观的塑造,是员工对企业的价值体系,思想信念的认同。企业文化在润物细无声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员工对激励因素的消化、吸收。企业文化氛围的营造得益于每一个员工的共同努力,而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思想观点交流、交融、交锋,人的自主选择性和主动能动性得到空前的发展,员工在趋利本性的驱使下对企业的认同感不强,企业缺乏凝聚力,往往造成个人价值观念与企业共同理念的断层,这在某种程度上对共同价值观的认同形成了阻抗,不利于企业浓厚文化氛围的营造。

(三)主体性意识激励尚缺

人力资源管理经历了从管理科学技术管理向人本管理过渡的阶段,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是当今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思想精髓,在企业中具体而言是以员工为本。在今天,企业管理中领导阶层已经意识到人力资源的重要性,并且设有专门的部门进行员工的培训、教育等各项激励。这种激励不仅仅局限在物质层面,还有思想、精神层面。但在激励的过程中领导者往往是一种居高临下的态度,被激励对象即员工通常采取顺从的态度,被动接受领导者的管理、教育,并且认为只有认真执行上级的指示、命令,完成规定的任务才能得到相应的奖励,员工从思想上认识不到自身对企业的价值,缺乏对自身行为的肯定,这与企业在人力资源激励时缺乏对员工主体意识的渗透、灌输有密切的关系。企业管理层管理策略的实施,目的就是培养员工对组织的服务、效劳的意识,员工的行为越具有服从性,反而越会减少管理层管理的投入,增加其对管理策略可行性的认知,这在无形中弱化了对企业主体性意识的培育,因为员工的主体性意味着思想观念的多元化、多重性。

三、思想政治教育在人力资源激励中的作用

部分企业在对人力资源激励时,不论是激励的内容还是激励所需要的外部环境,都存在着不足,而思想政治教育本身所具有的激励功能又决定了它能够在企业人力资源激励中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其作用具体表现在:

(一)以柔性激励弥补制度化激励的不足

马克思曾说:对不希望把自己当愚民看待的无产阶级来说,勇敢、自尊、自豪和独立感比面包更加重要。[1]在所有的心理学流派中,最为基本的等式之一是:能力激励机制=绩效[2]。由此看来,令人满意的报酬的主要作用就是增强对员工的激励,提高积极性。现代企业在发展中越来越认识到薪酬激励的重要性,在制度设计方面更倾向于通过物质手段起到激励员工的作用。随着企业的发展,单纯的物质激励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员工的需求,因为人的奖惩的本质是精神性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奖惩就是一种精神奖惩[3]。思想政治教育侧重于从精神层面,挖掘人内在的潜能,激发人自觉为组织效力的积极性,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刚性制度激励所带来的缺陷。思想政治教育的激励相对于制度激励不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但做得好积极性则比较稳定持久。美国心理学家赫兹伯格将激励分为两个方面: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管理者在消除员工负性情绪的同时,只能是在维持没有不满意的保健状态,不会对员工激励起到增益的作用。思想政治教育者在激励员工时,要侧重于运用各种激励手段,站在员工的立场上,深入员工的生活把对员工的情感与他们的心理需要有机地结合起来。在工作中员工除了满足低层次的需要外,还有满足和谐人际关系的需要。一些能够为人们提供社会交往机会的职业,能产生较大的吸引力。当思想政治教育者发现员工们追求的是这一需要时,应强调员工的共同利益,开展一些有组织的体育活动,来增进相互间的感情,逐步形成集体公认的行为规范,让他们从职位工作中获得最大的心理满足,体验工作成就所带来的乐趣,而这些恰恰是企业制度化激励所欠缺的地方。

(二)以共同价值观的培育创设良好的激励场域

20世纪80年代得到广泛重视并迅速发展的新人际关系学说强调,以共同价值观为基础的企业文化来激励每一个员工为实现目标去主动、积极、灵活地适应复杂多变的环境,也就是说,企业文化氛围的营造是以共同价值观为基石。在企业中,员工虽然利益千差万别,但都有对共同愿景的期待。共同愿景是组织未来发展目标、任务、使命的景象,是组织全体成员共同发自内心的愿望或意愿,是组织凝聚力的核心[4]。而组织成员共同愿景的形成直接来源于组织对员工需要的满足并提供保护,但更重要的是员工对组织目标与价值观的尊崇与接受。前者是因组织的外在牵动而产生的,是组织与员工的交换性;后者的激励是员工对价值观的顺应内化的升华,是自觉自愿的道德性的活动。思想政治教育的宗旨是求同存异,建立共同愿景,实现共同目标,这一目标的实现是通过向企业员工传递一定的思想道德、政治规范、共同价值观等,使员工在思想、情感上认识到组织的目标并将其内化。思想政治教育者在传递企业共同价值观时,以调动员工个体的积极性为目标,以端正个体的价值观为出发点,促使个体产生内在的需求和情感的共振,形成心理相容相通。行为学家通过实地调研发现,个体行为会对群体行为产生增益或减损的效果,对个体行为的激励会减少或消除群体行为的发生,共同价值观的培育也是如此,先在小范围内形成示范效应,进而带动周边的员工,最终实现激励场域的扩充。

(三)以主体性意识的激励培育主人翁精神

现代企业人本管理的核心是将人力资源不仅仅视为企业发展必不可少的一种要素、资源,更是一种活的具有无限可能性的个体。学者陈怡安教授将人本管理的价值诉诸于:点亮人性的光辉、回归生活的价值、共创繁荣和幸福三个层面。可见在企业中提高人、重视人、实现人的发展是进行人力资源激励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但由于在企业中长期根深蒂固的官本位思想的影响,服从领导安排,贯彻执行上级的命令指示,成为员工一以贯之的做法,员工作为被管理者将自己定位为被动接受者,缺乏对自身主体性的认识以及自我价值的肯定。而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对象不仅是知识、思想、观念的接受者,更是教育过程中的主体,这种角色的转变运用到企业人力资源激励中会使员工意识到自身不再是被动接受者而是主动获取者,不仅仅是各种政策、制度的忠实执行者,更是其中的参与者、制定者。而这需要企业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不断强化员工的主体性意识,扭转员工长期根深蒂固的扭曲的价值取向,使员工在思想层面深化对自我价值的认识,树立我是组织的一员的主人翁价值观,当然这一思想的转化并不是疾风骤雨式的,要经历循序渐进的过程。

(责任编辑:豆豆)
下一篇:

浅析高校会计电算化的教学改革

上一篇:

谈会计电算化对会计工作影响

  • 信息二维码

    手机看新闻

  • 分享到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xfptx@outlook.com
 
0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