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山村网

探究价值论视野中的知识管理要素

2019-02-03 12:09:42浏览:571评论:0 来源:山村网   
核心摘要:知识管理是当代诸多学科关注的热门话题和研究的前沿课题。之所以称为热点,是因为它是以知识为基础、高科技为支柱、人为核心,而

知识管理是当代诸多学科关注的热门话题和研究的前沿课题。之所以称为热点,是因为它是以知识为基础、高科技为支柱、人为核心,而知识和科技所创造的价值已成为社会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的源泉和主要推动力。这样,从价值实现的角度考察知识管理的话,知识管理是一种价值转化过程,是在分析人、知识、信息技术等要素的价值关系中,不断满足社会需求的价值选择和价值追求过程。因此,从价值论的视野对知识管理这一时代产物做出自己的反思,从理性的高度探讨知识管理的实质是必需的。

1 有关知识管理要素的探讨

要素是构成任何一个系统的基本单位,透视知识管理的要素,从根本上分析知识管理内涵和实质是一个基础和简便的方法。

知识管理研究中普遍认可的主要有以下几种:

第一种,美国生产力和质量中心(The American Productivity  Quality Center,APQC)等提出的知识管理流程与战略框架(1997),这个模型包括两个动态的轨道,外面的轨道指影响知识管理的外围环境,即促进技术、文化、领导力和测量因素。里面的轨道指知识管理过程,包括适应、收集、识别、创造、共享、运用和组织。识别、收集和组织适合于知识的积聚和管理,创造、共享、运用和适应适合于知识的创造和更新。

第二种,KM = (P+ K)s 公式。其中KM(Knowledge Management)是知识管理,P(People)指人员,+ (Technology)是科技,K (knowledge)是知识,S(Sharing)指分享。其含义为组织积累知识,必须通过科技将人与知识充分结合,在分享的组织文化下达到乘数效果。

第三种,由王德禄提出,他认为组织中的知识管理的发展始终围绕着组织、人和信息技术这三个要素。人在组织中通过干中学产生知识,对知识进行编码、显性化和知识检索等处理;信息技术搭建知识转化的信息基础,形成知识结构体系;组织通过应用信息技术和人的创造提供服务来实现组织的知识管理。

显然,以上关于知识管理内涵及要素的探讨主要从知识生成、存贮、共享、应用、创新等知识应用角度衡量,没有分辨要素、结构和环境之间的关系,也没有划分知识管理的目的、功能、价值实现等,这样就造成知识管理内涵理解上的混乱。同时知识、人、组织、文化等因素本身又具有不确定性,继而加大知识管理的复杂性,所以难以找到知识管理的本质。但关于知识管理要素研究从不同方面为我们探讨了实现知识管理的途径,这就为我们进一步探讨知识管理的本质奠定了基础。

2 价值论视野下知识管理要素的界定从知识管理概念的构成看,管理是一个动态过程,指一种活动。既然是活动就一定有主体和客体,是主体和客体充分互动来实现目的的过程。目的是一个价值论范畴,是理想中的价值追求,它通过对实践的导向作用在实践过程中实现目的的价值转化。由此基本上可以得出:知识管理就是主体(人)通过客体(知识)来实现价值转化的过程这一基本结论。从知识经济视角看,价值转化过程实质上就是人类知识积累过程和知识利用过程,而知识管理就是以知识的发展、传播和利用为基础,以科学技术为支柱,以管理为核心,通过对知识的管理以实现知识价值的最大化为其基本内涵。根据以上分析,可以将知识管理要素界定为人、知识、信息技术和目的等四个方面:知识管理的主体是人(包括个体、组织、社会),知识管理的客体是知识(三个层次:个人、组织、社会知识),知识管理的工具是信息技术,知识管理的目的,知识的价值转化。

2.1 知识管理的主体与客体人与知识

认识论意义上的主体是指认识和实践活动的承担者,这一概念是与认识和实践活动的对象(客体)相对应使用的,具体就是指从事认识和实践活动的人(包括个体、社会集团、阶级以至整个人类)。以此,知识管理中的主体也可以分成个体之主体、群体之主体(社会集团或组织)和社会之主体三个方面。由于只有在创造知识、为组织创造价值的过程中,人才能更好地实现个人价值,从这个意义上,可以将作为个体之主体包含在群体(组织)之主体中。与此同理,社会全体之主体的人的价值也是通过他们所在的集合体的价值实现的,因此,这里可以将知识管理的主体概括地用组织主体或组织的人等术语来代替。当然,作为组织中的个体,对其潜在价值需求的满足和价值追求的挖掘也是知识管理中知识创新和知识积累的关键。

知识是知识管理的客体,是组织主体认识和改造的对象。从哲学角度看,知识是主客体相互统一的产物。它来源于外部世界,所以知识是客观的;但是知识本身并不是客观现实,而是事物的特征与联系在人脑中的反映,是客观事物的一种主观表征,知识是在主客体相互作用的基础上,通过人脑的反映活动产生。与上述主体相对应,这种知识可以分成个体知识、组织知识和社会(共识)知识等三个层次。迈克尔波兰尼(Michael Polanyi)认为:人类的知识有两种。通常被描述为知识的,即以书面文字、图表和数学公式加以表述的,只是一种类型的知识。而未被表述的知识,我们在做某事的行动中所拥有的知识,是另一种知识。他把前者称为显性知识,而将后者称为隐性知识。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将_______广义的知识按内容分四种:关于知道是什么的知识、关于知道为什么的知识、关于知道怎样做的知识,关于知道是谁的知识。其中关于是什么和为什么的知识,即关于自然和社会的运动规律、原理方面的理论体系,可称之为狭义的知识概念。还可从形式上区分,前两类知识是易于文字记载的认识类知识,有人称之为有形知识,非常容易编码(信息化),可通过各种传媒获得。第三、四类知识更多地是没有记载的经验类知识,有人称之为隐形知识(tacit knowledge)或无形知识,需要通过实践来获得。由此可见,人们研究的角度不同,对知识的定义和分类就不同。从价值主客体的关系看,知识管理中的知识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两个维度,即:个体知识、组织知识、社会知识等三个层次和显性知识、隐性知识两个维度。由于知识管理着重研究组织中的知识管理,因此可将个人知识嵌入到组织知识中,而社会知识属于零散的常识性知识,一般不作为知识管理的直接对象看待,更多地放在知识管理一般环境中的文化因素来研究。这样为了研究的方便,就可以将知识管理的客体简化为组织的显性知识和组织的隐性知识两类。

综上所述,在人与知识在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复杂、多层次价值关系看,知识是现在进行时态,它是已经被主体客体化了的客观的、结果性的、显性的知识,也是正在逐步客体化中的潜在的、过程性的、隐性的知识,这样,知识管理既是对知识进行管理,又是管理知识的过程。值得注意的是,知识和创造知识的人是分不开的,是嵌入在人的活动中的,因此,有些学者把人力资源管理看作是知识管理的核心,也有人把人力资源管理看作是知识管理的延伸。但这里作为人力资源的人是知识管理对象意义上的人,不是作为知识管理主体意义上的人,是价值关系中的第三层次上的人的自我意识中的主客体关系,这里主客合为一体了。

2.2 知识管理的工具信息技术

知识管理是依托于信息技术发展的,自计算机发明以来,信息化的应用经历了由数据管理到信息管理,再到知识管理三个发展阶段。在信息时代,人类知识的快速积累、共享和交流更要依靠信息技术或信息系统这一有效工具。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主体与客体的相互作用不是直接完成的,必定借助于外在的工具。当然,这种工具是劳动双向建构过程的结晶,是人在劳动过程中将自然物改造为各种生活用具和生产用具来延伸自己的器官和肢体,是客体主体化的过程。正因为这种生产工具,使人与对象的关系变得更为多样化,使知识管理活动复杂化,造成知识管理理解上的偏差:将知识管理等同于信息系统的建立,如有些学校和企业认为,新科技设备买回来了,网络也建好了,知识管理就能自动实现了,这是一种典型的管理知识的IT 方法。知识是一个正在进行的过程,信息技术或信息系统是处理数据、生产或扩散信息的方法或工具。技术能够代替人或创造出知识的假设已经反复被证明是错误的。但知识管理包含的事物比促进知识分享的技术要多,知识管理仅仅通过信息技术或信息系统是表达不出来的。究其原因,根源在于没有将知识管理的研究对象知识及知识过程与知识管理的中介工具信息技术加以区分。作为工具的信息技术应当与组织的各个方面相关,既与知识管理的核心要素(主体、客体、目的)有关,也与知识管理的环境要素相关。

2.3 知识管理的目的价值转化

知识管理的主体、客体、工具最后统一于知识管理的目的,它是知识管理的出发点和归宿,影响着整个知识管理活动的开展。组织知识管理是知识管理的核心结构和核心层次,组织知识的管理目的可以概括为两点:①对组织内部而言,通过挖掘、组织、存取知识,便于知识积累、共享,继而增强组织的智能;②对组织外部而言,在知识的共享交流过程中发现和培养新的思想和思维,进而提高组织竞争力。在技术和服务急速发展的当代,创新永远是保持长久竞争力优势的主要源泉。换句话,知识管理的目的就是知识的共享和智能的管理。由此看来,知识管理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其目的的达成不仅在于知识管理要素之间关系的处理上,还表现在知识管理价值实现的特殊性和复杂性上。认识和把握知识管理在这方面的特点,

对于正确选择知识管理方法是很重要的:知识管理中的许多因素都具有模糊性,不像物质生产部门那样,可以对投入和产出做出比较精确的定量统计,物质生产过程的投入都直接转化到物质产品上,而知识管理的人财物不是作用于产品,而是作用于知识以及携带知识的人身上,很难用精确的统计数字如实地反映出来,不能像管理土地、资本等有形资产一样的方式管理知识这种无形资产。必须在重新认识知识的本质和特征的基础上选择相对应的管理方法。现在称为知识管理第三次浪潮的实践社团被认为是管理知识的行之有效的办法,认为能实现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生成、转换和传播,更重要的是,间接地实现了知识的生成者、共享者和使用者的人的管理。由此可以看出,知识管理价值实现是历史的、发展的过程。

3 结束语

有学者认为知识管理的研究已经经历了两次浪潮,现在正处于知识管理的第三次浪潮之中。第一次浪潮主要关注新技术的潜力;第二次浪潮集中研究知识的本质以及人是如何知道和学习的;第三次浪潮则主要关注两个方面:①提高个人和组织的生产率;②正确进行知识管理,帮助实现组织的战略目标。

(责任编辑:豆豆)
下一篇:

如何应用会计电算化进行行政事业单位部门决算报表编制

上一篇:

公路养护单位人力资源管理策略

  • 信息二维码

    手机看新闻

  • 分享到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xfptx@outlook.com
 
0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