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些年来,大学生犯罪逐渐引发了更多关注,各地高校频繁出现了大学生犯罪的不良现象。相比于其他类型犯罪,大学生犯罪具有独特性,罪行种类较多并且正在逐步扩大犯罪涉及的范围。究其根源,很多大学生犯罪现象都源于家庭残缺、自身约束力较差或者所处环境不良等。由此可见,大学生犯罪包含了较多根源,在这其中也涉及到较复杂的校园现象与社会现象。对于大学生群体产生的各种犯罪具体在研究时,应当从越轨社会学的视角着眼,通过这种方式来探求大学生出现犯罪的社会根源与心理要素。越轨社会学可以为现阶段的大学生犯罪提供理论根据,与此同时也给出了可行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越轨社会学;大学生犯罪;问题;对策
大学生正处在特殊的成长期,这个时期对于整个人生而言都是尤其关键的。与此同时,多数大学生并不具备成熟的身心,对于此类群体有必要予以全方位的心理及行为引导,在此基础上塑造大学生的健康心态,杜绝犯罪与违法的不良现象。然而从现状来看,受到多种要素的影响,某些大学生并没有走向正确的成长轨道,反而具有较明显的犯罪倾向,这种现状实质上不利于大学生群体的健康成长,情况严重时还可能破坏校园安全并且威胁他人[1]。因此可以得知,对待大学生特殊群体的犯罪行为应当有别于其他群体,依照越轨社会学的角度来探究大学生犯罪的根源所在,在此前提下为其提供必要的解决途径,抑制并且防控更多的大学生犯罪。
一、大学生犯罪的基本特征
首先,大学生犯罪逐渐表现为多样化的特征。近些年来,大学生犯罪逐渐涉及到更多的侵害对象,与此同时也扩大了犯罪波及的范围。从各地院校内部的犯罪行为来看,常见罪行具体包括校园抢劫、盗窃、杀人或伤害、强奸、诈骗等几类罪行。截至目前,多地高校都频繁出现了校园内部的诈骗、抢劫与盗窃等罪行,同时也频发伤害人身的恶性罪行,例如由于强奸或绑架造成的伤害。此外,某些院校还陆续发生了智能型的大学生犯罪,其中典型就是商业欺诈或计算机犯罪。总体来讲,发生频率最高的一类犯罪就是财产类的犯罪[2]。第三,犯罪行为表现为团伙性的特征。在大学的校园中,多数大学生都远离家乡,独自在异地求学,这种现状增强了某些大学生的孤独感。面对这种状态,仍处在成长期的大学生很可能就会寻求彼此的保护,进而导致很多学生喜欢拉帮结伙。一旦团伙内部出现了犯罪,那么团伙成员通常会彼此包庇。由此可见,大学生犯罪本身具有鲜明的团伙性特征[3]。某些学生在结成团伙的基础上,就会与其他团伙发生冲突或斗殴,这种现状严重干扰了院校内部的正常秩序。
二、探析大学生犯罪根源
从根本原因的角度来讲,大学生犯罪可以追溯至多样的根源,在这其中既包含大学生本身欠缺自制力的要素,同时也包含学校欠缺管理等。具体而言,诱发大学生群体犯罪的根本原因可以划分为如下:
(一)学校缺乏管理
从目前来看,多数高校都为大学生设置了专门的思修课程,在课堂上为同学们讲解最基本的道德准则以及法律基础。然而实质上,大学生群体具有很强的特殊性,对此有必要依照因材施教的基本思路来加以引导。目前对于很多院校来讲,对大学生并没有提供专门性的心理与思想指引,同时也欠缺全方位的大学生管理。这种状态下,某些大学生由于本身的行为缺乏监管,就会滑向犯罪与违法的泥潭。面对信息化的新形势,某些大学生很可能受到不良外界要素对自身的干扰,以至于迷失自身并且陷入犯罪泥潭。
(二)家庭内部的不良气氛
处在成长期的大学生渴求来自家庭的关爱,因此可以得知,大学生走向犯罪与自身的家庭具有内在联系。大学生如果欠缺来自家庭的正确指引,那么,很可能养成堕落、冷漠与自私的不良心态。严重的情况下,不健康的家庭氛围还可能带来极端化的行为。例如:大学生身处残缺的家庭结构或者紧张的家庭关系中,时间一长自身也会表现为心理障碍。由于缺乏必要的情感支撑,大学生在面对外界时就很难抵挡诱惑,因此,存在程度较重的心理问题从而引发犯罪。
(三)大学生欠缺约束力
面对市场化的新形势,很多大学生不再满足于较狭窄的校园生活,而是渴求扩大视野,在此基础上接受更多的外来信息。然而,作为特殊的群体,大学生本身仍欠缺足够的自制力,在面对多样的诱惑时经常难于把握自身。从现状来看,某些大学生欠缺正确的自我定位,自身的价值观也会因此产生扭曲。面对成长中的转型期,大学生如果受到较大的外在压力困扰,时间一长就会诱发多样的心理疾病,心理扭曲以致于从事犯罪行为。
三、建立在越轨社会学基础上的大学生犯罪防控对策
从基本理论视角来看,越轨社会学的关键点就在于探究偏差的社会行为,在此前提下探析各种群体出现行为偏差的根源所在。面对新时期的社会氛围,不同类型的群体都可能倾向于从事偏差行为,这类行为不仅伤害了个人,同时也危害了全社会。越轨社会学具体在探析各种越轨行为时,运用了压力整合模型的调研方法,在这其中通常涉及到文化、制度、教育与环境等各项要素。由此可见,相关人员在探究与大学生犯罪密切相关的各项问题时,如果能运用越轨社会学的独特视角,那么就能给出最根本的犯罪原因并且提供相应对策。
(一)改善大学生面对压力的方式
依照心理学的基本原理,人生中的各个阶段都可能伴有压力。适当限度的压力对于人体而言是有益的,然而一旦压力超出了人体能承受的极限,那么将会诱发各类病态心理以及极端行为。从大学生的角度来讲,现阶段的多数大学生都承受了较重的外在压力,这种状态下就有必要致力于改善应对压力的具体方式。具体的措施为:高校、大学生的家庭与全社会都有必要密切配合,共同帮助大学生来面对压力,学会运用适当的手段和方式来调节自身压力。大学生如果能找出最适合自身的压力释放方式,那么,就能摆脱过重压力的困扰,不再由于心理扭曲因而诱发犯罪行为。
(二)优化社会支持
现阶段的社会各界仍欠缺对于大学生日常行为的关注,这种状况下的大学生就无法感受到来自外界的支撑。从目前来看,这种现状集中表现为淡薄的师生关系、群体友情的弱化、单一的社会支持等。为了改进现状,学校有必要从全方位的角度入手,致力于改善大学生身处的校园环境,从而让大学生感觉到温暖的外界氛围。与此同时,学生家庭与全社会都有必要对其提供支持,通过多方协作的方式让大学生感到自身所处的环境是友好的、温暖的,从而自觉摒弃犯罪与违法的不良念头。
(三)提升社会控制的程度
经过分析可知,多数大学生并不具备成熟的身心,因此,有必要运用社会控制的措施来约束大学生,这种控制表现为外在的行为控制。例如:作为高校教师与管理者,应当增强与同学们的密切沟通;作为社区增加家庭健康文化的宣传活动;使得在沟通情感的基础上对于情感依附的程度进行全面强化。对于大学生这个群体,增强学生本身的法律意识是十分必要的。院校和社会法制部门有必要运用经常性的法律宣传手段来强化认识,从而实现大学生对自身行为的自觉约束,塑造优良的品行。
四、结语
依照越轨社会学的基本原理,大学生犯罪涉及到较多的根本原因,对此有必要构建行为分析的模型,运用模型分析的方式来建立全方位的犯罪防线。为了从根源上防控大学生从事各项犯罪行为,高校与全社会都要致力于改善大学生应对压力的方式,进而优化社会支持并且提升社会控制的整体程度。在全面分析的前提下,才能致力于避免并消除大学生从事的各项犯罪行为,从心理角度入手消除诱导大学生走向犯罪的心态根源。截至目前,关于大学生犯罪的越轨社会学相关研究正处在不断完善中。未来在实践中,高校及其相关人员还需要归纳经验,进而在最大限度内消除大学生犯罪,创造更安全的校园环境。
[参考文献]
[1]刘晓善.越轨社会学视域下大学生犯罪防治对策研究[J].预防青少年犯罪研究,2015(02):89-94+56.
[2]闫宇清.从文化视角解读大学生犯罪问题[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15(04):90-93.
[3]刘晓善.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意义———立足于大学生犯罪问题的防治[J].党政干部学刊,2014(09):26-29.
作者:符慧君单位:海南政法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