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城市常住人口相比,流动人口对健康知识掌握较匮乏,加上经济条件差,卫生管理利用率低,导致流动人口公共卫生管理水平差,卫生服务的利用现状得不到改善,管理工作停滞不前。
1 流动人口公共卫生问题
1.1 孕产妇保健
孕产妇死亡为评估妇女健康状态的重要指标,充分体现着国民健康水平,加强产前保健,对降低产妇死亡率有极大意义。分析表明,在孕产妇总死亡数及死亡原因中,与户籍孕产妇比较,非户籍孕产妇的死亡率更高,而死亡原因主要为产科原因,其中大部分为创造条件可避免或直接可避免。
1.2 传染病侵害
流动人口传染病侵害主要有疟疾、性病、手足口病、艾滋病、,麻疹和结核病等传染性疾病。与户籍所在地的城市居民对比,流动人口患传染病的几率较高。流动人口传染病患者大多没有固定的住所和工作,如果故意隐瞒病情而更换居住地及工作场所,则追踪治疗更难,加上其居住环境和从事职业大多是人口较密集区域,为传染病传播提供有利条件,致使更多人患病,危及公共卫生。结核病为临床主要传染病,对全球公共卫生及社会经济学有很大影响,流动人口卫生意识差,经济状况不佳,就业特殊,决定着在结核病规范性治疗上难度大,很多人员为就业选择隐瞒病情,成为疾病重要传染源。现阶段,麻疹减毒活疫苗应用较广,该病流行基本得以控制,但流动人口免疫接种率较低,较不规范,时常出现麻疹病例,在流入地流行;若外来儿童未及时免疫,可造成免疫空白,便于麻疹发生及流行。
1.3 职业安全
大多数流动人口为体力工作者, 企业为节约成本,减少开销,工作中未实施劳动保护,加上人员自身缺乏防护意识,造成许多安全隐患,时常发生职业安全问题,甚或导致流动人口致残、致伤和致死等。
1.4 食物中毒
由于流动人口收入低,就餐多选择无证、简陋的餐馆,食具不经消毒,食品交叉污染,引起食物中毒。据数据分析,流动人口在城市总人口食物中毒中约占50%以上,发生率高。
1.5 儿童计划免疫
儿童免疫接种一般按照户口进行分地区管理,许多儿童由于父母流动而脱离原户籍的所在地, 流入地在流动儿童计划免疫方面管理不足,服务之后,加上父母缺乏保健预防知识,未重视计划免疫工作,致使计划免疫率低,或者免疫空白,加大计划免疫疾病的消灭和控制观察。
2 流动人口公共卫生管理现状
2.1 与户籍居民卫生服务有所差距
很多发达地区已逐渐重视流动人口公共卫生问题,但与户籍居民卫生服务仍有所差距,主要表现为经费投入不足,尤其是卫生院、区疾病防控中心,补贴较少,难以落实流动人口的疾病预防工作。此外,流动人口的数量大,暂住人口不登记或登记不详,致使管理困难;从事流动人口公共卫生管理工作的人员较少,无法设置固定人员进行传染病患者服务与监测。流动人口传染病监测范围仍待扩大。流动人口无组织流动性和无序特点,加大传染病控制难度,患者去往医院就诊是传染病主要发现途径,针对疫苗可防传染病,医院疾控部门往往给予紧急接种,防止病情扩散,但是,流动人口工作和生活环境差,经济贫困,多选择收费较低的黑诊所及个体诊所,或自购药品,导致病情扩散,不仅危及自身健康安危,更对公共卫生构成严重威胁。由此可见,必须重视对流动人口的传染病监测,按传染病的周期性特点,针对流出地流行情况,科学制定传染病监测方案。
2.2 现有服务利用率差
部分发达地区逐渐加强了对流动人口的公共卫生服务,主要涉及减少孕产妇死亡、传染病控制和儿童免疫等方面。北京市针对外来务工人员进行免费流脑疫苗及麻疹接种,对新发结核患者免费给予抗结核药物,并针对流动孕产妇设立了定点医院。但由于流动人群不固定,健康意识差,有关部门难以开展服务及监测,造成结核患者停止治疗、儿童接种间断等,现有服务利用率差,甚至引起部分传染病暴发。流动人口1 年内体检率低,在健康宣教、健康防护及职业安全培训等方面有待于改善, 尚不及国家政策有关医疗卫生服务的基本标准,说明流动人口并未完全享受过公共卫生均等化改革成果。0~6 岁儿童免疫计划及健康管理有所成效,但《儿童保健手册》和《预防接种卡》仍出现重复建册或重复建卡现象,四苗覆盖率和单苗合格率低,免疫水平差,致使卫生资源浪费。
2.3 健康宣教不到位
健康宣教是公共卫生重要部分, 贯穿卫生服务全程。当前主要存在宣教不到位、流动人口知晓率低、意识差等问题。流动人口是健康宣教的接受方,需积极参与配合宣教,但很多流动人口因工作、生活等问题,常常没时间接受教育,或者健康意识差,没认识到健康宣教及公共卫生的重要性,导致健康宣教利用水平差。流动人口流动性特点,也决定着连续性健康教育有较大难度,人群依从性差。流动人口在健康防护及职业安全方面,现状期望有较大差距,有关健康防护及职业安全的意识较薄弱,仅有一小部分人群曾参加过健康防护及职业安全培训,了解过职业病防治法律法规,缺乏自我保护能力,或保护能力低。
3 如何加强流动人口公共卫生管理
3.1 制定流动人口管理制度
围绕公安核心,制定流动人口全国统一的信息管理制度, 将流动人口户籍管理列入日常户籍管理范围,做到流入地与流出地协同管理。掌握地区内流动人口真实数据,在各部门内实现信息共享,促进管理工作的科学性及规范性。对现行《暂住证》制度进行改革,使其成为流入地流动人群的身份证明,确保流动人群登记和管理能纳入户籍管理范围。在流动人群中落实基础公共卫生服务,以此为契机,提高公共卫生的服务力度,提高流动人群健康水平。医疗卫生部门职责体现在工商、卫生、计生、公安、民政和劳动保障等,需在各个部门,含居委会和街道办等,建立起流动人群信息共享机制,构建共享平台,并下放至各部门权限,使其能在平台上获取或添加流动人口信息,从而方便管理部门快捷、有效地掌握人口健康动态及流动动态。公共卫生的人员数目是按户籍人口数所配备的,经费是按户籍人口的数量及流动人口估计数量配备,现有人员和经费已无法满足流动人口公共卫生管理,管理工作面临挑战。政府有关部门需加大对投入政策的研究,结合地区流动人口实际情况,增加配备人员和经费,减轻管理压力,确保流动人口成本-效益和成本-效率。
3.2 提高卫生服务利用率
在城市范围内对流动人口进行公共卫生宣传,提高其对卫生知识知晓率,充分认识到公共卫生重要性及必要性,在需要时正确选择医疗卫生机构获得服务,提高服务利用率及利用主动性。卫生部门应结合流动人口保健服务要求及经济能力,设计基本服务项目,保证服务内容的经济性与质量,使流动人口享受到质量高、价廉的卫生服务。流动人口的经济收入较低,职业病和传染病对其身体、家庭都有摧毁性打击,政府部门需不断制定、改善或修订计划,结合流动人口特点及情况,加强对群体的关怀及救助,防止流动人口因经济原因等放弃治疗造成疾病扩散。
3.3 加强卫生宣教
不同特点的流动人口, 公共卫生利用情况有所不同,卫生宣教工作缺乏针对性和有效性,未实现全面覆盖,满足不了流动人口的知识需求及卫生问题。卫生部门应结合不同人群特点和需要,依托其他机构,制定多样化宣教形式和方法,从实际出发,针对流动人口工作特点、受教育水平及流动特点,给予有效、全面的健康宣教,提高人群保健意识,提高自觉参与卫生管理意识。在调查中发现,大多数流动人口迫切希望获取健康防护及职业安全知识,但信息获取渠道有待完善,途径权威性低,仅能通过网络或电视获取。网络传播或电视传播大多带有商业目的,权威性及正确性有待考证,在流动人口健康指导上有局限性。利用社区服务、民工门诊、流动孕产妇分娩医院等,开展健康宣教。社区卫生机构为流动人口建立个人档案,定期健康体检,普及常见慢性病、传染病及职业病知识。在流动人口较多的工厂和企业,定期组织培训和讲座,宣传传染病及职业病预防控制知识; 在民工子弟学校进行传染病预防宣传活动,增强流动人群健康意识。
4 结语
流动人口公共卫生是城市卫生管理重要内容,必须加以重视,不断提高管理水平,促进城市卫生服务进展。流动人口主要有孕产妇保健、传染病侵害、职业安全、食物中毒和儿童计划免疫等公共卫生问题,亟需解决。该研究查阅有关资料,从主要公共卫生问题、管理现状和管理措施3 方面作出研究,供学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