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高校公用房概述
从概念上理解,高校公用房是指所属高校利用自身的土地所有权在对应的土地范围内建造房屋,以提供给教师办公、休息、居住以及学生等活动场所。随着时间的推移,各类高校能够获得国家等足够的教学资金用以发展教学、科研和新建数量众多的新型房屋,但由于陈旧的人工管理模式,其导致部分高校公用房依然无法满足需求,供不应求的问题较为突出。
2 传统管理模式的短板
传统高校公共用房管理形式为以学校内部行政管理为主。所有的教学用房等均可以免费提供,无需教师、学生缴纳资金,且使用期限很长,间接导致学校内部各部门单位以各种理由争取公用房,增加了人事方面的管理成本。同时,对公用房利用方面也存在较大差异,有些部门单位能够妥善利用;有些单位利用率则偏低,主要表现为较长时间安置不能继续利用的器材物品,占用较大面积,进而导致新的教学工具,如,办公桌、椅子等,无处安放。用房终身制会演变一种老越老,新越新的现象,即更早以前进入校园的教师等拥有的房子、教学资源越多,新入的教师能享受非常少,对于学校的某些学科亦是如此。这种恶性循环、非理性现象将会阻碍学校的发展,同时会影响人力资源的流动。
3 公用房信息化管理必要性探讨
本文在摘要中提及高校公用房是学校教育资源的重要基础,是学校教学事业得以开展的物质保障,体现了公用房资源合理配置的重要性以及必要性,因此,提高公用房利用率将能实现使用效益的优化。而由公用房的重要地位推及必要性是信息化管理的一个层面,本文接下来将详细探讨公用房信息化管理的必要性。
3.1 招生规模扩大,供给存在障碍
1999 年,全国各类高校实行扩招,原有的教学场所、居住地均远低于招生人数对房屋的实际需求,公用房资源短缺较为明显,各校园单位竞争公用房情况多有发生,资源的有限性与人数的无限性形成冲突,因而,建立公用房信息化管理系统迫在眉睫。
3.2 变动愈加明显,信息储存困难
校园公用房在使用上经常会存在调整现象,大规模的公用房调整会产生巨大的信息量变化,传统的管理模式不能详细、及时记录信息改变的具体情况,例如,公用房建成的时间、布局构造、占地大小、如今房屋具体情况、可抗压抗震的程度和使用状况等,因而不能准确地根据实际情况做出调整,导致部分公用房出现闲置而其他方面又有需求的现象,而信息的不对称往往引起资源闲置浪费。
3.3 管理问题突出,改革势在必行
除了在第2 部分讨论的传统管理模式的短板,原有公用房管理制度的弊端还存在一些问题,如,管理人员使用的管理手段较为落后、效率低;在整个校园内部缺乏可靠的信息约束制度;缺乏适用于管理人员合适的管理手段。在校园内部,少数部门未经允许随意改变公用房的用途,另外,一些调离的职员继续占用公用房资源。整体来看,校园公用房使用率较低,且管理上较为混乱。
4 高校公共用房管理信息化体系建设
校园对公用房资源信息整合、分析、利用上存在较大问题,因此,信息化建设中最初,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就是实现资源信息化。资源信息化首先需要收集、了解公用房资源分布与现有使用情况,理性分析并进行合理配置,具体包括:对校园内所有的公用房进行普查,大致掌握整体房屋使用情况,再对学校教学楼、学生公寓、教师公寓等进行全面清查,全面、细致了解房屋的具体情况,随后调查校园各部门的真实需求,逐一记录于计算机上,同时,要对网络上的公用房信息进行适时整理,做到动态管理。我国对房屋信息采集设定相关标准,各高校严格按照规定收取信息,借助自身网络对校园公用房进行有效配置,网络上应设定有相应配额设置以及清查核算功能,以自动生成各类公用房屋管理数据、信息查询、数据分析和统计报表,且要简便、快捷。
实现资源信息的收集以及有效配置是信息化体系建设中重要的环节,因此,需要加强管理人员的管理手段以及提高信息化的管理意识。
(1)管理人员需要从整体以及个体两个层面出发,提高管理效率。在整体上主要是管理制度的完善,可以建立专门的登记制度记录公用房使用情况,对于不同种类的房屋应区别开,可以考虑建立分类管理制度;在个体上,管理人员自身需要改变管理手段,对于应及时记录的信息绝不拖延,以免造成系统配置上的紊乱,全面规范自身的管理行为,通过不断完善管理手段,逐步提升公用房的使用率,实现效率的最大化。
(2)公用房管理困难在于时间的改变引起信息的不对称,从而造成资源的浪费。因此,需要建立起动态公用房调控机制。
5 结 语
传统的管理模式滋生出公用房一系列的问题,但信息化体系建设需要较高的技术以及时间成本作为依托,在完善后的管理制度上仍然可能会出现问题,但无疑信息化能缓解校园管理的压力,同时具有更高的经济效益,在以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要以实践为基础,不断加以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