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三农与人力资源概述
1.1 三农概述
三农具体指农业、农村、农民,其中农业是经济范畴,是三农发展的基础;农村是区域组织概念,是三农发展的载体;农民是客观主体,是三农发展的核心。中国的三农问题,既是新时期经济结构转型过程中面临的普遍问题,又是一个在中国独特的城乡二元结构中存在的特殊问题。从上个世纪末至今,三农问题有几个理论版本:第一种是从农村的物质水平进行概括,具体为农业真危险、农村真穷、农民真苦;第二种理论是从农政的着力点和方向进行概括,具体为农民增收、农村发展、农业增产;第三种理论是针对农村发展的方向进行的概括,具体为农业生态安全、农村可持续发展、农民的权益保护。新三农问题主要表现为农业发展需要提质增收,农业发展需要加快规模化、高效化、生态化、可持续化进程,农村需要继续深化改革、推进全面转型、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缩小城乡差距、保障农民各项权利、满足其物质和非物质需求。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水平都有了大幅度提升,经济总量已跃居世界第二位,但三农问题仍为突出。农业的综合效益不高,农产品国际竞争力不强,农民收入低,农民基本权利与服务没有得到完全保障,城乡差距仍然较大。从农业生产上看,耕地面积减少、淡水资源短缺、资源环境的约束增大、劳动力资源质量下降、农业生产成本题高、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压力过大、农产品经济效益过低;从农村建设上看,空巢老人留守儿童等问题仍没有得到根本性解决,农村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社会保障、居住交通、公共服务等制度仍亟需改革;从农民发展上看,收入低、参与度不高、文化落后、风险意识不强等问题突出。当前,中国三农问题已不仅仅是一个经济问题,而是一个包涵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在内的综合性问题,是一个关系到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性的问题,是一个涉及到中国经济社会转型、改革深化和现代化建设的问题,是一个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完成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重大问题。
1.2 人力资源概述
人力资源是指能够推动经济和社会综合发展的劳动力的能力,即已经投入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活动和还尚未投入经济和社会发展活动的人口的能力。人力资源大致由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构成,在宏观意义上是以一个国家或地区为单位来进行计量的,在微观意义上则以一个部门或企事业单位来进行计量。农村人力资源数量是指农村中符合法律规定的劳动年龄并有勞动能力的人口数量以及不到劳动年龄和虽然超过劳动年龄但实际仍然可以参加劳动的人口数量,农村人力资源的质量主要是指农村劳动者的体力素质和智力素质状况。人力资源的主要特点是生物性、智力性、能动性、再生性、动态性与社会性。其中,生物性主要指人力资源与人的自然生理特征紧密联系;智力性指人类在劳动中创造了机器和工具,开发了智力,延长了自身的器官,扩大了自身的功能;能动性指人力资源具有主观能动性,能够主动地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再生性指通过人口和劳动力的再生产,可以保持资源总体的数量;动态性指人作为生物有机体具有一定的生命周期;社会性是指从宏观方面来分析,人力资源总是与一定的社会环境相联系,其形成、开发、配置和充分使用都属于一种社会活动。
1.3 人力资源在三农发展中所起到的作用
人力资源在实现三农发展中所起的作用大致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用于物质生产,二是用于人力资源的再生产。我国现阶段农业生产规模化、机械化水平仍有待提高,农业仍属于劳动力型经济,所以人力资源的数量可以为农业的发展提供充足的劳动力,推动农业物质生产产量增加,对于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起关键作用;人力资源的质量可以为三农提供智力保障,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创新农业科技、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推动三农在新时期下实现跨越式发展。
2 三农发展中人力资源的制约因素
2.1 人力资源质量低
人力资源质量低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劳动力体力素质低,二是智力素质低。劳动力体力素质低的原因主要是医疗卫生制度的保障仍有局限性。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等问题仍没有得到根本性的解决;智力素质低的原因主要包括两个方面,首先是由于农村教育资源短缺、教师流失严重、教师队伍整体老化、教师学历与综合业务素质不高、教学质量参差不齐、课程设置不合理、基础设施不完善导致的农村人口文化科技素质整体偏低,文盲与半文盲占的比重仍较大。其次是因为文化、科技培训工作时间具有短期性、不连续性,培训内容具有落后性、盲目性,没有根据当地农户的需求进行培训,且培训没有形成规范体系、培训时间间隔长、培训过程重理论轻实践,导致对农村人力资源的培训没有达到预期效果。
2.2 人力资源的开发不足
人力资源开发不足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开发对象,二是开发途径。开发对象不足又分为年龄开发不足与性别开发不足两个方面。年龄开发不足指农村人力资源中老年人开发不足,人力资源除青年、中年人外,可以适当开发老年人;性别开发不足指农村人力资源中女性人员的开发不足,农村人力资源开发除男性劳动力外,也应该重点开发女性劳动力。开发途径不足,主要指农村劳动力开发形式单一,再加上其劳动时间的季节性、劳动内容的复杂性、劳动组织的分散性等问题,进一步加深了农村劳动力开发不足的难题。
2.3 缺乏诱导因素
农村人力资源开发诱导因素可以从人才诱导、政策诱导两个方面进行论述。人才诱导主要指三农发展中人力资源缺乏专业人才进行指导,即缺乏具有一定经济头脑和经营创新能力,能不断适应农村综合发展需要,在农村发展实践活动中发挥带头示范作用的人才。制度诱导指人力资源发挥作用缺乏政策的支持,包括土地政策、农户小额信贷政策、农户创业政策等。
2.4 人力资源地区分布不平衡
我国东部地区农村人力资源均超过中西部地区,随着经济的发展,中西部地区人力资源跨区域向东部转移,寻找就业机会,造成中西部地区人力资源的流失,进一步加深了人力资源分布不平衡的状况,进而导致中西部地区三农发展速度与规模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3 创新式路径探讨
3.1 加大农村教育改革力度与培训力度
一方面健全教育体系,加强农村教育基础设施建设,整合、优化城乡教师资源,加强农村学校教师培训培养,推动城乡教师之间双向互动,建立富有激励作用的薪酬待遇机制,完善绩效工资与补助机制,提高入学率,降低退学率,切实加强基础教育,重点提高人口素质。另一方面,发展职业技术教育、成人教育和各种岗位技术培训。在培训对象上,实行多层次培养,提高农民工技能,培训要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在培训内容上,实行多样化培养,重点围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提升农民工职业技能;在培训方式上,实行多渠道培养,整合各渠道培训资金资源,建立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统筹安排、产业带动的培训机制,同时鼓励高等学校开设有关三农的相关专业和课程,培养一批专业化人才,为积极推动三农问题解决奠定坚实基础。只有建立合理的农民教育、培训体系,完善好培训机制,确定好培训时间,规划好培训内容,因地制宜,注重实践,才能切实提高培训效果,进而推动三农跨越式发展。
3.2 继续深化医疗卫生制度改革,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首先整合农村基础医疗资源,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加强管理,推动农村医疗制度与工作的规范化。其次培养重点医院,加强重点医院的监管,加强对其用药与收费的监管,避免高价收费等现象损害农民利益;。第三积极鼓励、推动农村医疗扶贫工作的开展,定期、定点开展义诊,扩大地区范围以扩大受益群体。
3.3 提高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力度
在开发农村人力资源时,遵循超前性原则,重复、不间断原则,阶段性原则,层次性原则,效益性原则。针对开发对象:对于仍有劳动能力的老年人,一方面鼓励其选择适合自己的工作进行再就业,另一方面,拓宽对再就业老年人利益保障的范围,包括安全保障与权益保障;对于农村女性人力资源,首先需要改变其思想与价值观念,培养其自立精神,提高创新、创业能力,其次加大培训力度,提高其职业技能水平以适应市场劳动力需求,同时推广适合农村女性的工作,最后鼓励社会资金的积极投入,完善农村女性人力资源开发多样主体投入体系,统筹农村女性人力资源的就业转移,实现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针对开发途径,需要创新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形式,可以利用农业科技示范园区、果园、農业农户的大棚、养殖场、鱼塘,将现场参观与实践训练、实习体验、讨论交流结合起来。
3.4 完善诱导因素,推动诱导因素发挥作用
针对人才诱导,建立市场化的农村人才队伍开发机制,立足于当地优势产业和特色经济,以优势产业和地区特色经济带动或以示范性基地建设带动农村人才队伍开发;成立相关机构,加大管理力度,完善对农村人才队伍资源开发工作的领导;建立健全激励机制,提供优惠政策支持,加大财政扶持力度,鼓励其进行自我开发。针对政策诱导,深化农村政策改革与完善,推进土地政策适应机械化、规模化发展,促进农户小额信贷政策发挥重大作用,建立农村创业孵化器制度,鼓励农民进行创业活动,加大资金扶持力度。
3.5 发展农村经济
经济是人力资源开发的基础,发展农村经济对于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起关键性作用。针对农村人力资源分布不平衡的状况,需要提高市场活力,同时发挥政府导向作用,重点发展农村经济,同时发展不同所有制经济,建立和完善劳动力市场,防止农村劳动力过度流失与转移,保证当地农村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劳动力数量。
4 总结
中央一号文件从2004年开始,连续14年都把解决三农问题放在党和政府工作的首位,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共同富裕的伟大目标。而人力资源作为三农发展的第一重要资源,具有主观能动性、可再生性、高增值性特点,对三农问题的解决发挥着重大作用。农村人力资源是农村物质资本积累的基本源泉,是农业实现现代化发展的主力军,是加快城市化进程的主要推动者,同时也是农村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积极影响者。为了推动农业规模化、高效化、可持续化发展,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高农民生活质量,最终实现三农的跨越式发展,我们必须在坚持国家各项方针政策的前提下,积极开发农村人力资源,发挥农村人力资源的重大作用,同时继续加大农村改革力度,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历史性进展,争取全面小康建设迈出更大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