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山村网

“三公”经费的控制与监管问题分析

2019-02-03 12:32:47浏览:838评论:0 来源:山村网   
核心摘要:三公经费的控制与监管效率关系到国计民生,更关系到政府职能效率与社会形象。笔者借本文对三公经费的构成,制度管理,使用情况与

“三公”经费的控制与监管效率关系到国计民生,更关系到政府职能效率与社会形象。笔者借本文对“三公”经费的构成,制度管理,使用情况与监管进行分析,并提出了若干建议,以供读者参考。

【关键词】“三公”经费 控制 监管 分析

一、“三公”经费的使用情况

公务车辆购置与运行费用,公务接待费用与公款出国(境)费用,统称为“三公”经费。这三种费用在当下存在着额度居高不下,使用途径透明度不足,成为了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问题。从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以来,李克强总理响应民众呼声,做了本届政府任期内“三公经费”只减不增的公开承诺。各级政府也加大了在“三公”经费的使用与管理上的监管,但仍然存在着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公务用车方面

在公务用车方面,公务用车的配置失去了控制,存在着大量的超编配置情况。超编配置是指在规定之外,某些单位与部门通过各种借口,如不顾实际需要根据领导数量配置公务车辆,借口实际工作需要超额配置公务车辆,甚至还有部门与单位间的攀比而大量购置公务车,出现了“只买贵的不买对的”等情况。在一些领导干部看来,单位的实力如何,办事能力如何就体现在使用的公务车是否豪华,甚至认为自己所用的公务车代表着自己的领导地位。而在公务车使用方面,公车私用的情况屡见不鲜。领导私用,驾驶员私用,甚至在大量的社会活动上,如结婚生日上能看到公务车,甚至连接送学生都有公务车。不仅如此,公务车在维护保养方面的费用也一直是个大窟窿,燃料费,保险费,维护修理费是公务车的费用大头,再加上过路过桥费等其他费用,进一步拉高了公务车使用方面的费用额度。

(二)公务接待方面

公务接待囊括性强,许多无法归类的花费都放进了这一栏中进行报销。一个是公款吃喝费用居高不下。一般在进行公务接待时吃饭喝酒是基本,接下来KTV放松,洗澡按摩是正常流程,还需要加上送上的礼品与特产,甚至还要组织去周边旅游。在某些领导看来,公款接待的标准高低代表着对客人的重视程度,为了防止出现疏漏,接待的标准宜高不宜低,这也让公务接待费用越来越多。再加上每次涉及到公款接待时,来人的数量多,接待规模大,那么单位里负责接待的陪客也就多。不仅主要领导要到场,对口的分管领导,岗位人员都要到。几番相加后,接待规模也就很可观。而公款消费的名目也多,不论是任何名义下的活动,如迎接上级检查,接风送行,学习庆功,考察表彰,项目请示等都可以纳入公务接待里,吃喝的名目多,自然公务接待的费用就高。

(三)公费出国方面

在公费出国这方面,目前比较多的情况是假借各种考察学习的名目出国旅游,如一些单位利用学会与协会的名义组织会员单位公费出国旅游。还有伪造国外邀请函,伪造国际会议通知,伪造国际学术交流通知,伪造这些假文件来制造出国旅游的机会。当然,还有比较隐蔽的利用真实的公费出国,如学术交流大会,组织安排的各类会议等,但在行程上擅自更改路线,变成了旅游路线。更为恶劣的情况出现于个别领导假借公费出国的名义转移财产,甚至潜逃国外。

二、“三公”经费的控制与监管问题分析与对策

(一)法制方面

各级政府近两年陆续修订了公务接待、因公出国(境)经费的管理办法,但还存在部分领域的制度空白和滞后问题。例如,在公车购置及运行方面现在缺乏统一、明确的管理规定,各单位自行管理,弊端很大。政府应从规范公务车配置标准与数量上入手,对公务用车的数量,维护与更新的程序,标准等形成严格的制度标准,并落实到执行上。在内部控制中,把公务车的加油纳入加油卡制度中来,实行一车一卡,保障加油的费用落实到位。当然,也可以把过路过桥实行一车一卡制,提高费用的管理力度。而在车辆的维修养护方面,单位可以进行统一的社会招标,所有的公务用车统一到中标厂家中进行维修养护,规范管理整个公务车事宜。对于大量的公车私用情况,则可以用GPS定位系统进行管理,对公车所处的位置进行定位,提高实时监控力度,并把所有的公车使用费用纳入直管范围,提高管理效率。对于公务接待方面的管理,则应建立起公务接待的内控制度,对现金的流向,支出的频率与额度进行管理。并加强职工食堂、工作餐补助等领域的经费使用制度建设,既要保障职工福利又要严格控制将公务接待费分散转移到职工食堂列支。公费出国(境)方面,应实行更加严格的备案制度,并将公务员的护照集中保管,防止出现裸官出国的情况,做好事前风险预控。特别是应建立公务卡强制使用制度,在进行公务消费时,所有产生的费用应实行公务卡支付,加强资金监管,以防止公款浪费的情况。

从整个社会来说,“三公”经费的居高不下严重影响了我国在民生、卫生、教育上的合理支出。这种浪费既是对人民信任的辜负,也是一直为社会百姓所痛恨的行为。政府与百姓对“三公”经费的使用非常关注,但是仅仅依靠道德教育是无法从根本上约束“三公”经费的作用的,而制度上的约束力有时只是一纸空文。基于此,应考虑把“三公”经费的浪费行为纳入《刑法》范畴,在法律力量的支持下,把纳税人缴纳的“三公”经费用到明处,用到实处。要知道,当社会监督力量已经无力确保三公费用的使用时,应立足于发挥“三公”经费最大社会效益,把法律的威慑力发挥出来。把“三公”经费的浪费行为在法律中做出明确的界定,并配合《公务员法》进行明确的约束,把法律这根高压线的作用发挥出来,从根本上建立起“三公”经费使用的法律依据,确保“三公”经费不被滥用与浪费。

(二)人员方面

我国自古以为认为官员是具有特权的阶级,社会氛围也让官员养成了目空一切的习惯。作为一个有着几千年封建文化传统的国家,官员这一阶段在历史文化里有着严重的攀比心理,有着根深蒂固的官本位思想。人员方面应从强化干部考核入手,把“三公”经费这一行政成本纳入政府的绩效考核中去。政府的绩效考核是指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质量与发挥出的社会效益。政府的绩效考核意味着政府的业绩,意味着国家的公共生产力。一般来说,政府的绩效考核可以分为组织绩效考核与个人绩效考核。立足于提高官员积极性,发展政府人员改革与创新精神,提高政府官员为民办实事的意识,就要把政府绩效考核与政府人员的升迁联系起来。这样一来,就把“三公”经费的使用从外部监管变成内部自我管理,也就把人员的个人积极性调动了起来,提高了“三公”经费的管理效率。当然,还需要加强对政府行政成本的计算,把行政结果与行政成本纳入进来,把政府的每一个行政行为都进行成本核算,进而提高政府的办事效率,提高社会效益与社会满意度,最终达到提高政府综合绩效的目标。

(三)监督方面

发挥出民主监督的作用,对“三公”经费实行全面的控制与约束,对“三公”经费实行预算制度,提高预算的公开度,提高项目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公开是最佳的防腐剂,在社会民主的监督下,“三公”经费的使用将大大提升社会效益。民主监督的重点在于发挥内部审计的作用,岗位间实行内部监督,对每项“三公”经费的使用进行合法性审核,进行合规性复审,提升“三公”经费的使用效率。同时,引入外部监督力量进行“三公”经费的监督。如引入可信的中介机构建立起单位与上级管理部门间的桥梁,结合内部监督,让上级政府及时掌握每笔“三公”经费的开支情况,确保社会与人民实现对“三公”经费的知情权,接受社会与民众的监督,按周期公布“三公”经费的使用情况,不断优化提高“三公”经费的监督手段与力度。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对于“三公”经费的使用来说,这一直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也是社会与政府最为关注的问题。党和政府在这个问题上的态度异常坚决,因为“三公”经费的使用涉及到民生利益,更涉及到政府的形象。只有建立完善的“三公”经费的管理制度,强化会计核算体系的建设工作,并结合当地的实际管理情况,配合部门预算改革、公务卡消费等相应的技术手段,才能真正提高“三公”经费的控制与监管效果。

参考文献

[1]后鸿燕.谈“三公”经费审计中的几个问题[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2(08).

[2]关予馨.完善“三公”经费公开制度加快推进民主理财进程[J].中国财政.2012(21).

[3]张月玲.洪慧林.我国政府会计信息批露理论体系构建-由“三公”经费引发的思考[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2,(05).

(责任编辑:豆豆)
下一篇:

如何改善农村财务管理工作探讨

上一篇:

建筑施工中质量管理分析(9篇)

  • 信息二维码

    手机看新闻

  • 分享到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xfptx@outlook.com
 
0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