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上市公司在国民经济中居于非常重要的地位。截至2011年底,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的公司总数为931家,上市证券总数1691支,股票市价总值(亿)148376.22亿元(上海证券交易所统计年鉴2012卷),上市公司数目1 411家,上市证券数目1938支,股票市价总值66381.87亿元(深圳证券交易所统计年鉴2012卷)。上市公司的一举一动对社会牵涉极大。证券市场是资源配置的重要场所,同时也是信息的集散地,证券市场的公开、公平、公正原则,必须通过一整套信息提供、信息传递、信息评价、信息监管的信息披露制度来实现。
一、目前中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
中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虽然取得了一些发展与进步,但目前仍然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有些问题是普遍性并且根深蒂固的,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制约、阻碍着中国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严重影响着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
(一)信息披露的非主动性
上市公司往往把会计信息披露看作是一种额外的负担,而不是把它看做一种应该主动承担的义务和股东应该获得的权利,因而不是积极主动地去披露相关信息,而是抱着能够少披露就少披露,能够不披露就尽量不披露的心理。这种认识上的偏差使得上市公司在信息披露上处于一种被动应付的状况。
(二)信息披露的虚假
这是目前中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中最严重、危害最大的问题。普遍存在的信息披露不充分并伴随着大规模的信息造假,是造成中国证券市场信息不对称的根本原因。由于对信息的产生及其客观性、真实性和有效性很难预期,买卖双方对股票价值的变化,判断就很不确定;双方信息的不对称状况十分容易引起价格操纵,导致股票价格的严重扭曲,由此造成证券市场上供需双方大量的非理性投机。一方面加大了证券市场的风险,另一方面直接损害了投资者的利益。
(三)会计信息披露不充分
充分披露要求信息披露当事人依法充分完整地公开所有法定披露项目的信息,不得有遗漏和短缺。几乎所有的资本市场都将充分性作为信息披露的首要条件。但是中国许多上市公司为了达到某种经济目的而不愿充分披露真实的信息,在对外披露信息时,有利于公司利益的信息过量的披露,甚至炒作;不利于公司切身利益的信息轻描淡写,甚至隐藏。事项披露不充分、分部信息披露不充分、对企业偿债能力的披露不充分、关联交易信息披露不充分、对公司内部控制信息的披露不充分、公司风险信息披露不充分、缺乏社会责任方面信息的披露。
(四)信息披露随意或者不规范
许多上市公司在对待信息披露的问题上不负责任,在信息披露的方式、内容和时机的选择上很随便,造成大量小道消息和内幕信息,补丁公告不断,前后叙述自相矛盾,采取新闻形式披露信息且公司股票不停牌,对投资者造成损害。
(五)信息披露质量不高带有普遍性
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就2006年度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及时性、准确性、完整性、合规性四方面进行核查,并综合考虑公司日常工作的配合情况和受到的奖惩情况等因素。核查结果显示,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的587家公司中只有53家公司被评为优良,有59家公司被评为不良,其余为合格;深圳证券交易所挂牌的514家上市公司中,有30家为优秀,201家良好,249家一般,同时有34家为不及格。两地上市公司中信息披露质量被评为一般和不良的占公司总数的一半以上,可见,信息披露质量不高带有普遍性。
二、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的治理
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问题是国内外证券市场普遍存在的问题。近几年频繁出现的因虚假披露而曝光的事件也表明了,要彻底解决好这个问题并非朝夕可就。中国上市公司大多是由国有企业改制而成,与国际证券市场相比,具有特殊性,其需要披露的事项和披露的信息问题也比较特殊。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建立规范的现代企业制度
(一)加强董事会建设,完善独立董事制度
中国自上市公司引入独立董事制度后,对于提高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的有效性起到了一定作用,但效果并不理想。现阶段中国独立董事制度仍需在以下方面更加规范和完善。
(二)保持董事会的独立性
为确保董事的独立性,董事会应向股东披露独立董事的定义,董事会应要求董事候选人披露他或他的雇主与董事会的公司之间存在的所有关系,董事会应随后评估每位董事的其他活动会不会或在何种程度上影响他作为董事会成员的独立性。
(三)强化监事会作用
1.监事会人数应保持一定数量,这是监督机制发挥效力的前提。中国仍可沿用现行法规的规定,即其成员不低于三人。同时可借鉴德国公司法的做法,即以公司规模大小来决定监事会成员的人数,以保证监事会有必要的人力去实行监督。
2.扩充监事会权限。如将部分董事的提名权交给监事会;由监事会主席主持召开股东大会;由监事会决定会计师事务所的聘任或解聘;财务报告由董事会编制后交监事会审核并由监事会提交股东大会审议;监事会代表公司起诉违法的董事和高级管理人员。
3.建立有效的管理层激励机制,降低代理成本。根据委托代理理论,管理者不仅要享有剩余控制权,还要享有剩余索取权。在公司治理结构的设计中,企业不但要对管理层进行层层监控和约束,还要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中国上市公司激励中存在的主要缺陷是只有短期报酬激励,缺乏与公司业绩挂钩的长期激励机制。因此,应进行经营者薪酬改革,建立与公司业绩挂钩的激励机制,制定较长期的经理人经营绩效评价标准,真正实现有效的经理激励机制,从共同治理的角度来激励,使经营者的目标与所有者的目标趋于一致,以增强经营者对股东的责任心和忠诚度,减少经营者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从而提高会计信息的公允。
4.建立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内部控制机制。内部控制由上市公司内部各相关部门组成,通过公司内部会计部门、审计部门、各经营部门、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的职能活动来完成。其机制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实现:必须合理、有效地设置会计机构。
(四)制定和完善符合证券市场发展要求的会计信息披露规范体系
1.会计准则体系。会计准则规范会计信息的确认、计量、记录、报告,随着中国证券市场国际化和市场化改革进程的加快,中国会计尤其是证券市场迫切需要结合中国国情建立一整套与国际惯例接轨的会计准则体系,以全面提升中国会计信息质量,满足新形势下国内外投资者的需求。在制定会计准则时,应该从市场化的原则出发,遵循国际公认的会计准则,从整体性、相对前瞻性、发展和稳定性的角度人手,在具体形式和功能上还可以适当考虑中国特色,但应避免为强调中国特色而使得某些具体会计准则的规定与国际会计准则的整体理论基础相矛盾。
2.建立完善的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要检视已颁布的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寻找并填平其中的真空地带,如何进行比例合并,证券市场中的企业购并、股份回购、认股权计划等事项在会计上应如何处理和披露等;应研究考虑一些实际中遇到的新问题,如对一些重要表外信息、无形资产及一些重要的非经济信息的披露;鉴于信息披露的现状,应尽量减少会计准则中可供选择的程序和方法,以缩小会计政策选择的空间范围。
3.加大证券市场会计信息披露的监管力度。首先,随着新《证券法》的出台,中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制度体系已初步形成,然而已经颁布的一些规范性文件,有些内容不统一,有些相对滞后,有些比较分散,不易全面执行,因此相对于市场规范的要求来说,中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体系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其次,改变多头管理的体制。再次,建立上市公司信息监察员制度。最后,证券监管部门要制定一套切实可行的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的监督管理办法,对违规行为予以明确界定,坚决杜绝你讲你的,我做我的这种不规范行为。
4.形成动态化的信息披露监督机制。目前中国证券市场仍处在弱式有效状态,建立动态化的信息披露监督机制是十分必要的。这是创造透明的市场环境、保护投资者不至于因虚假信息而蒙受利益侵害的重要制度性措施。此外,证券监管部门应对上市公司所披露信息的有效性、真实性进行监管和跟踪核查,防止少数上市公司利用其掌握信息源的特殊条件操纵市场、隐瞒重大信息。
5.培养和扶持理性投资者。提升投资者品质,打造有效财务信息需求主体。应提高个人投资者的素质,推动这些个体投资者的不断成熟,善于运用法律手段保护自身权益,使其逐步走上理性投资之路。通过组织会计财务投资者讲座,加强投资者在这方面的知识与经验,提高其使用会计信息产品的能力,使他们在促进会计准则的完善和信息披露制度的制定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必须发展机构投资者,使其成为证券市场投资者的主体,机构投资者更注重投资而不是投机,因此对上市公司真实财务信息的需求度更高,而且对财务信息的解读、反馈能力更强。
三、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的未来发展趋势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现代计算机技术正在改写纸张、笔墨和算盘等传统信息技术的历史,现代网络通讯技术正在改写传统的信息交换方式和时间,而现代新技术革命的高速发展,也正在改写传统会计信息的含义。会计环境的变化极大地影响到上市公司财务报告的内容和形式,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的未来发展趋势主要集中体现在以下七个方面:
(一)从单一报表体系向多元报表体系转变
需要根据现代电子计算机所提供的随机寄存特性来重新设计和构造一个新的会计系统,这个会计系统应当能够完成多重信息处理的功能,从而使会计报表体系及其所提供的信息属性具有多元化的特征。未来的会计系统将是一个富有生命力的系统,基于不同用途的会计信息需求者可以任意地获取他们自己所需要的会计信息,而不是由会计师来决定他们需要什么信息,不需要什么信息。
(二)从重可靠性到可靠性与相关性并重
会计信息的可靠性与相关性由会计信息的不同用途所决定。用于传统财富分配的会计信息要求具有很高的可靠性,而用于投资决策的会计信息则要求具有很强的相关性。
因此,提供可靠与相关的信息以同时满足两种不同用途的信息需要,构成了会计职业赖以存在的重要因素。但可靠性与相关性是会计信息的两难选择,强调了信息的相关性,势必就会影响到信息的可靠性。此时,就必须抛开通过单一属性的会计信息来实现其可靠性和相关性的传统思路,而取道多元信息揭示的途径。例如,可以同时提供以历史成本为基础的会计信息和以评估价值为基础的会计信息,从而满足不同信息需求者对可靠性或相关性的要求。
(三)从历史成本到历史成本与公允价值并重
以历史成本为计量属性的传统会计,是在财富分配用途导引下而产生的强调信息可靠性的产物。随着现代交通和通讯技术的发展,在工业社会中相互分割的市场正在走向世界一体化,以交易价格为基础的传统历史成本计量属性已不再是唯一可靠的信息源。公允价值的逐步形成及其具有的客观性已得到越来越多人士的承认。从理论上说,普遍采用包括公允价值在内的许多其他新的计量属性为基础的会计系统,已具备其形成和发展的外部环境。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在会计准则的制定过程中,都已开始较为普遍的使用公允价值概念。中国在新的《企业会计准则》中也突出了公允价值概念。
(四)会计主体的确立是传统会计系统建立的一个重要前提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企业股权结构的复杂化使得会计主体假设开始失去其既有的合理性,与此相适应的会计信息的作用也正在日益降低。因此,如何恰当地提供主体及其关联方的信息,使投资者全面了解一个企业系统整体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代表着未来会计的一个发展方向。
(五)从有形资源到有形与无形资源并重
对有形资源的占有和使用是工业社会环境中企业得以持续经营的重要条件,这在客观上决定了传统会计系统也必须围绕企业有形资源的确认、记录、计量和报告来展开。但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企业得以持续经营的重要条件开始转向对技术和开发、利用和争夺,在这种发展趋势下,传统会计所提供的信息也必然要转向对技术资源的确认、记录、计量和报告。但是,技术资源在企业持续经营中的地位至少在目前还没有重要到可以完全取代有形资源的地步。所以,会计系统在揭示技术资源的同时而不忽视对有形资源的计量便显得十分必要。这种必要性反映到未来会计的发展趋势上,应当是一种有形资源与技术资源并重而不是单向发展的格局。
(六)从货币计量到货币与非货币计量并重
传统的财务报告局限于披露货币信息,但在货币信息之外还有大量相关且有用的非货币信息存在,如难以准确以货币量化的企业员工素质、企业组织机构、市场网络、秘密配方等。未来财务报告的发展方向之一就是货币计量与非货币计量并重。
(七)从年度信息揭示到年度与日常信息揭示并重
年度信息揭示是传统会计的惯例,但随着会计信息决策用途的增强,一个年度的信息揭示便必然会与投资决策对信息的及时要求发生矛盾,而解决这一矛盾的方法便是增加信息更新的频率。与此同时,现代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使得信息的生产成本大幅度下降,而且在随机寄存功能的支持下,每一次会计信息揭示也不再需要所谓的会计循环,这就使得会计信息的日常揭示成为可能。因此,年度信息揭示的惯例必定会在不远的将来被年度与日常信息揭示并重的格局所取代。
总之,随着中国证券市场的逐步发展成熟,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与应用,对于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问题研究势必有着更加广阔的前景和更加重大的研究意义,世界经济的一体化进程也势必加速着中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的披露体系与国际趋同,进而融为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