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作为社会经济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经济运行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特别是随着知识经济和经济全球化发展,经济形态的深度变革和商业环境的日益复杂,会计职能正在由单一的财务管理向经济运行发展的全程管理渗透,社会对会计人员的职业能力要求不断提高。高校作为社会经济建设各类人才培养的主要基地,改革开放以来在会计人才培养适应市场需求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取得了较大成效,但总体上看,目前会计人才职业能力培养与社会经济发展需要不相适应的问题仍较突出。如何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对高质量会计服务的需要,培养具有较强职业竞争能力的会计人才,是当前高校会计教育改革发展亟需解决的一个重大课题和紧迫任务。
一、当前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会计职业竞争能力
传统意义上的会计主要是财务会计,基本职能主要是会计核算职能和会计监督职能。财务会计服务的对象主要是外部单位与本单位的部门与个人,职能定位为记录经济活动信息,反映内部运营价值、处理与外部经济往来等,会计的核算与监督主要是事后的核算与监督,与本单位经营运行效率效益基本无关,工作程序较为呆板和程式化,在单位是一个既不可缺少、作用又不太突出的部门,对会计人员的职业能力要求不高。
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与经济全球化,国家之间、区域之间、企业之间经济关联度和依赖度不断增强,在更大范围和更深程度上相互交融,新兴技术、新业态不断涌现,以大数据、云计算、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引发的商业模式创新,经济组织形式的不断变革,市场竞争全面加剧,商业环境日益复杂。特别是全球金融危机后,世界经济处于深度调整期,加之资源、环境的约束不断增强,以经济结构调整带动产业升级增强市场竞争力成为经济发展新趋势,降低运营成本、提高效率效益、创造新的价值增长点成为从政府到各类经济组织的必然追求。社会经济形态和商业环境的深刻变化,客观上对会计的职能和作用提出新要求,推动着会计制度不断变迁,会计准则不断增加并复杂化,会计职能不断拓展,从而对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提出更高的要求。
目前,我国经济已深度融入全球经济体系,全面参与到国际资本逐鹿和国际市场竞争之中。但受世界经济在金融危机后复苏进程缓慢和经济结构调整的影响,国内经济长期以来形成的粗放增长方式弊端逐渐凸显,高科技产业弱小,许多产业缺乏核心技术,传统产业产能过剩问题突出,人口红利渐趋消失,实体经济成本持续增加,融资成本不断上升,利润空间日渐缩小,经济发展动力不足,增速持续下滑,国际竞争压力与日俱增。要改变这一状况,加快经济结构调整、促进产业升级、经营机制转换、商业模式创新、提高资源配置和资源转化的效率效能、增强核心竞争力和价值创造力、进而推动整体经济转型升级、提质提效是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发展阶段提升市场竞争力的必由之路,也是当前发展中面临的重大挑战。实现这一目标,充分发挥现代会计的管理和调控作用是极为重要的基础性措施之一。
实践表明,当今会计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管理工具,其核算与监督职能已从过去事后的核算与监督拓展到事前与事中并参与到管理之中,在帮助政府和企业提升管理水平、合理分配资源、有效管控预算和运营成本、提高资源转化的效率效能、科学评价绩效、提升社会价值创造力等方面正在展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会计职能正在由单一的单位财务状况反映和财务管理向单位战略管理、预算管理、成本管理、绩效管理、风险管理、价值链管理、营运资本管理、跨国跨区域跨行业投资管理等融财务与管理为一体的复合型现代会计方向发展。随着会计业务处理的计算机化,在大数据和网络化的支撑下,会计信息处理和反映实现了实时、动态、集中和透明,会计信息融合于政府和企业整体信息化系统之中,使得经济管理和企业管理对会计信息的依赖性越来越强,会计信息成为现代市场体系中重要的基础性管理和生产经营决策依据。会计信息化的发展为推动会计职能由经济核算到参与经济管理决策的转变创造了条件,会计职能逐步与其他经营管理职能相互渗透,已从传统的会计核算与监督深化为会计反映与控制,越来越深入地影响着区域或单位资源配置效果和效率及领导层管理经济与调控经济的能力水平。
现代经济社会的发展,促使会计职能从单纯具有技术和技能属性逐步兼有了管理属性,其功能也从一个内部的静态经济数字与信息的记录和反映工具,转向为具有动态性、系统性、外部性的包括内部经济信息记录和大环境经济态势反映,并为生产和经营管理从决策到实施全程提供服务的管理工具。会计定位也从简单的记录价值转变为全面综合单位内部和市场信息,以创造价值为基础,以创新盈利模式为导向、以服务单位内部战略规划、决策、控制、评价为目的,科学合理配置人财物包括技术等资源并监控各环节的实施运行等,会计工作进入与单位经营效率效益密切相关的复杂状态,对会计人员除了要求掌握会计和财务专业知识及实际操作能力,更重要的是具备一定的能够运用专业知识结合内外部经济信息参与单位战略管理和创造价值的能力。这一职业能力主要体现在以下七个方面:
一是参与单位经营决策的能力。即从财务角度对单位战略目标的制定提供支持。如单位领导层提出某项发展战略,作为财会人员要能够围绕这一目标,从市场、投资、筹资、资源配置、税务筹划乃至并购、资产置换等方面为经营决策层提供科学的、量化的经济信息决策依据,以提升决策的科学性。
二是参与单位内部有关管理制度的设计能力。即基于财务角度对有效提高单位资源配置和转化效率效能管理水平的相关制度设计能力。如预算编制制度、内部控制制度、责任制度、绩效评价制度、会计核算制度、薪酬分配制度、股权结构与配置制度等等,以最大限度地减少资源的损耗,降低运营成本,提升竞争优势。
三是具有较强的业务预算能力。财务预算虽然是为业务目标服务的,但财务预算一般是依据历史数据所做,实践中与实际市场变化和业务安排会有一定的脱节,而业务预算要依据业务目标,综合产品竞争力、成本、收入转化率和市场费用等因素,这就要求会计人员具有会计知识与其他经济知识融合的通用能力。
四是具备一定的经营风险防控能力。即在动态的市场环境下,能够利用平时掌握和积累的内外部经济信息,对本单位运营中可能遇到或出现的各类经济风险有及时察觉、识别、规避、管理和调控的能力,保证单位在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中能够健康运营和发展,而不至于因意外或突发事件遭受重创或提前倒下。
五是辅助单位战略实施的能力。即立足于财务支持的角度推进单位既定战略实施的能力,如资本运作能力、项目管理能力、调整与控制能力、与各方面的沟通能力等,以保障单位战略目标在实施中与内部各职能目标的协调一致,有效管控单位战略实施过程中涉及到的市场、运营、法律等方面的财务风险。
六是价值创造能力。即在单位商业模式的创新与构建中,能够从财务的角度提供有效支持的能力,如领导层决策所需要的内外部经济信息情况包括科学的分析,实施的流程设计、运营成本控制、可能出现的各类风险防控预案、绩效评价与管理等方面的财会服务。
七是信息化系统运用操作能力。现代经济发展和科学管理与信息技术的结合越来越紧密,产业、财务、网络三要素组合已成为经济运行的最基本方式,作为现代会计工作人员必须具备对信息化系统的基本实操能力和一定的业务软件编制能力,才能保证会计职能的有效发挥。
二、提升会计专业培养人才职业竞争能力的路径思考
之所以当前高校在会计人才培养上出现与社会需求不相适应问题,据笔者向一些已走上工作岗位的会计专业学生和熟识的企业管理者的调查汇总,主要是因为目前高校会计专业在对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职业能力的培养,与当今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变革对会计专业人员的知识技能包括职业道德需求存在着明显脱节。如现在高校会计专业在课程设置上,大多没有根据会计职业环境的变化对会计业务需要更多的职业技能这一特点安排专业课程与实践课程,仍然偏重于会计专业理论知识的传输,以众多的专业课程为主,重复性较高,有关人文课程很少甚至没有,而会计实践课程设置内容相对简单且多流于形式,使学生面对复杂的会计环境实务操作能力训练严重不足,尤其对会计专业与经管类专业知识有机融合式教育重视不够,影响了学生职业能力的拓展,导致所培养会计人才走上社会后适应市场环境变化、创造价值的职业能力远远不足。
提升会计专业培养的会计人才职业竞争能力,首先,要更新会计教育理念,要根据当代社会经济发展变革对会计人才的能力需要和要求,转变当前在会计人才培养上仍以单纯重视专业知识传授为主的教育理念,确立会计人才既要具备较多的会计专业知识、同时也兼备相关学科知识、以着重职业通用能力培养为导向的教育理念。在会计学教育过程中,不仅要重视会计学知识的教授,也要重视会计专业与其他相关经济学科知识的有机融合教育,另外还要重视与注册会计师和国际有关会计教育课程内容衔接。要努力推进会计专业教育向经济、管理、法律等领域的延伸,使所培养的会计人才具备全新的、完整的、系统的综合职业能力,提高知识结构的通用性,引导和激发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培养创新思维和提高创新能力,以应对复杂的职业需求。
其次,在教育途径上,要顺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对政府和各类经济实体转变发展方式、提高管理水平和创新能力的客观要求及对会计职能的新要求。即现代会计不仅要为单位领导经营决策提供经济财务信息,还要具备利用内外部经济财务信息对单位经营活动进行规划、预测、管理与控制的能力,有机融合财务与业务活动,提高单位价值创造力和市场竞争力。为此,在教育实施过程中,应确立财务、业务、信息化一体化的教育思路,以能力培养为目标,将经济事项与会计环境相结合,梳理整合培养会计职业能力所需的知识体系,科学地安排各类课程,为学生构建完备、系统、综合的知识结构和职业能力体系奠定一个好的基础。
第三,在职业能力培养上,要围绕现代会计应具备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深度和自我学习能力与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及适应社会环境变化引领单位创造价值能力这一目标,推进会计教育制度改革,以市场对会计职业的能力素质需求为导向,建设完整的有利于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在课程内容方面,应注意专业知识的传输与能力训练的整合,着力培养学生的业务处理能力、学习能力、实务操作能力、职业判断能力、沟通能力、应变能力、创新能力等综合职业能力。即通过专业知识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熟练运用会计方法进行会计各项核算、凭证填制、登记账簿、科学建账、编制会计报表、财务分析、资产清查、税金缴纳、实务审计、处理现金和银行业务等;通过关联经济学科知识学习,使学生掌握一定的经济管理知识,如金融学、财政学、审计学、统计学、预测学、目标管理学及国内外有关会计的法律法规与业务知识等,并学会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运用到实际工作之中,能够根据实际情况,对问题做出科学的分析、判断、选择和决策,适时、适地、适宜地进行会计处理,善于以新的思路处理和解决复杂商业环境下出现的各类财务问题;通过有关社会学科知识学习,如宏观政治和经济形势、管理学、商务礼仪、口才训练等,培养学生沟通协调能力,使学生学会在坚持原则的基础上与各方面、各层次不同利益群体和个人的沟通、协调,能够妥善处理各种利益关系,保障工作的畅顺和目标的实现;通过现代信息技术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熟练运用信息化系统处理各项会计业务,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和应用效率并实时开发新的会计信息,为领导科学决策和提高单位运营效率提供高质量的财务服务。
第四,在教学方式上,要贴近社会经济发展实际,重视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开发锻炼。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不仅仅是重视学生会计基本业务操作能力的培养,提升学生专业能力,要使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加强对学生在会计各类项目核算能力、会计职业判断能力、相关制度设计能力、应付复杂商业环境下会计业务处理能力等方面的训练,培养学生参与管理决策和战略引领能力。为此,会计专业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应基于会计实际工作过程,总体上注意教学计划的系统性,过程上将教学内容科学设置成模块化学习单元,合理安排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计划,将所需学习的课程内容与实际应用有机衔接起来,循序递进,使各阶段的教学任务在不同的情景下完成。如专业理论、实际项目、任务和案例等,选择各类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组织教学,同时将分散在每门专业课中的实验或实训,按阶段整合为综合技能实验或实训,建立系统化的实践教学体系,努力使教学贴近实际,使学生在近似实战的环境中学会开展并完成工作任务,从而在职业能力训练上达到一定的高度。
第五,在基本职业素质的教育上,不仅要重视会计人才专业业务能力的培养,也要重视会计人才应有的职业道德教育、会计诚信教育和会计价值教育。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会计的职能不断拓展,在单位中已从过去的配角转换为单位各类经济活动的中心角色,掌握大量经济、经营、运营状况、资金存贷、现金流量、负债、股权配置等核心秘密,一旦泄露会给单位造成损失和引发混乱。另外,会计活动中有许多不确定因素,存在着各种职业风险,这就要求会计人员不能以掌握的经济秘密为个人或他人谋私利;履职时要保持客观公正的态度,不能为满足特定的个人、集团利益需要或因个人或领导偏见影响而扭曲会计信息和违规处理会计业务;在不违反有关法规和财务制度与财经纪律的前提下,能妥善处理发生的各类经济业务问题和有关会计科目包括合理避税等。这就要求会计人员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这些素质主要有诚信品质、客观公正品质、保守秘密品质、职业谨慎品质等。因此应注意开设有关政治经济和人文修养与理想信念教育课程,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职业道德与职业信仰。
第六,要大力加强会计教师队伍建设。师资队伍是教学中最关键的因素,会计教育理念的转变、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课程体系的构建、教学模式的创新、教学方式的实践、各项管理机制的运行都离不开教师的参与。在教师队伍建设中,首先应重视改变目前大部分会计学教师缺乏实际会计工作经验的状况,制定有效措施鼓励教师深入企业调研或参加社会实践,根据自己的体验和获得的第一手资料结合教学内容编制教学案例,将真实的会计业务展现到课堂,提高学生认识问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建立会计学教师在实务单位挂职锻炼或适当兼职的制度,促进教师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为教师提高教学质量创造基础条件;建立教师定期学习进修制度,加强教师的继续学习教育,保持教师在本学科上的前沿性培育前瞻性,提升会计师资队伍素质;建立对教师科学的激励机制和多元评价制度,促进教师教学和科研能力的协调发展和不断提高;建立引进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会计师和外籍教师参与教学的制度,帮助学校师生开阔视野、及时接触国内外前沿会计实践和观点,以强化学生对会计业务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