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国有企业改革不断深化,企业法定代表人拥有较大的经营管理自主权,其决策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审计制度的日益完善,经济责任审计作为一项考核企业法定代表人政绩、业绩的手段,已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特别是在规范企业法定代表人经营行为,严肃国家财经纪律,加强国有资产管理,保障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促进企业法定代表人勤政、廉政,全面履行职责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如何更有效的对企业法定代表人进行经济责任审计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此间更需要注重以下问题:
1.经济责任审计的责任划分问题。企业法定代表人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主要包括各项经济指标的完成情况;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情况;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及执行情况;企业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遵守国家财经法纪情况。而在实际工作中,上述内容在实际操作中有些责任难以划分,主要是表现在如何界定经济责任的边界,即划分标准;如何确定经济责任的承担者;如何界定承担经济责任的程度。要分清这三项责任,就不可避免的要涉及经济责任与非经济责任,集体责任与个人责任,主要责任与次要责任,前任责任与现任责任。尤其是前任责任与现任责任的划分难度很大,问题也很多。因为现任经理任期内出现的问题不一定都是现任经理造成的经济责任,有些问题是前任经理遗留的,而前任经理在结束其经营行为时并未进行经济责任审计,所以对企业法定代表人任期内的经营成果、资产、负债、损益的确认就比较困难。
2.审计力度不大。目前,在企业法定代表人经济责任审计的具体操作中,缺乏统一的审计标准和依据,审计范围随意性较大,而且多数经济责任审计的结论只作为前任领导与现任领导交换的依据,而忽略了对发现问题的处理,削弱了审计力度。
3.审计结果应得到充分的重视和利用。经济责任审计的审计结果本应作为考核、任免企业经营者的重要依据。然而在现实中,法规依据不完善,使审计执法力度受到影响。通过审计发现有些企业法定代表人应承担经济责任和领导责任,但又缺乏明确的法规依据对其进行惩罚和处理,形成这些经营者虽有经济责任,但对其没有明确的定论和说法,审计结果因此而不了了之。
针对以上问题,为了使经济责任审计卓有成效地开展,达到其特有的审计目的,应重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合理选择审计时机,加快审计速度,坚持先审计后离任的原则,是经济责任审计时效性的前提条件。
如果选择审计时间不合理,不符合干部管理要求,一年半载后才完成审计报告,而审计报告又未被企业采纳运用,也就谈不上经济责任审计的时效性。
由于领导干部任期长短不同,有的离任后追溯时间长,情况变化大,客观影响因素多,审计工作难度大,而经济责任审计往往任务急、时间短,要求速度快,但审计受其自身机构,人员配备,审计时限,审计业务规范等条件的限制,难于在短时间内完成领导干部任期全过程的经济责任审计,影响了审计的客观性,准确性和时效性,在实际工作中,很难做到先审计后离任。但先离任后审计,当事人已离任,审计有问题难以核对,责任难以明确划分,整改措施难以有效落实,经济责任已经无法和经济效益挂勾,任职期工作业绩优劣,评价也就起不到实际参考作用,该分享的利益已经分享,该任免升迁的已成事实,事后经济责任审计就成了完成任务式的走过场,没有实际效果和目的的一纸空文,被束之高阁。即使审计报告颇有建树,质量很高,评价客观合理,整改意见很好,但事过境迁,也很难得到有效的采纳和落实,这样严重的影响了经济责任审计的整体效果,影响了经济责任审计的严肃性和权威性。为了严肃经济责任审计这一审计监督的效能,注重经济责任审计的时效性,就必须在保证审计质量的基础上适应需要,提高审计速度。
干部任免制度的特殊性和时效性,给经济责任审计时机的选择带来了一定的难度,这就需要组织部门配合,提出计划,合理安排选择审计时机,努力做到先免职、后审计、再调任。
选择审计时机时:
一是要考虑审计力量的组织。组织审计力量是审计的关键,审计人员的素质高低,决定了审计质量的好坏,按行业对口进行审计恰似自己审自己,存在弊病,组织具有专门技术能力的专业机构进行审计,是搞好经济责任审计的必备条件。
二是选择经济责任审计时机要和日常财务收支审计、经济效益审计、领导干部离任审计有机地结合起来。审计法把经济责任审计对象界定在领导干部任期所在单位的财务收支,经营成果及其有关问题上,这就是说明经济责任审计有别于财务收支和经济效益审计,但同时覆盖和包括了财务收支审计和经济效益审计的内容。要善于汇总、利用、对比、查证、分析干部任期各年度的审计报告资料,同步选择经济责任审计的时机,以缩短领导干部任期全过程经济责任审计的工作时间,加快审计速度。
三是经济责任审计要和干部管理工作,纪检监察工作接壤,要考虑干部队伍建设的需要,考虑干部任免制度的时效性原则,合理及时地选择审计时机。
二、寻找经济责任审计改进方法的突破点,提高审计质量,是达到经济责任时效性目标的途径。
任何审计项目都离不开被审单位的会计凭证、会计帐簿和财务报表以及其他相关资料,包括就帐查帐,序时核帐,综合性测试,以检查财务收支的合理合规,确认企业经营成果的真实以否,测定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检查企业的财政财务法规执行情况等常规的审计模式。经济责任审计鉴于审计内容基本相同,同为企业的财务收支,也要从基本审计模式入手,但关键在于财务收支审计主体是单位整体,而经济责任审计主体是领导干部个人,二者绝不能混为一谈,因此必须在财务收支和经济责任审计的基础上把审计的重点转移到对领导干部整个任职期间的工作业绩,经营成果、经济行为,投资决策,管理水平,实施状况,廉洁自律等的量化考核上,判别明确其应负的经济责任。 进行经济责任审计除按程序听取领导干部任期述职报告,查阅分析会计资料,任期经营计划,任期经济责任目标,完成情况统计考核资料,任职期初与期末财产、债权、债务,所有者权益状况比较以及任职期内有关经济监督部门的检查报告、处理意见外,还要根据实际需要,召开有关部门参加的会议,广泛听取干部职工的意见,搜集帐外反映、体外循环的经济活动和违法违规经济行为。重大经济问题要和纪检部门配合,采取内查外调形式,一追到底,按规定由有关人员签字认定,送交有关部门查处,并在审计报告中披露。
在审计过程中坚持客观、公正,实事求是的原则,认真规范的记录、编写审计工作底稿,为审计评价提供真实、可靠经得往历史检查的依据。
为使经济责任审计向宽度和深度拓展,让经济责任审计卓有成效,应该大胆偿试改进审计方法,提高审计质量。
1、对会计资料的审计一般采取详查法,弄清帐务处理的来龙去脉,确保其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
2、对财产物资、固定资产等实物资产一般采取抽查法,并要达到一定的抽查面。对重要的机械设备、重大的固定资产要到现场查看。
3、对一些帐面不能完整反映的问题一般采取查询法,向知情人有的放矢进行审计调查和审计查证,确保审计证据的可靠性。
三、客观、公正、全面、准确地进行审计评价是经济责任审计的关键所在。
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是关系到审计质量的一个关键问题,也是编写经济责任审计报告的重点和难点。
1、审计评价的原则
审计评价的原则归纳为八个字:客观、公正、全面、准确。客观是以事实为依据,一切从企业的实际出发,真实反映企业的情况;公正是以法律为准绳,按国家颁布的会计法律、法规及本系统、本单位的规章制度执行;全面不但要反映主要业绩,而且要指出企业存在的问题以及产生问题的原因和责任,作到客观公正、不偏不倚;准确是以写实手法,一切以数据说话,评价观点一定要鲜明,用词一定要准确,切忌清描淡写、模棱两可,含意不清。
2、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中要掌握重点、划清五个界线。
一是要划清任职期与非任职期的界线。一般以经济活动的发生日期为准,确定其责任所在。
二是要划清直接责任与间接责任的界线。一般要分清是否是由法定代表人直接造成的责任还是企业其他人员直接造成的责任。如果是企业法定代表人本人造成的即为直接责任,如果不是法定代表人本人造成的即为间接责任。
三是划清主观原因与客观原因的界线。企业领导班子根据当时、当地客观条件集体讨论的决定是以企业更好的求生存、求发展为目的,但由于突发事件或不可抗力造成决策失误的属客观原因。而其决定夹杂个人目的或有碍企业生存、发展,造成企业损失的则属主观原因。
四是划清改革偿试与违法违纪的界线。由于改革是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没有现成的模式可借鉴。党和国家的政策指明不改革没有出路,但改革中也会有这样那样的失误,出现一些问题在所难免。只有在吸取教训中进一步深化改革,才能把企业推向前进。而企业违法违纪是党和国家决不允许的,将受到法律的制裁。
五是划清经济责任与非经济责任的界线。审计主要是以量化指标为依据,对财务中所涉及的会计资料进行全面的分析,以此提供决策所需要的数据资料。应此经济责任审计是明确企业法定代表人的经济责任的数据基矗而非经济责任主要是从宏观决策上把握企业发展的方向。
只有划清楚了这五个界线,充分考虑客观的历史因素影响,才能恰如其分对任职期领导干部经济责任作出客观、公正、准确、全面的评价,也只有高质量的审计评价才具有实效性。
3、进行经济责任审计是一项重大的系统工程,为了保证经济责任审计的质量一定要与组织部门、纪检监察部门密切配合、协调工作。从审计时机上的选择,审计时限上的要求,审计评价上的职责范围都应尽量和干部管理部门的要求相一致,遇到问题共同分析、形成共识,把经济责任审计结果真正运用到领导干部考核,任用和党风廉政建设中去,努力提高干部监督管理的整体效果,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确确实实发挥效用,充分体现经济责任审计的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