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部颁布的由1 项基本准则和38 项具体准则组成的新会计准则体系,自2007 年1 月1 日起首先在上市公司范围内施行,鼓励其他公司执行。在新会计准则体系中,最引人注目的部分就是公允价值的引入。长期以来,在财务会计中,历史成本计量资产是一条重要的基本原则,历史成本计量模式成为主导的会计计量模式,我国会计计量也一直遵循历史成本原则。新准则的实施对会计核算的传统思维是一次全面的挑战,对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及与上市公司有关的经营管理者、投资者和潜在投资者来说均具有重大影响。
一、公允价值的计量属性
美国会计学家威廉姆培顿在1946 年3 月的《会计师月刊》(Journal of Accountancy)发表了一篇题为会计中的成本和价值的文章。在该文中,培顿教授指出,成本和价值不是相抵触和相排斥的概念。在购买日,成本和价值几乎是一样的,至少在大多数交易中如此。就支付媒介是非现金财产的交易而言,购入资产的成本应按所转出财产的公允市场价值(fair marketvalue)确定。事实上,成本是重要的,因为其大致等于购买日的公允价值(fair value)。较早在正式文告中使用公允价值概念的是美国会计程序委员会公告第4 号(APB Statement NO.4)企业财务报表中的基本概念和原则(1970 年)、美国会计程序委员会意见书第16 号(APB Opinion NO.16)企业合并(1970年)、第21 号应收账款和应付账款的利息(1971 年)和第29号非货币性交易(1973 年)。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在1982 年公布的IAS16固定资产会计中亦引入了公允价值的概念。
在对引用公允价值概念进行评论时,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指出公允价值最忠实地反映了交易的实质。在涉及金融工具的FAS107 和FAS133 公告中,FASB 解释说,公允价值反映了市场对直接或间接地隐含在金融工具中的未来现金流量净值的估计,公允价值信息有助于会计信息使用者对未来作出合理的猜测,并有利于验证其以前所作猜测的合理性;公允价值信息有助于投资者、债权人和其他使用者对企业的投资和融资决策进行评价,从而有助于其作出正确的决策。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认为,公允价值是指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当事人自愿据以进行资产交换或债务清偿的金额。FASB 的定义与此基本相同。FASB 在1984 年发布的第5号财务会计概念公告(SFAC NO.5)中列举了五种计量属性,即历史成本、现行成本、现行市价、可变现净值、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公允价值属性与上述五种计量属性的关系是什么,是否成为独立的第六种计量属性,FASB 在2000 年发布的第7 号财务会计概念公告(SFACNO.7)中指出:SFAC NO.5 中所描述的某些计量属性也许和公允价值是一致的。在初始确认时,如果缺乏相反证据,已收或已付的现金或现金等价物通常被假定近似为公允价值。现行成本和现行市价都在公允价值的定义之内,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也符合公允价值的定义。只要短时间物价稳定,对于一些短期的应收应付项目而言,它们的可变现净值可以近似地代表其公允价值。由此可见,公允价值不是一个独立的新的计量属性。公允价值的概念实际上已嵌入了各种计量属性,使公允价值成为一种复合的计量属性。公允价值的特点是来自于公平市场的交易,是参与市场交易理性双方充分考虑了市场信息后所达成的共识后的市场交易价格,其本质是一种基于市场信息的评价,是市场而不是其它主体对资产或负债价值的认定。
我国新《企业会计准则》对公允价值的定义是:资产和负债按照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计量。可见,我国对公允价值的定义与国际会计准则对公允价值的定义基本一致,主要的区别在于公允价值的使用程度上。新准则在公允价值的使用上相对国际会计准则强调公允价值作为基准计量基础而言,仍然有所保留。
二、公允价值计量与上市公司业绩变动
新会计准则主要在投资性房地产、债务重组及金融工具等业务的确认和计量上具体应用了公允价值的计量属性。《企业会计准则第 3 号投资性房地产》中规定,投资性房地产,是指为赚取租金或资本增值,或两者兼有而持有的房地产,主要包括已出租的土地使用权、持有并准备增值后转让的土地使用权和已出租的建筑物。投资性房地产在有确凿证据表明其公允价值能够持续可靠取得的,企业可以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的,不对投资性房地产计提折旧或进行摊销,应当以资产负债表日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为基础调整其账面价值,公允价值与原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但房地产开发企业所拥有的待出售房屋建筑物,是作为企业的存货核算的,其计价基础仍采用成本模式,并不受公允价值变动的影响。
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 22 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规定,以公允价值计量的金融工具主要包括交易性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主要是指企业为了近期内出售而持有的金融资产或近期内回购而承担的金融负债,如企业为充分利用闲置资金、以赚取差价为目的从二级市场购入的股票、债券、基金等。准则范围内的衍生金融工具,包括远期合同、期货合同、互换和期权,以及具有远期合同、期货合同、互换和期权中一种或一种以上特征的工具。衍生金融工具不作为有效套期工具的,也应划分为交易性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这些被列为公允价值计量的金融工具,其报告价值即为市场价值,公允价值变动形成的利得或损失直接计入当期损益。处置该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时,其公允价值与初始入账金额之间的差额应确认为投资收益,同时调整公允价值变动损益。
在新会计准则体系中,还有些方面也不同程度地运用了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如对于企业间具有商业实质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换出和换入的资产,实质上是确认企业非货币性资产的售出与购入,资产的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之差即为企业实现的收益;如果企业在债务重组中用以清偿债务的非货币资产的公允价值高于其账面价值,则高出的部分连同获得的债务豁免,可以增加当期利润;在非共同控制下的企业合并中,购买方付出的资产、发生或承担的负债的公允价值与其账面价值的差额,体现在企业当期损益中。
选取沪深股市最早公布2007 年年报的75 家上市公司,分析公允价值计量对这些公司利润的影响。这75 家公司2007 年合并净资产为8 868 511.15 万元,比2006 年增加了2 676 989.02万元,增幅为43.24%;合并净利润为1 121 007.26 万元,比2006 年增加了510 780.42 万元,增幅为83.70%。引起合并净利润增长的主要因素有三个方面:一是营业毛利。75 家公司营业毛利合计为1 160 950.32 万元,比2006 年增加了483 978.93万元,增幅为71.49%,占合并净利润增加额的94.75%。二是投资收益。75 家公司投资收益合计为144 126.56 万元,比2006年增加了62 204.91 万元,增幅为75.93%。其中,75 家公司出售投资实现收益110 339.80 万元,比2006 年增加了36 201.46 万元,增幅为48.83%。三是营业外收支净额。75 家公司营业外收支净额合计为96 031.84 万元,比2006 年增加了67 564.82 万元,增幅为237.34%。
这些数据说明,上市公司2007 年净利润增长的主要因素是营业毛利的增长,占到净利润增加额的94.75%,属正常经济增长的态势;投资收益增长的主要原因是公司报告期内出售投资实现的收益。但是,我们也注意到75 家公司营业外收入合计为121 403.66 万元,其中债务重组利得占到了46.83%。这些公司债务重组的情况值得特别关注,债务重组利得无论增速(按相同口径调整后计算)还是绝对额都是巨大的。
三、对财务报表舞弊的影响因素
公允价值是公平交易中,双方自愿进行交易的金额,然而这种自愿有多大的公允性值得怀疑。关联方之间的交易、母子公司之间的交易都可能是自愿的,而这种带有利益关系的自愿无法保证在多大程度上是公允的。公允价值计量下,企业调整会计政策的自主性加强了,因而更容易操纵利润,投资者及潜在的投资者在阅读财务报表时应保持必要的谨慎。
(一)公允价值难以取得与估价技术选择
公允价值是市场经济中可以观察到的、由市场价格机制所决定的市场价格,并且这个市场价格是市场交易各方承认和接受的。新企业会计准则明确了公允价值计量不仅适用于初始计量,还适用于后续计量,而后续计量大多是在没有交易的情况下进行的,这就需要解决公允价值的认定问题。新会计准则指南中规定:存在活跃的交易市场的情况下,交易价格即为公允价值;在不存在实际交易事项的情况下,应该寻找市场上同类或类似的交易,以同类或类似交易的价格作为计量基础确定公允价值;如果某项资产或负债没有由市场直接决定的可观察到的价格,存在合约规定的或可以预期的未来现金流量加以估计,就可运用现值技术估计公允价值,即利用折现法计算出其现值作为公允价值或以此现值为基础确定其公允价值,也可以采用专业评估人员的评估结果。估价技术法在公允价值计量方法中实施难度最大,也是对公允价值计量客观性影响最大的一个。我国现阶段的市场经济并不完善,很多情况下公允价值难以取得,在用估价技术估计公允价值时存在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会计利润容易被操纵,主要原因是我国没有像西方国家一样发达的交易市场。在公允价值难以取得的情况下,会计准则要求运用公允价值进行计量,无疑为财务舞弊洞开了方便之门。有许多会计要素如资产和负债在市场上很难找到可供观察的交易价格,将未来现金流量按一定的折现率折算成现在的现金价值的现值计量,就成为估计相关价格即公允价值的最重要的技术手段。由于未来现金流量的金额、时点和资本成本等都是不确定的,在计量的操作上难度很大。计量公允价值时所使用估价技术的目标在于,确定被计量资产或负债在计量日出于正常商业考虑所进行的公平交易中的交易价格。该估价技术应最大限度地使用市场输人变量,且最小限度地使用主体特有输入变量。但是,我国交易市场不发达也欠规范,生产要素市场不够成熟,即使那些有效的交易市场,也缺乏足够的深度与广度,在运用估价技术计量公允价值时缺乏市场参考标准,大量不确定性和主观判断因素的存在,提供了企业操纵会计利润的机会。
(二)关联方交易影响交易价格的公允性
我国企业间的关联方交易非常普遍,尤其是上市公司与其母公司、子公司进行债务重组、资产交换等交易中,交易价格缺乏公允性的情况时有发生,很多上市公司利用关联方交易粉饰会计报表,虚增会计利润。新会计准则对关联方关系虽然有一些限制性规定,如在确定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是否具有商业实质时,企业应当关注交易各方之间是否存在关联方关系,这是因为关联方关系的存在可能导致发生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不具有商业实质。企业很容易就能避开这些形式上的限制,这是因为我国目前很多企业之间关系复杂,很多表面看似非关联实际是关联的,这就导致关联方关系判断存在一定困难,从而也会影响使用公允价值计量的基础。公允价值是通过市场确认的,但市场环境是复杂多变的,有的会计要素或会计事项可以确认或寻找相类似的市场交易价格,有的却无法寻找而只能估计,尤其对于长期性的应收应付之类的项目,在市场环境的预知性上难以把握。公众上市公司财务造假动机强烈,利用关联方交易是其调节利润的主要手段之一,因此,在公允价值的计量模式下,上市公司的财务造假有可能赤膊上阵,变成公开化的操作。
(三)资产分类的选择可能影响会计信息的可靠性
选择公允价值计量模式这样一个非确定性、变动性和集合性的模糊计量概念作为会计计量的手段,相对于客观性、确定性和可验证性的历史成本计量模式,虽然在财务报告中能提供更为相关性的信息,但在可靠性的质量要求上却不能保证提高或不被减弱。
我国金融工具会计准则要求企业管理当局根据购买和持有金融资产的意图和能力把其划分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持有至到期投资、贷款和应收款项与可供出售的金融资产。因此,企业持有金融资产的意图和能力不同,决定金融资产分类的不同,进而会影响金融资产的计量基础,即允许企业管理当局对任何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按照公允价值计量,并且把公允价值的变动计入当期损益。尽管我国会计准则对四类金融资产之间的转换做出了诸多限制,但是,企业仍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操纵金融资产的分类,从而决定其计量基础。在我国当前的会计环境下,还缺乏有效的机制能保证公允价值可靠计量,因此,企业在计量金融工具时所拥有选择公允价值的自由度,以及缺乏对所采用估价技术的有效监控,都会严重地影响财务报告的可靠性。
(四)公允价值计量的杠杆效应
现代经济是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融合,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使信息、信用、信心与现代经济的关系,达到了从未有过的密切程度,受这些因素的影响,公允价值计量可能会增加企业财务报表项目的波动性,从而产生助涨助跌的杠杆效应。引入公允价值计量之后,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将与变化多端的资本市场和宏观经济环境更为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资本市场和经济环境的任何变化,例如,发生未预期的利率变动、金融资产信用质量严重恶化、资本市场权益价格大幅度调整以及房地产泡沫突然破灭,都会立即通过公允价值计量反映到企业的财务报表中来,从而加剧企业收益和资本的波动性。在利率、汇率等要素大幅度变动时,公允价值计量与历史成本计量模式相比,能更为迅速地反映资产价值的变动。在资产信用质量严重恶化时,资产的公允价值会相应减少,而在传统的历史成本计量模式下,估计损失时间上滞后数量上也比较保守。
公允价值在放大收益的同时,风险没有反映出来,可能导致收益(价格)大幅走高,而当市场发生动荡的时候,由于公允价值的特殊计量属性,又引导着收益(价格)走低的预期,从而可能产生持续性的收益(价格)大幅波动。年初爆出的法国兴业银行巨额亏损是这一杠杆效应的注解。
公允价值计量对财务报表的影响是全方位的,这一计量模式虽然为投资者(潜在投资者、债权人)提供了更相关的信息,但投资者也需密切关注可能导致的对可靠性的弱化,建立一个强式而有效的市场是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大范围应用的必要条件,在目前的情况下,可持续关注企业披露的信息,尤其要关注企业是否披露了自愿性及资源性的信息,借以识别企业的经营风险、判断企业的投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