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的内部审计是为了加强内部管理和提高经济效益, 对企业内部的一切经济活动进行监督和评价, 揭露和反映企业资产、负债和盈亏的真实情况, 查处企业财务收支中各种违法违规问题, 维护所有者权益, 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内部审计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企业管理起着制约、防护、鉴证、促进、建设性和参谋作用。内审通过有效促进控制成本费用,达到服务于企业管理, 最大限度的提高经济效益。审计内容主要为企业的财务收支及与其有关的经营管理活动, 以及作为提供这些经济活动的会计资料和其他有关部门资料。通过对企业经营管理、生产、技术等各部门进行检查、取证、分析和评价, 作出客观公正的评论, 提出改进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协助领导进行科学的决策, 强化内部控制, 堵塞管理漏洞, 提高经济效益。随着内审工作的深入进行, 审计理念和层次也得到了提升, 其发展趋势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趋势一:从财务合规型审计向管理效益型审计转变。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 企业成为市场竞争的主体, 加强企业内部审计, 对于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这就要求企业内部审计工作必须从企业全局出发, 由过去以差错纠弊为主的财务合规型审计转移到以内控制度审计为主的企业经营管理策略及风险防范的管理效益型审计, 即转到绩效评估、内部控制制度、经济合同等管理效益审计工作上来。
1.绩效审计。主要在对财务收支及其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进行审计的基础上, 审查其在履行职责时所达到的经济、效率和效果程度, 并进行分析、评价和提出改进意见的专项审计行为。绩效审计重点是考核经营的成果, 即对经营行为全方位的效果评价和分析。
2.内部控制审计。主要包括检查和评价企业内部控制系统是否健全, 运行是否有效, 并通过科学的测评方法找出内控制度的薄弱环节,提出改进建议, 堵塞制度漏洞, 防患于未然。
3.经济合同审计。内部审计部门对经济合同的签订、履行过程和终结进行审计监督、评价和咨询, 是内部审计的一项重要内容。经济合同审计的主要目的和作用是可以完善合同条款, 避免经济纠纷, 强化企业内部控制, 加强相关业务部门的责任, 维护企业合法权益, 预防经营风险, 使合同得以正确履行。
趋势二:从事后审计向事前、事中审计发展。随着企业经营活动的多元化发展, 单纯的事后审计已不能对企业的经营活动做出全面、科学、及时、准确的评价, 而是要做到事前、事中、事后审计相结合, 并有所侧重。事前审计要比事中、事后审计揭示、纠正问题更具有现实意义和价值。因而企业内部审计必须向前延伸, 对整个企业管理实施全程监控, 为企业经营管理者和投资者提供服务。事前审计重点是对投资决策、可行性论证以及资金来源等方面进行审计;事中审计侧重于对项目的管理特别是责任成本管理进行审计, 并对项目阶段性效益进行认定;事后审计主要是对整个项目的考核与评价, 以便及时发现经济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采取有效措施, 确保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以此进一步提高审计工作水平。作为熟悉企业内情和具有专业技能的内审工作者, 应参与到事前决策之中来, 对尚未事实的经济事项进行事前审计,以减少管理过程中不利时间的发生, 减少不必要的损失, 主动地为管理层决策服务, 减少投资者的投资风险。这样, 有利于审计部门对其他部门实施决策的具体管理行为进行有效的事中监控。
趋势三:从手工翻阅会计资料向分析性复核和计算机辅助审计相结合发展。在网络经济时代里, 企业整个业务有很多是通过网络进行的。审计工作者不可能再去翻阅每一张原始凭证来验证其真实性, 从而决定了审计工作者必须借助于计算机辅助审计这一手段来加以解决, 并灵活采用风险分析、控制评价、询问、实质性测试等多种方法, 以提高审计的效果和效益。同时, 还必须依靠自身具有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提高审计效率, 应用分析性复核这一审计手段来加以分析和判断,从而找出形成的原因和问题之所在, 并提出解决的办法和措施。
趋势四:内审人员素质提高, 人员结构从单一走向多元化, 防范审计风险意识增强。
1.随着企业经营活动的多元化, 经营区域的扩大化, 企业交易频繁且业务量大, 管理活动日趋复杂。这就要求审计人员不仅要熟悉企业生产经营和管理活动, 还要及时更新知识, 掌握新的技能和方法, 成为既懂财务会计、熟悉审计业务, 又具备经营管理、经济法律等各方面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只有内审人员的素质提高了, 才能挖掘出深层次的问题, 提出的建议才会是有价值的, 具有针对性和较强的操作性, 才能被企业领导层和决策层采纳, 内部审计的服务职能才能得以发挥。
2.在现代企业制度下, 内部审计工作作为专业化的职能管理活动, 具有开放性、动态性和综合性的特点。内部审计要想更好的为实现组织目标服务, 归根结底还是要丰富内审人员结构、提高人员素质, 这样才能洞悉企业经营管理的风险和问题, 并就此提出行之有效的审计意见,保证审计成果的质量。审计人员不仅要包括财务会计人员, 还要有工程技术、合同预算、企业管理等各种专家, 充实审计力量, 建立一支知识结构多元化、专业知识技能化的企业内部审计专业队伍, 提高审计工作质量。
3.由于内审要对其作出的审计结果及审计处理意见的客观性、公正性负责, 如果审计结论有失公允, 就必然要承担相应的审计风险。因此,防范审计风险是每个内审人员必须重视的一项工作。会计和审计工作是性质不同的两项工作, 因此, 会计人员和审计人员各自所负的责任也不尽相同。会计人员应对其报告的财务信息负责, 审计人员负责审查财务信息的处理和报告是否符合既定准则, 是否真实地反映了被审计单位与财务相关的各种情况,而对财务报表中存在的错报不负责任。因此,为避免审计风险,在审计组正式审计前, 应由被审计单位对其提供的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合法性、完整性做出承诺, 并加盖被审计单位公章、法人代表章、财务负责人章, 填制承诺书 , 以明确划分会计责任和审计责任, 防范审计风险。这就要求逐步提高审计人员的政治素质、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 增强审计人员的防范审计风险意识, 使审计人员自觉执行审计操作规范, 准确运用审计依据, 更加适当地进行审计处理和审计处罚。
趋势五:审计结果越来越受重视, 整改力度加大。内部审计要求针对问题提出有建设性的、操作性强的合理化建议。内部审计提出处理意见和建议时,应从企业的实际出发, 将损失减少到最小、完善控制。同时,还应对落实意见和建议的情况进行后续审计, 从而促进企业建立起有效的内部控制系统,降低控制风险,防患于未然,促进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提高。
审计整改是被审计单位根据审计机关依法审计所做出的处理决定及提出的建议, 对其自身存在的违法违规问题进行纠正和改进的过程。要认真履行审计监督职责, 加大审计监督力度, 对于审计查出的问题,要采取有力措施, 加强跟踪检查, 做好整改工作, 将其与审前调查、现场审计摆到同等重要的位置, 建立定期报告审计整改结果的制度, 建立健全审计整改的跟踪检查制度、责任追究制度和结果公告制度。被审计单位不能存在避重就轻、敷衍了事、故意拖延、蒙混过关等错误认识, 或者主观上有意识地进行选择性整改 。被审计单位既要自觉接受审计, 又要积极支持、配合审计部门的工作。充分认识存在问题的危害性和解决问题的紧迫性, 严肃对待审计查出的问题。对审计查出问题的整改落实决不能不了了之, 要加强跟踪检查。要督促被审计单位认真进行整改, 发挥一审二帮三促进的作用。
综上所述, 树立现代内部审计理念, 加强对企业实行全方位、多角度的内部审计监督, 有利于企业自身改善经营管理, 揭示企业内部存在的潜在风险, 提高经济效益, 确保企业高效地运作和发展, 以顺利地实现企业的目标和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