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山村网

浅析坚持依法治国与维护法律权威:理念共融、目标共生与路径共通

2019-02-03 15:42:15浏览:825评论:0 来源:山村网   
核心摘要:一、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核心理念: 实现科学立法确立法律权威的前提基础科学立法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前提,目的在于合理配置立法

一、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核心理念: 实现科学立法确立法律权威的前提

基础科学立法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前提,目的在于合理配置立法权力,有效规范行政权力的运作,从而为公民权利的行使提供充分保障,实现公平、正义、自由、秩序等价值目标。没有科学的立法理念和技术方法,法律将很难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法治建设的需要。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由于对法治的认识有误解,我们的法治建设走过一段弯路,即简单地追求法律的全面,而有些忽视法律的质量; 片面地追求立法的速度,而有些忽视立法的质量。立法工作中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对法律权威的确立产生了很大影响,集中表现在: 第一,立法观念不正确,影响法律权威。习近平同志在十八届二中全会上指出: 政府职能转变到哪一步,法治建设就要跟进到哪一步。要发挥法治对转变政府职能的引导和规范作用,既要重视通过制定新的法律法规来固定转变政府职能已经取得的成果,引导和推动转变政府职能的下一步工作,又要重视通过修改或废止不合适的现行法律法规为转变政府职能扫除障碍。当前立法工作中,立法滞后性还以各种形式存在着,立法不能紧跟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第二,立法体系不完善,影响法律权威。存在立法空白的地方,尽管以宪法为核心和基础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于2011 年就已初步形成,国家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等主要方面已基本上做到了有法可依,但与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相比,我国的法律体系还不十分健全。第三,立法质量不高,影响法律权威。

立法质量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如法律、法规与规章之间缺乏协调和统一,有些法律、法规的条款太原则,不便操作和畸轻畸重; 还有一些法律、法规对某些自由裁量权设置的幅度过大,而公民权利受到侵害后的法律救济条款不全面。第四,立法体制不健全,影响法律权威。立法主体的多样化和法律、法规类型的多样化,法出多门导致立法权的分散及混乱,甚至存在由于立法权限划分不明晰而导致法律冲突和立法主体的利益倾向影响法律的公正性等现象。第五,立法稳定性不强,影响法律权威。立法稳定性不足不仅会损害法律的权威,还直接妨碍立法目的的实现。我国的立法中修改法律有些频繁,一部法律颁布不到五年甚至更短,就着手进行修改,固然法律要与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相适应,但过分强调法律的时代性反而会损害法律的稳定性和持久性,进而影响法律的权威性; 况且频繁地修改某部法律,也反映出制定该法律时的不成熟和欠科学。第六,立法科学化程度不高,影响法律权威。

目前,我国在立法过程中,很多非专业人士担当着立法的重任,他们在行政管理和领导才能方面可能有丰富的经验和艺术,但对从事立法这一专业素质要求很高的工作是很难胜任的。

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根本目标: 保障法律实施维护法律权威的关键环节

一分立法,九分实施。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如果没有遵守执行,再好的法律也是一纸空文。如果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之前,法治面临的主要矛盾是无法可依的问题,那么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之后,法律的实施就成为依法治国的主要问题。2014 年1 月7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法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后,工作重点是保证法律实施,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习近平总书记一系列重要讲话与指示,尤其是关于法律实施问题的重要阐释,揭示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伟大战略的基本任务、实践重心和实现步骤,也阐明了确立和突出法治权威的历史重任和建构路径。法律实施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点和关键,法律权威的根本在于法律能够得到全面正确的实施。我国法律实施的情况虽有很大进步,但仍存在不尽如人意之处,损害法律权威的行为和情形时有出现,这是我国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进程中遇到的最突出的问题之一,是导致我国法律缺乏权威性的重要因素,集中表现在: 第一,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问题比较严重,影响法律权威。

在现实生活中,一些置法律于不顾或凌驾于法律之上的现象还存在,特别在一些地方、领域、单位和部门比较突出。这些现象和问题,直接影响了社会公平正义,引发了一些社会矛盾,损害了法律的权威。第二,法律实施标准不统一,影响法律权威。法律实施不够具体、不够明确,不仅增加法律实施难度,影响法律实施质量,有损法治统一,影响法律实施的正确性、有效性,而且直接导致社会舆论、公众评价不一,影响法律公信力提升,损害了法律的权威性。特别是在司法适用中,由于司法机关适用法律的有些标准和尺度不统一、较笼统,不同的司法机关、司法人员,对同一案情形成不同的认定,同一法律产生不同的理解,加之考虑社会效果、维稳因素和自由裁量等原因,造成同案不同判、同法不同执,损害了法律的权威。第三,违法行政现象突出,影响法律权威。违法行政比较典型的情形有非平等执法、钓鱼执法、寻租性执法、非文明执法、限制性执法、选择性执法、运动式执法、疲软式执法、非法性执法、滞后性执法、随意性执法等等。尤其是在基层,违法行政的问题还比较突出,对法律权威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第四,司法不公问题仍然存在,冤假错案时有出现,影响法律权威。有些司法机关由于腐败等因素的影响,在司法办案过程中,扭曲事实,歪曲事理,扭曲是非,混淆正义与邪恶,出现严重的不公正审判或者冤假错案,对法律权威和司法公信造成严重损害。

三、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基本路径: 实现全民守法塑造法律权威的核心重点

徒法不足以自行,法律能否真正有效实施、突出其权威,取决于民众认知度和社会环境。法国思想家卢梭曾说,一切法律中最重要的法律,既不是刻在大理石上,也不是刻在铜表上,而是铭刻在公民的内心里。法治的权威在于公民发自内心的拥护,法律的权威源于公民对之真诚的信仰。法治不是一种政治家们突如其来的理性设计,而是全体民众实际参与并接受规制的实践活动。法律只有成为普通民众认可的社会规范,民众才会确立和认可它的权威。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只有成为全体民众的共同发展战略,法治的权威才能获得广大民众的普遍认同。法律是民众的法律,而不是政治家们的施政依据。法治是民众的法治,而不是统治者们的管理平台。

习近平同志曾经指出: 强调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保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尊重和保障人权,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保障公民人身权、财产权等各项权利不受侵犯,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同时还强调要加强宪法和法律实施,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尊严、权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形成人们不愿违法、不能违法、不敢违法的法治环境,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这些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要部署和要求,体现了党中央对发挥人民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中的主体作用的更加重视,对构建全民信仰法律、遵守法律的法治环境的更加重视。

(责任编辑:豆豆)
下一篇:

非动物源 让医学美容更安全

上一篇:

对牧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的探讨

  • 信息二维码

    手机看新闻

  • 分享到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xfptx@outlook.com
 
0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