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清末到民国时期公共卫生的发展与变迁
一、 公共卫生的含义演变
从清末到民国初期,“公共卫生”这个概念渐渐进入到人们的头脑意识中。1840年的鸦片战争使得中西方文化产生激烈碰撞,西方传教士的到来,将异域国度的另一种文化也传播到了封闭已久的清王朝。中国社会由此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卫生的含义也经历了由传统到现代的演变。
二、西方医学在中国的传播
1840年鸦片战争战败后,中国的门户被打开了,西方医学和卫生学也随之传入中国,而传入中国的途径主要有以下四种形式:
(一)开办医院。最早来到中国的是一位美国的传教士医师彼得·伯驾(Peter Paker,1804-1888),他受美国公理会的派遣,1834年来到广州,1835年11月4日在广州开办了第一所眼科医局,每天来就诊的人络绎不绝,医局获得了良好的声誉。据统计,到了1907年的时候,中国的教会医院达到了166所。
(二)建立学校。在传教士来华之前,我国有自办的医学教育,1867年,京师同文馆就有医学讲座,但同文馆主要的人才培养目的不是医学,而是培养中西通用的政务型人才,所以医学方面缺乏专业化。
三、公共卫生行政机构的变迁
(一)清末时期的卫生机构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清末到民初我国公共卫生的变迁,可以看到我国的公共卫生建设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通过对每个阶段公共卫生的变迁研究,从而也能进一步探索它的发展规律,也为今后中国公共卫生的建设和管理提供了借鉴。同时,也为我们认识公共卫生与社会及人民大众之间的互动关系提供了新的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