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新中国宪政建设的发展历程及特点
人民当家作主,实行民主宪政。中国共产党在其诞生之初就举起了争自由,争人权的旗帜,并在其领导的根据地建立民主政府,着手实行由人民当家作主保障自己权利的民主宪政。毛泽东在总结新民主主义宪政时讲: 宪政是什么呢,就是民主政治。新中国的成立开启了中国社会主义民主宪政之路,从《共同纲领》到《八二宪法》,新中国的宪政制度在曲折中不断前进,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我国宪政发展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 一) 建国后到文革前中国宪政的发展
新中国的宪政建设是在摸索中前进,通过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制定宪法、完善法制来实现的。
1. 建国后到文革前中国宪政的建设。人民民主专政国家政权的建立为我国社会主义宪政建设开辟了新纪元。新中国成立之初,在还不具备召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条件的情况下,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起到了临时宪法的作用。《共同纲领》确立的我国政治法律制度、建国大政方针和保障人民权利的原则,为我国宪政建设奠定了很好的基础。1954 年9 月,我国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新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宪法,即《五四宪法》。这部宪法无论在框架还是观念上,都未超脱苏联宪法模式的影响。但是,这部宪法贯彻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这两项基本原则,规定了人民民主的国家性质、政治制度和国家机构的职能,规定了公民在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等各方面的权利和义务,规定了国家在过渡时期的总任务,使我国宪政建设有了根本的保障。这一时期,我国的法制建设也在蓬勃发展,国家相继通过了一系列重要的法律法规,如《国务院组织法》、《人民法院组织法》、《人民检察院组织法》等。另外,一些基本法如刑法、民法、刑事诉讼法等的起草及准备工作也纳入了筹建议程。
2. 建国后到文革前中国宪政发展的特征。新中国建立之初的宪政建设,有着自己鲜明的特征: 第一,新中国的宪政建设坚持以马列主义和毛泽东思想为指导。新中国的宪政体制是在马列主义基础上借鉴苏联模式构建的,马列主义就像一条红线贯穿于新中国宪政建设的始终。毛泽东把马列主义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运用于中国实际,提出了人民民主专政理论。这两方面,对人民内部的民主方面和对反动派的专政方面,互相结合起来,就是人民民主专政。第二,确立了新中国社会主义宪政体制的发展方向。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和《五四宪法》的颁布标志着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宪政体系初步确立。《五四宪法》确认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两大原则。一方面,它规定了人民享有广泛的民主权利,并为实现这些权利提供了制度上的保障,如《选举法》及《关于基层选举工作的指示》的实施既保障了全国范围内的选举工作,也使得基层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选举工作得以顺利进行; 另一方面,虽然当时还处于过渡时期,但它确立了新中国坚定而明确的社会主义方向。具体表现在: 在国体上,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 在政体上,规定我国的政体是民主集中制原则指导下的人民代表大会制 在经济制度上,确立实现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的目标。第三,宪政建设的过渡性。
《五四宪法》颁布时,我国正处在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时期,其过渡性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五四宪法》作为过渡时期的大宪章充分体现了我国过渡时期的总要求。毛泽东指出: 我们的这个宪法,是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但还不是完全社会主义的宪法,它是一个过渡时期的宪法。如,《五四宪法》第4 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依靠国家机关和社会力量,通过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保证逐步消灭剥削制度,建立社会主义社会。
二是选举制度的过渡性特征。虽然新中国早在1953年就颁布了选举法,旨在建立普遍、平等、直接、无记名投票的选举制度,但广大劳动人民群众的文化知识水平普遍不高,对这种政治选举还缺乏认识和经验,民主选举制度也需经过一个过渡阶段。三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过渡性特征。当时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才刚刚建立起来,还需要一个转换和适应的过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机构设置还不完善。
二、新中国宪政建设之启示
新中国60 多年宪政发展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也获取了很多经验教训。分析新中国宪政发展历程和特征,可以得到如下启示:第一,四项基本原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宪政发展的政治保障。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我们党的基本路线中两个基本点之一,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宪政发展的政治保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首先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这是我国宪政建设的政治原则; 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这是我国宪政建设总的政治方向; 坚持人民民主专政,这是我国宪政建设的政权基础; 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这是我国宪政建设的理论基础。第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中国宪政建设和发展的经济基础。党的十四大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市场经济需要一个公平、平等、诚实守信的经济环境,要求独立的企业制度、有效的市场竞争、规范的政府职能、良好的社会信用、健全的法制基础。市场经济所追求的价值目标是自由、平等、契约精神等,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下,财产权和经济自由权必将唤起人们的主体意识、权利意识、参与意识和自由平等意识,而这些都需要通过宪政得到保护和体现。这就产生了一个需要与被需要的关系,即市场经济需要宪政来维护,从而推动了宪政的发展。《八二宪法》的四次修正案,基本上都是经济发展促成的。2004 年宪法修正案进一步规定: 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国家依照法律规定保护公民的私有财产和继承权。
第三,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是中国宪政建设和发展的政治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在政权制度上,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二是在政党制度上,实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三是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四是在城乡社区,实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它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经过长期奋斗和实践找到的正确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