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中药在外科手术中的临床运用
1 手术前中医药的辅助治疗
1.1改善患者全身营养状况
许多腹部外科疾病潜在发病时间长,致使患者伴有营养不良、低蛋白血症等。这些并发症直接影响病人接受手术治疗及术后效果。对这些患者近年来有人主张采取胃肠外营养等治疗措施。这些措施能改善病人全身营养状况,但因治疗费用昂贵且并发症多而难于推广。中医理论认为这些需手术治疗的病人往往存在着各种“虚证”,采取“虚则补之”的治疗法则,能改善机体全身状况,为手术创造良机。按照中医理论“整体观念、辨证论治的特点”选用以十全大补汤、补中益气汤加减”对手术前的气血虚证患者具 有良好的疗效;采用静脉点滴参麦或黄芪注射液治疗术前虚证病人,也获得较好疗效。在乳腺癌手手术前给予患者积极的中医药治疗,可改善机体一般状况,增强体力,调理因疾病引起的肝肾功能障碍,有利于手术进行,对控制肿瘤的发展和潜在的转移也有帮助。
1.2增加胃肠动力和洗涤肠胃
在消化道手术中,采取通里攻下法选用大承气汤或调胃承气汤加减做术前准备,此类中药有明显增加胃肠动力和洗涤肠胃积滞的作用外,还有改善脏器血流及腹膜吸收,促进术后肠功能早期恢复,预防肠源性感染和内毒素血症的作用。许多外科危重病人,由于感染、中毒、失血等因素存在,导致病情恶化,甚至休克。冒然施行手术往往适得其反。若在采取输血、补液、抗感染、抗休克治疗措施的同时加以中医辨证论治,往往能为手术治疗创造条件
采用清热解毒、通里攻下等药物组成的“清胆汤”和“消胰汤”治疗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和出血坏死性胰腺炎合并休克病人,成功率达到80%~90%;对创伤性休克和过敏性休克患者,使用独参汤加味再辅以输血、输液等综合抗休克措施,可使血压迅速上升,为手术的实施提供了良好保证。
2 手术后中医药调理及营养支持治疗
2.1 营养支持和免疫调理作用
肠道除了具有传统认为的营养功能之外,还具有内分泌、免疫和屏障功能。肠道的屏障功能是防止肠源性感染的重要环节。近年来,用中药和肠内营养治疗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的患者,发现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早期实施中药和肠内营养支持治疗有助于胃肠功能的早日恢复、营养状况的改善和免疫功能的提高,并有助于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采用中药黄芪注射液与全肠外营养,联合应用可改善围手术期梗阻黄疸病人营养状况及提高病人免疫的功能。术后常规服用十全大补汤具有增高病人血浆白蛋白、血红蛋白的作用,可做为外科营养治疗之良方。
2.2术后中医药恢复肠道功能的作用
腹部外科疾病术后常出现腹胀,肠粘连等症状,选用自拟扶正还原汤 (主要由大黄、白术、枳实、厚朴、莪术、槟榔、甘草组成)水煎内服或从胃管注入,治疗98例腹部手术后出现的腹胀患者,结果症状缓解时间较单用西药治疗的患者有明显的差异性。中西医结合用药的患者肠道功能恢复快、住院疗程短等优点。术后肠粘连方面,笔者的经验是术后早期运用四磨汤以行气通腑、清热泻浊,同时用粗盐炒吴茱萸加大黄热敷腹部,可抑制腹腔内炎症反应,改善局部缺血状态、促进肠道蠕动功能。
2.3中医药在肿瘤方面的治疗作用
中医药是肿瘤综合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选择补气养血、健脾益气、滋补肝肾,和胃降逆的治法。常用八珍汤、补中益气汤、参茯白术散、六味地黄汤、小柴胡汤等为代表方,根据辨证施治进行加减,在肿瘤的术后康复、术后并发症、转移、防复发、以及减少肿瘤病人术后放疗、化疗的毒副作用都且明显疗效。
3 中医药治疗肿瘤的优势主要体现
加速肿瘤手术后康复,减轻并发症;放化疗期间的减毒增效作用;术后,放、化疗后用药稳定病情,提高远期效果, 减少复发转移;预防和治疗癌前病变等;对于晚期不能手术及放化疗的患者中医药改善症状,提高生存质量,延长生存时间。总之,在外科手术前后应用中医药治疗方法可以改善病人的机能状态,预防和治疗各类并发症,提高生活质量,已取得了较好的疗效。如何更好地发挥中医药在外科领域的作用,走中西医结合道路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本项研究以患者的显效、有效以及无效为最终的评定标准。所谓的显效,主要是指患者在接受治疗之后,临床症状显著消失;所谓的有效,主要是指患者在接受治疗之后,其临床症状有所好转;所谓的无效则主要是指患者在接受治疗之后,其临床症状无任何好转,且出现了逐渐加重的趋势。中医一般将导致疾病的原因分为内因、外因、不内外因等。外因主要是指六淫侵袭,内因主要是指七情所伤等。中医特长的针灸、火罐、推拿以及热敷等均是具有中医特色的技术,这些方式均是以中医的基本理论为指导,以脏腑学说为主要基础,以经络学说为基本核心的技术,其能够有效的帮助患者调和气血、并激发相应器官的重要功能,从而达到治疗的最终目的。外科领域中广泛应用中医中药,打破了外科手术处理一直沿用西医传统方法的局面,克服了既往治疗上的不足。我院外科近十年来在使用中医中药治疗外科术后病人的临床实践中,体会到中医药若使用得当,对某些术后患者可以起到逆转病机,缩短恢复期,减少并发症等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