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在保证药品供应的同时将药房的库存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我院药房采用A BC分类法细化分类管理流程,根据药品分类、金额管理及周转率等数据分析后实施干预控制,探索药房合理库存管理模式,提高药品管理水平。
1资料与方法
1. 1临床资料 资料来源于我院药房(含门诊药房和住院药房)2012,2013年前后采用经验请领模式和A BC分类法请领模式后每月药品消耗金额、库存金额、药品周转天数、药品周转率。
1.2方法
1. 2. 1经验性请领模式 经验请领模式是结合每月一次的药房药品使用数量及销售金额,再根据经验设定药品库存的临界报警线,一旦药房药品现有库存达到或低于警戒线,便估算出下月的大约用量,开始手工填写药品请领单,药库保管则根据各药房请领单的具体药品明细和数量制定采购计划。这种做法缺乏具体的数据支持,主观因素很大,为了保证临床需要和突发事件发生,不仅药房的库存始终保持在较高的水平,药库同样要保持较高的库存量,同时对于滞销药品、偶用药品又形成了积压,临床断药现象时有发生,药品周转率较低,占用资金量大,保管费用和人力成本随之增高,无法达到药房的最优库存。由于药品供应不及时,也影响了医院的声誉和形象。
1. 2. 2 ABC分类法的请领模式 根据我院药品2012年1~12月药品使用情况,对门诊药房和住院药房的药品消耗分别进行统计、整理,依据药品销售金额的大小进行降序排列,并统计出每种药品的每口用药量和金额。最终确定A类药品为常用的、用量大或重要的不可或缺的药品,品种数约占药房品种数的5%~20%,占用资金额为总金额的70%左右;Y类药品为常用且用量小的药品,品种数约占药房品种数的20%~25%,占用资金额为总金额的15%~20%;C类药品为偶用或备用的药品,品种繁多,占60%~70%,资金占用少,仅占总金额的10%左右万。同时对分类后的药品在各药房制定库存的上下限并录入医院各药房的HIS系统中:A类药品限定3天的库存量下限和7天的库存量上限,Y类药品限定7天的库存量下限和15天的库存量上限,C类药品限定15天的库存量下限和30天的库存量上限,系统随时统计选定周期内每类、每个药品的平均口消耗量后,与最低库存时间、最高库存时间相乘生成最低库存量和最高库存量,进入药品请领界面,计算机根据现库存量与最低库存量差值自动筛选请领药品,根据最高库存量与现库存量差值自动生成领用数量,参考各类药品的分类和平均销量将生成的数量修改为整包装即可。通过每天定期查看库存变化情况及时发现销售增长的药品品种,随时请领或与其他药房协调请领,提高了工作效率,减少了断药现象的发生。
1. 3统计学数据处理采用ExceII 进行统计分析,平均药品销售金额、平均药品库存金额、药品周转天数、平均药品周转率均采用t检验,以P0. 05为有统计学差异。
2结果
比较2012年经验性请领模式和2013年执行A BC分类法的请领模式前后,药房(含门诊和住院)药品消耗、药品库存、药品周转天数、药品周转率比较。
执行A BC分类法请领模式后,在医院整体药品平均消耗增加1 4. 74%的情况下,药房药品的平均库存由342. 76万元降低到249. 48万元,降低了27. 21%,药品平均周转天数由原来的21. 87 d降低到13. 71 d,缩短了8. 16 d,药品平均周转率由原来的1. 43%提高到2. 24% ,提高了56. 64%。4项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库存周转率是库存管理的衡量指标,周转率越高表明库存管理的效率越高;反之,库存周转率越低,意味着库存占用资金量越大,保管等各种费用也会越高川。药房采用经验性请领模式进行库存控制,很多时候凭人为记忆和经验等,需要经常进行跟踪调节以保证临床用药没有脱销现象发生,涉及到员工责任心和素质等弊端,执行A BC请领模式后,药房各种药品进行分工、分类管理,责任落实到个人,通过对各项指标的设置对药房药品库存控制做到精细化、科学化,探索每种药品的最佳库存量,同时科室每月进行统计、汇总、通报,并结合绩效考核方案对责任人员实施考核,大大地提高了员工责任心,杜绝了人为因素而导致的临床缺药现象,从而使平均每月药品周转率和周转时间都有较大提高,在药房销售量增加的情况下,库存量有明显的降低,药品库存结构日趋合理,基本做到了既不积压又不断货,降低了药房库存管理成木,减少了药品占用资金,优化了管理成木,提高了药品管理水平,达到了合理控制药房药品库存的目的。我院2012年至2013年的药房药品消耗达1. 2亿元,占医院业务收入的JO%以上。自从执行新的请领模式后,药房的药品库存总金额同比每月平均减少了9 3. 3万元,累计1年内同比减少约1120万元,为医院节约了大量资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