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山村网

浅析合理选择降压药物对改善透析患者预后的意义

2019-02-03 16:53:26浏览:670评论:0 来源:山村网   
核心摘要:血液透析患者中常见的临床症状就是高血压,由于血压的持续性偏高,影响了血管病变,增加了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因此合理选择降压药

血液透析患者中常见的临床症状就是高血压,由于血压的持续性偏高,影响了血管病变,增加了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因此合理选择降压药物至关重要。来自为探讨合理选择降压药物对改善透析患者预后的临床意义,2013年1月-2014年4月收治血液透析合并高血压患者60例,对其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总结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13年1月-2014年4月收治血液透析合并高血压患者60例,均持续4个月进行血液透析治疗,其中男38例,女22例,年龄35~77岁,平均49.9岁。方法:对60例血液透析合并高血压的患者应用降压药情况进行总结和分析。

结 果

本组60例血液透析合并高血压患者均使用降压药。药物种类:免费论文下载使用利尿药1例(1.7%),使用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8例(13.3%),使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19例(31.7%),使用1受体拮抗剂29例(48.3%),使用受体拮抗剂14例(23.3%),使用钙离子拮抗剂57例(95.0%),见表1。降压药治疗方案:使用单药降压、二联、三联、四联、五联降压情况:使用单药降压共20例(33.3%),其中使用钙离拮抗剂18例,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1例,1受体拮抗剂1例;二联降压共17例,其中使用CCB+1受体拮抗剂8例,其中使用CCB+ACEI/ARB 5例,使用受体拮抗剂+ACEI/ARB 3例,使用CCB+受体拮抗剂1例;三联降压17例,其中CCB+1受体拮抗剂+ACEI/ARB 9例,CCB+1受体拮抗剂+受体拮抗剂7例,其中CCB+ACEI+受体拮抗剂1例;四联降压4例(6.7%),均使用CCB+1受体拮抗剂+受体拮抗剂+ACEI/ARB;五联降压2例(3.3%),其中使用药物:CCB+1受体拮抗剂+受体拮抗剂+ACEI+ARB 1例,使用CCB+1受体拮抗剂+受体拮抗剂+ACEI+利尿剂1例,见表2。讨 论透析患者出现高血压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通常认为由于水钠潴留、交感神经激活、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被激活以及内皮细胞功能异常等多种因素共同造成的结果[2]。因此在选择降压药物时,需综合考虑合理选择。ARB在血液透析患者中有着其他药物所不具有的优势,首先,它可以降低2型糖尿病的发病风险,改善胰岛素抵抗。ARB通过阻断AngⅡ的作用而对胰岛素的敏感性进行改善,ARB还可以通过以下机制来改善胰岛素的抵抗状态:使周围循环得以改善,促进葡萄样被吸收;使血钾提高来扩张末梢循环[3]。教你如何写论文以利于胰岛素的作用;使脂肪细胞的分化和利用得到促进,使2型糖尿病的胰岛素信号传递障碍得以改善等。其次,药物不易被透析清除,因为血浆白蛋白属于中分子,不会被透析清除,因此,血浆蛋白结合力强的药物,如ARB不会被透析清除,故在常规的血液透析过程中,无需对剂量进行调整,使RRF的降低延缓。免费论文模板本组资料结果显示,本组60例患者使用利尿药1例(1.7%),使用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8例(13.3%),使用血管 紧 张 素 转 换 酶 抑 制 剂 (ACEI)19 例(31.7% ), 使 用 1受 体 拮 抗 剂 29 例(48.3% ), 使 用 受 体 拮 抗 剂 14 例(23.3% ), 使 用 钙 离 子 拮 抗 药 57 例(95.0%)。使用单药降压共20例(33.3%),其中使用钙离子拮抗剂18例,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1例,1受体拮抗剂1例;二联降压17例,其中使用CCB+1受体拮抗剂8例,使用CCB+ACEI/ARB 5 例,使用受体拮抗剂+ACEI/ARB 3例,使用CCB+受体拮抗剂1例;三联降压共17例,其中CCB+1受体拮抗剂+ACEI/ARB 9例,其中CCB+1受体拮抗剂+受体拮抗剂7例,其中CCB+ACEI+受体拮抗剂1例;四联降压4例(6.7%),手把手教你写论文均使用CCB+1受体拮抗剂+受体拮抗剂+ACEI/ARB;五联降压2例(3.3%),其中使用药物:CCB+1受体拮抗剂+受体拮抗剂+ACEI+ARB 1例,使用CCB+1受体拮抗剂+受体拮抗剂+ACEI+利尿药1例。

综上所述,对于血液透析合并高血压的患者,在选择降压药时要综合考虑患者的病情,既要考虑到药物的代谢又要考虑到对保护患者心脑血管的作用,合理选择降压药。

(责任编辑:豆豆)
下一篇:

保留所有权规则下不动产权利变更的分析

上一篇:

触目惊心的现实

  • 信息二维码

    手机看新闻

  • 分享到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xfptx@outlook.com
 
0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