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万安方》是日本镰仓时代著名的医学著作,全书62卷中有11卷是儿科的内容。《万安方》儿科部分约95%的内容均转引于《幼幼新书》,且其摘录文献遵从三个原则:摘录作者所处年代常见多发病证的相关文献;方剂所载药材在当时当地易得;删繁就简,实用有效。《万安方》儿科部分所载的每一证型的内容均具有“证下分类详细,论述全面、完整”的特点,读者可通过阅读来丰富儿科临床辨治思路。
[关键词] 万安方;儿科文献;应用价值
[Abstract] Wan An Fang is a prestigious medical book in Japan's Kamakura era. In all of 62 volumes, there are 11 volumes about pediatrics contents. In Wan An Fang pediatrics, 95 percents of the contents are reproduced in You You Xin Shu. There are three citation principles: firstly, excerpt the literature of the common multiple disease in author's era; secondly, the medicines contained in the prescriptions are easy to get at that time in Japan; thirdly, practical and effective by cutting out the superfluous. Each recorded disease has detailed classifications and comprehensive discussion. The readers can enrich the ideas of pediatric treatment and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by reading.
[Key words] Wan An Fang; Pediatric literature; Application value
《万安方》全名《覆载万安方》[1],是日本著名的大型医学全书,由日本镰仓时代(1185~1333年)的僧医|原性全所撰,完成于嘉历二年(1327年)。该书由作者征引辑录中国宋、元时期大量的医学文献,并加以整理分类而成。其中卷第三十九至卷第四十九共11卷为儿科部分,占全书篇幅的六分之一。这部分内容引录了中国的医学文献100种,按病分门,门下列证,共记载了小儿惊痫、伤寒、咳喘、疳病、泄泻等近百种疾病的辨证、方药、相关治法及初生小儿养护法。
《万安方》儿科部分内容虽均摘录于中国医书,但所摘录的内容又自成一体,独具特色。笔者从学术渊源、学术特色、学术价值三方面来探讨《万安方》儿科部分的内容、特色及其价值:探究其渊源,分析其摘录诸医论方药的原则;总结其诊疗特色和处方用药特色;最后结合现代中医儿科学的内容,浅述其儿科部分的应用价值。
1 《万安方》儿科部分文献来源
《万安方》儿科部分所摘录的内容均标明了出处,可供整理归纳其文献来源及引用情况;在多处卷首或卷末均有“《幼幼新书》第几卷出之”的标注,经与《幼幼新书》相对照后发现,所摘录的内容虽出自100种医籍,但是大部分内容转引于《幼幼新书》,即从《幼幼新书》中摘录其所记载的历代医籍的内容;又考虑到尽管其文献来源十分广泛,但作者摘录各家文献时应有一定的规律和原则,故今择其重点,通过考察被摘录较多的《幼幼新书》的引用情况,以此来总结作者撰写该书儿科部分的原则和规律。
1.1 儿科部分文献来源及引用情况
统计引用总次数达到20次以上的医籍,以及对各医籍医论、方药引用的次数;再将该书相关内容与《幼幼新书》的内容两相对照,统计引用各医籍原书和转引于《幼幼新书》的次数,得到数据见表1。由表1可知:《万安方》儿科部分的内容主要来源于中国医籍《太平圣惠方》《千金方》等大型综合医籍和《张涣》《吉氏家传》《茅先生方》等众多医家的医籍。其中儿科诸证候的症状、辨证的理论主要来源于《诸病源候论》《圣惠方》《千金方》《婴童宝鉴》;而所摘录的方药来源极广,有《圣惠方》《千金方》之类的综合医籍,也有各个医家的医籍、经验方、家传方等。但是,此部分所摘录的众多医籍的内容,仅有少量是从原书中摘录出来的,约95%的内容均转引于南宋刘P等所编撰的《幼幼新书》,由此可知,《幼幼新书》是《万安方》儿科部分最大的文献来源。
1.2 对《幼幼新书》摘录情况
经统计文献来源发现,《万安方》儿科部分大量内容均转引于《幼幼新书》。考虑到《幼幼新书》本身又是一部总结其以前的中医儿科学成就的大型医籍,故将《万安方》儿科部分从《幼幼新书》中转引的内容,与《幼幼新书》原书的内容两相对照,从中推断出作者引证文献的原则,有助于了解《万安方》儿科部分的编撰规律。
考察两书中论述小儿疳病的内容:《万安方》卷第四十五“小儿七”,论述了小儿诸疳病的辨证论治和方药;《幼幼新书》卷第二十三至二十六载小儿疳病的内容[2]。将《万安方》与《幼幼新书》的相关内容对比后得到如下结果:
《万安方》小儿疳病部分所论述的门类不到《幼幼新书》诸疳中所列门类的二分之一,且考察具体内容发现,《万安方》对五疳、十二疳、二十四疳候的论述远不如《幼幼新书》详细。又根据《万安方》卷第四十五结语“以上诸疳,自《幼幼新书》第二十三卷至第二十六卷四个卷中出疳种类四十条。事繁证多,临于病家,卒难辨知之,是以今世常所现行,聊抄易识录之,广可见本方而已”[1]1183-1184。故可推断其摘录文献的原则之一是:选择日本当时常见的病证,摘录历代医籍文献中对这些病证的论述和方药,略去其他少见的病证,从而避免了繁琐的论述。 再考《万安方》小儿疳病部分第一节“诸疳”的内容,该节论述了五疳辨证。开头一段是对五疳病因病机和辨别的论述,辨证之后又列举了紫霜圆、黄耆饮子等五则方剂,通治五疳。这些内容转引于《幼幼新书》卷第二十三的五疳论,而《幼幼新书》五疳论中仍有大量的方剂未被转引。作者|原性全在《万安方》该节的末尾阐述:“以上总治五疳良方如斯。凡各治一疳之药方,可见《幼幼新书》卷第二十三卷。或牛黄、芦荟,或干蚵o、蟾蜍等,药材则难得,故不抄载之。疳病尤重,治疗亦难矣。”[1]1155由此可知,在《万安方》的儿科部分,作者是本着“方中药材在当时易得”的原则来抄录方药的。
以上两例分析了《万安方》小儿疳病部分征引《幼幼新书》的规律,具有这种摘录特点的内容,在该书儿科部分各卷均有分布,且在相应卷次或章节的末尾均有标明。通过以上分析可知,《万安方》儿科部分对《幼幼新书》的引录原则主要有三个:第一,根据作者所处时代的治病所需,摘录常见多发病证的相关文献;第二,方剂所载药材在当时当地易得;第三,删繁就简,实用有效,略去相关门类中过于繁琐的内容。
2 《万安方》儿科部分的学术特色
《万安方》的儿科部分,卷第三十九、四十为初生小儿将养之法;卷第四十一至四十七,每卷论述一种类型的疾病;卷第四十八、四十九为小儿杂病。其详论的病证类型并不多,如卷第四十至四十七分别对小儿惊痫、中风、伤寒、疮疹、发斑、咳喘、疟疾、温热诸病、骨蒸劳气、黄疸、寒疾、胃腹诸病、疳病、泄泻痢病、丹毒等做了详细的论述,每一病下分类繁多,广纳诸方,罗列各家之说,对诸证逐一进行全面阐述,然而其所摘录的各家医论观点相似,众多方剂涵盖该证候论治的各个方面。
例如,卷第四十一“小儿三”,详细论述了小儿惊痫证候的辨证分类和方药。分为六节:惊候、急慢惊风、急惊风、慢惊风、天、诸痫。
“惊候”一节为总论,首先援引巢元方《诸病源候论》之说,阐述惊痫的病因病机:血气不和、热实在内、心神不定,所以发惊,甚者掣缩变成痫[1]1042。接着征引《小儿形证论》《惠眼观证》之说,根据症状不同,将惊候又分为惊邪传入肝心脾肺肾的“五脏惊传候”。《小儿形证论》和《惠眼观证》两书之说虽大同小异,但作者将它们一一罗列出来,全面阐述了五脏惊传候的辨别。本节最后摘录了来自《圣惠方》《博济方》《刘氏家传》等书的十余首方剂,诸方主要围绕“心热发惊”的病机来论治,用药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①甘寒养阴与苦寒清热之品同用以清热解痉,如羚羊角、犀角、麦冬、玄参等配伍黄芩、龙胆草、山栀子等;②清心热开窍,用辰砂、龙脑等;③重镇安神,常用龙齿;④扶正安心神,用人参、阿胶、茯神等;⑤亦有用下法化痰利膈,引《博济方》金花散,用川大黄、朴硝、干葛、炙甘草。
在“急慢惊风、急惊风、慢惊风”三节,论述了小儿惊的两种类型――急惊风、慢惊风的辨别和方药。引《养生必用》《钱乙附方》《万全方》《圣惠方》《病源论》之说来论述急、慢惊风的病因、病机和鉴别。诸书之说大同小异,观点均为:急慢惊即是古医经方论所谓的阴阳痫,阳痫属腑,阴痫属脏,皆由内有积热、外感风邪而发,候有速迟,因而为名[1]1046。骤见壮热抽掣、痰壅口噤者,谓之急惊;心神不安、呕吐痰涎、睡中多惊、乍发乍静、荏苒经日者,谓之慢惊。末尾又摘录“汉东王先生论”部分内容,提出小儿惊风可医者11种,不可医者7种。每节又相应摘录数方,急惊风常从清热镇惊论治,多用青黛、辰砂、天竺黄等,亦有用泻下除邪之药,如牵牛子、巴豆霜等。慢惊风诸方则遵从“阴痫属脏,于痫方中用温药”的原则,在镇心惊开窍的基础上,用药偏温,多用温燥豁痰之品,如半夏、天南星、白附子等;又用桂心、附子、干姜等温阳;且提出从“脾困”论治,用醒脾扶正之品,如白术、厚朴、草果子、人参、茯苓等;亦有解表之法,用麻黄、荆芥穗、防风等。
小儿天证,其症状与惊怔颇相似,故亦编入卷第四十一。“天”一节,首先引《幼幼新书》《太平圣惠方》《诸病源候论》《全婴集》之说,论述天的病因病机和症状:“小儿天者,由脏腑风热,脾胃生涎,痰涎既生,心膈壅滞,邪热蕴积,不得宣通之所致也。”“其曰天吊()者,盖出于惊风之候也。以其手足搐搦,眼目上戴,如鱼之着钓,遂以为名。”[1]1055诸书之说互为补充。其后也摘录数方以及灸法,方中用药较为骏猛,其治多以开窍解痉为主,用麝香、辰砂、地龙、干蝎等,还常用峻下之品巴豆。
“诸痫”一节论述小儿三种痫――风痫、惊痫、食痫的辨证、鉴别及用药。引用《千金方》《诸病源候论》《秘要指迷方》之说,论述三种痫的辨证要点及论治原则,又本着“风痫可下之,惊痫不可下之,食痫早下则瘥”[1]1059的原则,分别摘录数方。风痫多热,方中主要从驱风清热为治:驱风用麻黄、防风、独活等,清热用黄芩、黄连、生干地黄、地骨皮、羚羊角等;惊痫多从豁痰除涎、镇惊开窍为治:用天南星、半夏、麝香、丹砂、犀角等;食痫则在镇心惊的基础上常用巴豆以攻下。
以上是卷第四十一惊痫有关证候的内容。
又如,第四十六卷“小儿八”,对小儿泄泻、痢疾作了非常详细的论述。全卷共分为27节,根据其内容,又可分为两大板块:第一至第十五节,论述小儿泄泻证治分类;第十六至第二十七节,论述小儿诸痢证的辨证和方药。
泄泻一病中,第一节总论,首先论述泄泻的定义、分类、症状,引《养生必用论》和《茅先生方》之说。其后列举十余方,这些方剂并未明确注明治疗何种泄泻,且有数方标注“治小儿一切泄利”,说明该处作者意在列举诸泻利的通治之方。但是,究其用药,则诸方亦各有寒热补泻的侧重,经归纳总结,发现这些方剂主要包含了小儿泄泻治疗的四法:①调寒热:寒性泄泻方中入温热药,如干姜、附子、砂仁、草果等;热性泄泻方中,入黄连等;而大多泄泻是由寒热不调所致,故方中常常寒热并用,黄连与干姜配伍,或黄连与吴茱萸配伍。②收涩法:久泻不固者,需入收涩之品,如赤白石脂、龙骨、诃子、象斗子等。③通因通用法:方中入巴豆、大黄等。④补虚扶正法:方中入人参、白术、阿胶等。 此外所列举的《孔氏家传》“茯苓圆”提出了泻利用分利水道法,用白茯苓;《王氏手集》妙应散治肠虚受风泄泻,方中入风药木贼、荆芥等。
四十六卷第二节至第十五节分别论述了十种泻利――积泻、惊泻、伤泻、冷泻、热泻、洞泄、水谷泻、暴泻、曩泻、虫泻,和久泻后的变证――利久不止、利渴不止、下利羸瘦、利瘥后遍身肿。虽然分类极细,病证众多,但其辨证方法不外乎寒、热、虚、实,只是因症状的变化而定其名,例如,暴泻是由肠胃虚,暴为冷热之气所伤而卒利,故名暴泻;曩泻则是由秋夏晨朝中暴冷之气,热气在腹不得泄,冷热气相并,连滞不瘥,故名为曩泻[1]1196-1197。而诸泻利的治方,也不外乎总论中的“四法”,只是择药方面略有区别。
在痢证板块中,也是先总论痢证的分类、症状,主要引《幼幼新书》《茅先生方》、汉东王先生《家宝方》等的说法。痢证的分类众多,较于泄泻一证,其主要特点是所泻下之物:或赤或白,或赤白相间,或为脓血,或为纯血等等。其后又分别论述了八种痢――冷痢、热痢、冷热痢、白脓痢、纯血痢、脓血相杂痢、五色痢、休息痢以及脱肛证。而其治疗方药中,也包含了泄泻治疗的调寒热、收涩、通因通用、补虚扶正四法,只是方中又常常加入止血之品――炒槐花、炒地榆、炒艾叶等,此为其特点。
从上述两个实例可以看出,对所论述的每类证型,《万安方》作者所收集的资料极其丰富,证下分类详细,各家之说、诸家之方均有规律可循,虽然有一些相似、重复的地方,但作者仍一一列举,意在追求全面、完整的论述,以便于更加准确地指导儿科临床应用。这个规律在儿科部分各卷中均有所体现,这也是《万安方》儿科部分的学术特色。
3 《万安方》儿科部分内容的应用价值
《万安方》儿科部分对小儿诸病辨证论治的论述,其中某些内容在现代对中医儿科仍有指导意义,具有临床应用价值;但有些内容则略显繁琐,且有少数无稽之说,应该摒弃。现通过举例来论述《万安方》儿科部分的应用价值,并讨论如何应用的问题。
卷第四十“小儿二”,在第二十节和第二十一节分别论述了小儿龟胸、龟背的病因病机和方药。第二十节“龟胸”,首先引《圣惠方》之说阐述龟胸的病因:小儿龟胸者,缘肺热胀满,致使胸高如龟;多食热乳,亦能致此也。其次引张涣之论,提出了乳养小儿之法:凡乳母常捏其宿乳,常洗净乳,捏去热乳。若令儿饮热乳,损伤肺气,胸高胀满,令儿胸高如龟[1]1037-1038。最后列举治龟胸数方,均从清泻肺热、养阴润肺为治,清肺用桑白皮、甜葶苈、杏仁等,亦有以泻代清之法,用大黄、朴硝等,养阴用天门冬、百合等。
第二十一节“龟背”,首先引《圣惠方》、钱乙、张涣之说论述龟背的病因:由坐儿稍早,为客风吹著背骨,风气达于髓,使背高如龟脊之状也[1]1039。后列举数方,主要从温经、散寒、驱风为治,用桂心、独活、防风、麻黄等。
这两节对龟胸、龟背的病因阐述十分明确,所列数方的组方思路有规律可循,但在现今中医院校常用的《中医儿科学》中,将此二病归在“维生素D缺乏佝偻病”[3]当中,并没有对这两个病的详细论述,且分证论治中也只有脾肺气虚、脾虚肝旺、脾肾亏损的辨证论治,故《万安方》中这部分的内容值得中医儿科参考借鉴,其所论的病因病机可以启发开阔临床思路;但是,对于所列方剂,则应总结其基本组方思路和择药用药规律,根据临床症状加减变化,并不一定要照搬原方。
书中还有一些值得商榷的内容,如《万安方》卷第四十五“小儿七”,论述小儿诸疳的辨证和方药,其中有五疳之说,后又根据症状的变化,分为十二疳以及二十四候,分类繁多,且每种疳所说症状繁杂,但考察其内容,均围绕疳病的病因――小儿肠胃细微、乳哺不和、寒温失宜、甘肥过度、损伤脾胃,致成疳疾等病因来展开,而五疳所述肝心脾肺肾之疳,基本涵盖其他各种分类的诸疳。这部分内容冗杂,不必完全继承其说,而应该抓住中心内容,才能真正便于临床应用。此外,在小儿无辜疳的论述中,作者摘录了“无辜鸟致病”的原因,言小儿无辜疳是由夜露儿衣于庭中,遇天上无辜鸟飞过,儿著此衣后致病。此属荒诞无稽之说,并无确切依据,应当摒弃。
笔者认为,《万安方》儿科部分相对于《中医儿科学》来说,前者不如后者全面、系统、简洁明确,故《万安方》儿科部分文献仅可作为中医儿科的一个补充,读者研读此部分内容,目的应在于寻求临床上更加丰富的思路。对于其中有参考价值的内容,应总结辨证思路,归纳处方用药规律;对于繁杂冗长和荒诞无稽之说,应当直接摒弃。
以上是对《万安方》儿科部分的学术渊源、内容特色、应用价值三个方面的初步探讨。而中医文献的研究,其目的在于梳理各个医籍之间的继承关系,考证源流,并考察其学术特色,发掘对现代医学有应用价值的内容,以帮助读者有目的、有选择地研读古医籍。笔者认为,《万安方》的儿科部分对儿科疾病的分门别类很详细,载方众多,某些内容仍然可以借鉴以开拓思维,在现代中医儿科临床中参考运用。但是,书中也不乏冗杂之处,少数方剂用药骏猛,或有毒性,也是必须要注意的。
[参考文献]
[1] [日]|原性全.覆载万安方[M].影印内阁文库藏延享二年(1745)抄本.东京:日本科学书院,1986:1183-1184, 1155,1042,1046,1055,1059,1196-1197,1037-1039.
[2] [宋]刘P.幼幼新书[M].影印明万历十四年古吴陈履端刻本.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1981:5-6.
[3] 苏树蓉.中医儿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186.